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开发房地产业 促进市场启动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王茂林
启动市场仍然是涉及国民经济全局的一件大事。到底如何启动市场?治理整顿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疲软,排除市场启动中的深层障碍,出路是要培植具有巨大潜在需求的消费主导型产业。
60年代消费主导产业是塑料制品,70年代是化纤产品,80年代则是家用电器。90年代是什么?许多有识之士在分析了以上的消费发展规律之后,一致认为是房地产业。
改革开放10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多数家庭有了一定的积累,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中大兴土木,建房热潮长久不衰。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光靠国家建住宅,完全无偿分配住宅的希望越来越小。太原市不少职工,特别是住房困难的老职工宁愿少发一点奖金,也要求企业建立住宅建设基金,并愿意用自己积蓄的部分资金解决住房问题。振兴房地产业目前至少有三个有利因素:(一)通过10年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人们的积蓄有所增加,家庭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二)人们要求改善住宅条件的呼声比较高;(三)对目前无偿分配住房的弊端有了认识,对房改的承受力增大。
消费主导产业具有单项突进带动全局的效应,这是产业成果和市场演化的一条重要规律。抓住目前时机,从营建住宅入手,搞好房地产开发,对于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会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促进资金市场的启动。由于多年来住房投资不与个人消费挂钩,导致居民储蓄超常增长。到1990年底,全国城乡个人储蓄加上群众手持货币,节余购买力达1万亿元。因此,调整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资金投向结构,大幅度增加群众的住房投入,是回笼货币的主要方向。据城乡建设部最近的测算,今后10年,要做到每户有一套经济实惠的住宅,需要投入资金1万亿元。把群众手中的货币吸引到住房投入方面来,是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有好处的。同时,随着住宅建设的加快,住房商品化改革的进展,围绕住宅问题进行的融资、集资活动会大量增加,对活跃资金市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促进建筑业市场的启动。去年以来我国收缩基本建设规模,使建筑业不断滑坡。山西省建筑行业共有55万人,目前有17万人无事可干。加快住宅建设,以发展民用建筑为契机,将为启动建筑业市场,使建筑行业走出低谷创造条件,大批建筑工程队伍又将“有饭可吃”了。
三、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启动。前几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提出,大家都主张逐步形成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但为什么房地产市场的形成比较缓慢呢?重要的一条就是住宅建设跟不上改革的需求。在住房趋紧,调剂余地很小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房地产市场。通过加快住宅建设,结合房改的推进,逐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是有希望的。
四、促进建材市场、住宅技术市场的启动。大规模的民用住房建设,必然对建筑材料形成强劲的需求,建材市场疲软的状况会有很大改变。山西省乡镇企业产品构成中建材占30%左右,住宅建设将使乡镇企业的建材产品有新的销售市场。为适应住房商品化而不断改进住房设计和住宅装饰,围绕住宅建设而开展的技术服务将大大增长。
五、对多种消费、服务市场有相关的启动效应。居住消费是一种综合性消费,会波及影响到“吃穿用行”等各个方面。人们迁入新居,都要装修一番,添置新的家具设备和必要的家庭用具。据城乡建设部测算,一套新住宅的使用,能相应至少启动5000元的消费。
加快住宅建设速度,关键是拿出有力的措施和对策。
第一,国家要给政策。解决住宅建设的资金问题,不应以国家为投资主体,而应改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特别是要扩大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比例,把居民手中持有的货币引导到住宅投资方面来。对于营建中低档住宅,国家应当允许免交某些建筑税费、能源基金,以及城市总配套费。
第二,解决好建房的资金问题。搞集资建房,国家、企业、个人都拿点钱,但主要靠企业和个人两方面。国家拿的钱应当多用来搞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所有企业都要建立建房基金,并在企业留利中占一定比例。要制定个人建房公积金制度,在职工工资中占一定比例。建房基金必须专项存入银行,专款专用。银行也可以为住房建设提供支持,特别是为解决困难户问题提供低息贷款。通过住宅合作社、解困合作社的办法集资也是应当鼓励的。
第三,搞好市场管理,引导居民科学消费。以住宅建设为龙头的市场启动后,必须加强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建材市场、金融市场以及整个消费市场的引导和管理。整顿和改善市场秩序,避免市场启动后出现新的问题。现行住房制度下的房管机制,不可能按照商品经济规律办事,也无力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必须尽早建立健全新的房地产管理机制,核定住宅造价、房租标准、公有住宅售价,以加快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质量与精神文明建设
徐志坚
质量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
精神文明建设包含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所谓质量,按其定义是指产品、过程、服务满足规定的要求或潜在需要的特征的总和。就是说,谈质量并不仅仅指实物产品的本身性能。它包括了品种、产品的适用性、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以及更普遍的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根据质量的这一概念,毫无疑问,质量与每一个从事劳动的人密切相关,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离不开人的素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产品质量的好坏,在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倡和发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经济发达国家的质量科学理论和方法,有许多我们可学习借鉴之处,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社会主义强调的“质量第一”的思想与资本主义所强调的质量出发点有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强调质量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把它作为一种手段;而社会主义则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此作为一条思想行为准则。我们坚持“质量第一”的立足点是树立对工作、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任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知识。在这些方面,我们强调质量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但质量着眼于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思想,应当强调二者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质量问题较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一度放松和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重视质量问题,贯彻落实“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
