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大写的“义”
金戈
为了赈济遭受水患的灾区,帮助受灾同胞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在北京,在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着各种“义”字当头的活动:义诊、义演、义卖、义教……
这类“义”字活动,既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发展。一段时间以来,灾情的发展,灾区人民的生活,已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牵肠挂肚的主要内容。每当人们从新闻媒介中得知灾情恶化时,便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一旦得知灾情缓解,大家便如释重负,奔走相告。为了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有人战高温,斗酷署,加班加点,努力争取多生产一吨钢、一吨粮、一匹布;有的把“养老金”、“压岁钱”、“娶亲款”都献了出来。这中间,既有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也有城乡的黎民百姓;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群众;既有百岁老人,也有三岁孩童;既有民主人士,也有海外侨胞,可谓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业不分工农商学,每个炎黄子孙都是不呼而应,不招自来,争先恐后地向灾区同胞奉献一份情、一份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同胞,他们那种手足情、赤子心感人至深。香港朋友来信说,为了支援内地灾区,香港各界“闻灾而动”。从市民到财团,纷纷慷慨解囊,少则捐献几十元、几百元,多则捐献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连小本经营的商贩也不甘落后,他们“义卖”了再“义卖”,市民们“义卖”了还“义卖”,其情其景,实属罕见。
一个大写的“义”字,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显示着中国人民永不动摇的向心力!


第8版(副刊)
专栏:

  更上一层楼
舒平
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是篇气势雄伟的登楼诗。尤其是后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历来许多有志之士抒怀励志之语,响彻千古。
“登楼”是我国文学上颇为广泛的一个题材。历史上登楼诗很多,这首《登鹳雀楼》可说是首屈一指的。以登楼为题材的赋、散文也不少,王粲的《登楼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很具代表性的登楼赋和登楼文。
登楼,形象地说就是站到高处。这些以登楼为题材的诗、赋、文,都启示人们要站得高,看得远。这是行为决策所不可缺少的。王粲《登楼赋》开头就提出登楼最能“览斯宇之所处”,即观览自己所寄寓的“刘表荆州”的山川形胜和政治处境。王诗的“更上一层楼”,则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立志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
不论观察山川形胜,还是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决策,站在低处和站在高处是大不相同的。王之涣登上的鹳雀楼,当时建在黄河边山西蒲州府城的西南城头上。这一带黄河为晋陕两省界河,千数百里都是北南流向的,如果站在河谷低处只看这一段,大约会误以为黄河是条南北河。诗人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上了二层,又上三层,才体察到夕阳映照的万山丛中黄河西来的脉络,又看到黄河在不远的风陵渡折而东流,这就看清了黄河由西而来东流入海的真面目。在社会生活中,情形更为曲折复杂。只有“更上一层楼”,站在国家人民利益的高度,站在发展生产力的高度,看到20世纪末、21世纪的远处,这“庐山真面目”应该是可以识得的。
站得高,看得远,获得的决不止是客观的景物,必然还有高瞻远瞩的心态,胸襟和眼界就能更开阔起来。正如在音乐晚会上听到《黄河大合唱》的“我站在高山之巅”时,展现在脑际的不光是壮丽的山川画卷,还有深邃的历史画卷,给人以博大的胸怀和雄浑的想象力,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诗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杭州灵隐飞来峰上现在是看不见塔了,当时峰顶有座“神尼舍利塔”,安石登上了顶层,即使下面浮云很多,同样在“鸡鸣”时就看到了红日东升。民间俗语也有“浮云障目”的说法,许多时候,人们观察外间景物的眼界受到限制,并非目力不能及,而是被转瞬即逝的“浮云”所挡,而这“浮云”往往又是某种狭隘的名和利,或暂时的曲折和挫折。有了高瞻远瞩的心态,就会胸襟“与长江洞庭共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会不畏浮云,自信任凭风云多变幻,也挡不住黄河滚滚东流去!


第8版(副刊)
专栏:

