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全局改革决策提供实践依据
农村改革试验区发挥四大功能
验证功能 探索功能 示范功能 积蓄功能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 新华社记者姬斌、本报记者夏珺报道:从1987年党中央作出有计划地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的决定到现在,全国已先后建立起了21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形成了一个内容涉及农村改革的主要领域和环节、布局又比较完整的试验体系。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农村改革深化工作的一项战略部署,这些试验区不仅率先将农村改革引向深层,而且已在通过超前探索为全局改革决策提供实践依据方面,显示出特有的功效。
受权主管此项工作的农业部负责人介绍说,这些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试验区,分布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6个地区、18个县(市),涉及地域15万平方公里、人口4200万人。这些试验区根据中央有关深化农村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方针,针对现阶段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体制问题和改革难点,分别选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制度建设、土地制度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林牧渔业等行业体制改革、农业综合开发中的组织制度建设等与近中期宏观改革决策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展开有组织有领导的试验。
这些试验区依照“允许突破某些现行政策和体制”及领导与群众、理论与实践、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细致的调查研究入手,制定方案付诸实施,在超前性、创新性的社会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摸索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办法和途径,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为全局深化改革探路方面发挥出四大功能:
——验证功能。把已有的改革认识和措施放在试验中实践,获取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而后加以比较、修改、补充、完善,避免制定政策、法规等宏观决策时出现大的失误,使改革少走弯路,提高各级政府科学指导改革的自觉性,进而把握推进改革的主动权。
——探索功能。在小范围突破某些原有政策规定和体制,率先进行创新,无论成功与否,其经验对全局改革都有借鉴价值,同时也分散了改革风险,分解了改革难题,开辟出一条以试验为先导、分区分类推进改革之路。
——示范功能。各项改革试验除与推动本试验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外,还通过多种形式将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同类地区。
——积蓄功能。试验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总结,为推动全局的改革,积蓄了理论、政策、操作经验,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且具有实干经验的干部,以解决由于改革引向深层后在这些方面显露出的不足。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 新华社记者姬斌、本报记者夏珺报道:国务委员陈俊生在今天结束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七次工作会议上讲话,要求全国21个农村改革试验区,认真执行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继续办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深化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的原则,围绕《决定》指出的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针对农村改革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继续进行试验,为推动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明年及“八五”期间工交工作指导思想是什么?
大力调整结构 推进技术进步 转换经营机制 提高经济效益
朱镕基在企业技术进步会上强调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八中全会精神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 新华社记者徐耀中、本报记者张国荣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12月20日在全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会议上指出,认真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大力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明年、也是整个“八五”时期工交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谈到调整结构时,朱镕基说,经过前十年的改革开放,近三年的治理整顿,农业和工业之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有了相当改善,但是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有长有短”、产品结构“又多又少”、企业组织结构“一小二散”、地区产业结构“走势趋同”。
朱镕基说,调整工业结构涉及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急于求成导致宏观失控、结构失衡的历史教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争投资、上热点项目的重复建设势头还在兴起。宏观管不住,微观活不了,不抓结构问题,国营企业就难以克服面临的困难,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目前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正是调整结构的好时期,机不可失,不能再等待观望了。
