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论依附
欧阳山
记得二十岁的时候,读当时的社会科学论文,有一个古怪的名词,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那就是:披第特·布尔乔亚·印贴利更追亚。它其实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法文音译。因为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没有自由,不能发表阶级之类的文字,所以只好写成那样子。后来又在读书和实践中知道,这印贴利更追亚自己成不了气候,不依附无产阶级,就得依附资产阶级。自然也有人不甘心于依附别人,总想扯起自己的旗帜的。例如杨村人就曾经想扯起小资产阶级文学的旗帜,自立山头,又怕鲁迅先生死了,会把地球带走,使他没有扯旗的地盘。鲁迅先生曾经安慰他,说自己迟早是要死的,但绝不把地球带走,以免他产生不必要的忧患意识。
果然,鲁迅先生在1936年死了,兑现了他的诺言,没有把地球带走。可是曾几何时,日本人来了,对任何的文学旗帜都不感兴趣。地球虽健在,杨村人的旗帜却插不起来。日本帝国主义被赶走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带领全国人民,和三座大山进行生死的搏斗。杨村人的旗帜到底扯起来没有,大概也没有人去认真留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以后,不用说,杨村人的旗帜纵使经过了种种的粉饰和伪装,终归是更加扯不起来了。时势不造英雄,杨村人们想来也是无可奈何的吧!
诚然,中国的印贴利更追亚大多数是好的,很多人都转化成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不过也有些印贴利更追亚,以及没有见过这个古怪名词的大小杨村人们,还或明或暗地反对思想改造,深入生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如此等等。当然,在这最近的40年当中,他们经历过臭老九的厄运,也经过老九不能走的抚慰,反复折腾,不一而足。后来的历史发展已经众所周知,中国印贴利更追亚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工人阶级的队伍里面。
但是事实的发展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即使走在康庄大道上,有些杨村人们总不免毛手毛脚地悄悄扔掉藤冠,扭扭捏捏地戴上伪造的桂冠,或者拣起早已被自己扔掉的那顶旧帽子,想重新去依附那些布尔乔亚的老爷、太太们。记得小时候,曾经接受过一种资产阶级的教育,说是天助自助者。这里说的天助,诚然无稽,但是,鼓励人们自助,就是鼓励人们自强不息,却也没有什么坏处。如今这些女士、先生们既然不肯自助,纵有老天爷,且愿帮助,恐怕也无能为力了。这种不愿做主人,却愿做奴仆的依附性,实际上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熏陶濡染,潜移默化出来的奴性,虽说可鄙,却也是不足为奇的。至于他们所搞的那种杨村人文学现象,可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算显赫一时,却只领得三、五天风骚,实在不足挂齿。不过想到其中的一些“精英”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一度几乎实现了鲁迅先生生前所指斥的一些人不能实现的妄想,图谋霸占整个文坛,既可称罕见,也可算奇观。将来编新文学史的太史公们,是不应该漏掉这一笔的。
从主人到奴仆,从一个领导阶级的成分,到另一个阶级的帮闲,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地位,到为资产阶级的老爷、太太,甚至洋资产阶级的老爷、太太效忠的猥琐地位,从锦绣绚丽的此岸,到人生路不熟的彼岸,长夜扪心,抚今追昔,恐怕总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第8版(副刊)
专栏:当代共产党员

  好人李妙顺
林凯民
除夕,该吃年夜饭了。
李妙顺扶起久病的妻子,给妻子和孩子斟满酒,自己干了一杯,然后转过头对妻子说:“我该走了。”妻子轻轻点了下头,怔怔地看着李妙顺拎着酒菜出了门。她知道,那是给这条街上的张老太送去的。
张老太八十多岁了,却落了个孤身,着实怪可怜的。五年前,上门倒马子(杭州人称马桶为马子)的李妙顺得知她生活难以自理,就一声不响地揽下了油盐柴米,挑水洗衣等差事。他几乎天天都要来看望张老太一次,除夕之夜,更不能不去。看样子,李妙顺要一直忙到给她送终才会停手。这些年,他可不止一次给人当“孝子”啦。这条街上的王金凤老太膝下无人,1982年被自行车撞坏身子骨,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李妙顺每天上门为她擦洗、翻身,倒马子。7次送她到医院治疗,并悄没声儿地承担了所有的医药费。末了,是他为王金凤穿上寿衣,送往火葬场的。
房外,爆竹声响成一片。趴在床头的张老太看着面前香喷喷的酒菜,撑起身子,拉紧李妙顺的双手,颤巍巍地说道:“这是前世修的好命哇,我成了孤老太,却碰到你这大好人。”
杭州每天要倒的马子有十万之多。日日开门七件事,对于老街里弄的居民来说,最为操心的就是这只马子了。环卫部门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有的马子工上班不准时,不打招呼,粪水倒一半剩一半。
李妙顺管的这条街的住户很幸运。从1969年至今的21年里,妙顺那“倒马子喽”一声声高亢悠扬喊叫,成了居民们熟悉、亲切的报时钟,妙顺倒马子从不漏掉一户。哪家大人不在家,哪家脚伤胳膊扭了,他就自己上门拎出。妙顺倒马子还比别人多一道工序:每倒完一只,即用清水一涮。这大大方便了居民。可这一“涮”,就使他的工作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他每天倒500只马子,要来回五六趟到河边打来清水。
李妙顺倒马子还管修补。近几年,修马子这样脏、臭、利又薄的行当无人问津了,可马桶是不能有一点渗漏的。于是,妙顺五十学艺,买来了锯子、斧头,有些特别的材料则专门跑到郊区小铁铺去成批加工。他的粪车上有一工具袋,发现哪只马子有破损就随时蹲下来给修好。一位姓贾的大妈看到自家的马子实在太破了,对妙顺说,倒完这次扔掉算了,妙顺却悄悄把它带回家,修好后又连夜送到主人手里,贾大妈很是过意不去,一定要把材料费算给他。妙顺谢绝了,就像他许多次谢绝居民们在年关塞给的红纸包那样。几年来,妙顺修过的马子近2000只,贴进的材料费也不少于500元。
李妙顺并不富裕,妻子看病欠了6000元债,他只得白天在垃圾堆里捡废品,晚上在自留地上种蔬菜。他知道钱是还得完的,还不完的是他的歉疚之心,这些年来,他没有好好陪过妻子一整天。
也曾有人说妙顺:“找事儿,倒马子修马子还要当孝子。”妙顺听后一笑了之。不过,他难以忘记是一位老大爷曾用迟钝的眼光盯着问他:“你是共产党员?”当时,妙顺点了点头,那大爷听后也连连点头。
妙顺知道这点头的份量。
几十年过来了,妙顺几乎天天同马子打交道。不过也有例外:妙顺曾当了一年半的领导。那是在1987年,环卫所陆续收到了有关妙顺的100多封表扬信以及锦旗、匾额,其中有封信上盖着50多位居民的私章。上级领导决定让妙顺担任队长。仅仅上任18个月,妙顺坐不住了,连连打报告要求辞职。
终于,他又拉起粪车,喊着“倒马子喽”,回到了老街。那一天,居民们听到了这久违的声音,惊喜地从四面跑来,把他围住了。有位老人,拍打着胸口,没有牙齿的嘴巴在不停地嗫嚅着。妙顺把耳朵凑过去,好不容易听清了她一再重复的话语只有四个字:“全心全意”。那一瞬间,妙顺的眼泪涌了出来。(作者单位:浙江省总工会)


