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默默的群山
张彦
没人知道这群山峰叫什么名字,它们没有险峻的山势,没有珍贵的矿藏和特产,也没有什么别具姿色的奇花异树,更没有什么名胜古迹。这里似乎一切都那么寻常,难以找到任何可以入诗入画的东西。有的只是偏僻和寂静,在没有风的季节里,山里安静得可以“听到蚂蚁上树的声音”。难怪这里从未引起一位文人墨客的兴趣,从未在书上、报上、电台上有过一点名声。
然而,这群山之中却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平凡而动人的故事。60年代末期,一支工程兵部队开赴这里,用热血和汗水在这群山之中建起了一座国防仓库。从那时起,不知有多少有志青年,为了神圣的国防事业,一批批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默默地走来,尽完那艰苦而光荣的义务后又默默地归去。今天,后来人已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了,但这群山之中留着他们的足迹和汗水,这一座座山峰记着他们。
在这一座座山峰高大的身躯里,被开掘出一条条几百米长的山洞。山洞里储存着大批军械装备。山里的兵们经常在这洞子里从事着“地下工作”。成千上万吨装备器材要由他们收发、保管和维护,工作任务的繁重是可想而知的。山洞里既阴暗又潮湿,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是非常有害于健康的。然而,战士们对此似乎并不介意。洞库的顶棚渗水了,需要尽快进行防水处理。6名战士承担这个任务,他们钻进山洞顶棚与山体岩层间的空隙道里,起早贪黑地干起来。由于这条空隙道只有半米高,大家不得不趴在洞顶上刷沥青。这种经过化学方式处理过的沥青毒性很大,刷上一会儿便会感到透不过气来,两只眼睛被熏得像是两个红色的球。就这样,两个星期过去了,他们高质量地将300多米长的洞顶防水层做好了。如果你与这些山里的兵们谈及此事,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那神情同他们刚刚从哨位上下来一样。山里的兵们都有这样一种朴实无华的情怀。
在这山里也有许多能使大家产生优越感的东西。比如,山里的空气几乎没有什么污染,一年到头总是那么清新;那从山石下面涌出来的泉水清澈透明,捧起来就能解渴;冬天,那覆盖山野的大雪一尘不染,白得令人眩目。这里的环境总是这么纯洁自然。山里的兵们就怀有一颗像这里的空气、泉水和白雪一样纯洁晶莹的心。“军队”、“祖国”、“人民”这些神圣的字眼占据着他们心灵中最重要的位置,因而他们才心甘情愿地把人世间最宝贵的青春的血和汗融注到这群山之中,却从没有过多地索取过什么。他们大都没有见识过大城市的繁华,没有享受过在公园中散步的惬意,更没有领教过舞厅中的浪漫。他们是当代中国获得最少、奉献得最多的人中的一部分。有一次,一座库房着起了大火,大家都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扑救,火终于被扑灭了,大批物资保住了。然而,几名战士却被严重烧伤。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他们相继痊愈出院了。复员时,他们除了在踏上归途的前夜去站上最后一班岗外,没有向组织上讲任何条件,提任何要求。山里的兵们就是这样,他们从没有那么多的抱怨,那么多的要求。
人们喜欢那些形象高大、事迹壮烈的英雄,然而,英雄们并非全是这样。难道你不觉得在山里的兵们也是英雄吗?
当你了解了这些山里的兵们,你还会忽视这群无名的山吗?


