1991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体会
北京大学校长、教授 吴树青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引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讲话非常简洁而又十分深刻地总结了我党70年的战斗历程,旗帜鲜明地阐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自己的庄严使命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反对的倾向,清醒而全面地分析了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党的现状,明确提出了必须从哪些方面作出努力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篇讲话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一篇指引全党全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纲领性文献。
70年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三件大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件大事中的前两件,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其结果是铲除了造成中国社会贫困落后的根源,为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后一件正在继续做的大事,则将最终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状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就是做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篇大文章,完成第三件大事,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重新跻身于世界先进文明之林,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我们的使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阐明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含糊,明确宣布我们在经济上不能搞私有化,政治上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和多党制,文化上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等等。另一方面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所要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又使这些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赖以实现的形式和程度,切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国内外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不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继续保持生机和活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缺乏强大的动力和保证,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也将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始终一贯和充分有效地发挥而显得软弱无力。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坚持自身改革的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但是,国内外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已证明,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的改革就将变质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将在“改革”的名义下一步一步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最终葬送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全部成果,使自己的国家沦落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总结历史经验,必须自觉地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而绝不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在我国,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尖锐对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两种改革开放观的对立上,即要不要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为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标准和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例,某些一度曾经相当流行并在某些人眼里成为指导改革的观点,例如以发展商品经济为名,要求触动所有制关系,变公有为私有或变相的私有,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来重建“产权制度”;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无法实现,提高效率不可避免要承认两极分化;以及否定计划经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规律,主张搞西方式的市场经济,等等,显然不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讲话明确指出,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首先要巩固和壮大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保证其主体地位,同时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适当发展,并加以正确引导,以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就发展商品经济而言,也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性质不同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既要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有规律。这就明确否定了那种企图用商品经济改造所有制关系,并以此指导改革的理论。按劳分配被明确制定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强调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划清了在分配制度、公平和效率关系方面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界限。而关于建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则明确指出我们在采用那些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通用做法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决不能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很明显,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讲话中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使我们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切具体措施,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这些基本要求的逐步实现。
江泽民同志讲话中还特别提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扬优势、革除弊端、大胆创新的过程。这一分析既坚持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改革性质的一贯立场,又根据新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对改革的性质和进程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然需要革除原有体制中的弊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但这里所讲的革除弊端,指的只是革除现存的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方面实际存在的弊端,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现存的体制有其形成和产生的历史条件,起过应有的历史作用,对此应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科学的分析,而不是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予以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扬我们固有的优势,例如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通过国家对经济必要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合理发展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都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不可缺少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改革建立起来的新的体制,应当是既区别于原有的不适应现存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模式,又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因此,改革必然是一个大胆创新的过程。就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而言,这种创新必然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改革意味着敢于突破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已被实践证明不符合实际的传统观念,以及在这种传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为此应当敢于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采用那些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通用做法。另一方面,改革又意味着必须勇于突破在资本主义制度和历史上一切私有制度基础上形成的更加陈腐的为私有制辩护的传统观念,以及在这种陈腐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以维护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为特征的经济和政治模式。绝不能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种具体制度和组织形式奉若神明,不加分析地一概看作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所必需的,而忽视它们中间不少方面所必然体现的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总之,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对这类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既要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又不能搞全盘西化。只有同时注意这两个方面,才能使社会主义改革作为一种创新的过程,真正创造出能够充分发扬我们的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的新的体制来。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青年干部要养成优良心理素质
  徐文秀
当历史老人将我们领进20世纪最后一个10年时,新纪元的曙光已经若明若暗地显露在我们眼前。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和激荡澎湃的世纪之行促使青年干部从现在起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着眼于未来,着力于当前。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与世纪跨越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如果心理上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困难吓倒乃至摧垮,或因一时的成绩陶醉、满足,那么我们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无法紧跟新世纪的步伐。这就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干部要养成优良的心理素质。
——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是第一位的心理要素。21世纪对青年干部意志品质的考验将表现得十分突出和紧迫。第一,从国际大气候来看,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在频频得手的态势下,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还可能更加咄咄逼人,一场没有硝烟、不见刀光剑影的战争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继续展开。第二,从国内小环境来看,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局面也会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有可能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或挫折。这就迫切需要跨世纪青年干部能以大无畏的、压倒一切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愈挫愈奋、锲而不舍,“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就是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即坚定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每一个青年干部要把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贯穿于跨越世纪行动的始终。
——见微知著的认知。未来10年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这就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干部成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拓展思路,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有着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这种政治上的敏锐性,尤其表现为对西方社会政治思潮和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经常追踪,准确分析,坚持斗争。
——不骄不躁的情绪。保持情绪上的沉着稳定,是青年干部心理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的21世纪能否属于我们,归根结底要靠我们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以此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粉碎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现在,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有些困难可能会延续至下个世纪。这就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干部们不气馁、不灰心、不急躁、不惊慌,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不是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站稳立场,沉着应对。情绪上的两极摆动只会使我们止步不前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健全崇高的人格。21世纪对青年干部的人格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刚正不阿,光明磊落;通情达理,严己宽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等等。世纪之行渴望健全而崇高的人格,尤其需要像毛主席、周总理那样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伟大人格,他们的人格力量对敌人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威慑力量。我们要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认真学习,刻苦磨练,加强修养,使自己成长为具有高尚人格的新一代。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上饶地委干部,29岁)