第8版(副刊)
专栏:

  焦裕禄
林林
坟头有老农们在痛哭,
 为好人早死哀恸万分。
 墓中人深知民间疾苦,
 村民爱他因为他爱村民。
 泡桐树变沙丘为绿土,
 他驱逐穷鬼饿鬼像神明。
 他是大公无私的公仆,
 有颗鞠躬尽瘁高贵的心。
 他是当之无愧的楷模,
 应当把这面明镜高悬。
 对照自己是何等干部?
 万众在呼唤焦裕禄,
 后来领导能否青出于蓝,
 为民造福走康庄大路?


第8版(副刊)
专栏:

  创造新的艺术天地
——电视系列片《人与人》观后
刘扬体
凡看过电视系列片《人与人》这一节目的人,大都为它拥抱现实的充沛热情、针砭时弊的磊落襟怀、呼唤爱心的真挚热诚而感动。一曲《爱的奉献》,随着《她比幸子幸运》(第11集)的播出,早已传遍全国;给天一朵朝霞,给地一缕山泉,让温暖融化人间的冰寒”(第19集《情满君山》插曲),也以它动人的深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部系列片在主题的表达上,大多委之于诗情洋溢的情绪性结构,几乎每一集都有着对于爱心、真诚、善意、理解、信任和互尊互助的赞美与呼吁,但它并未回避现实生活的矛盾。在它所吟唱的爱里,爱不是飘荡的云,而是活泼的阳光,爱不是集合一切的大纛,而是一派盎然的生机。
导演刘瑞琴说她选择《人与人》作为系列片的总题目,是想从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与人的海潮中摄取几朵浪花,从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人们心灵深处摄取一些光点,来探索一下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本质。
如果说,对现实人生的艺术综合是这个系列节目审美取向的总体特征的话,那末,与之相应的外在表现形态则是它所创造的对于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这种综合的显著特点,是它利用电视分镜头技巧,将话剧表演、歌曲演唱、新闻采访、现场评论糅合在一起,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电影、音乐、绘画、传统戏曲之所长。它的节目主持人既是报幕员、引戏员,又是现场采访记者,还可放下话筒成为剧中的角色;它的荧幕时空既具有舞台时空的假定性虚拟性,又可使之具有现实时空的特性,成为有故事有真实主人公在场的新闻报道现场。它在刻画人物、展示情节时,有随着剧情变化而变换时空和场景的表演区域,演出内容的叙述视角,则多半类似于其它影视作品的闪回和追溯。所不同的是,它在自己的“舞台”前面设置了数量不等的观众,剧中角色和真实主人公均可通过主持人与荧屏中的这些观众对话,构成了荧幕内外多种层次的感情交流。
艺术讲求真善美,注重赏新悟独。艺术真谛与观众审美心理的深层需要是一致的。《人与人》的成功之处即在于,它对审美形式的把握是建立在理解艺术与观众需求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总是努力发掘和表现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到目前,《人与人》已播出近30集。作为电视艺术画廊中的一种新样式,它出落得清灵秀丽,但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种种弱点和不足。比如,纪实性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涉及艺术真实和审美深度方面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在这个系列片里,纪实性风格所要求的真实性应当放在第一位。如果对此更明确更自觉,那么,从节目介绍、演员表演,乃至主持人从装束到主持的风格,都应更朴素自然,更贴近节目自身的气度与风情。如何通过对生活素材深层意蕴的开掘与人物心理内涵的充分揭示,来深化《人与人》的主题,避免直露与粗疏的偏向,也是需要进一步研讨的课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