结构怎么调?朱镕基说,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单靠基本建设投资的倾斜是不够的,还必须实行三个结合:一是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两方面的优点最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加强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不仅要使用必要的国家干预和行政手段,更主要的是要善于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实现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和工交各部门要及时发布主要工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信息、生产现状、发展动态,使各部门、各地区的负责同志和企业领导能及时了解经济全局,减少盲目性。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产业政策并落实到项目规划上,国家要通过政策倾斜(包括财政、税收、金融、价格、外贸政策)来影响企业投资趋向,保证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建成。二是中央和地方两级调控相结合。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进行本地区的宏观调控,认真研究自己的地区优势,制订经济战略、发展方针、主攻重点。心中无数,盲目赶浪头,只会永远被动。各地还应对自己的财政、信贷、外汇、物资、运输等进行综合平衡,不能不顾一切地争项目,把缺口和风险留给中央。三是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结合。存量调整主要是对那些生产能力过剩、产成品严重积压、长期亏损的企业,办法是实行关停并转,要尽可能少关停,多并转。增量的调整,一定要实行项目投资和银行贷款适当集中,防止重复建设、重复引进。投资要划分续建项目和新开项目。对于续建项目,资金要集中于那些符合产业政策、技术先进、产品销路好、效益显著的项目,促进它尽快建成投产,及早发挥效益。对于新开项目,一定要坚持择优定点,并且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投资,发挥集团优势,实现规模效益。
在谈到推进技术进步时,朱镕基指出,要增加企业的技术投入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要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要少铺新摊子,把扩大再生产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特别是加工工业,更要收拢旧摊子,不要利用技术改造规模去搞基本建设。热点项目绝不能到处布点,一哄而上,在调整方案制订出来以前,暂停审批一切热点项目,银行不予贷款。二是企业技术进步中各项工作(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群众性的技术革新等)的关系。要把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绝不能搞复制古董,在低水平上重复。科研和生产相结合,要“两头热”,首先企业要热,同时也要动员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到企业技术进步的主战场上来。三是集中与分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在谈到转换经营机制时,朱镕基说,为了改善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12条政策措施,在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迈出了较大的步子。现在需要企业作出更大的努力,迅速转换经营机制,这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根本。
朱镕基说,搞好企业,关键在企业自身。内部机制不转换,企业躺在国家身上,职工躺在企业身上,捧铁饭碗,吃大锅饭,外部环境再好也没有用。现在不少企业该提的折旧费和开发基金没有按国家规定提足用好;亏损了,职工奖金照发;企业办糟了,厂长易地做官;产品积压,工厂照样生产;任务不足,一个人也不精简。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的效益是不可能提高的。转换机制首先要突出抓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就不能发奖金;长期经营性亏损,就要降低职工工资;资不抵债,就要实行破产。现在有些地方什么都不敢动,关停并转不敢动,不称职的企业领导班子不敢动,工人奖金不敢动,这样企业怎么能搞好!朱镕基说,我们要巩固目前的政治、社会稳定的好形势,但是,对于稳定要有辩证的理解,积极的态度。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内部管理,是人心所向。这个问题关系到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只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完善配套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待业培训,安排好职工生活,从严治厂以至关停并转,不但不会影响稳定,还会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真正地稳定社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朱镕基还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明年工交工作的具体任务:一、继续清理“三角债”,进一步限产压库,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落实改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二、尽快制订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核心的《企业法》实施条例,加强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三、在“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产品质量。四、加强对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他希望工交战线职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增强信心,振奋精神,扎实苦干,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第1版(要闻)
专栏: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通过验收
主要性能指标达国际同类加速器先进水平
江泽民日前视察实验室 李鹏聂荣臻致电祝贺
据新华社合肥12月26日电 (记者田文喜、郭庆华)我国第一座专用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今天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校长严济慈出席了验收仪式并致词祝贺。中国科学院受国家计委的委托主持了验收会。
验收委员会认为,该实验室主体工程同步辐射加速器的设计、建造是成功的,总体和物理设计合理、正确,各子系统性能良好,运行可靠,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上同类加速器的先进水平。已建成的光车线和实验站设计先进,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建设和竣工,江泽民总书记日前视察了实验室,并为实验室题名。聂荣臻元帅、中顾委常委张劲夫、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为实验室验收发来了贺电。
