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杨存旺业余创作医学科教片获奖
本报讯 济南军区第二疗养院副主任医师杨存旺,利用业余时间与他人合作创作的科教片《急性心肌梗塞的预防与救护》、《脑海》,先后被广播电影电视部评为最佳科教片奖,获国家卫生部等联合颁发的“白鹤奖”一等奖。科教影片《急性心肌梗塞的预防与救护》还被译成六种语言向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玉萍 云龙)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美虹志公司向我两大学赠送微机
本报北京五月十四日讯 美国华裔袁志坤创办的虹志电脑有限公司,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赠机仪式,将六十套微型计算机设备,赠予清华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以及两校领导出席了赠机仪式。                  
          (小冬)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毕升印刷奖森泽信夫印刷奖揭晓
本报讯 第三届毕升印刷奖、森泽信夫印刷奖五月四日在京揭晓,施旦民、李秋光等十八名印刷技术及管理人员分别获此两项奖励。九十高龄的森泽信夫亲自来京为获奖者颁奖,会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会见了森泽一行。
毕升奖是我国国内印刷界最高的荣誉奖。“森泽信夫印刷奖”是由日本著名照相排字机发明家森泽信夫先生个人捐款设立的。     
  (晓东)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91特价书市”5月11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书市期间,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数万名团员青年开展赠书、赠言活动。图为京郊农村青年代表接受社会各界的赠书。
陈凯星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重大科技成果巡礼

  贺守中等勇于攀登填补国内一项处理贫矿新技术
“堆浸”规模超十万吨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本报讯 记者赵相如报道: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719矿副总工程师贺守中等工程技术人员试验成功的“万吨级铀矿石地表堆浸”技术,结束了常规的工艺生产流程,为我国铀矿及其它贵金属、有色金属冶炼找到一条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新路子。该成果获得199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如何冶炼铀矿石?几十年来我国一直采用选矿、“湿法冶炼”等工艺技术,即先把矿石破碎、磨矿、搅拌、固液分离,再经纯化等工序。这种方法需要有大型设备和厂房,能源消耗大,工艺流程复杂,投资多,基建时间长,产品成本高。
自从葡萄牙于1950年开始采用“堆浸”法新技术冶炼铀矿石之后,世界各国竞相试验,并且公认是处理低品位矿石的先进技术。国外对“堆浸”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已有较深的研究,而我国一直是空白。这种状况直到贺守中等工程技术人员试验成功“堆浸”技术后才告结束。
所谓“地表堆浸”技术,就是在选定的场地上,设置溶液池、高位槽、管道输送系统、堆矿场等,把矿石堆在场地上,用一种特殊的溶液制成的浸出剂,在矿石堆上喷淋或浇灌。浸出剂通过毛细作用进入矿石裂隙中,将矿物溶解。被溶解在浸出剂中的矿物自然流出,进入纯化工序;如果流出仍是品位低的贫液,就再补加浸出剂返回矿堆,适当循环往复,直至达到理想的金属回收效果为止。提炼后的矿渣经处理可用作填料或其它用途。这种“堆浸”技术在我国60年代就开始试验,但直到70年代仍未能投入使用。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719矿,位于我国南方崇山峻岭中。由于矿石品位低,交通不便,采用的又是常规工艺技术,使全矿背上沉重的包袱。如不进行技术改造,将会出现严重亏损。该矿一大批科技人员,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生产、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从1981年起,以贺守中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进行这项“堆浸”技术的试验。他们虽未到国外考察,但凭着一种勇于攀登的精神,根据一些零星的资料,结合本矿具体生产实践,在矿区地下的一个天井里开始了200吨品外矿石的“堆浸”技术试验。他们白天跑现场、摸情况,晚上查资料、作计算、绘图纸。井下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要在井下搞试验就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潮湿阴暗、空气窒闷、刺鼻的硫酸味……贺守中等整整坚持了2个来月,才发现浸出剂中含有铀金属。这一突破,使贺守中他们更有信心继续做下去。后来,他们又搞矿石“堆浸”条件对比试验、低品位矿石地表“堆浸”试验和地表“堆浸”工业性试验。矿石品位由低到高,矿石数量由少到多,到1985年1月试验终于圆满成功:“堆浸”4184吨矿石,回收率达80%;次年6月,“堆浸”5000吨高品位矿,又取得了成功;1987年单堆堆矿量突破万吨,回收率突破90%,超过原设计指标,并取得了建设大中型“堆浸”场的设计和施工经验,掌握了“堆浸”场多次重复使用的技术,具备了承担外单位大型堆场设计和施工的能力。1989年,719矿废止原来的常规工艺,全部矿石都采用“堆浸”法处理。几年来,他们对矿石特性、原矿品位、矿石粒度、矿层压实度、浸出剂浓度及其加入方式、对天然降雨水、浸出温度和矿层深度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流程和参数,并建立了一套废水处理设施,使废水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在外行人看来,这项技术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例如,搞地表“堆浸”,首先得保证底垫不漏。719矿地处多雨的南方山区,地下涌泉密如蛛网。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一套经济适用的建堆技术,在垫层下形成了排水系统。这种排除地下水的方法在国内外尚属首创。目前719矿已建起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堆浸”场,单堆规模达10万吨以上,这标志着我国“堆浸”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号召高校学生
 向郭峰等四位张华式优秀大学生学习
本报讯 国家教委最近发出通知,号召高等学校广大学生向因抢救他人生命而牺牲的郭峰、唐春雨、欧阳泉平、陈帮清4位张华式的优秀大学生学习。
