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一年来我国同西欧关系的新发展
  钟和
1991年,我国与西欧国家在各个领域里的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
在政治方面,我国同西欧国家政府官员的互访显著增多,级别不断提高。上半年,英国、法国、意大利、马耳他、圣马力诺外长和法国、瑞士、挪威外交国务秘书等相继访华。9月,英国首相梅杰和意大利总理安德烈奥蒂来中国访问。梅杰首相访华期间,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将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友好合作推向新的阶段。安德烈奥蒂总理同我国领导人就重大国际问题和双边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会谈,访问同样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2月,马耳他总统塔博恩也对我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此外,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安德里森、法国外交国务秘书维维安、英国外交国务大臣凯思纳斯等也相继来华访问。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于1月访问了法国。钱其琛外长于2、3月间出访了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马耳他等南欧四国。朱镕基副总理以上海市长身份于4月访问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六国以及欧共体委员会。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于6月访问了欧共体委员会和卢森堡、丹麦、瑞典三国。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于9月访问了西班牙。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于10月访问了奥地利。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于10月底、11月初出访了英、德两国。
此外,双方议会方面的往来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彭冲副委员长于10月出访了芬、丹、意等国。西班牙众议院议长、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法国国民议会预算和审计特别委员会代表团等访问了中国。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法国前总理希拉克等西欧政界知名人士也陆续来华访问。与此同时,我国与不少西欧国家恢复举行不同级别的政治磋商。通过所有这些访问和接触,双方加深了相互了解。
在经济方面,中国与西欧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我国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9月,我对西欧进出口总额已达约10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其中我出口约48亿美元,进口约57亿美元,从而扭转了去年我与西欧贸易额下降的状况。目前,西欧已是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一年来我国同西欧国家还签订了一些新的合作项目。有些西欧国家向我提供了新的政府贷款,我同一些西欧国家的经贸混委会也都恢复。我与意大利还签署了十年经济合作协定。
双方在科技、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步趋于正常。我国同一些西欧国家成立的科技混委会都已恢复活动。这一年我国还同英、意、德等国和欧共体签订了新的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协定或交流计划。
一年来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同西欧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十分珍惜双方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与西欧国家相互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在国际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不仅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看法,而且在经济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和较大的互补性。中国已开始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这将为双方潜力很大的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同西欧的经贸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中国与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同,但这不应当成为双方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相反,正是由于存在差异,双方就更有理由加强磋商和接触,以利于加深相互了解与合作。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西欧各国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西欧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附图片)
10月22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访问英国。访问期间,他同英国政府要员举行了会谈,双方表示要进一步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图为邹家华在伦敦会见英国首相梅杰。       
   新华社记者摄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迈向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步
本报记者 丁刚
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经过一年多艰苦谈判,终于在今年10月达成了建立欧洲经济区的协议。根据协议,欧共体12国和联盟7国将从1993年1月1日起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从而形成一个占世界贸易量42%的自由贸易市场。
欧洲经济区的建立虽然是欧共体和联盟扩大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并非意味着双方的合并,但它却是迈向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一步。芬兰外贸部长、联盟现任主席佩尔蒂·萨洛莱宁说:“它开辟了通向建立世界上最大和最统一的自由贸易市场的道路。”欧洲经济区的建立将加速联盟国家加入欧共体的进程,推动欧共体与东欧国家的合作,加强欧共体在世界贸易中的实力,提高欧洲在与美、日三足鼎立的西方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朝地区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欧洲经济区的谈判是去年6月开始的,原定去年年底达成协议。但由于协议关系到一些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分歧严重,谈判没有如期完成。今年3月,随着谈判在资本、劳务、人员及货物流通问题上以及承认欧共体法规等方面取得进展,双方开始起草协定,并约定6月在奥地利签约。但是,由于双方仍未能在开放渔业市场、货车过境和建立“协调发展基金”等问题上取得一致,致使签约日期再次推迟。10月22日,在经过了长达17小时的谈判之后,双方终于在相互让步的基础上达成了协议。