又讯 国务院总理李鹏12月26日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来贺电,向参加建设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李鹏在贺电中说,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是由我国科技人员独立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的尖端、复杂的高科技工程,它的胜利建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中国科技队伍的水平。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努力拚搏,再攀高峰,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概论》出版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贾玉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概论》最近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书名。
全书25万字,系统地介绍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全面建设,适应国力、加速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精简整编、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加强后勤现代化建设,实现军队管理科学化,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及加强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等重要思想。


第1版(要闻)
专栏:

  钱外长致电宣布
中国政府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
同时承认乌克兰等11国独立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在此间宣布: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今日致电俄罗斯联邦外长科济列夫,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并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原苏联特命全权大使王荩卿改任为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
钱其琛今日还分别致电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土库曼、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11国外长,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这些国家的独立,并准备分别进行谈判有关建交事宜。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国情研究会在京成立
李先念题词祝贺
本报北京12月27日讯 新华社记者吴士深、本报记者张国荣报道:我国国情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国国情研究会今天在京成立。这是我国唯一的专门从事国情国力调查、研究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这个研究会题了词,国务委员王丙乾代表国务院表示祝贺。
中国国情研究会是根据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关于加强国情教育和研究、进行爱国主义及社会主义教育的精神而建立的。它的宗旨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联系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地开展对中国国情、国力的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立足现实、总结过去、预测未来,完整、准确、科学地掌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力及其特点,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服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担任中国国情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任会长。这个研究会是由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和专家发起建立的。中国国情研究会荣誉顾问王首道、陈锡联、黄华、康世恩、雷洁琼、马文瑞、程思远、吕正操等出席了今天的成立大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无病先保健 活力靠科技
扬子石化公司生机勃勃
全年销售额40亿元利税10亿元
新华社南京12月27日电 (记者陆小华)对技术水平相对较先进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来说,是在企业充满活力时就注意保健,还是病了再吃药,等企业衰弱,技术落后之后再求救于技术改造?1990年10月刚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扬子石化公司把推进技术进步作为搞好企业的关键,从投产之初就全面实施,使装置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改善,1991年全年销售额达到40亿元,利税10亿元。
扬子石化公司年产30万吨乙烯工程总投资约72亿元。十套主要装置中的八套从国外引进,具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技术水平。经过较长的建设周期后,从投产之初,扬子石化公司的领导者们就认识到企业诞生之始就相对老化这一严酷的现实。在总经理彭哲春带领下,他们结合生产实际推进技术进步,集中力量,进行会战,抓消化吸收和技术攻关改造。摸索掌握生产规律,逐步深化对装置生产技术特点的认识,找出薄弱环节和解决办法,使世界上仅两套的渣油轻质化装置的连续运行期从原来的最长52天,变为连续运行268天。
在进行科技攻关时,他们抓住四个环节。即进行科学评价,看有无潜力;找出薄弱环节;以最小的投资和代价,进行填平补齐、系统配套;借用其中有价值的技术进一步发展。在组织生产时,他们不停留于原设计给出的大路货产品,而是在仍处卖方市场的时候,着眼于未来,向装置的边界条件发展,推出市场急需的新产品,形成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态势。他们新生产的改性聚丙烯专用料,已用于熊猫电视机等产品的生产。
根据测算,扬子石化公司要到1999年才能还清贷款,人均负债近60万元。为了避免十年后企业老化、陷入“老牛拉破车”的境地,他们让完善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一定的投入这两个轮子一起转,建立起人才储备和技术储备,抓好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形成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保持并增强企业活力的机制,努力使国家花大力建立起来的这个特大型企业永葆青春。


第1版(要闻)
专栏:

  瑞雪兆丰年
旱情得到缓解
四川
本报讯 新年前夕,我国农业大省四川普降瑞雪。从26日上午起全省雨夹雪一直持续不断,气温降至2℃。27日,巴蜀大地银装素裹,十分壮观。成渝两地各种建筑物上2至3厘米厚的积雪随处可见。川东达县、万县等地山丘田野积雪达5厘米深。据气象部门称,新年前夕冬至过后四川即下大雪,半个多世纪来尚属首次。许多农民高兴地预言:明年四川将是一个大丰收年。 (张成寿)
陕西
据新华社西安12月26日电 (记者王向坤)今天,古城西安大雪飞扬,全城披上了银装。连日来,陕西各地普降雨雪,入秋以来持续90多天的严重干旱得到缓解。全省有105个县市先后降了雨雪。其中,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上的有18个县市,5至10毫米的有65个县市。
