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安徽六年发展党员三十五万
本报合肥4月6日电 记者张振国报道:安徽省1985年至1990年发展新党员35万多名,占全省现有党员总数的17%以上,是安徽历史上吸收新党员较多的时期。
安徽发展新党员的主要特点是:在第一线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发展的多,约占50%以上;新发展的党员大都具有初高中和大专文化程度,基本上杜绝了文盲入党;吸收青壮年入党的人数大大增加,35岁以下的占一大半,中青年妇女入党的比重也有所提高;特别是保证新党员的质量这一中心环节抓得很紧。 
安徽省各级党组织,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做好吸收新党员的工作,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据了解,在这批新发展的党员中,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占很大比例。那种“入党前拚命干、入党后怕流汗”的现象,已比较少见。
现在,安徽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去年初,全省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为34万多人;今年初增加到37万多人。


第4版(要闻)
专栏:

  艺术大师俞振飞舞台生涯七十年
 上海市文化界集会隆重庆祝
江泽民题词李瑞环写信祝贺
本报上海4月6日电 记者章世鸿报道:今天上午上海文化界为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举行隆重庆祝大会,祝贺他舞台演出70周年及90寿辰。大会宣读了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和李瑞环同志的贺信。文化部、中国文联、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负责人及各省市、海外文化界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大会。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艺术精湛”四字。
李瑞环同志在贺信中说:先生在70年的艺术生涯里,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形成了儒雅、秀逸、富于书卷气的“俞派”风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京昆演员,特别是在昆剧演唱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先生不愧是我国当代艺高望重的京昆表演艺术大师、杰出的戏曲教育家。
俞振飞1902年出生于苏州,6岁开始随其父学唱昆曲。1930年底,拜京剧名小生程继先为师,正式“下海”唱戏,多次同程砚秋、梅兰芳合作演出,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他独树一帜的京昆小生艺术为千千万万观众所称道。
迎着几十名摄影师发出的阵阵闪光,俞振飞愉快地接受了来自京沪等省市及香港、台湾等地的京昆艺术界代表的祝贺。面对鲜花和掌声,老人的心底却十分地不安。他说:“今天为我举行盛大的祝贺会,实在不敢当。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京昆演员,艺术成就很有限,大家这样表扬我,我感到很惭愧,我衷心地感谢大家。”
这次祝贺活动期间,从6日开始,将举行为期10天的祝贺演出,参加的有著名京昆剧演员、后起之秀及少年学员,同时举行俞派艺术研讨会,举办图片展览和艺术影视片展映。


第4版(要闻)
专栏:

  钱外长同中山外相会谈
 双方表示继续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
本报北京4月6日讯 记者张健报道:外交部长钱其琛今天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同日本外务大臣中山太郎就双边关系、国际形势和其它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谈。
钱外长首先对中山外相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山外相的来访标志着两国关系进一步恢复正常,两国关系的春天已经来临。
中日两国外长回顾了两国关系的发展。钱其琛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有很大发展,中方对此是满意的。中国政府愿意长期稳定地维护和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钱其琛说,两国关系中近年来尽管出现了一些困难和曲折,但经过双方努力,已经得到了恢复和改善。中山外相的来访标志着两国关系重新回到了正常发展轨道。希望两国关系能够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
中山说,日本政府一贯重视加强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当前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日中两国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话,建立稳定的关系。日本政府认为中日两国外长互访应频繁进行。他希望钱外长年内访日,并说海部俊树首相将在年内合适的时候来华访问。
钱其琛表示,中国政府欢迎海部首相年内在他方便的时候访问中国。钱其琛愉快地接受了中山外相向他发出的邀请。中山对钱其琛接受访日邀请表示感谢。
关于日中经济合作问题,中山说,日本政府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给予了尽可能的合作,今后日本将继续对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给予支持。
钱其琛表示,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的经济合作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效益,也带动了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希望日本政府今后继续提供积极合作,并希望日本在上海浦东开发区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台湾问题,中山说,日中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一贯坚持日中联合声明的原则精神,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的、地区性的交流,这一原则是不会改变的。中山说,日本政府欢迎海峡两岸交流取得显著进展,希望两岸能尽快实现对话,找到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办法。
钱其琛对日本愿意在台湾问题上继续信守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表示赞赏。  据悉,在谈到当前的国际形势时,双方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看法。钱其琛说,中国认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相互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国际事务应由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商量,而不应由一两个超级大国包办。
关于亚太地区合作问题,双方一致表示应将解决亚太地区热点问题放在第一位,同时要考虑到本地区的特点,加强合作。这种合作应是开放的,而不是排他的,应该在平等互利原则上进行。
中山说,明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希望明年能成为通向21世纪友好的桥梁。中山表示日方愿意在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通过人员交流举行一些纪念活动。
钱其琛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是中日关系史上重要的日子,建议双方举行一些文化活动。中山说,日中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很有意义。


