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社会主义文艺性质和特征笔谈

  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
严昭柱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必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文艺独特的美学品格,认识社会主义文艺与资本主义文艺在美学精神和美学追求上的根本分野。
诚然,文艺在根本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文艺与资本主义文艺的本质区别,首先应当从它们在社会意识形态性上的根本不同去加以把握。这是完全正确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文艺又不能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相等同,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于文艺的美学属性,即在于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是通过一定的美学精神、美学追求和美学品格而表现出来和发挥社会作用的。所以,根据文艺的这种特性,要深入而全面地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也就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文艺独特的美学品格。这显然是理论研究深化的一种必然要求。
回顾历史,我国古代的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十分重视对于文艺的美学品格的研究。不仅注意研究某一具体的文艺作品或某一作家、某一流派的文艺作品的美学品格,而且注意研究某一时代的文艺乃至一般文艺的美学品格。譬如钟嵘的《诗品》、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古代诗论名著,在这方面都有丰富的思想资料和理论内容,对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批评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其中不乏封建性的糟粕,在理论上有相当的朴素性,但是,它们对意境的强调以及对意境品第品位的赏析、对诗味的重视以及对风格多样化的肯定、对继承创新的论述以及对诗风与时代的联系的探讨等等见解,无疑都颇富启发性。我们当然应该加以批判地继承,借以丰富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的认识。
还必须注意到,近几年来,与那种宣扬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潮相联系,出现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向资本主义文艺“趋同”的论调。这种论调也用美学的语言来加以传播,把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美学精神视为当代人类精神文明的巅峰,把当代西方文艺表现的孤独感、荒诞感、滑稽感、混乱感等等说成是所谓“现代意识”,把当代西方文艺对优美的作践、对崇高的亵渎奉作引导时代潮流的文艺美学品格。虽然热心鼓吹这种论调的只是极少数人,但其淆乱理论是非、动摇人们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信念的消极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实事求是地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探索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恩格斯指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我们当然应该遵照这个指示,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条件中去把握其文艺的美学品格。同时,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与社会主义及其整个文艺事业一样,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完善的历史运动中逐渐生长和趋于成熟的。因此,我们又应当从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从它在胜利时或困顿时不懈的美学追求中,从它璀璨的艺术群花所体现的美学精神中,去把握其本质所规定的美学品格。本文基于上述思想,试将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初步概括如下。
一、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首先在于其艺术美的历史新质。通过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的社会关系美的真实描写和热情肯定,社会主义文艺为人类开拓并展开了一个崭新的、充满理想和希望的美学境界。这是人类过去时代创造的任何艺术美都未曾有过的历史新质、都未曾达到过的新的美学境界。它使社会主义文艺在美学品格上具有空前的开创性和优越性。
应当指出,艺术美创造的主要源泉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美。在美的王国中,有现实美与艺术美两大部类,而现实美乃是艺术美的源泉。当然,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其中自然美也是艺术美创造的根据。但是,在任何对于自然美的艺术描写中,都或隐或显、或多或少渗透着文艺家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情操。因此,从根本说来,现实的社会关系如何,决定着艺术美的性质和面貌。进一步讲,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关系美的发展史。从而,这部发展史就使得艺术美的发展不仅仅是形式的发展或变革,而更有内容的、质的发展与扬弃;并且,每一种历史新质的出现及发展,都将艺术美的创造历史地推进到一个更新更高的美学境界。
所以,社会主义文艺与资本主义文艺在美学品格上的不同,根本是由这两种社会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决定的。具体说来,资本主义社会在上升时期推动过社会关系的进步,开拓过超越于封建文艺的美学境界。不过,建立在冷冰冰的金钱交易这种形式的平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仍然是相当狭隘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化,其社会关系的痼疾也愈益暴露和沉重。生活在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尼采就曾说:“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本世纪的资产阶级哲人们也痛切地指出:“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移向缥缈的远方,留下的只是陷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施太格缪勒)。总之,个人与社会对立、人与人不能沟通——当代西方的这种现状,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历史地走向衰落和崩溃;因而在当代西方文艺中,也导致了美的理想的失落,过去罩着抽象人性的光环的美学境界破碎凋零,沦落为他人就是地狱、自我无家可归的令人心悸的恶梦。