江苏
据新华社南京12月25日电 (记者孙参)今天,古城南京喜降入冬以来第一场瑞雪。数千万亩越冬作物面临的严重旱情逐渐解除。昨天,全省普降雨雪。继苏北降雪之后,江淮之间、苏南地区也由雨转雪,降雪带逐渐南移。江苏淮北北部降水量近10毫米,苏南地区10至15毫米,其它地区20至30毫米。苏北淮阴市出现二三十厘米的积雪。


第1版(要闻)
专栏:读者来信

  要重视治水民工防病治病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修水利。我在水利工地上发现:民工风餐露宿,生活条件很简陋。一般是三四十个民工一起开伙,卫生条件和防病工作跟不上。十一月十一日午后,我在区水利指挥部看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里,卫生员就接待了三十一位病人。他们当中有患感冒的、有泻肚子的,也有患传染性皮肤病的。
民工致病的因素很多。建议各水利指挥部要加强工地民工的防病治病工作。要注意民工饮食的清洁消毒。野外民工饮用的河塘水多受污染,因此食用前一定要消毒。在野外最好不吃凉拌菜和卤肉食。冬季老鼠活动频繁,要加强灭鼠工作。同时,要在工地上设立医疗站,组织医生巡回检查防病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安徽灵璧县九顶区区公所  马之武


第1版(要闻)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阔步稳走阳关道
本报记者 吴长生
稳与变,简单看,完全对立;可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它们却往往异常统一。这种统一,在近10年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反映得特别突出。一切中外人士,只要不怀偏见,谁也不会否认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最近,江泽民同志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这10多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农民生活改善最明显的时期,是农副产品市场供应最丰富的时期。
而这历史性巨变,却是与“稳”字密不可分的。是稳,促进了变;是持续的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稳定完善,是近10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谈到农村工作时,使用最多的词,是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保证农村改革继续深化的一条重要原则。
指导思想不变
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加价50%。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国务院提出上述建议。这一重大措施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80年代前期我国粮食生产跃上新台阶的主动力之一。
1990年9月,国务院宣布: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当年以保护价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这一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1991年粮食的继续丰收打下基础。
作为有关农村改革的重大措施,大幅度提高粮价是最早出台的,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是最近出台的。它们间隔10多年,却体现了完全一致的精神。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正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党在推进农村改革中,一个始终未变的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由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致认同。这就是全会公报所指出的:“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10个月之后,中共中央正式发出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8亿农民的积极性。”“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从那以后,农村改革始终沿着这条主线前进。围绕发展生产力、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这个中心,我们党陆续制订、实施了一系列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政策,主要包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支持大办乡镇企业,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适当发展,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多渠道流通,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等等。尽管它们出台有先有后、涉及范围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同一思想原则,因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政策,不仅使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人迸发出积郁长久的积极性,而且使集体积蓄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多情的土地迅速苏醒。短短10年间,我国粮食年产量从3000来亿公斤增长到4350亿公斤,增长42.7%;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都增长1倍以上;畜牧、水产稳步发展,总产量连年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对新事物,看法从来不可能完全一致,改革也远非一帆风顺。近10多年,为什么稳与变一直是农民关心的“热点”?就是因为他们不时感到来自一些方面的怀疑目光,甚至不断听到种种颇为严厉的责难。这些不同意见,并非出于恶意,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水平不同、所处部门不同等,少数同志对中央精神认识和理解上有些差距。但作为掌舵者的党中央,思想始终是坚定的,态度也一直是明确的,在一系列重大政策上从来没发生过摇摆,因而确保农村改革的巨舟不断乘风破浪、平稳前进。
人们议论最多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在党的支持下,显示出了最旺盛的生命力。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74万多个行政村(原来的生产大队)中,99%以上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足1%的7000个也根据本地情况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屡经挫折,腾跃不息,吸纳农村劳力已由2000多万增至近1亿,年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占的份额已连年过半,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它不仅成为农村的经济支柱,而且成为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的主体,地方财政的主源和向国家纳税的“大户”。