质量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无论在什么岗位,职工的工作成效最终都要落实到劳动成果的质量上。劳动成果的质量高低与人的思想和实际工作都有直接关系,即不仅与设备、管理、科学技术水平、文化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有关,更重要的是,也集中反映了人的精神风貌、思想品质、道德水准、劳动态度。在企业,产品质量是人的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越高,对工作越认真负责,不怕困难,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劲头越足,劳动成果的质量就相对地高。同样,在经济战线、教育战线、文化领域、安全卫生、服务行业乃至全社会一切工作岗位,都需要讲究质量,都需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思想支柱,才能搞好本职工作和全社会的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质量与民族素质
民族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及国防实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整体力量的综合反映。通常讲人的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综合表现。
质量意识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质量首先要树立和强化质量意识。人的质量意识是影响质量的第一因素。没有“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产品质量和一流的经济效益。
质量意识淡薄的人,缺乏保证和提高质量的责任心和对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缺乏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思想观念。这样的人即使知识面很广,科学文化水平很高,也不能被认为素质高。
质量像一面镜子,反映人们质量意识的高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质量问题是一个涉及全局性的问题,质量意识涉及全社会,需要全社会、全民族的普遍提高。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
质量关系社会进步国家前途
产品质量关系国家的声誉和国际地位。近年来,我国在出口商品中,由于质量问题和一些掺杂使假现象的出现,遭索赔退货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客商的批评、抱怨声替代了过去的赞扬声。不仅在经济上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政治上也严重败坏了国家的声誉,这种教训令人痛心。因此,要十分重视质量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把质量问题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把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坚持“质量第一”作为一项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重大政策。
质量工作是一项具体、实在、涉及面广的群众性基础工作。抓质量符合人民的心愿和切身利益,是宣传、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能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精神;能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增强凝聚力;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能提高人们抵制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行为的自觉性。因此,围绕质量工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我们党几十年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特有优势,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改革国债发行 建设国债市场
许美征 李青原
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内政府债券以来,依靠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各级国债工作人员的努力,为国家筹集资金10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开放事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发行国债10年,也是国债市场逐步发展的10年。国债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近年来,流通市场发展相当快,特别是去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开业以来,集中、统一的国债流通市场形成。国债的流动性的增强,明显地平抑了由于地区性市场分割引起的差价悬殊,抑制了利用价差进行的黑市交易,维护了国债信誉和投资者的利益。
10年来,国债的发行主要靠银行、财政系统代销和行政渠道分配。这两种办法都只能按照国库券的票面值发行,不能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证券发行的价格,会引起债息定得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债息定得过高,使政府筹资成本过大;而债息定得过低,又影响销售。因此,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国债发行方式上进行改革试验,划出一部分国库券由一批证券经营机构向财政部承购,再由他们向社会公开出售。这一试验也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1991年改革工作要点之一。
承购包销与行政分配、代销相比,是国债发行方式上的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它在发行机制上引入了市场调节因素。承购包销规范化的作法一般是,财政部提出国债发行的量、期限、债息,供有条件参加承销的金融机构进行投标,投标者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提出投标的发行价格。经过投标竞价,筹资者和投标者找到双方都接受的发行价格,这样可以使筹资成本合理化,同时承销公司按自愿价格承销,就必须承担包销的任务和风险。简言之,包销公司组成的承销团就像国债的批发商,发行者和他们商定条件后,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发包方可免去“卖货”之苦、“退货”之忧;证券经营机构则可靠自己的本事推销国债,赚取手续费以及承购和包销之间的差价。由于通过承购包销来培育国债发行市场需要一个过程,今年组织的承销团进行承购包销没有进行投标。但可以相信,今年的承购包销是向规范化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在取得经验后,下一步承购包销将可采取投标的办法,使承销工作规范化,并逐步扩大承购包销量。
承购包销对国债市场的发展、完善起的作用是:通过市场发行国债,使发行价格接近市场水平,从而使国债发行成本趋于合理;由证券经营机构承购包销国债,以其为金融中介,连结筹资者与投资者,这将有利于培育证券投资机构,完善市场功能;国债发行市场的发展将促进流通市场的成熟,改善市场流通性,而流通市场的加强,又将反过来推动发行市场的规范化。总之,国债市场的发展将有助于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安排国债的期限结构、发行频率,使政府信用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利用国债市场将居民的消费资金转化为建设资金。
