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烟柳依依
章永顺
初春的风,染得柳树绿如烟云……
会客室里,吕凯和他的老伴于静玉正同朝夕相伴的沂蒙山区来的小保姆刘霞话别。
三年前,吕凯从厅长的位置上离休。于静玉也从纺织厂党委书记的岗位离退下来。他们身体状况均很虚弱,但还积极参与党史撰写和纺织史志工作。他们的儿子远在哈尔滨,女儿在北京工作。组织多次动员他们把儿子调到跟前来照顾。吕凯认为儿子从事军工科研,岗位离不开。于是,经人介绍从沂蒙山区的沂水县请来位小保姆,帮助料理家务。刘霞来时才15岁,小学毕业即停学在家。吕凯听说她是从沂水而来就格外热情,分外认真。他只是让孩子每天整整卫生,到食堂打饭。而尤其尽心着意地帮助刘霞到就近的中学去上初中。刘霞怎能想到呢?眼前的这位爷爷、奶奶竟是这般可亲可敬。记得离家时,爹和乡亲们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城里人家,说话可得注意,干活可得勤快,手脚可得干净,要像咱沂蒙山人这样能吃得大苦,耐得大劳。”刘霞是聪慧的、勤劳的,也是听话的。3年来,她上学前后总是忙里忙外,家里少什么了,她总是提前出去买回来。甚至吕凯养的花花草草,浇水施肥也全由她包下来。温习功课与做作业常常在夜阑人静。在校学习她一直被评为三好学生。寒暑假也难得回家,只是一次吕凯夫妇赶着她回家过春节,归来带回爹妈让捎的沂蒙煎饼、大枣和农家年糕,吕凯夫妇掂量着这浓重的乡情喜上眉梢。刘霞平时还留神学烹调、织毛衣,两位老人如今身上穿着的毛衣就出自小刘霞之手。目下,妈妈来信告诉她爹爹病重卧床,刘霞理解妈妈的苦心,她含泪向吕凯二位老人述说情况,凄凄道别。
一团团柳絮纤纤柔柔,有情有意地从窗扉飘然飞向室内。吕凯眼眶湿润地接着飞来的柳絮,不无感慨地说:“霞霞,回去吧,我们感谢你。也请你代我向你爹妈问好。这里也是你的家,今后经常来看看。”他无限深情地追忆着:“我忘不了沂蒙山,忘不了沂蒙山的乡亲。1944年秋天,我们小分队在沂水遭到日寇围剿,战斗很激烈,20多人壮烈牺牲,我当时子弹射穿右肺边缘昏死过去。没想到月黑风高之夜,我竟奇迹般活了过来。我满含泪水,忍着剧痛双手捧土掩埋战友的尸体。而后艰难地向村内爬去,一家姓刘的老乡见是子弟兵,二话没说,很快为我包扎好伤口,把我藏在院内地瓜窖内。每天送饭送汤,还寻了草药为我治伤。半月后,我离开刘家找到部队,一直到解放,到进城。我梦魂萦绕都在怀念刘民一家。记得当时,他只有一个两岁的男孩,乳名小山。后来的岁月里,我曾几次借出发机会去寻找,只是后来听说,刘民一家早年逃荒去了东北。多少个春去秋来,给我留下无尽的思念,无尽的遗憾……”
静静的聆听着这段熟悉、动人的故事,刘霞情不自禁地扑到吕凯身旁喜泪交加地呼喊:“吕爷爷!”而后,她走进居室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纸盒,从里面拿出一件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原来是一块白色的毛巾。毛巾上用红色的血液写着一个“盼”字。吕凯蓦地由惊愕而喜悦,由喜悦而泪流满面。原来这就是他留给刘民家的馈赠。“盼——消灭日寇;盼——全国解放;盼——幸福明天……”如今“盼”已实现。可刘民一家不见了踪影,苦苦寻觅40年。如今刘民的孙女竟亭亭玉立地出现在自己眼前,而且又来服侍他与老伴。吕凯深情地紧紧攥住刘霞的手,激动得泪眼朦胧。老伴用手抹着热泪亲昵地把刘霞紧紧搂在自己怀里。
春风吹拂着室内的柳絮。刘霞说:“我爷爷、奶奶在东北临终前,把珍藏的这块毛巾交给我爹嘱咐他:一定要回山东老家去。将来要找到这位为拯救沂蒙人民而几乎献出生命、献出鲜血的亲人。”吕凯激动地接过昔日用手指蘸着胸前鲜血写上“盼”字的白色毛巾,喃喃地说:“盼到了,盼到了!”他推开双窗深深呼吸清新的空气,出神地望着那纷纷扬扬的柳絮。当即决定:明天亲送刘霞归家,重返沂蒙山。
绿风吹拂每个人的面颊,给人们带来几多梦幻、几多生机。
呵,烟柳依依……


