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子夜送君行
——怀念程子华同志
吕正操
3月30日午间,得知子华同志病危,我立即赶去医院。但是在病房门口我停住了,没有走到子华同志床前,怕他和我见面激动,说话疲累,影响病情。我只是凝神望着,默默祝愿他尽快好转。就这样站了好一会儿,我才在别人劝说下放心不下地走开了。到了夜间,又得知子华同志逝世,这似在意料之中,他病情确实严重;又似在意料之外,他走得太突然了。于是我急忙赶到医院,看着子华同志有些削瘦的遗容,我很后悔午间没有走到他的床前,和他交谈几句,听他还有什么遗言。但看着他那安详的神态,回想他为国为民、无私无畏的一生,可谓德高望重、德享天年,我这颗极为沉痛的心却又感到了安慰。第二天下午,我带领全家人来到子华同志的灵堂,再表深深悼念之情。
我和子华同志相识已有50多年了。那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建立八路军第三纵队和冀中军区之后,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开始走上全面建设的轨道,但因系初创,在各方面都还不够巩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冀中根据地的建设,及时提出,对冀中军区各种武装都要进行整训。考虑到冀中武装的特点,大都是由旧军队和农民部队改编而成,整训工作是复杂而艰巨的,因此仅仅把政策和办法提出来还不行,还必须加强领导力量。为此决定:派子华同志带一批干部来冀中,子华同志任冀中军区和第三纵队的政委,加强冀中部队的正规化。派贺龙、关向应同志率一二○师主力来冀中,带动和影响冀中部队正规化的进程。并指示冀中党组织,应以极大力量帮助扩大一二○师。
1939年初,子华同志来到冀中,并从延安带来一批红军老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这批干部,都分配在各分区、团任政委和政治部主任,这对冀中部队建立和健全八路军这一套政治工作制度起了决定性作用。部队经过整训,军政素质都有极大提高,成为能攻能守、能打大仗硬仗、威震敌胆的主力兵团。对地方工作,也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子华同志到冀中后,和我、黄敬、孙志远等同志合作得很好,亲密无间。也有过不同意见,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但都能摆到桌面上,畅所欲言,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个人之间毫无芥蒂。虽然是战争环境,艰苦生活,当时也没有多少明文规定,但是各有专责,深入群众,联系实际,工作起来同心协力,得心应手,心情舒畅。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是,在一次反“扫荡”中,部队跳到外线后如何行动,我和子华同志的意见有分歧。本来按照当时的政工条例,政委有最后决定权,他不签字,司令员的决定就不能执行,但子华同志尊重我的意见,他签了字,没有实行否决权。
比子华同志稍晚几天,一二○师也来到冀中。我们在河间惠伯口村前迎来了贺龙同志和一二○师其他几位领导同志。为着统一指挥冀中地区的部队,以便粉碎敌人的战役围攻,巩固冀中根据地,北方分局根据中央意见,决定由贺龙、关向应、程子华和我、黄敬等五人组成冀中区军政委员会,贺龙同志任书记。从此,我们就经常一起研究问题,部署整个冀中区的作战行动;也经常一起行军,一起宿营。在一二○师扩军问题上,子华同志和我、黄敬思想一致,大力支持,都是挑那些出身好、身体棒的青年送到队伍上去。还有一些男女青年知识分子干部,我们都选择优秀分子给了一二○师。一二○师离开冀中时,已由来时6400多人,发展到2.19万多人,扩大了两倍多。
子华同志虽在部队工作,但他并非仅仅注意军事。他关心政治,关心经济,关心群众生活,是从全局关心整个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1939年7月间冀中发大水,敌人到处决堤,整个冀中一片汪洋,部队没吃的,群众无法生活,给根据地的存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就在这个时候,搞起了合作社,到冀南去推粮食和棉花,纺线织布,生产自救。子华同志对冀中的合作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还在晋察冀边区介绍经验。他在一次大会上讲如何办好合作社时,我还在下边开他的玩笑:“老西儿真会算帐。”本来准备把几个团调到外地区度荒,结果没去。停杀耕牛,准备了种子,种上了麦子。1940年夏季获得了大丰收。
随着对敌斗争的日趋尖锐和残酷,冀中人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斗争形式,这就是地道战。开始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为了防敌抓捕,挖掘隐蔽洞。这种初级的地道,最早出现在蠡县。可是有的领导同志对蠡县发展地道很不满,说这是逃跑主义,是右倾思想的反映,不让发展地道。子华同志便带着工作组前去调查,才肯定了这个新事物,认为这是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有利形式之一,是进一步改造平原地形的创举,对于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有巨大意义,于是决定在全冀中区推广。后来,结合民兵对敌斗争的丰富实践,子华同志又把调查研究结果写成《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一书,推动民兵斗争更加深入、广泛地发展。