在当代,唯有社会主义社会才生产着一种具有历史新质的社会关系。它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前提的劳动者平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的社会关系美。尽管它的成熟必将经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但是,它已经显示出比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更合于理性和人情、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已经给文艺的艺术美创造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以《雷锋之歌》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敏锐地发现、真实地表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历史新质、特别是其中“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因素,热情地描写和讴歌在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人情美、人性美,在文艺中开创着一种崭新而诱人的美学境界。这是在我们的社会中丰富着、发展着的现实的美学境界,也是我们的文艺家所倾心、所钟情的理想的美学境界。它不仅使过去时代的任何文艺都为之相形见绌,而且使亿万劳动群众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我们坚信,随着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改革事业的胜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这种具有历史新质的美学境界,也必将更加广阔和深邃、更加美好和丰满、更加具有魅力和活力。
二、以崇高为基本的美学形态,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又一个美学品格。具体说来,社会主义文艺在共产主义理想中汲取诗情,着力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艰难曲折而又伟大崇高的社会主义斗争,以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鼓舞群众高歌猛进。因而,一种独特的崇高、壮美或阳刚之美,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美学品格的主色或基调。
参照我国传统美学的范畴划分,如姚鼐所谓“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因而,崇高与秀丽、壮美与优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可以作为艺术美的不同类型的美学形态的范畴。我们说,崇高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美学形态,即是说,社会主义文艺主要是“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如姚鼐所形容的“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这大致可以借以描绘社会主义文艺基本的美学品格的体貌和气象。但是应当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却与封建主义文艺或资本主义文艺的崇高有着质的区别。
一般说来,封建文艺的崇高,是膜拜神的超自然的伟力,以心灵融入造物主的奇迹而去体味对于无限的神秘追求。这里的崇高是以宗教精神为支撑、为内核的,那么,随着上帝的至尊至圣地位的动摇和崩塌,这种崇高也就失去了力量。资本主义文艺也曾有过自己的崇高,那是赋予抽象的人道主义理性以崇高的伟力和威严,以绝对的精神自由去超越现实和追求无限。然而,资本主义日愈深重的危机却在西方引起了对其先辈的抽象人道主义理性的深刻怀疑,而绝对的精神自由在现实中只换来绝对的孤独感、荒诞感、滑稽感、混乱感和绝望感。因此,不仅其崇高为之轰毁,而且对崇高加以嘲笑和亵渎在事实上便成为了当代资本主义文艺基本的美学形态。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则有自己的特质。它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精神为支撑,尊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以百折不挠的顽强奋争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现实中实现理想,从而奏响激昂慷慨、荡气回肠、催人奋进的时代主旋律。这才是真实而伟大的崇高,是历史创造者精神气度的艺术再现,是社会主义文艺光照千秋的美学丰碑。
社会主义文艺以崇高为基本的美学形态,既是由于我们事业的正义、目标的远大和理想的崇高,又是由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具体说来,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史上最为深刻的革命,必然要受到一切剥削阶级和传统的习惯势力的顽强抵抗和扼杀,必然要与各种敌对势力进行长期而艰难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挫折到胜利的曲折的历史过程。同时,社会主义事业要在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努力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力,而且一方面要努力打破国际敌对势力的封锁和限制,另一方面又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通过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因此,这是一个风雷激荡、艰苦创业的时代,一个呼唤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调动和发挥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热情的时代,一个需要无产阶级英雄,并且层出不穷地产生着无产阶级英雄的时代。所以,社会主义文艺必然要以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在美学品格上也必然要以崇高为基本的美学形态。事实上,《铁人》所塑造和歌颂的,正是为社会主义艰苦创业、谱写中华民族“正气歌”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英雄群像。《焦裕禄》则以荡魂摄魄的笔触,描写了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胜自然灾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还有许多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家们依靠群众、愈挫愈奋、开拓进取的英雄业绩。这样一大批文艺作品,强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团结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它们展开和丰富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的美学形态,构成社会主义文艺美学殿堂的中心画廊。