政策稳定,人心稳定,积极性稳步提高,生产力持续发展。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指导思想的稳定。在最近举行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都要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
疑点理应消除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党的农村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农村经济生活中最突出的一项变革,关系着全局的稳定。10多年来,党中央一再申明要长期稳定,可农民却总是担心它要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除历史遗留的心理伤痕太深、少数地方实际工作中有失误等原因外,思想认识上存有疑点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只有结合实际,消除疑点,政策稳定的思想基础才会更加坚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姓什么?它姓“公”,姓“社”而不姓“资”。它与“分田单干”根本不同,因为它的“分”,只是“分包”,农户得到的是土地的经营权、生产的自主权,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这种变化,不是对农业合作化的否定,只是集体经济经营形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最早实行“大包干”的安徽省凤阳县农民,不是有这样三句话吗: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留足集体的”,点明了农户与集体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承包经营农户与单干农户的本质不同。早在80年代初,中央就对联产承包制的性质有过明确的说法,去年底中央和国务院发出的《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更加鲜明地指出:“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集体经济找到了适应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的新的经营形式。”既然是集体经济的新经营形式,它“姓”什么就很清楚了。说白了,就是家庭联产承包制与过去的人民公社制一样都姓“公”、姓“社”,区别在于家庭联产承包制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近年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集体经济是不是被削弱了?人们一度被这种疑问所困扰。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看集体经济增强还是减弱,一要看综合生产能力,二要看集体积累。改革以来的1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最健康的时期,这是举世公认的。单就最重要的粮食生产能力来讲,50年代后期我国年生产能力为2000亿公斤,到1978年增至3000亿公斤,爬这一台阶用了20多年;而从3000亿公斤登上4000亿公斤的台阶,只用了6年。正是由于家庭经营层次的引入,集体经济焕发了活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大大增强。再看集体积累,1978年全国农村集体资产为800亿元,1990年底增至2800多亿元,增长2倍以上;而且资产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主要是简陋的公房、牲畜和一些耕种机械,现在则主要是大片厂房、成套设备和生产线等。当然,也有少数地方,在改革初期,把一些不该分的集体财产分掉了,而后又没能及时完善积累机制,造成了集体积累的减少。这一教训是应该记取的。对这类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村,要采取措施,重点帮助。但是必须明确,局部的、一时的问题不是实行联产承包制的错,而是工作中的缺陷。就全局、整体而言,集体经济是空前壮大了。上百万家乡村集体企业,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这不全是近10年集体新办起来的吗?明白的老辈人,不会指责儿孙拆草屋盖新楼是“败家”;同样,我们不能只把公房、拖拉机当集体积累,而不把大片的新工厂、生产线当集体财产。
打破“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分配,真正实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一大功绩。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带来了收益的差距。于是,人们心里总犯嘀咕,怀疑它有悖于共同富裕目标,造成“两极分化”。消除这一疑点,只需反问两个问题。改革之前,农村有多少富裕户?改革之后,又有几户比过去更穷?没有偏见的人,回答会是相同的。谁也难以否认这样的事实: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是稳步提高的。1978年,全国农民年均收入仅134元,去年已增至630元,扣除物价因素,净增2.2倍。现在,全国90%以上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半数以上农户盖了新房。据最新统计,近3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但1990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低收入户,仍比1987年减少了10.8%,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6.6%;人均收入超过600元的农户,又比1987年增加了19.3%,占总户数的49.4%。这说明,走向富裕的农户越来越多。正是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打破了捆在一起受穷的僵局,为广大农民开辟了发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广阔天地,进而推动农村出现先富带未富,奔向共同富的新局面。各地区、各农户之间的收入的确拉开了一定差距,但这不是“两极分化”,而是实现富裕先后、快慢的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一种动力。
农业的较小规模经营与走向现代化并不矛盾,这在一些发达国家早有先例,但在我国能否行得通?人们一直心存疑虑,于是家庭联产承包是“权宜之计”的阴影经久不消。近年来,一些先进地区的实践,做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使人们看到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山东桓台县,通过“五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全面推广良种、良法,使粮食生产稳步登上高产台阶,成为北方第一个“吨粮县”。广东澄海,在人均3分田上巧做文章,大搞立体种植,实行集约经营,不仅水稻单产连年过吨,而且经济作物全面增产,土地产出率、农业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这类高产高效的典型已涌现出相当一批,以至一些多次出国考察过的农业专家欣喜不已地说:与国外相比,这些地方的服务、生产都是一流的。它们在大步地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是它们并没有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通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