1989年4月16日,西北大学地理系87级学生郭峰、西安石油学院开发系87级学生唐春雨为抢救一名落水女工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陕西省政府追认他们为革命烈士;省高教局、团省委追授他们“优秀大学生”和“模范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西北大学党委根据郭峰生前申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
1990年7月8日,九江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88级学生欧阳泉平,在家乡因抢救两名落水少年光荣牺牲,年仅19岁。江西省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和团省委授予他“优秀大学生”光荣称号。
1990年8月21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87级学生陈帮清,为抢救一名落水女工英勇献身。四川省委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和表现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共青团四川省委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国家教委的《通知》说,郭峰等4位学生为了抢救他人的生命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光辉。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了共产主义的人生价值。他们平日的表现证明他们的英雄行为不是偶然的。他们像雷锋那样,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解决了“为谁活着,怎么活着”的问题。他们不愧为当代大学生的优秀楷模。
国家教委号召全国大学生向郭峰等4位张华式的优秀大学生学习。学习他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学习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勤劳俭朴、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勤奋学习,立志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资料

  “堆浸”技术效益高
由贺守中等研制成功的“堆浸”技术与常规的“湿法”冶炼技术比较,具有一系列突出的特点,可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它流程短、工艺先进、基建投资少、建设周期短、废水量少。据行家测算,出同样的产品,如果“堆浸”用1元钱的基建投资,常规技术要耗5—8元。在成本测算上,硫酸、煤、电、水等消耗,“堆浸”技术只有常规技术的20—40%左右,劳动生产率却可提高5倍多。
由于实施了“堆浸”技术,近几年719矿全部消化了原材料、能源、工资及企业管理费用上升所带来的负荷,并使上缴利润逐年增加。
“堆浸”技术的使用不仅使全矿节约了大量能源、劳动力和部分厂房,还促进了全矿民用产品的开发。现在矿里利用原有设备和厂房,建成了萤石精选厂、稀土分组厂和铁合金厂等民品项目。
尤为可喜的是,719矿“堆浸”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堆浸”技术的发展。1988年陕西某矿建成了小型“堆浸”矿山,当年即受益。1989年,在湖南建成了第一个稀土矿“堆浸”场,使回收率提高15%,基建投资减少20%,生产成本节省10%以上。目前我国核工业系统大部分矿山正在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其它一些金矿、银矿、铜矿、稀土矿也在使用和发展这项新技术。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家教委要求中小学结合重要纪念日
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本报讯 去年,各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以鸦片战争150周年为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国家教委要求今年各校围绕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庚子赔款90周年,“九·一八”事变6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把以热爱中国共产党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
国家教委希望中小学生在今年的教育活动中,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辛亥革命、庚子赔款、“九·一八”事变4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革命史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中华民族历代爱国志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了解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通过这些教育内容使学生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公民责任感,从小逐步树立反对“和平演变”的观念。
国家教委建议各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育活动。要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内容,同时认真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教委推荐的图书,还可通过参观、访问、听报告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增强新旧社会对比的感性认识。              
        (许立群)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山东省领导甘当高校“后勤”
 11个实际问题件件落实解决
据新华社济南电 (记者刘关权、通讯员田建国)正当山东一些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为住房紧张发愁之时,省委、省政府通过调查作出决定,通过三个渠道筹资8400万元,从今年起用三年时间建设24万平方米房屋,解决全省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山东省委、省政府的这一做法,受到高校教师的欢迎。