三、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还在于它以恢宏的气度全面发展丰富多样而健康的美学追求,以艺术美创造的多成份、多层次性不断开辟文艺蓬勃繁荣、争奇斗艳的天地。
这个特点,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所规定的。因为社会主义文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所以,它必然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美学观的哺育,创造丰富多采的艺术美去多方面地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美学需要和美的追求。因而,社会主义文艺不仅要热情表现和肯定社会主义现实的社会关系美,而且要以新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情操去观照和再现自然美,要按照无产阶级的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去发掘和表现古代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和美的情感。同样地,只要能使群众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健康的娱乐和美的享受,无论崇高和秀丽、严肃和诙谐、激越和轻松,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文艺美学形态所涵盖。
当然,这里有层次的区分。热情地表现和肯定社会主义现实的社会关系美,是社会主义文艺美学品格的历史新质,理应成为我们的文艺的主旋律。那种“淡化社会意识”的文艺主张,必然模糊或取消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及美学品格。同样地,社会主义文艺以崇高为基本的美学形态,因为不如此不足以反映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时代精神,而且正是叱咤风云、愈挫愈奋、艰苦实干的创业精神才赢来我们生活中的那种春和景明、鸟语花香的祥和气象。从另一方面说来,正因为生长着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崇高而伟大的社会主义斗争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全面而和谐地向前发展,所以,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美学品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只是它不仅不削弱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和其美学品格的基质,而恰恰是对它们的补充和扩展,在一种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开辟文艺蓬勃发展、争奇斗艳的广阔天地,塑造和发展着社会主义文艺在美学上的恢宏气度。
以上从三方面初步概括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由是可知,那种从美学上鼓吹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向资本主义文艺“趋同”的论调,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定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信心。可以断言,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文艺的美学品格必将愈来愈成熟,必将以当代最高形态的美学硕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历史性的贡献。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以史为戏 开发新境
 ——皖南花鼓戏《羯鼓惊天》观后
曲六乙
一位朋友告诉我,安徽戏剧创作队伍里有个“宣城戏派”,它以颇有点名气的百花剧本交流社为据点。据说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二:一是追求情节的惊奇,这是遵循戏曲传奇之路数;二是追求内涵之深邃,意在开发思想主旨之新境。看了宣城地区皖南花鼓戏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故事剧《羯鼓惊天》,感到它确是“宣城戏派”的代表作。
幕启,一个羯族的奴隶带着胞妹二丫丫,在昏夜里偷抢绞刑架上的父尸。剧尾,这个叫石勒的奴隶当了羯族政权——后赵的皇帝,却亲口下令把胞妹绞死在刑架上。戏剧的框架,象征着历史的框架。带有传奇色彩的戏中人物的命运,有很大的偶然性,却较真实地反映了它的历史必然性。
戏中的“两认”,认子和认兄,作为贯穿到底的核心情节,构成了最具戏剧性的悲剧性格冲突。30年前石勒和其胞妹都是贱奴,30年后石勒当了皇帝,而胞妹却因抢父尸判罚10年囚牢。改朝换代之后,又沦为石勒主将胡庆王府的女奴,且被胡庆奸辱成孕。儿子成了胡庆的小王爷,又被招为东床驸马。母亲却成了小王爷的乳娘。她爱子,却不敢认子。女奴的私生子一旦被传扬出去,就会毁掉儿子的前程。或许出于人伦天性的感召,儿子冲破阶级对立的樊篱,勇敢地认了母亲,却又种下了悲剧的祸根。
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胡庆一家,惧怕石勒皇帝得知他胞妹二丫丫在府中沦为女奴,并被奸污,多方掩盖罪行,封锁真实消息。受到愚弄欺骗的二丫丫,陷入胡家的圈套,在金殿上寻兄,却又不敢认兄,终于被判欺君之罪推上绞刑台。
近年来阶级分析被一些人淡忘了。值得称赞的是,作者运用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较深刻地透析出这段历史悲剧的实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是这场悲剧的根源。作者的聪明处,首先在于颂扬了人性的审美价值,但却避开了目前流行的“泛人性论”的影响。其次,作者不搞“唯成分论”,却用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通过艺术形象启示观众:贵族势力和皇权意识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度创作充满了创新意识。导演的总体构思,使各艺术职能部门得以通力协作,在舞台上展现出中国北方大漠荒野风采的历史画卷,创造出具有历史感的深厚、悲悯和粗放的艺术风格,启示观众进行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评价。演员的表演也是值得称道的。音乐设计富于艺术个性,它既继承了皖南花鼓音乐优美、流畅、抒情的乡土风格,又大胆地进行横向借鉴,吸收了歌剧的一些艺术手段,构成了悲剧的音乐色调。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有意向歌剧靠拢,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从整体音乐形象看,不够统一、谐调。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难圆足球梦》〔电视专题片〕