国债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八五”期间中国要建立生产要素市场,而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长期资金市场或证券市场。目前,国债占我国证券发行总量的50%以上,国债市场的发展将使利率水平的确定更加科学,将推动证券经营机构的业务发展,市场基础设施的建立、民众金融意识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又为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国债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央银行便能够通过吞吐国库券,即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便有了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工具,使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更加完善。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水土流失问题及其对策
郭廷辅 段巧甫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丘陵和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长期资源开发利用的失当,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到建国初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6。水土流失范围之广,损失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大致可划为四大片:一是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的黄土高原,有43万平方公里连片流失的土地。这里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每年流失掉的土壤相当于500万亩30厘米原耕作层的土地。伴随付之东流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我国1989年化肥施用量的177%;它又是黄河下游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的沙源。二是长江以南红壤丘陵山区,局部的块状流失也相当严重,人们称之为“红色沙漠”。仅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就占上游流域面积的35%。江南水土流失的后果比黄土高原还严重,因为山高坡陡,流失的速度十分惊人。一些石灰岩地区在不太长的时间,比较薄的土层很快流失殆尽,岩石裸露,失去生产利用价值。三是北方土石山区,既比较干旱,又是缺土的地区。这里人口密度较大,由于多年掠夺性采伐,森林等再生资源遭到破坏,土壤的沙质化和土地的“石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四是东北黑土地区。这是我国土壤自然肥力最高的一片,垦殖历史不过100多年,可是水土流失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开垦七八十年的黑土,1米多厚的黑土层已流失掉一大半,肥力下降2/3左右。
水土流失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据科学家们推算,不同的成土母质,形成1米厚的土层需要1.2万—4万年。而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100年就可流失掉1米厚土层。水土流失导致耕作层减薄,质地变沙,肥力减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水土流失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淤塞江河、湖库、沟渠,致使河道泄洪不畅,严重威胁河流中下游防洪安全。例如,地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吞吐长江承纳湘、资、沅、澧四水而著称,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淤积泥沙1亿多立方米,至今,湖水面积减少37%,调蓄库容减少39.2%。由于泥沙的淤积,水利设施的寿命缩短。由于河道的淤积,不得不加高河堤,黄河下游每10年加高一次河堤,每次耗资巨大。有些山区的中小河流淤积严重,顾不上治理,造成山洪灾害。
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从50年代初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的13片水土流失区,经过连续几年的规模治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培养一支水土保持技术队伍。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具体反映在各方面破坏水土保持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是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过量索取所引起的水土流失,而且是随着生产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开矿、修路、采石、基本建设等现代化作业,忽视水土保持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是十分严重的。据遥感普查的初步结果看,水土流失呈发展趋势,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认为需要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首先是要增强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水土保持是破坏容易治理难,人们在生产建设活动中,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工作,不光是水土保持业务部门的事,社会各界都应承担起责任。要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各方面都能自觉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
第二,要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做好预防保护工作,防止不该产生的水土流失,将不可避免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要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的好坏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合理与否密切相关。应该尽快制定水土保持法,这样就可以用法律的形式约束人们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同时要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吸收和激励人们参与防治水土流失的工作。
第四,要在搞好预防保护的同时,选择水土流失严重、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流失区,有计划地开展重点治理,并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将小流域建设成为既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又是一个高效益的经济单元。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融为一体,使防护性治理与开发性治理紧密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服务体系。总之,水土保持是一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伟大事业,防治国土流失与保护国土安全同等重要。因此,水土保持应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持之以恒抓下去,使有限的土地得以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武汉市东西湖区荷包湖农场去年以科技兴农获得粮棉油全面丰收。为使今年农业再上新台阶,这个农场对种植面积统一规划,科学管理,全场五千多亩油菜田长势良好。图为该农场农技人员正在农科队观察油菜的生长情况。郭贤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