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经常强调,关心、支持高校工作,就是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是关心、支持四化大业。他去年曾8次深入高校开座谈会,听取师生意见。在他的倡导下,去年省委组织了8个调查组,分赴全省51所高校了解情况,排出了11个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责成有关部门一件一件地落实解决。
为了给大学生创造安定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山东省委、省政府多年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目前,山东高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已达到2760元。省计划物资部门提高了高校生活用煤标准,取暖煤按实际需要供应50%的平价煤;省委、省政府领导了解到一些高校师生伙食有困难,就责成省和有关市地商业部门对高校蔬菜、副食品供应给予优惠照顾,已为青岛、淄博、烟台的高校落实了蔬菜供应基地。省委还十分重视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在后勤干部的培训和职称评定问题上都作出了决定,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山东省委常委建立了半年研究一次高校工作的制度;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在高校建立了固定联系点,经常到高校调查研究,现场解决问题,并每年召开一次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具体研究解决高校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市也为高校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山东省51所高校政治形势稳定,正以饱满的精神风貌抓好教学工作,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森林与生态环境

  发展林业是解决农村薪材的根本途径
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研究会理事长 邓可蕴
解决8.6亿农村人口对生活用能的需求,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多年来,我国许多森林资源和造林成果被吞噬,国土沙化面积扩大,丘陵浅山区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南方山区水资源减少,究其根源,均与农村能源短缺、过度攫取林草、秸秆有直接关系。
10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1989年全国农村总能耗量已超过5亿吨标煤,其中商品能源煤、油、电占45%,主要供应农村生产用能;其余是生物质能即薪材、秸秆、茅草等,主要为农民生活炊事、取暖所用。与1979年相比,商品能源消费量增长近3倍,生物质能的消费量则基本持平。
农村生产的能源用量年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我国商品能源生产的年增长速度,其来源一是国家计划内供应量有所增加,二是农村当地就近开发的商品能源大大增加,如乡镇小煤矿1988年产量已达3.2亿吨原煤,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然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以商品能源完全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必须消费相当数量的生物质资源,这种情况大约还要延续几十年。当然能源转换技术若能有重大突破(如煤的气化等),或许会缩短这个过程。
因此,为适应农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要求,而又不能以扩大“生态赤字”为代价,我国政府和广大科技人员于“六五”、“七五”期间,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六五”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农村能源建设被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经过艰苦努力,农村能源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
1990年,全国已有1.2亿农户使用高效省柴节煤灶;1000万农户使用高效节能炕;476万农户拥有沼气设施,用其气点灯做饭,用其水渣种菜、养猪、养鱼、喷施果树,既增产又无公害,其中还有6万农户已用上了类似城市煤气的管道沼气;10年来增加薪炭林面积9000万亩;小水电装机达1300万千瓦、发电385亿千瓦时;北方农村建造被动式太阳房住宅势头正旺,1989年为18万平方米,1990年已增至35万平方米;10万户使用太阳灶,100万户农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风能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和沿海地区,有10万台小型风力发电机为牧民渔民提供生活用电。沼气和非生物性能源开发,在农村的砖瓦窑、制茶、烤烟等生产性节能设施中,已形成460万吨标煤的年节能能力。
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节约,不仅直接增加了对农村的能源供应量,而且合理利用了农村资源,增加了优质有机肥和饲料,保护了原有山林和新建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及水土保持工程。仅农村省柴灶炕、沼气池、节能型炒茶灶等,已达到年直接节约生物质资源3000万吨的能力,其中薪材占1/3,约折合2000万立方米。
林业部指出,“八五”期间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达到林业资源总生长量和总需求量持平。发展薪炭林并普遍使用节柴灶,是减少林业资源赤字的突破口,也是改善我国农业生态条件的突破口。80年代初亮出了“四川盆地腹部20多个县的林木覆盖率不足5%”的紧急红牌,经过近10年的努力,这些县的林木覆盖率已上升到9—16%,全国已有109个县达到小水电县的一级标准,林木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1984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几个林业大县开展改灶节柴工作,如浙江省的淳安、开化,湖南省的绥宁,辽宁省的清原、新宾等。当地林业资源已由过耗而转持平,并已开始有正蓄积。
可以相信,农村能源的建设,必将促进林业的发展和森林的保护;同样,林业建设的兴旺发达,也必将为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知识分子排忧解难
 长春把工作做在实处