  永恒的记忆
——纪念老舍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
丁传陶
1959年,我在模式口村里的北京九中担任语文教员。教课之余,喜欢写些文章,这就和北京文联发生了一点关系。一天上午,接到一个请柬,要我当天晚上到南河沿北京中苏友协去参加纪念果戈理诞辰150周年的集会。那天晚上,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曹靖华、戈宝权、李季和北京文联主席老舍先生等著名人士。在这之前,我曾读过老舍先生的一些小说,也看过他的一些剧本,对这位“人民艺术家”是十分敬仰和崇拜的。特别使我感兴趣的,是他在《骆驼祥子》中对祥子捡骆驼的那些描写。祥子捡骆驼的地方,在磨石口(即模式口)的山上,离我所在的学校很近,而且我也常去那里散步,这使我感到了这小说的真实,亲切。每逢读到这个地方,我就猜想老舍先生从前也一定到过这里,不然,他就不可能对这一带的地理环境写得那么清楚,那么准确(最近听舒乙同志说,老舍先生年轻时确曾在卧佛寺养过病,在磨石口附近参加过北京一师组织的野练营)。由此,我又萌发了一个请老舍先生来学校作报告的念头。我想,他若能来,一则可以满足学生想见见这位大作家的愿望,二则可使老舍先生旧地重游,看一看这里发生的变化。
那天晚上果戈理的诞辰纪念会,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散会以后,我看他穿上大衣,拿起手杖,慢步走下台来,就急忙走上前去,鞠了一躬。老舍先生握住我的手,说:“不要客气,有话请讲。”我说明来意。老舍先生略一沉思,微笑着说:“模式口,我知道,祥子的骆驼是在那儿捡的。旧地重游,我当然愿意,不过现在正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是代表,脱不开身。过了这段时间,你再安排日子,给我来信。信寄北京文联。”真没想到,老舍先生竟然这样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
此后,我就一直注意着全国人大的会期。会议刚一结束,我就订下时间,请他前来。没几天,收到他的回信,说所定时间他可以来。然而,全国人大又要组织代表分赴外地视察,于是老舍先生又来一信,说报告日期需等他回来另定。在这之后,老舍先生更加繁忙起来,我和他约定的时间,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们之间便他一封书我一封信地交往起来,几个月内,老舍先生给我的来信竟有十封之多。那信的开头,总用“来函诵悉”的谦辞,那信的结尾,总是“顺颂教安”的祝语。他所使用的信封,都是用较薄的灰色牛皮纸糊制而成;信封的左下角不写地址,却一律落着“老舍”二字。这些信,虽在“文革”中丢失殆尽,但那清秀的字迹,那恳切的言辞,至今仍深印我的脑海,浮现我的眼前,成为我终生难忘的永恒的记忆。
“文革”期间,听说老舍先生义不受辱,含恨而去。我于悲痛中捡出了他的那些来信,读之再三,更觉可贵。我把它们夹在书里,藏进箱底,本想永远保存下去,可惜的是,几次被迫搬家,这些信连同那只箱子都不知哪里去了。
多少年来,我总以为这件事情已经完结,没有想到,32年后,却又有了新的发展。
今年3月,九中语文组讨论教学活动计划,有人提出应请一位名人给学生讲讲老舍。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舒乙。舒乙同志不仅是老舍先生的儿子,而且还担任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副馆长。但是有同志担心他不会来,我的回答却是“没有问题”。果然不出所料,当我4月10日走进他的办公室向他谈起1959年那段往事时,他便一口答应下来,并且当即决定了来校时间:4月25日下午。这使我立刻感到,他同32年前,我在南河沿见到的老舍先生,是多么地相似!父子两代,一样情怀。他们所关心的,都是年轻一代。


第8版(副刊)
专栏:

  给远方
目光无法度量
手指不能触及的是远方
洪水肆无忌惮
风雨嚣张跋扈的是远方
夕阳睡着的夜晚
悄悄的梦境是远方
晨曦醒来的黎明
默默的思念是远方
轻轻——
轻轻地拈起一颗童心
连同祈祷,连同祝福
连同父辈的期冀
连同国徽的庄重
连同天安门的光芒一起
深情地
投给——远方
李德来摄影
常勇配诗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文短波
△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研究对象的两部力作《赵树理评传》(董大中著)和《赵树理忆念录》(李士德著)最近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长春出版社出版。
              (徐怀谦)
△青年画家寿再生、寿觉生近年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营养,其山水画从观念到技巧都有新的创意。日前,他们在北京展出了30余幅山水画作品。


第8版(副刊)
专栏:

  致《绘图新百喻》作者的一封信
王朝闻
四益兄鉴:
即将南行,匆匆只读了几则大作。但就它们的结句来说,读起来也比读《伊索寓言》或《艾子杂说》更觉亲切。新寓言的写作表现了你对传统文化的特定素养,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古为今用的贡献。
我所读过的几篇新作,最感兴趣的是每一则的结句。正如古典诗词的结句,你的这些寓言结句也是耐人寻味的。如果不读《荐贤》的上文,只读结句“是真可以代我者也”,不明白主角把木偶当作贤人看待的过程,这样的结句是打不响的。但读了上文而读到这样的结句,觉得上文全体皆活。《坠瓶》先写宝瓶处于险境,主角不顾救瓶而指责别人不负责任,窗帷拂瓶坠地而粉碎之后,那“一室扰攘,戛然而止”的结句显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读你那《圣人徒》,特别是读它那结句,觉得它是有讽刺性又有幽默感的。我猜想,你在写作时对结句格外着力,但读起来使人觉得轻松活泼,没有剑拔弩张的架式。你的写作近似太极拳的“掤、?、挤、按”,寓摔倒对方的强力于柔顺温和的方式里。看来这篇寓言是从《论语》的“公冶长”章的情节脱胎出来的,这也是创造性的古为今用。
似记得以鬼喻人的小说《何典》里,有这样两句既像废话,又不像废话的“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不记得它是不是讽刺江湖郎中的诡辩,我看这两句话颇有现实意义。假定那些惯于卖弄洋话“OK”的洋圣人崇拜者,读了你这篇《圣人徒》,觉得崇拜土圣人者的可笑,他就不再是教条主义中毒太深的病人。若能觉得你的这篇寓言有治病的药效,这篇新寓言就功德无量了。
关于漫画与寓言并举的方式,可能使两种艺术形式相得益彰。漫画家丁聪勤于创作,你俩的合作可能产生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愿你们的创作构成双璧。
(本报有删节)


第8版(副刊)
专栏:

春韵(中国画) 韩学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