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当代共产党员江 铜杯文艺特写征文

  高玉宝和九十年代的红领巾
胡世宗
作完了报告,高玉宝被鸟雀般欢跃的孩子们团团围住,一只只手臂挽住他,要同他合影;一个个小本子伸过来,请求他签名;一张张小嘴巴吱吱喳喳地朝他提出一串串嫩得出水儿的问题:
“高爷爷,您当时那么小,为什么不读书,非要去给人家放猪不可呢?”
“不去放猪就没饭吃呀!”
“没饭吃,吃饼干不行吗?”
“……”
“周扒皮唬弄穷人半夜学鸡叫,怎么不看看钟点儿,上他的当呢?”
“没有表哇!”
“为什么不戴表呢?”
“……”
时光流逝了半个世纪,当年的放猪娃高玉宝已过了花甲之年。面对90年代的“红领巾”们天真幼稚的提问,这位有四十几年军龄和党龄的“战士作家”,常常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过去总说:红领巾为什么红?烈士的鲜血染成。可今天的“红领巾”们了解旧中国是怎么一回子事吗?他们晓得老辈儿革命者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曾怎样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吗?
高玉宝在广西剿匪行军作战的间隙开始写《高玉宝》自传体小说时,还是个小军邮员。日本鬼子的“鬼”字不会写,就画一个鬼脸;杀人的“杀”字不会写,就画一个小人脖子上按一把刀……他边学文化边写书,没有想到这部书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那么大的轰动,被翻译成十几种外文,印了数百万册,书中的《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章节还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何止一代人啊!50年代初期,他曾以年轻共产党员的责任感,频繁地应邀同孩子们见面,仅1951年至1962年11年间,就为“红领巾”们做了396场报告,直接听众近40万人次。那时,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自动成立了“高玉宝班”、“高玉宝小组”、“高玉宝中队”……并提出响亮的口号:“像高玉宝那样,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报效祖国,时刻准备着!”
90年代“红领巾”们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时时萦绕在高玉宝脑际,许多外国朋友来信,希望了解苦难的玉宝后来怎么样了。为了回答一茬茬孩子们的提问,也为了满足中外广大读者的要求,他耗时6年,写出了近60万字的《高玉宝(续集)》,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玉宝当劳工、参军作战、写书、出席国宴、出国访问等诸多故事,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和文化翻身做主人的不寻常的历史进程。高玉宝写“续集”时,眼前常常闪现飘动着的红领巾,他觉得自己是为祖国的未来而写作啊!
1990年初夏,高玉宝收到天津市郑庄子大街小学二年级学生丁爽的来信,这个8岁的小姑娘在课堂上学了《我要读书》的课文,非常渴望知道玉宝当时的情形。高玉宝围绕《我要读书》的历史背景,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作了回答。这封信后来在丁爽所在学校的墙报上公布了,使孩子们受到一次生动的传统教育。
1991年3月,高玉宝又应丁爽所在学校的邀请,到那里作了场报告。高玉宝讲起自己在小丁爽这个年纪时放猪、捡破烂儿、讨饭、当童工、拾煤渣、给出殡人家打小旗儿等经历,他要费很大劲儿才能让“红领巾”们听懂“进了周家门,稀饭两大盆,盆里盛着饭,饭里照着人”是怎么个情景。旧社会毕竟是太久远了,连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也都没“见识”过呢。可是,课文里的那个玉宝就活生生地站在讲台上,“玉宝小朋友”已经变成了“高爷爷”。他现身说法讲传统,讲新中国来之不易。礼堂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孩子们为他的故事深深打动,听得入迷入神,听到动心处一个个眼泪汪汪……这样的报告,他作了不是几场,几十场,而是几百场啊!
1989年1月,《辽宁日报》刊登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个卖茶蛋的小女孩,捧读《高玉宝》直掉眼泪,旁边有“我要读书”四个字。高玉宝看到这幅漫画差点犯了心绞痛,他的眼圈儿红了,眼睛湿润了,当即写下“看了此画泪满腮,我那童年别再来,无知无识怎建国?当以全心育英才”的诗。他感到一个共产党员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那么遥远又那么切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重。于是,他更加不顾疾病,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写;于是,他更加不管年高体弱一次次去登台演讲……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政治部)