编剧:金汕导演:卢宏
摄制:北京电视台
作为第一部反映中国足球运动史的电视专题片,《难圆足球梦》(6集)系统完整地再现了中国足球40年曲折变幻的风雨历程:从33年前首次出征世界杯负于印尼,到80年代的几度冲击,几度失落——一次次,中国足球距离她的目标似乎近在咫尺,顷刻间又远在天涯。本片不仅客观翔实地再现了这一切,而且将它纳入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系统中,探幽发微,从多方位探究中国足球运动一波三折的深层原因。
在这一探索中,编导更以近百年来的世界足坛风云为参照,联系世界足坛的走向与历程,看取中国足球的过去与未来。片中还专题展示了多姿多彩的中外球迷现象,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析。在90年世界杯赛期间,摄制组穿行于京城的街巷庭院,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人民对足球的厚爱。而片中展现的几代中国足球界人士百折不挠的精神,更令人感奋不已。
凝重的历史感,独特的文化视角,构成了这部专题片与众不同的特色,因而被体育界人士誉为“以学者的眼光看足球”。
                          (天雯)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小店夫妻》〔二集电视剧〕
编剧:方进、宗岱
艺术指导:文兴宇 导演:齐曼
该剧描绘了当今改革大潮背景下发生的一对新婚夫妇家庭冲突的故事:
腰缠万贯的服装个体户钱大年同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苏娜联姻了,一个是想借大学生的身价增殖自己的精神财富,一个则是为改变一下清贫的物质生活,彼此都憧憬着所谓“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幸福。但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和美,他们自身的许多社会的与文化的积淀引发了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使他们饱尝了“手头宽绰心里苦”的滋味,幸福的期待濒临着最终破灭的危险。轻喜剧般的抒情风格,男女主人公悲欢离合的生活画面,展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人们在物质财富丰富之后,还需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安排好精神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该剧视角新颖,节奏明快,幽默而暗含苦涩,轻松却不失深沉,具有浓郁的都市风情。
                         (闻文)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一瞥

  《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电视连续剧〕
编剧:赵云声导演:崔俊波孙亚舒
录制:山西电视台
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赵四小姐与张学良》,根据曾获一九八七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的同名长篇传记小说改编。
全剧自始至终以张学良将军宦海沉浮以及他由蒋介石的座上客变为阶下囚的漫长历史为背景,着重表现了张学良、赵一荻、于凤至三者之间那种既矛盾又和谐,既幸福美满又不无缺憾的微妙离奇的婚姻爱情生活。既尊重历史,又尊重写人、写感情、写戏。对于蒋介石囚禁张学良三十年,不杀又不放的这一现代史上的疑点,还从新的角度进行了探索。该剧刻意求真,外景多采用具有文物价值的实景地,如洛阳帅府、西安张公馆、杨公馆、奉化溪口的雪窦寺、蒋母坟等,增强了这部戏的真实感与观赏性。该剧张学良的扮演者为陈剑飞;赵一荻扮演者为倪雪华;蒋介石的扮演者为许道临。
                          (库乔)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何国瑞主编的《文坛是非辨》近日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印行。该书收录了有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文艺领域里的不良影响、探讨社会主义文艺规律的文章。
                         (章印)
△翟向东的散文集《大河东流》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些作品乡情浓郁、文字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怀。
                        (良)
△王凤胜的文艺评论集《思絮集》一书,最近已由山东友谊书社出版发行。
                         (张继红)
△吴泽永编的《文艺格言大全》(150万字)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从50个国家和地区的1180余位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艺术家和其他学者有关文艺创作、文艺研究的精辟论述中摘选的,共计8230余例。
                         (泽)
△彭见明的长篇小说《大泽》讨论会近日在京召开。这部描写洞庭湖畔两个家族近百年间命运变迁的作品受到与会评论家、作家的好评。与会者认为,彭见明的这部新作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作品虽然没有一以贯之的人物,没有从始到终的故事,但却用优美的散文笔法,史诗般地记录了人们世世代代在洞庭湖边繁衍生息的生活历程,写出了绵延不断的民族情感和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位湖南青年作家,从创作《那山那人那狗》成名以来,一直在写作园地上勤勤恳恳地耕耘,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大泽》就是他新的收获。讨论会是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
                          (文)
△部队作家王宗仁的报告文学《青藏高原之脊》作品讨论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与会者赞扬了作品所描写的战斗在青藏高原风雪线上的干部战士的奉献精神,认为作品写得有气势、有感情、有特色。讨论会是由总后政治部宣传部和《十月》杂志社联合举办的。
                          (田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