第8版(副刊)
专栏:

  也谈图书的封面装帧
岳洪治
陈新同志在去年12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针对当前出版界存在的一种“不管书籍内容和质量如何,一味盲目追求精致、豪华和高规格的攀比”风气,谈了很好的意见,认为“作者、编者、设计者”为了一个“私”字,“齐心协力哄抬封面装帧的档次与规格”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虽然有私字作怪的“作者、编者、设计者”是少数,大多数的“作者、编者、设计者”是否还需要“齐心协力”来追求封面装帧的高品位呢?我觉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正如陈文所说,“图书也是一种商品”,因而其“包装”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出版单位的声誉和图书的销路。一个出版单位,只有把图书内容和封面装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一起抓好,才能够使自己的出版物,取得良好的效益。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理解封面装帧的“精致”、“讲究”和“高规格”。
我想,图书的封面装帧,无论简朴还是豪华,都应该首先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与内容统一。这是指封面装帧要与图书的内容协调一致。它不仅要求根据图书内容来选用适宜的开本与规格,而且还要求通过适宜的色彩与构图,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图书的内容。它的极致应是,可以使读者不必翻阅书上的“内容提要”,仅凭借封面装帧所给予他的感觉,就能够准确地拿起自己所感兴趣的那一类书来。
第二,要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就是说,我们今天的封面装帧设计,所给予读者的感觉,应该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这就要求设计者既要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有所继承,又要对当前世界文化潮流有横的借鉴。
第三,要具有独特风格。这一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设计者个人的风格,再是指一个出版单位的图书在封面装帧方面所特有的风格。这就要求设计者发挥自己的独创性,使自己设计的封面装帧,在准确反映图书内容、体现民族风格与时代特色的前提下,也能很好地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同时,它又要求同一出版单位的设计人员,对自己出版物的性质和读者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强烈的共识,以便能够探寻和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并逐步形成本单位在封面装帧方面独特的风格。
图书的封面装帧,类似于人的穿着打扮。一个人的装扮,只有适合这个人的性别、年龄、体形、职业,及其所处的场合,只有体现了这个人的气质、修养与风度,而同时又显示出了当今社会的风貌与时代特点的时候,才是美的。一本图书的封面装帧,也只有在适合于这本书的内容与篇幅,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表现出设计者的独创性的时候,才是美的。“讲究”穿戴,应是指懂得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服饰,而绝不意味着一味的浓妆艳抹和满身珠光宝气。“讲究”封面装帧,也是指能够给图书设计出一种与内容协调一致的外壳,而绝不等于不问书的内容,徒以这外壳的豪华和高规格而自矜。
图书的封面装帧作为一种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如图书的内容一样,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水准的高低。我们要求高水平的封面装帧更多地出现在图书市场上,是因为封面装帧除了对于书本身的意义之外,也是对读者进行美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因而图书封面装帧的设计者,也就直接担负着提高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任务。


第8版(副刊)
专栏:

  护城墙的记忆
赵晏彪
夕阳是一天中最易唤起人们记忆的时刻。这时候,我总以散步为乐,一则可以解除一天劳作的烦忧,修心养性;二来可以尽情地思索,海阔天空。尤其在黄昏的街心公园漫步,咀嚼着花草溢出的缕缕芳香,你一定会领受到一份向晚独踱的幽雅情趣。
“当当当”,一阵悠长的钟声驾着夕阳从北京站飞来,落在我记忆的枝杈上。多么熟悉的钟声呀,当初我和祖父不正是每晚依在护城墙头欣赏着美妙古朴的钟声么?!
许多事情已模糊了记忆,然而童年时的一些小事却难以忘怀。20多年前的旧梦依然散发温馨,使我回味不已;雄伟的护城墙下,淙淙的流水仍在心中奔涌。
我生长在北京,距家不远处便是古老的护城墙。这墙始建于燕赵时期,定于明初,是旧北京城的一座屏障。全长70里,环城共有9门。现在都已被拆掉了。城墙外是一条约八九米宽的护城河,河对面是一丛小树林。穿过树林,有一座很大的冰库,据说是慈禧专用的。在日坛路一带,城墙拆除后修建了今天的二环柏油路。
老护城墙是孩童的天地。我们常在墙上追逐、捉迷藏;最难忘的是和祖父一起看日落。
当夕阳把远近的房屋树木染成桔黄色,祖父便沉浸在回忆中发着感慨。他不只一次地对我说:这护城墙是历史的见证。那一天我们谈得很晚,他说:“你曾祖父在清朝当官。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满清政府弃城而逃,留下千古臭名。他临终前嘱咐我弃武习文。文可以治国,明察古今,若皇上昏庸,武官又有何用处?……”
祖父这番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面对夕阳,我抚今追昔。城墙是坚固的,那一砖一石,哪一处没有洒下先辈的汗水?多少回梦里,我忆起星光之夜或沐浴在夕阳和晨曦中的你,特别是祖父抚摸着你弹痕累累的身躯时的感喟。
不忘耻辱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拒礼的难度
据说,由于送礼的花样不断翻新,招数已逐渐达到“高”、“精”、“尖”,拒礼也有了相当的难度了。
有人送来一盒化妆品,说是让侄女们“弄着玩”的。他以为礼品不重,且又盛情难却,便欣然笑纳了。过后开盒一看,里边竟夹带着一张以他的姓名为户头的大面额存单!
有人暗示给他送过一份厚礼,他却茫然不知。回家一查询,原来是“贤内助”早代他“愧领”了,且已派了用场。他本来就有些“惧内”,对此颇感“束手无策”。
有人说阁下的一位老朋友,托我给你带来了一些“土特产品”。他认为朋友之间礼尚往来,本属人之常情,就收了,不久他答谢这位朋友时,朋友却一口咬定绝无此事。
如此种种,花样甚多。
不过,我想起了一则民间传说。包拯六十岁生日时,皇帝念他德高望重,要给他做寿。包拯只好遵旨办理,但又吩咐儿子,一概拒收寿礼。谁想送寿礼的第一家就是天子,钦差是六宫司礼太监。这下可把他儿子给难坏了:万岁爷给送礼谁敢不收?他只好请老太监把送礼的理由写明白。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将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公见了,在原诗下面添了这样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为官最怕叨念功;操劳自是份内事,拒礼为倡廉洁风!”六宫司礼太监看罢无奈,只好带着礼物和那张红纸回宫复命。
包拯是否确有此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流传这样的故事,是从内心深处热望当官的应该懂得“操劳自是份内事”,切勿自我“叨念功”。即使是皇帝老儿送礼,“圣命难违”,也要顶回去!因为“拒礼为倡廉洁风”,意义非同小可。
(石飞)


第8版(副刊)
专栏:

伙伴(版画) 周全友
——晋中风情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