第8版(副刊)
专栏:

  情漫边寨
刘兰鹏
东西走向的大巴山脉,横亘千里,蜿蜒于川陕鄂三省之间。位于川陕两省交界处的米仓山南麓,有一个小山村,名曰“边寨”,那是我的家乡。
边寨地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年徐帅指挥的红军曾在边寨小住几日,从这里入川北上,边寨有几十名青年男女随军远征。
边寨不大,百来户人家,但住着川北陕南两省人。北边叫北寨,南面称南寨。本来大山区多以山脉的走向定界,可这边寨是按一条小河为界的。小河上架有一道吊桥,又把南北两岸连得很紧,统称边寨。
边寨人善良而厚道,“登门是客”便是边寨人的好客之说。不管北寨人到南寨来,或是南寨人到北寨去,无论走进谁家的门,都会受到主人的款待。若是赶上吃饭,主人决不会让客人空着肚子走。若碰上谁家做喜事,主家都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入席共饮。来人推辞,或执意不从,主家会觉得扫兴而生气。来人若觉得没送礼,不好意思入席,临时送几块钱的礼,主家会立即拒绝,并对来人冷漠起来,认为来人取笑或侮辱了他。边寨人的风俗是亲友之间送礼,都是送东西,不兴送钱;过路客人不送礼,只要上门说声“恭喜”,就是最好的礼品和祝贺。
边寨中间的一条小河,取名宕水河。河水从寨中流过,像一支永远不会疲倦的歌。清澈的河水不但孕育了灵秀的山川,也哺育了纯朴大方、眉清目秀的边寨姑娘和勤劳勇敢、血气方刚的边寨小伙。他们挑选心中人,常以山歌为媒介,隔河唱答。
几问几答,若有情意,再相约至河边或寨口,在淡淡的月光下见面,倾诉情肠。
边寨的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要举办“离娘酒”。新人双双请爹娘上座,其他亲友作陪。一对青年人给娘行礼,然后俩人轮番捧起斟满的酒杯送到娘面前,唱起“感恩歌”。
母亲抹着热泪,也唱一些祝贺孩子们恩爱和勤俭的“祝愿歌”。
“离娘酒”通宵达旦,直到第二天迎亲的队伍来到之后,新娘才恋恋不舍地拜别爹娘。在边寨,无论谁家嫁女招婿,全寨人每户都派代表参加恭喜之列。如远嫁山外,寨里人自愿组成送亲队,等待在新娘要经过的山道上,为的是送行和祝福。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的边寨。美好的记忆让我时刻眷恋着故土,当我驻足在边寨的每一寸土地上,无不勾起我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现实的遐思。而扑入眼帘的林立的楼房,隐约在竹林深处,闪现的红檐在绿的深处点缀着家乡的巨变带来的富庶,把现代边寨人的生活勾画得那么鲜明。那连接南北的吊桥上游又架起一座石拱桥,但吊桥没有拆除,年年维修。也许在边寨人的心目中,吊桥是祖辈亲手建造的连接两寨人心灵的纽带,而石拱桥则是边寨人的最新成果,它们都是边寨历史变迁的缩影,又是边寨独好的风景。
新开通的公路从边寨横穿而过。寨里的街面上星罗棋布的店铺和那五光十色的商品,把边寨衬托得花枝招展。徜徉边寨,不时有轻骑从身边呼啸而过,偶尔又从远处的窗口传来众人熟知的流行曲。
在边寨沉思,我猛然得到一个启示:地域有界,人心无界。边界人不以地界为隔,友好交往,在心与心之间,有着一种看不见但可体会得到的人间最纯正的真诚,覆盖着边寨的土地。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双老牛皮鞋
李德复
那一年,我回家探望退休的父母。临别时,父亲对我说:“家里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有用,只管带走。”我望着父亲苍老多纹的面孔,不知说什么好。在他盛年之际,他书桌上的一页稿纸,都不许我和妹妹们碰,而这次,他竟主动提出……态度又那么诚恳,语气是如此温和,好像只有儿子拿点什么,他才心安。我想,可能是父亲老了,过去对儿女的严厉苛求,几乎全被岁月磨走了。当时,我没吭声,母亲在旁边说:“复儿不是喜欢你那双皮鞋么,这回就让他带走吧。”
我曾经很喜欢父亲这双皮鞋。它是老人家那年要上北京参加全国科技大会,与母亲一起上街买的:深黑色,橡胶底,真牛皮,鞋面质地柔软,富有弹性;系鞋带的地方有6个白铜小圆扣,铮光铮亮;鞋头呈椭圆形,带有一条密集线眼的斜纹杠。在那个年代是既时髦又结实的。
在我记忆中,父亲对这双鞋十分爱惜,平常注意保养,一般在家与上街是不穿的。如果哪天穿了,不是要出席重要会议,就是家庭的什么“纪念日”,如,他过生日,或是他与母亲结婚的日子。所以,十几年了,这双鞋还有六七成新。
那次探亲,我把父亲的这双皮鞋穿走了。父亲说:“也许你现在不喜欢了吧,样式旧了,皮子也打褶了。”
我说:“哪里,我喜欢。”
“只要你愿穿,我就高兴了,”父亲边说边叹了一口气,“物尽其用嘛,旧了,老了,不一定就没有用了。”又吞吞吐吐地,“复儿,如今我有点闲,能为我找点事打发日子么?”