第4版(要闻)
专栏:

  高春华一家捐赠
 周总理珍贵照片
据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 (记者李晓建)周恩来总理1914至1921年在南开学校和法国、英国勤工俭学及考察时摄的12张珍贵照片,今天由他青年时代在南开同窗4年好友常策欧的夫人——91岁高龄的高春华,捐赠给天津周恩来纪念馆。
这些生动展现周恩来青年时代风采的珍贵历史照片,在已故的天津大学教授常策欧和夫人及其子、已故的北京大学副教授常卓超及其女祖孙三代珍藏70年之后,首次与世人见面。
中宣部、北京大学、天津市文物局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今天在北大临湖轩举行的捐赠仪式。常策欧的两个女儿也专程从美国赶回参加仪式。
常策欧和周恩来同庚,都生于1898年。1914年春他们在天津共同发起成立进步学生团体敬业乐群会,出版刊物《敬业》。在南开和欧洲时,他们一起拍了许多照片,周恩来也赠与常策欧一些单人照片留念。
198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十周年之际,当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的常卓超把周总理写给他父亲的信件,捐赠给天津周恩来纪念馆。常卓超今年3月病逝后,他的母亲——“五四”运动时在天津女师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春华,决定把祖孙三代珍藏的周总理青年时代照片捐献给国家。


第4版(要闻)
专栏:

  卫生部在世界卫生日前夕召开座谈会
 强化急救网络 防备意外灾害
本报北京4月6日讯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今年的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备意外灾害”。今天,我国卫生部以这一主题召开了中外有关官员和专家的大型座谈会。
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在发言中说,近年来,国内许多地方都重视了医疗急救事业,加强了急救网络的建设,已建立省市级急救中心80多个,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急诊医疗模式。
解放军总后卫生部部长张立平说,军队是防灾救灾的生力军。唐山地震抢救伤员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半小时内得到救护的伤员99%以上能抢救过来,半天以内得到救护的伤员80%能救过来,3天后才接受救护的只有19%能抢救过来。这说明快速反应是医疗救护的关键。
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虹说,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多灾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年份,每年都有6至8个省发生较大灾害,每年因灾害死亡的人约5000至1万人,伤二三百万人,医疗急救人员在抢救伤员和灾后防疫的工作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大部分灾害都是不可能预防的,为把损失减至最小,我国政府对减灾项目从来都是优先照顾的。
经验告诉我们,减灾急救中十分重要的是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以降低困难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驻京办事处主任基恩博士和全国爱卫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等单位的负责人,也分别在座谈中发了言。
  (徐致光 王平)


第4版(要闻)
专栏:

  赫德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
 认为英中就国际及地区问题的讨论取得了成功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 (记者周慈朴、周树春)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今天离京前对记者说,他同中国方面就国际问题进行了“十分成功”的讨论并取得了“广泛的一致”,在香港问题上也“取得了进展”。
赫德上午在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他这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时说,英国认为有必要就国际形势同中国进行密切的磋商,并就香港问题加强双方的合作,加快合作的步伐。
他对数十名中外记者说,3天来他进行了一系列十分紧凑的活动:同中国官员进行了“坦率”、“有益而重要”的交谈,并会见了在京工作的英国企业界人士和曾在英国学习的中国留学生。
他在回答本社记者提问时说,双方就国际问题及地区问题的讨论“显然取得了成功”。他说,双方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看法是“相似的”,取得了“广泛的一致”;而且,双方的立场还在“日益接近”。他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他表示,在联合国安理会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背景下,英中两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保持密切磋商是十分必要的。
谈到香港问题时,他说,双方都表示要遵守英中两国政府在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他说,虽然在这方面没有取得“完全的一致”和“突破”,但“消除了一些相当严重的误解”,“缩小了分歧”,因此,也“取得了进展”。他希望这种进展能继续下去。
赫德表示,虽然在1997年之前英方要保持对香港事务的“全面而有效的控制”,但将就有关跨越1997年的重大问题向中国提供充分的信息,欢迎并会考虑中国在这方面的看法。
他表示相信,中国无意利用香港修建新机场的问题或其他任何项目,谋求对香港当局在过渡时期的决策施加“控制”或“否决权”。
赫德告诉记者,昨晚他同刚刚抵京的日本外务大臣中山太郎进行了会谈。
赫德一行于今天下午乘专机赴山东和广东参观访问。


