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重读毛主席和柳亚子诗词三首
  臧克家
毛主席的诞辰快到了,他在世的时候,这一天,我全家总是高高兴兴地吃寿面;今天,我想写点什么寄托我的怀念之情。打开《毛泽东诗词鉴赏》,在像片插页上,看到了1949年毛主席和柳亚子先生在香山会面的这一帧。亲切微笑,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几十年的老朋友,欢聚在解放了的古都北平,那欣慰,那情怀,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了。我对毛主席是非常崇敬与热爱的,他逝世半年之后,在一次座谈会上,我痛哭失声,不能出一语;我和柳亚子先生也曾晤谈过,对他的人品与诗品可说久已仰止了,会面虽无多,但诗情系之。看了毛主席与柳亚子先生的合影,我心情激动,有一种不可言传的东西紧密地与我联系在一起。又在目录上看到了这两位老前辈唱和的三篇诗词,感情一动,文思来了,立下题目,马上走笔。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写于1949年4月。这是首情真意切,与亲密的革命老友互相劝勉,彼此鼓励的好诗。“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追往事,念旧情,一开头,就亲切动人。“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带着浓情抒发了解放后喜读故人诗作的欣慰之忱。接下去,笔锋一转,对故人进行了真诚的劝勉。孔子说过,他对交友重视“友直,友谅,友多闻”,毛主席与柳亚子先生之间,三者均有之。我最喜欢颈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针对亚子先生《七律·感事呈毛主席》中“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的消极情绪说的。人生一世,总有些不如意的事。事不随心就发牢骚,这是自寻苦恼。对一切事情,不能只看眼前,应该以革命为准则,放开胸怀,向大处着眼,往远处设想,这才能抵御困难,心安而理得,终于能达到目的,成就大业。这两个名句,不仅是赠亚子先生的,也成为我们的格言和座右铭。因为,它是包涵着哲理的佳句名言!柳亚子先生从劝如流,诚恳地接受了毛主席的劝告,在《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中写道:“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打消了归隐的念头。
毛主席第二篇《和柳亚子先生》调寄《浣溪沙》,词前有小序:“195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以和”。
上阕:“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总结了200年来,外国的侵略凌辱,国内的反动黑暗,人民如散沙一盘,受苦受难。读了之后,令人心情沉重,如大石压胸。下阕情绪陡转,由阴沉转为明快。“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全国解放了,万里江山民作主了,56个民族大团结了,一切大灾大难,一去不复返了。这三个句子,既表现了作者的高度乐观精神,又赞美了诗人柳亚子先生浓重的诗情与豪兴,其中包含着两位老朋友,在新时期对国泰民安的共同喜悦。这首词,前后对比,两个天地,两种心情;也透露了两位诗人、老友,不论在旧社会里,还是在全国解放后,一直保持着深厚的革命情谊。同时,也表现出柳亚子先生对毛主席的尊敬。他在《浣溪沙》中唱道:“不是一人能领导,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1950年9月,美国纠集了15国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入北朝鲜,严重威胁着我国东北的安全。于是,抗美援朝的热潮在全国汹涌澎湃地兴起,上下一条心,斗志昂扬。诗人柳亚子先生看《和平鸽》舞剧后,写了篇《浣溪沙》词。毛主席读了这首词,立即用同样词牌写了《和柳先生》。这首和词,第一句“颜斶齐王各命前”,用了一个典故。我少儿时代就读过《颜斶说齐王》这篇古文,所以感到特别亲切。这一句,引古论今,赞美柳亚子先生敢与蒋介石对抗的战斗精神。下阕,论当前事:“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作者写这些词句的时候,心里一定洋溢着喜悦之情。既对柳亚子先生反帝抗美、鼓舞斗志,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唱”感到高兴,恰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又捷报频传,真可谓双喜临门了。
作为一个诗人,我对这两位前辈和诗人,有一种既崇敬又亲切之感。毛主席对柳亚子先生的诗词评价很高:“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使人感发兴起。”柳亚子更是推崇毛主席的诗词,他说:“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足见两人交情之厚,相知之深。不论在革命精神,还是文学创作方面,这两位老前辈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8版(副刊)
专栏:

  那目光
  鹿书信
我走进纪念堂
看见一座横卧的泰山
而那一双目光
仿佛岱顶日出
有人说那目光是闪电
曾劈开历史隧道的风雨
在那坎坷迷乱的年代
驱动时代列车前行
有人说那目光是慈爱
曾温暖过无数苦难者
在那屈辱的长夜里
终于挺起骄傲的胸脯
我说那目光是骨气的凝聚
人生必须高唱正气之歌
我说那目光是信念的光芒
胜利只有在坎坷中行进


第8版(副刊)
专栏:

  浩气岳麓
  许宗元
我不知道把岳麓山称作“辛亥山”是否妥当;我不知道把登岳麓说成读岳麓是否荒唐。然而,在我的眼中、心中,岳麓山确然已化作一部书。这书由碑文、墓志铭、挽联等等组成;这书由长眠岳麓的黄兴、蔡锷、刘道一、蒋翊武、禹之谟、焦达峰、陈作新、陈天华、姚洪业等辛亥革命英烈集体撰著。
去读岳麓吧!
石阶道从茂密的丛林中穿过,云梯似的直往上攀。山坡陡,登完百余级石梯,我已是汗流浃背。在挥去汗水、重抬头欲攀登之际,一柱雄碑蓦然扑入眼帘。在这高高的山峰上,仰视虎踞峰巅的10米高碑,石碑显得格外高大壮伟,犹如一把傲世的长剑,背倚苍松翠柏,直刺白云蓝天。碑上“黄公克强之墓”六个大字宛如刻在天地之间。墓碑为乳白色,作四棱形,由一整块岩石琢成。墓侧有诸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墓”。贴近云天的绿树从左、右、后三方环抱墓地,延伸向莽莽的林海。站在陵墓正前方远眺,但见湘江如练,长沙景物,尽收眼底,那气象甚是壮观。黄兴墓有联云:“谤满天下,泪满天下;创造共和,再造共和。”这气象壮观、境界磅礴的墓地,怕是也只有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伟人方可享得!
从禹王碑下行,第一大墓是焦达峰墓。焦墓石栏门的短柱上刻一联语:“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五千年。”此联颇可喻被追赠为陆军上将的焦氏光复湖南、挥师武汉的勋业。另有石刻嵌字联:“达向九霄云路近,峰高五岳众山低。”“达峰”两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之首。此联的艺术性更在于语意双关:既状焦墓所在的岳麓山之高大雄伟、堪追五岳,也寓焦公英雄业绩的非比寻常。禹之谟墓与陈天华、姚洪业墓(合墓地)毗邻。禹墓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三块汉白玉。居中者刻“烈士禹之谟墓”;一侧刻其就义前三天写的撼人心扉的遗文,即脍炙人口的《致全中国国民书》;另一侧镌挽词“呜呼!自民族义起,志士横死者众矣!吾乡禹先生尤惨不忍闻……”。陈天华以著《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中国革命史论》闻名于海内外,更以激于爱国义愤、为唤醒同胞而投海自杀震惊天下。姚洪业亦同故投江自尽。陈、姚灵柩运抵长沙,禹之谟不顾当局禁令,力主公葬于岳麓,“以彰义烈”,遂发动各校学生,穿白制服,乃有全城万人送葬的壮举。此举直接引发当局对禹氏的杀机。我来凭吊,虽为陈、姚墓之窄小、荒凉而慨叹,继之又为三公英灵朝夕相处、互慰寂寞而聊作释然。
蔡锷墓在麓山寺后、白鹤泉上,但见古木参天立,清泉石上流,曲径通幽,景致清雅。蔡公逝于1916年护国讨袁功成之际,经国会决议,于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此。墓基甚为开阔,气度潇洒。踏步、冢、碑均取花岗石。碑高6米,镌“蔡公松坡之墓”。绕冢环砌24块石栏板,遍刻时人题字、挽诗。蔡墓挽联出手均不凡:“义不帝秦,间关万里;功在救国,俎豆千秋。”“从头收拾了山河,一身尘土;正气磅礴在天地,万古日星。”“一戎衣而天下定,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斯人吾谁与归”用在这里,真不知引发多少凭吊者的共鸣!我以为岳麓不仅是辛亥山,又是文化山,岳麓的辛亥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读不尽的辛亥,阅不尽的岳麓!儿时诵袁枚“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不甚了了;及长,方知这是中华民族审美传统——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所使然。将山水与人物璧合的审美心态,乃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自然流露。青山有幸埋忠骨。专集辛亥英烈墓于一山的,普天之下舍岳麓其谁?黄兴墓有挽联云:“一代勋名昭国史,千秋浩气壮名山。”好一个“千秋浩气壮名山”啊!
去读岳麓吧!那是一册辛亥英烈传,那是一卷中国近代史,那是一首民族正气歌,那是一章无声的交响乐。