认识在实践中深化,政策在认识深化的基础上完善。循着这样的轨迹,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合乎逻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造,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决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中央这么坚定,农民兄弟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坚持完善发展
农民怕“变”。这话不错,但不全面。事实上,农民怕的是往回变,怕重新“归大堆”,怕重开“大锅饭”,更怕“分田单干”。而对沿着既定方向改革的“变”,农民不仅不怕,而且举双手欢迎。
10多年来,农村经济不断变化,但我们党推进农村改革的大方向没变,指导经济发展的大思路没变,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农民意愿,不断对既定的政策做充实、完善工作。尽管这也是一种“变”,但越变越对农民心思,越变越符合客观规律。这一点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上表现得最为清晰。
1978年,安徽等少数地方悄悄搞起包产到户、大包干时,由于尚未显露其巨大的效力,中央并没有急于肯定。可是仅仅一年多之后,“包”的威力显示出来。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抓住这一新生事物,明确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1980年9月,中央就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召开专门会议,支持各地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并把“包产到户”作为其中一种形式加以肯定,认为在边远和贫困地区可以实行。这一肯定,使“包产到户”、“大包干”犹如江河决堤,迅速漫向全国。中央尊重农民的创造,更尊重农民的选择,及时总结、提高,认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所有地区都可以实行,而且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短短两三年间,在中央的支持下,农民冲破阻力,在90%以上的农村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旧体制随之解体。从多数地区“不要搞”到“可以搞”再到“新发展”,这就是一项大政策从酝酿到提出再到初步成熟的发展轨迹。
而在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普遍实行之后,政策的完善工作并没有止步。从1982年起,中央年年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制方面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连续发出了5个“一号文件”、1个“5号文件”。针对部分干部群众的误解和少数地方工作的失误,1982年中央就明确指出,实行联产承包制只是集体经济经营形式的改变,要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注意发挥集体与农户两个积极性。为了避免承包经营中的短期行为,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15年不变、荒山等开发性承包可以更长的意见,给农民吃了“长效定心丸”。农村经济开始转上商品生产轨道之后,“分”强“统”弱的矛盾日渐突出,中央适时要求加强集体统一经营层次,以满足农民对服务的迫切需求;近两年又进一步适应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总结各地经验,拓展服务层次,扩大服务内容,提出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任务。直到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虽然明确宣布要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可依然提出要继续不断充实完善,并用四句话指明了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渐进的变化过程,人们往往是不易感知的。但回过头去,选择10多年中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关节点来,作跳跃式的观察,人们就会发现它已经发生了多么惊人的变化!改革初始阶段,把它称为可供选择的“独木桥”,许多人尚存疑虑;而如今,它已堂然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所公认的“阳关大道”。
为什么这种“变”,没有引起农民的反感?就是因为这种“变”,始终没有脱离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目标,没有偏离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这一指导思想,也没有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创造这一重要原则。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等一系列农村基本政策,像一粒粒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在党的精心培育下,萌发、生根、破土,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这种“变”,怎会不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呢?!
可以断言,这种“变”,今后还会继续,它来自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改革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它也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进一步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而它必将继续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拥护。
农村改革尚未划上完满的句号,农村商品经济仅仅是大潮初起,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和艰巨的新任务。但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只要我们认准既定的方向,按中央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继续把牢“稳定完善”的基调,就一定能不断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阳关大道阔步前进。


第1版(要闻)
专栏:

12月27日,一场十年未见的大雪降临成都市,纷纷扬扬的雪花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呵!
新华社记者 陈燮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