第8版(副刊)
专栏:

  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庄敬
孩子跌倒了,趴在地上哭叫着,年轻的母亲似乎无动于衷,板着面孔,用严厉的目光盯着趴在地上的孩子。正巧我路过,上前要扶起那孩子。那母亲果断地说:“不,不,让他自己爬起来!”
我一细“咀嚼”,始得憬悟:这位年轻的妈妈如斯这般,大概是出自对人生的体验吧。
人生是一个过程。好像上苍有意为难人,在人生的全过程中,绝无平坦大道可走。坎坷,荆棘,困难,这一切都与人生为伴。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必不可免地要同困难交锋,要与挫折抗争。这是对人的信念、意志与毅力的考验。敢于交锋与抗争者,即使跌倒了,也会爬起来并最终成为命运的主人和事业上的成功者。一个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长大之后决不会有什么意志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容易跌倒;跌倒之后也是很难爬起来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从小历经“吹打”的人,他们直面人生,深谙人生的底里,虽百折而不回,履艰险而不惊。
不过,像这位年轻妈妈那样待孩子的不是很多,而娇惯、溺爱孩子却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视孩子为“小皇帝”的家庭不胜枚举。许多刚入长托(或“幼儿园”)的三四岁的孩子,食不善用筷,穿不会动手。做父母的有谁不爱自己的子女?需要界定的倒是:什么是爱?怎样才算爱?溺爱不是爱,而是一种害。有些中老年父母意识到这一点了,但已为时过晚。
那个跌倒的孩子终于自己爬将起来,跑到妈妈近前。妈妈欣喜地笑道:“对,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爬起来自己往前走。”年轻的母亲,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第8版(副刊)
专栏:

  鼓浪屿的回答
凌行正
在万里海疆的大大小小岛屿中,鼓浪屿,她是独一无二的。有哪个岛比她更美呢?只一个“海上花园”的爱称,就道尽了她的千妩百媚。那数不清的槟榔树、相思树、大榕树、变叶木,那看不完的三角梅、一品红、羊角花、灯笼花……层层叠叠,溢金流翠;又有哪个岛比她更奇呢?只一个“万国公地”旧号,就足以揭示她非凡的沧桑经历。当年帝国主义列强曾在这个弹丸之地划租界、设领事馆,炫耀着欧美各国建筑风格的洋房别墅,至今仍然一栋栋散落在花丛绿荫里……
但今天,在一方青色巨石下的浓荫处,掩映着几间营房。墙壁上爬满了青藤,屋檐下盛开着鲜花,一条碎石甬道从岩坡上弯下来,与院中一个姹紫嫣红的圆形花坛相衬,构成了一个奇妙的“?”号形状。这种营院构图不能不说是独一无二的,我问连长黄先勇中尉,个中有何奥妙吗?小伙子笑而不答,只说晚饭后先陪我到岛上转转。
落霞染红半边海天,熙熙攘攘的游客大都乘轮渡回厦门市区去了,但也有不少流连忘返者,仍在各个风景点徜徉,彻夜不归。黄先勇连长陪我来到港仔后海滨浴场,迎着温柔的海风,散步在松软的沙滩上,听那惊涛拍岸,看那海轮灯火,的确心旷神怡。黄先勇在一盏路灯下站住了,指着眼前的海滩说,你能猜到这里发生过什么事情吗?我想,这里除了散步、游泳、戏水,还能发生什么事情呢?他摇摇头告诉我说:那天夜里,副班长胡成科和战士倪健形巡逻到这里,发现一个姑娘往海里走,开始他俩没有在意,转瞬间再一看,那姑娘在海水里只露出个脑袋了!他俩赶紧跳进海水,把那姑娘救上来,送到连部。那姑娘只是哭泣不愿说话,经干部们一再劝慰,才知道她是由于不满婚恋私自离家出走到厦门来做工的,在工厂中又遇到了不顺心事,便到这风景区来寻找最后的解脱了……连队派人把她送回工厂,又帮助她联系回家探亲。后来,她父亲千里迢迢给连队送来感谢信,信尾两句是:为国奇功名载鼓浪屿,爱民浩恩誉满厦门市……
暮色渐渐浓了,海风也变凉了,我们来到一个叫鼓声洞的地方。这里岩石嶙峋,林莽茂密,僻静幽暗。黄先勇又告诉我,这里发生过一桩奇案:一天半夜,还是那两个战士巡逻到这里,听见大石头上有响动,他俩爬上去一看,有个人被绑着,浑身是血,这使他俩想到刚才在海边遇上的六个男女,这六个人撞上哨兵便分成两批匆忙离开了。他俩立即报告连部,连部又通知派出所,大家一齐出动封锁码头,搜查旅店,奋战通宵,终于将那抢劫杀人的四男二女擒获……
翌日,风和日丽。我们首先来到主峰日光岩,抬头望去,绝壁上镌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原来这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屯兵扎寨、操练水师的地方!在鼓浪屿的另一端,矗立着巨大的郑成功石刻雕像,昂首海天,威镇寰宇。从这里拾级而上,来到了林巧稚纪念馆,原来受人尊敬的林大夫就诞生在鼓浪屿晃岩路47号院呵!纪念馆前,邓颖超同志亲手栽种的两棵南洋杉,正长得挺拔俊秀,郁郁葱葱。然后,我们又来到著名的八卦楼,厦门市博物馆就设在这里。从展品中我惊异地发现,解放前,鼓浪屿虎巷八号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龙头路71号曾是城工部活动地点,而解放厦门时,我军273团2营是从鼓浪屿登陆的,血洒滩头……
真没想到,这个方圆不过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不仅承受过沉重的历史屈辱,也翻腾过强劲的抗争风暴;不仅留下过魑魅魍魉的足印,也辉映过我们民族精英的风姿……鼓浪屿,留给我们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想到此处,顿觉豁然开朗,我向连长黄先勇说,我猜到你们营院中那个“?”号的用意了,因为……黄先勇郑重地接着说:对了,我们还经常自问,能不能经受住侨区、特区、旅游区的“三区”考验,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
我拍了拍这个年轻军官的肩膀,说:你们已经用行动回答了。他却摇摇头,深情地望着那一浪推着一浪的大海,说:不,要让鼓浪屿来回答!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文短波
△《雪思》是河南省诗人牛雅杰的抒情散文诗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短小精悍,语言质朴清丽。            
   (郑玉)
△于和、王倩书画展4月11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参加展出的二百多幅书画作品是这两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业余时间挥毫创作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运河的涛声
姜金城
春色
一片柳烟,油菜花——
细雨蒙蒙的江南梦
大运河流到这里,
变得温柔而多情,
轻轻的涛声里,
也有少女的笑声。
掌舵的小伙子,
在远方眺望。
思念是一种苦涩,一种甜蜜,
一种摆脱不了的春色;
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都悄悄地生长,悄悄地浸润,
染着生命的花期!
    港口已远
港口已远,
远成一颗孤星,
不要说再见!不要说再见!
沿着运河走,
做着长长的梦;
生命的旅途,
到处都有长满青草的归宿,
到处都有飘着炊烟的驿站。
由于爱得太深,
不敢看夕阳下的芦花……
听着大运河的涛声,
听着几十年前大运河的枪声;
秋日的阳光,
碎成一片片金黄的野菊,
溶进浓浓的别情!


第8版(副刊)
专栏:

龟兹乐舞之二(中国画) 张德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