第8版(副刊)
专栏:

  华夏大写意
——读《毛泽东的书法艺术》随想
王建辉
毛泽东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走来。在民族形式的诗词和书法艺术王国里,他在艺术的殿堂里建造了历史和现实的丰碑。《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刘锡山著)熔赏析评述于一炉,铸臆想判定于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宗匠的书法世界,一派生机盎然,充满意味与气韵。
我很欣赏作者这样的论述,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并不是因为他的政名而显赫,而确确实实的是他不愧杰出的艺术家,是中国现代书法艺术的主将和旗手。我不同意作者所说的毛泽东的政名盖世倒遮掩了他书名的光辉。毛泽东的书名早就流芳播馨,领袖书坛,高可居摩云大厦,低可入茅屋柴舍,他的书名客观地闪射着光辉,并不要我们今天去“发现”。
也恰恰是如此,不是我们包括本书的作者发现了毛泽东书法的魅力,而是毛的书法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作者的功绩在于对毛泽东书法艺术天地进行了科学的、学术的、艺术的以至情感的多重形式的扫描,探求了领袖作为一个书家的艺术和心态,并把毛泽东书法研究本身的魅力传导给了我们。
在对毛泽东行楷草不同时期书法特点的评述中,我以为作者捕捉到了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两点神髓。其一,毛泽东非常珍视绵延千年的书法艺术遗产,在民族艺术的峰峦上游目骋怀,于书法传统多所采择,胸纳万有,借广大之烟云,成自家之面目,他的最高成就是草书,他的草书吸取了张旭怀素的精华,化他神而为我神。他的书迹变化万千,他的字根书道却始终抱一,师承有自,一片化机,敢做天下第一人,作天下第一书。此诚为相宜相得之论。其二,毛泽东书法的最高成就是他的直取颠张狂素的大草书。草书历来都被认为是中国书法至上的皇冠。毛泽东登上了草书的峰巅,他成了大宗匠。在尺幅之地倾吐着他的豪雄之气,又在字里行间抒发着他的浪漫理想,玩华而不失真,酌奇而不坠绪,我书我怀,我铸我魂,意在笔先,气在笔意,以其豪气鼓荡,真力弥漫,器局浩大折人。说毛泽东书法自成一格,我看不够,而应该说自造一境,自铸伟局。他的书法是浑然天成的立于泰山之巅的华夏大写意,只求意足,不见字形。
毛泽东的书法根植于他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他找到了一个表达他民族文化情怀的艺术形式。如果说,毛泽东的政治、军事、哲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还要受到更多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那他在书法天地则显然有着最大的自由。


第8版(副刊)
专栏:

  普陀宗乘回归碑
[蒙古族]萨仁图娅
凝成一个说也说不完的故事入碑入史,在这热河热土
耸立着,以巍峨的形象坚硬的语言表述
普陀宗乘之庙里,满汉蒙藏四种文字留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的备忘录
风雨长天,二百个春去秋来,今犹清晰可读
一支队伍,一个民族,外强的横蛮与截阻,并不能使他们屈服,怒马快刀显示了威武
饥饿寒冷也来袭击这支疲惫的队伍,疲惫了,却没有放慢回归的脚步
东进,是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
马背上的民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英雄民族
五千多个星转斗移,五千多个月升日出,不变的中国心热烈质朴,离别越远越把热土思慕
历史把回归的壮举铸成这部石书
主题:中国是统一的,不论是今是古
注:普陀宗乘庙为承德外八庙之一,庙中有土尔扈特回归碑。


第8版(副刊)
专栏:

抗天歌(版画)
杨达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