第4版(要闻)
专栏:

  《玛纳斯》柯尔克孜文本及汉译本出版
本报北京4月6日讯 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柯尔克孜文本及一批汉译本最近出版发行。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它讲述了柯尔克孜族民族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七代带领人民反对压迫的英勇事迹。这部长达21万行的史诗,也是研究柯尔克孜族的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民俗以及意识形态的重要作品。
赛福鼎·艾则孜、司马义·艾买提、伍精华等参加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祝贺《玛纳斯》的出版。   
         (赵辉年)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期刊管理工作会议举行
据新华社西安4月5日电 (记者华年轮)全国期刊管理工作会议今天在西安结束。会议交流了各地期刊管理工作的经验,重点研讨了如何引导期刊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等问题。同时,还落实了繁荣期刊的一些措施。


第4版(要闻)
专栏:

  一○七医院创办农民卫校
本报讯 解放军一○七医院与烟台市福山区东陌堂村共办“农民卫校”,近几年来,先后培养出三百多名农民医生,给周围村民就医带来极大方便。
过去的东陌堂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一般要走近二十公里,染上急病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治疗。为改变东陌堂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一○七医院党委决定,帮助东陌堂村创办一所“农民卫校”。这所医院把价值万余元的医疗设备以及三十多套医学课本送给东陌堂村,还派出两名退休的科主任常驻东陌堂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医院的主治医生轮流来卫校讲课。一○七医院还派医师辅导来医院实习的学员。如今,从“农民卫校”毕业的绝大多数学员已成为当地农村医疗战线的骨干。     
                 (张玉萍 矫新光)


第4版(要闻)
专栏:

  沙迪克博士抵京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 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纳菲丝·沙迪克博士今天下午乘飞机抵达北京。
沙迪克这次来访旨在进一步落实执行人口基金对华援助第三周期(1990—1994)合作方案,并将赴重庆、武汉、上海参观人口基金援助项目。
据了解,联合国人口基金在1979至1989年10年间向中国提供了两个周期共1.0095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共建成64个项目。1990年,中国同人口基金开始实施第三周期合作方案,援款总额为5700万美元,下设40多个项目,现已落实执行的有32个。
沙迪克是应经贸部部长李岚清邀请访华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西哈努克宴请中山
新华社北京四月六日电 柬埔寨国家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今天中午在北京设宴款待正在北京访问的日本外务大臣中山太郎。


第4版(要闻)
专栏:

  三北将出现阴雨天气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 据中央气象台今天提供的消息,受东北低压影响,3日至6日,辽宁、吉林、黑龙江的部分地区出现了2至8毫米的降雪(雨)。新疆北部也出现了不足10毫米的降雨。预计,7日至9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部和南部、东北地区南部将先后转阴并有小雨雪,降水量一般有2至10毫米。


第4版(要闻)
专栏:

  雨花台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据新华社南京4月6日电 (记者殷学成)被誉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两年多来前来凭吊者达200万人次。
陵园管理处近两年继续开展了有关史料的征集工作,编辑出版了雨花台烈士纪念册、烈士诗抄、烈士书信集等7本图书、画册。
目前,该处正在积极筹办雨花台烈士事迹演讲团、雨花台烈士事迹巡回展。


第4版(要闻)
专栏:外事简讯

  外事简讯
▲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6日下午在北京会见了日本外务大臣中山太郎,并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同他进行了交谈。
据中国外交部的官员说,会见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双方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经常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意见十分重要,这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吴学谦对中山太郎为恢复两国关系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
▲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6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日本外务省顾问、前日本驻美大使松永信雄。
会见中,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国际问题,特别是中日关系,交换了看法。应客人要求,吴学谦还介绍了中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松永信雄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协邀请于4月3日抵达北京。
对外友协会长韩叙会见时在座。
                      (新华社)


第4版(要闻)
专栏:

湖北当阳市图书馆以图书服务于农村星火计划为宗旨,调整藏书结构,增加农村实用科技读物,配备“图书流动车”,坚持送书到农村第一线,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了方便。
图为该县慈化镇星一村农民在借阅书籍。
杨发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