在冀中那几年,我和子华同志可以说是生死与共的。记得是1941年,敌人的秋季“扫荡”极其残酷和严重,企图捕捉和摧毁军区领导机关。9月间,青纱帐未倒,高粱正晒红米,我们从深泽大堡过来,敌人的飞机就一直跟踪司令部。走到安平的宗佐,司令部驻扎在一个紧靠村边的大房子,作战室住正房,子华同志住东厢房,我住西厢房。刚进屋,敌人的飞机就直冲我们的住房轰炸,一个炸弹打中了正房。紧接着用机关枪扫射,四五架飞机轮番扫射,反复轰炸。敌人可能认为我们住正房,所以重点炸正房。飞机轰炸时,我们都趴在床底下。轰炸过后,我和子华同志就互相呼唤,他喊我,我喊他,谁也不知对方死活。我们出了屋后,才发现炸死了作战室的一个值班参谋和一个通信员。
我和子华同志在战争年代结下的深厚感情,在以后的和平岁月,也依然保持,虽然不在一起工作,但互相关怀,心心相印。“文革”时我被关押,到1970年夏天已关押3年,非常怀念老战友,首先想到的就是子华同志,还仿鲁迅《哀范君三章》,写了一首《怀子华》:
风雨飘摇日,我怀子华兄。
巨细持己见,爱憎太分明。
世味秋荼苦,人间直道穹。
奈何三年别,竟尔失其踪。
后来形势缓和一些,孩子们把它带出,转给了子华同志,他看过之后,掉下了眼泪。
每一个人都有长有短,子华同志也不是十全十美,但综观他的一生,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个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正派厚道,生活俭朴,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上能下,党让做什么就做什么,部队、政府、经济等方面的工作他都做过,做每项工作都是尽心尽力,兢兢业业,争取做好。他慈眉善目,平易近人,各方面的人都接触,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信。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实事求是,没有把握的话他不说,不准确的数字他不讲。他勤于学习,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他在冀中发展合作社的经验,无疑是运用到了后来他领导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之中。解放战争时他指挥塔山阻击战,运用的就是冀中1942年“五一反扫荡”中宋庄战斗的经验。塔山阻击战的成功,对辽沈战役的胜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一辈子都做好事就不容易了。子华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国家和人民做了多少好事啊!近年来他身体一直不好,却深入调查三峡工程,向中央写了报告,还送给我一份。直到住院前他还在广泛搜集有关西南建设的材料。得知张学良将军去美国探亲的消息后,他每天都亲自给我打电话,询问张将军的行踪。住院以后,甚至在弥留之际,他还在关心黄埔同学会的工作。子华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长留清白在人间,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的确值得我们和后人敬仰、思念和学习。
               1991年4月5日清明节


第4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任免一批国家工作人员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国务院最近任免一批国家工作人员。
任命张德邻为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白美清兼任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张学东为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张振瑞为驻卡拉奇总领事。
免去侯捷的水利部副部长职务,唐仲文、张学东的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职务,潘曾锡的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副社长职务,何章明的驻卡拉奇总领事职务。


第4版(要闻)
专栏:

  秘鲁总统藤森访问哈尔滨
新华社哈尔滨4月11日电(记者刘广军)秘鲁共和国总统阿尔韦托·藤森和夫人一行在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卫生部长陈敏章的陪同下,今天上午乘飞机到达哈尔滨参观访问。 
中午,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会见藤森并宴请了总统和夫人。
下午,藤森参观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和哈尔滨电机厂,对他们生产的“运几”飞机、60万千瓦火电机组很感兴趣,详细询问了产品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情况,还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运几”飞机的飞行表演。藤森总统已于今晚返回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