本报讯 记者李安达报道:长春市委、市政府努力为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近五年来,吸收了一万多名知识分子入党,有四千九百多名知识分子被提拔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长春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知识分子的制度,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与三五名知识分子建立固定联系,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现在市级领导与一百二十名有影响、有成就的知识分子交了知心朋友,各县、区、局领导干部跟一千六百九十多名知识分子形成固定联系,跟知识分子沟通思想。近三年来,市委采纳了知识分子的重大建议二十七项。
近几年,市里解决了近千名知识分子用非所学的问题,为一万多名知识分子安排了业务进修。长春市有关部门通力协作,解决知识分子家属农转非户口四千三百多人,为一千一百多名知识分子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七五”期间,市政府光在教育战线,就投资四千多万元,为教职工盖住房十四万多平方米,解决了四千多户住房问题。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变“等米下锅”为“筹米做饭”
 华东工学院集资建房缓解住房难
本报讯 近日,华东工学院36个无房户高高兴兴搬进了集资住宅楼。这是该院为缓解教工住房难办的一件实事。虽然对学院集资建房这一新招的某些细节见仁见智,但教师们仍然对集资这一大胆尝试拍手叫好。
华东工学院拥有教职员工3690人,平均每年有120多个结婚无房户,另外还有500余名单身汉。长期以来,由于基建资金匮乏,住房难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学院领导。为了解决教师们的后顾之忧,在广泛收集信息、多方征询意见后,1989年5月,学院规划委员会、房管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讨论住房改革措施,决定改变单靠国家投资建房的状况,变“等米下锅”为“筹米做饭”,采取国家拨款与院内集资两条腿走路。在集资房分配上,施行谁投资谁受益,鼓励学院在编单位将发展资金中经过审核确定为结余款项投入建房,不再流向个人。
这一措施出台后,得到院内不少单位(包括课题组)的积极支持。1989年12月5日,集资住宅楼破土动工,1990年11月1日即交付使用。
集资楼的落成,解决了36户近100人的住房问题。目前,该院正对集资房的分配政策作进一步完善。
               (彭亚平)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揭晓
 南京队和金坛队分别取得第一二名
赵新华徐开闻分获小学中学组第一
本报长春5月13日电 记者魏玉凤、李安达报道:第三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今天在长春落下帷幕,决出团体奖前6名和个人金牌奖10名、银牌奖20名、铜牌奖138名。南京市代表队获团体第一名,华罗庚故乡江苏省金坛县代表队获团体第二名。锦西化工一小学生赵新华、南京外国语学校学生徐开闻分获小学组和中学组第一名。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钱伟长和团中央、吉林省委、省政府等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观看了决赛,并为获奖的同学颁了奖。全国政协副主席、本届华杯赛组委会名誉主任方毅给大会发来贺信,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用数学为自己插上科学的翅膀,准备在建设祖国的征途上展翅翱翔。组委会名誉主任、著名美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题词:“中国已经两次取得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希望中国数学在国际上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这要靠青少年一代接棒努力。”
1986年,为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逝世一周年,弘扬华老的爱国主义精神,普及数学科学知识,由中国少年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协青少年部、中国数学学会、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等5个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华杯赛”。之后,每两年举行一届。这次邀请赛,全国有58个市、县的250多万初中一年级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参赛。经过3月17日和4月7日的初赛和复赛,各地共选拔出168名一等奖获得者抵长春参加决赛。澳门地区也派出代表参加了决赛。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广西民族传统医药正在走向全国
本报讯 记者艾笑报道:广西各族人民有丰富的医药学经验,特别是壮、瑶、苗、侗等民族传统医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广西目前有民族民间医生约一万人。仅百色地区的五百多名壮医,每年就为群众诊疗六十万人次以上。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为推广药线点灸疗法,已为全国二十九个省市培训了一千多名技术人员,还被特邀出席了世界针灸大会,并承担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医疗任务。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少儿出版社三十五年贡献大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宝葫芦的秘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妇孺皆知,受到几代人的喜爱。出版这一系列好书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今年三十五岁了。该社自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创建至今,已为孩子们出书近三千种、近四亿册。同时出版《婴儿画报》、《幼儿画报》、《中国儿童》、《我们爱科学》、《中学生》等六种期刊。现每年出书四百五十种左右,做到每三日出一书。
三十五年来,这家出版社有近一百五十种图书在国际、国内各种高层次的大型评奖中获奖。有百余种图书被国家教委、团中央等单位列为“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的推荐书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