第5版(理论)
专栏:

  努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李文海
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内容深刻丰富,学了之后,感到顺了心,鼓了劲。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讲话是反和平演变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国内外敌对势力,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有两步棋是必须走的。一是要攻击、丑化共产党,首先是篡改、歪曲全部党的斗争历史;再就是要攻击社会主义的现实,首先是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制造混乱。事实上,前几年国内有些人适应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大肆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混淆了许多理论是非和政治是非。而搞得最乱的,也正好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关于党建的理论;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系统全面而又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7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了党的斗争历史的丰富深刻的经验教训,理直气壮地指出我们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同时,又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作了科学的概括,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怎样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辩证地统一起来。这就为我们在复杂的斗争中正确前进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努力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的极端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我们一定要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努力改进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研水平,进一步组织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为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科学专门人才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第5版(理论)
专栏:

  简讯
△由周文彰撰写的《狡黠的心灵——主体认识图式概论》一书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对同一事物何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问题,系统阐述了认识主体图式问题。
△湖北沙市市总工会组织编写的《当好主人翁——职工思想教育读本》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谱写跨世纪的新篇章
  王乃华
二十一世纪,中华要腾飞于世界之林。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必然。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不仅需要城镇广大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去承担,而且更需要占我国人口相当比例的亿万农村青年的辛勤耕耘和奋力拚搏,使农业更强有力地支撑起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以强大的综合国力雄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有一种说法:农村与跨世纪不沾边,农民难撑大门面。持这种看法的人,恰恰忘记了农业是一切生产活动得以进行的起点。人们首先要解决吃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其它活动。我国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相对不足。但以农民青年为主体的农业劳动力,却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这能够说农民撑不起大门面吗?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想,如果没有现代化农业的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的成果,难道可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吗?难道可能向小康水平以至更高水平前进吗?难道可能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温饱水平吗?事实证明:当代农民青年,不再是默默无闻的“乡巴佬”,自我鄙弃的“土老帽”,他们已经和正在成为善于学习,敢于进取,勤于开拓的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已经和正在成长为中国跨世纪的重要支撑力量。
跨世纪的中国农业将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因此,时代要求我们当代农民青年成为知识化、科学化、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农民”。“政策好,天帮忙,科技下乡多打粮”这句农民欣喜之余编的顺口溜,生动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跨世纪的农村青年,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在农村各项富民政策的前提下,成为科技兴农这一主战场的中坚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的增长中,科学技术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我们把农村天地做纸,自己做笔,那么,科学技术正像滴滴香墨倾注笔端,使我们妙笔生花,写出气势磅礴的大作来。只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农民青年,才能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才能完成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作者为河北省沧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三十四岁)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科技兴农与农村教育改革
  王泽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雨后春笋般在神州大地兴起。十余年的实践证明,它使我国农业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成功地解决了“责、权、利”相结合的问题,促进了农业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大幅度增产。仅以安徽省为例,12年中粮食总产量增长63.5%,年递增5.6%,是改革前26年平均增长速度的1.8倍,农业总产值增长1倍多,农林牧副渔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的增长速度。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指日可待呢?
冷静思索,理由似乎还不太充分。因为我国农业的这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纠正平均主义之后出现的一种补偿性的增长,是有一定限度的。我国农业毕竟还停留在“小而全”的框架内,“一家一户”是目前中国农业的细胞,它不仅要负责生产的全过程,而且还要独立做好产前、产后等各种服务。这种状况显然在某个时候就会阻碍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要使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环是必须实现产与销的社会化。而要真正实现这一步,必须有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普及。
在这个跨世纪的关口,我认为关键在于花大力气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必须打一场持久性的全民推广科学技术的“战争”。这种推广不仅要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发动群众,开展知识下乡活动。“一旦社会感到某种需要,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还能推动社会前进。”(恩格斯语)
前不久,一家省电视台播放了一则新闻,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了养鱼专业户。原来他仅靠小儿子给他读有关书籍而掌握了科学养鱼的技术,终于走上致富道路。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兴农的重大意义。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未来农业现代化的重担更主要地将由农村青年来承担。但目前农村学校的教育却不令人乐观。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均未开设农基课,实际上是挤在追求“升学率”的独木桥上,而目前的状况,能够升学的不足20%。按农村中学的教育目的:“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农业生产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军”来衡量,农村学校的功能已失去大半矣。尽管目前在舆论上有所警觉,但还未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
由此观之,在这跨世纪的年代里,全民动员科技兴农与扎实的农村教育改革是迫在眉睫的要务。(作者为四川省南部县盘龙镇教师,27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