对父亲这些话,我没在意。探亲回汉后,开始,我对这双老牛皮鞋,也如父亲一样爱惜:平常很少穿,遇到什么庆典之类的会议和到朋友家作客才让它和我一道出去。一天,一个专科学校请我给学生讲怎么写小说。讲课中,忽然发现学生的眼睛竟随着我的脚步动。有的眨眼,有的抿嘴,有的强忍住笑……这才怪咧,该不是我穿了父亲那双老式皮鞋?
一回家,我把这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说:“你人老气,再穿这老气鞋,也难怪人家说你是当代出土文物。”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没多久,父亲的这双皮鞋,我只在家里平常穿穿了。
前几年,我年至五十,几个已工作的孩子回家看我,小儿子送了一双新皮鞋。那天,他指着我脚上的、父亲的那双皮鞋说:“爸,如今什么年月了,你还穿爷爷的老头鞋?来个客人,会笑掉牙的。”硬逼着我脱下,换上他送的那双。
儿子的“新潮”鞋,虽与我年龄不大相称,但自己穿过一阵子后,习惯了,反觉得挺神气。只是,父亲的老牛皮鞋从此靠边站了,有时,下雨下雪,我偶尔穿一穿。慢慢地,连下雨下雪我也不光顾它了。
上个礼拜天,家门口来了个收破烂的,一个劲吆喝:“旧报纸、破瓶子、塑料、牛皮、橡胶鞋换钱呵……”在屋的小儿子就把家里他看不惯的东西都搬出去贱卖,以实现他宣布过的:要给父母住处来个“革命”,实现“现代化”。
忽地,窗外传来他与收破烂的议价声:
“这老牛皮鞋……”
“总值点唦。”
“值几个?”
“一毛五。”
“五分,五分……”
小儿子正在卖他爷爷送给我的那双老皮鞋。我站起来,打开了窗子,一看,这鞋由于长久没擦没穿,在阳光下惨不忍睹,表皮灰中泛白,皱褶累累,后跟尽是泥污,很可能是哪次下雨我穿了后就丢在房旮旯里没人理了。顿时,脑海像掠过一道刺目的激光,父亲的声音在回响:“……旧了,老了,不一定就没有用了。”
是呵,这双老式的老牛皮鞋是不是真的没有用了,连在家里、下雨下雪天也不能穿了,它只值五分钱了,只值五分钱了么?
我想起父亲退休后,多次来信讲自己寂寞,问我能不能找点文字活给他干,而我总是回信说:“您年纪大了,干了一辈子了,好好休息,享享清福吧。”……
窗外,收破烂的已将父亲的老牛皮鞋扔进他的烂竹筐了!我像受到电击,一下奔出,把父亲的老牛皮鞋拣了出来。
随后,我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放进床头的鞋柜里,准备一年穿几次。我自己也不明白:是为了安慰九泉下的父亲,还是求得自己心里的平衡……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河摆渡
董耀章
云淡云密
浪平浪啸
一支世代唱涩了的船公号子
而今唱醒了千年黄河古道
潮涌来层层叠叠的蜜韵
潮涌去层层叠叠的窈窕
潮涌来起起伏伏的香波
潮涌去起起伏伏的律涛
再不闻
男走口外女挑苦菜的断肠苦曲
再不见
衣衫褴褛破帽遮颜的故景旧貌
船头
储蓄着新编的故事
船舱
满载着感人的情操
黄水不废
千古滔滔
历史在船上沉思
风景在船上展耀
沉甸甸的木船
折射出山民们抽芽的心思
暖融融的春风
绽开了承包后诱人的花苞
人都说
老艄公返老还童变得年少
而他呢
酒入乐肠开怀大笑
哈哈哈
笑痴了好奇的青山
哈哈哈
笑醉了多情的夕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