达成协议的主要原因是,一,近年来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相互依赖的程度提高,建立经济区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二,近一年多来,联盟国家在对待加入欧共体的态度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继奥地利之后,瑞典也在今年7月正式提出申请。瑞士、芬兰的官方人士也明确表示了这一意向。联盟国家实际上已把欧洲经济区看作是加入欧共体的跳板。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联盟国家面向欧共体的经济调整将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向。根据协议规定,联盟各国要采纳数百项欧共体的法规。同时,未来经济区的多数立法也将由欧共体决定后交联盟各国执行,联盟国家无权对欧共体的决策进行干预,只能提出建议。由于联盟国家大多是高福利、高工资、高就业率的国家,普遍存在税收高、公共福利开支庞大等不利于竞争的问题,大多数联盟国家都希望借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之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他们把欧洲经济区的建立视为改革和调整的催化剂。对于联盟国家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一方面,调整意味着把本国经济的发展纳入向欧共体靠拢的轨道,并使经济结构更有利于竞争;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要处理好调整带来的问题。正是从这两个方面看,联盟国家的调整将会经历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
目前,联盟的许多国家都把经济调整的重点放在税收上,以使税收达到欧共体的一般水平。瑞典、瑞士等国还在为中小企业向统一市场迈进创造条件。瑞典政府最近通过的经济调整政策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减少税收来增加中小企业的活力。一些国家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作相应调整。如芬兰,其经济过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苏贸易,苏联局势变化后,芬兰经济一蹶不振,开始经历转变外贸方向的艰难历程。前不久,芬兰政府通过降低工资水平、让马克贬值等措施,希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又如挪威和冰岛,这两国都在为改变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寻找出路。
从调整可能带来的问题看,像法律的修订和落实、人员自由流动对就业的影响、减少对农产品的补贴、货车过境运输对瑞士、奥地利等国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冰岛、挪威在开放渔业市场后的渔业资源保护等都是各国舆论目前十分关注的问题。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政治、外交和防务政策。总之,如何在保证原有的福利不受较大冲击,经济利益不受较大损害的基础上完成调整,这无疑将是联盟各国即将面临的难题。
在欧共体方面,也面临着如何深化一体化的问题,为建立欧共体统一大市场而制定的279项措施仍有约1/3尚未完全落实。这种状况显然影响了欧共体的扩大。现在,欧共体已经同意讨论奥地利、瑞典加入欧共体的问题,其他联盟国家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提出申请,欧共体只有尽快解决内部纠纷,深入一体化,才能更积极地面对扩大之势。
从总的趋势看,随着欧洲经济区的建立,欧共体与联盟经济发展的依赖程度必将进一步加深,各国将从长远着眼,加快调整步伐,通过协调解决问题,朝着实现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努力。        
 (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拉美一体化步伐加快
本报记者 管彦忠
1991年拉美一体化顺应世界潮流,步伐加快,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本地区90年代经济的振兴与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回顾一年来的拉美一体化进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
首先,本着务实灵活的精神,小区域一体化有了明显的进展,为地区一体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3月26日,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签署了《亚松森条约》,决定于1994年12月31日组成南方共同市场。4月份,由墨西哥、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组成的3国集团,决定在1994年中期建立自由贸易区。12月5日,安第斯集团5国元首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建立自由贸易区(厄瓜多尔和秘鲁晚几个月加入)和关税联盟,将原定的1995年的目标提前3年实现。7月,中美洲共同市场成员国举行了第十次首脑会议,决定采取措施实现1992年底建立共同市场的目标,并呼吁在小区域一体化不同模式接近的基础上,在本世纪末建立拉丁美洲共同市场。与此同时,加勒比共同体成员国在推动投资、科技合作等方面也有所进展。上述几方面的进展之快为近年来所少有。
其次,今年拉美一体化朝着多方位、多层次的方向深入发展。拉美一体化不仅在经济贸易领域积极推进,而且在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反毒、环境保护等方面也都开始协调行动。各小区域一体化组织或组织之间多次举行各种类型的会议,对上述领域的合作事宜进行广泛的商讨,并见诸行动。
各小区域内一体化成员国还与集团外其他国家达成双边协议,加强经贸关系及其他领域的合作。如阿根廷不仅是南方共同市场的发起者和积极成员,而且还与邻国智利签署了经济补充协议,与委内瑞拉签署了到1995年底两国之间取消关税的协议。
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既是安第斯集团的重要成员,又与北部的墨西哥组成一体化集团,并计划将其扩大到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委内瑞拉还与智利签有从今年开始自动减少关税的协议。墨西哥和中美洲5国今年1月举行首脑会议,决定1996年12月以前建立墨西哥中美洲自由贸易区。这样交叉组合的方式,几乎成为覆盖整个拉美地区的网络。
此间专家指出,如今实现拉美一体化已不仅是政治家们的意愿和人们的期望,本地区的企业界也表现出了兴趣,并开始付诸实践。各国政府确定了一体化要达到的目标及为此应当采取的措施,但具体经济活动要靠企业界的参与。现在这一地区的企业界在历史上首次接受了一体化进程。安第斯国家的企业家们已向5国元首表达了这种兴趣,力图在小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主角的作用。
第三,拉美地区的一体化组织加强了与美国和欧共体的关系,以便扩大贸易和吸引投资,促进本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今年6月19日,南方共同市场4国与美国签署了贸易与投资协定;在此之前,4国外长向欧共体主席德洛尔提交了建立南方共同市场的计划,并提出了双方签署一项合作协议的可能性。加勒比共同体各国7月22日与美国签署了贸易和投资协议。拉美一体化协会与欧共体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是两个一体化机构同欧、美首次建立正式联系;欧共体将对拉美一体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持。今年4月,里约集团与欧共体举行外长会议,讨论了建立共同企业、在环境和科技领域及推动一体化进程等方面进行合作的问题。拉美国家希望借重欧共体实施一体化的经验。美国和欧共体对拉美一体化进程颇感兴趣,愿助一臂之力。
分析今年拉美一体化取得的明显进展,从外部因素来说,国际经济集团化体系的迅速变革使本地区国家形成了一体化的紧迫感,决心加速一体化参与上述变革,在未来世界经济的新格局中争得一席之地。
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即将建立,北美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在加紧进行,事实上的东亚经济圈发展迅速,形势逼人。面对世界经济地区化、集团化的倾向,拉美国家想通过重振一体化,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为本国经济技术现代化吸引投资。从内部因素来说,拉美国家总结了80年代经济停滞的教训,开始实施经济改革和贸易开放政策,减少了一体化的障碍。此外,这几年拉美国家民主体制的巩固和经济调整的初步成效,也对加速一体化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无庸讳言,拉美一体化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拉美国家的经济有基础、有潜力,有着诸多的共同利益。从长远看,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是必然的趋势。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