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首都隆重纪念西安事变五十五周年
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 万里等出席 邓颖超作书面发言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邹爱国)首都各界人士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隆重纪念西安事变五十五周年。
江泽民、万里、吴学谦、丁关根、费孝通、雷洁琼、周培源、程思远、卢嘉锡等同志,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主持。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讲话中说,西安事变给人们留下最重要的启迪是,它表明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在危急的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越加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他说,西安事变还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不管有多深的历史积怨,都可以在民族大义、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团结起来,携手合作。(全文另发)
座谈会宣读了邓颖超同志的书面发言。她说:“五十五年中,我经常想起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壮举。西安事变已载入史册,永远激励后人。恩来同志在世时,对张、杨两位将军甚为敬佩和想念”。“几十年来,赵一荻女士始终陪伴张将军,这是难能可贵的。望张将军和赵女士珍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雷洁琼代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讲话。她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我们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想念两千万台湾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完全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张。她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大义为重,尽快实现国共两党对等谈判,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西安事变的参加者吕正操在会上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对于中国的命运,对于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是有重大贡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光辉。
在座谈会上发言的还有:郭维城、杨拯民。
参加座谈会的还有:西安事变的参加者以及张、杨两将军的亲朋故旧,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有关部门负责人王兆国、罗青长、宋德敏、于永波、徐惠滋、蒋民宽、万绍芬、杨斯德、聂大江、赵炜等100多人。
(附图片)
十二月十一日,纪念西安事变五十五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齐铁砚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应邀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鹏总理抵新德里受到热烈欢迎
拉奥总理在总统府广场主持隆重欢迎仪式
离京时江泽民姚依林等在人民大会堂送行
本报新德里12月11日电 记者王士芳报道:国务院总理李鹏应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邀请,今天下午乘专机抵达新德里帕拉姆机场,开始对印度进行为期5天的正式友好访问。这是中国总理31年来对印度的首次访问,也是对印度已故总理拉·甘地1988年访华的回访。
今天,新德里上空阳光普照,和风习习,机场跑道两端高挂着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的大幅照片;无数面中印两国国旗迎风招展,洋溢着印度人民欢迎中国客人的热烈气氛。
当地时间下午3时许,李鹏总理乘坐的专机在帕拉姆机场徐徐降落。陪同访问的李鹏总理夫人朱琳、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李岚清、外交部副部长徐敦信、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特别助理王富中、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主任姜云宝等同机抵达。印度外交部长马达夫辛·索兰基等到机场迎接。
李鹏总理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他说:“中国人民一向对印度人民怀有友好感情,十分珍视中印传统友谊。中国政府真诚希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印睦邻友好关系。”他说:“中印友好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愿望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李鹏表示相信:“这次访问一定能够有助于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和扩大合作,促进中印关系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详见第六版)
随后,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一行的车队来到坐落在新德里市中心的总统府广场,早已迎候在那里的拉奥总理迎上前去,同李鹏总理热情握手,互致问候。
拉奥总理为李鹏总理举行隆重欢迎仪式。军乐队奏中印两国国歌。李鹏总理在军乐声中检阅了仪仗队。
朱琳、钱其琛、李岚清等参加了欢迎仪式。印度方面参加仪式的有国防部长沙拉德·帕瓦尔、外交部长索兰基等高级官员。
随后,拉奥总理陪同李鹏总理夫妇来到他们的下榻处。
宾主在客厅里稍事休息。拉奥总理代表印度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李鹏总理来访。他说,1988年他陪同前总理拉·甘地访华时,曾同李鹏总理见过面。李鹏说:“我很高兴来印度访问。这是我第一次访问印度,这也是我多年的宿愿。”
今晚,拉奥总理在这里举行盛大宴会,热烈欢迎李鹏总理。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冯秀菊、丁其林)国务院总理李鹏应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邀请,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新德里,对印度进行为期5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启程前,李鹏宣布,在他出国访问期间,由姚依林副总理任代总理,主持国务院的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吴学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汉生,国务院秘书长罗干等,在人民大会堂为李鹏总理送行。
临行前,李鹏在人民大会堂对前来采访的中外记者说,他这次访印是对已故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的回访,对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他说,中印关系在50年代是很好的,以后两国关系发生了一些波折,冷淡下来了,一直到1988年拉吉夫·甘地总理对中国进行了访问。他说:“我认为他的访问是一次明智而勇敢的行动,我深切怀念他。”
他说:“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而且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的大国。发展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安全与发展。”
李鹏说,他愿意在访问中就国际问题、双边关系以及地区问题同印度领导人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他说,这次访问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向印度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意。
他说,中印两国之间也还存在着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一次访问也不一定都能解决,但是至少可以推进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他强调说,增加中印两国领导人的相互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当有记者问到有关印度政府在过去的几天里拘留一些“西藏流亡者”的问题时,李鹏说,我们对此事不太清楚。他说,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为维持它的社会治安,为保证重大访问的正常进行而采取措施。这是印度政府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当前苏联局势问题时,李鹏说,众所周知,苏联和东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没有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什么好处,现在苏联形势混乱,如何发展难以预料。
他说,在当前动荡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印两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增进了解和合作。他说,中印之间改善关系着眼于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不针对任何第三国。
随同李鹏总理访印的有:他的夫人朱琳,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和夫人周寒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李岚清等。
在人民大会堂送行的还有航空航天部长林宗棠、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以及印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魏世敦。
(附图片)
十二月十一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乘专机抵达新德里,在总统府广场受到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的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 王敬德摄(传真照片)
李鹏总理离京时,江泽民、姚依林等在人民大会堂送行。
 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五周年座谈会上
江泽民的讲话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西安事变五十五周年。五十五年前,我们的祖国灾难深重,战火频仍。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加紧进攻华北,企图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迫令张学良将军领导的东北军和杨虎城将军领导的十七路军进攻陕北工农红军。在国家、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置自身安危于度外,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逼蒋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张、杨两将军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团结抗日要求,从而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进行全面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周恩来同志曾给予这一事变及张、杨两将军以极高的评价,他说:“‘双十二’事变本身的意义,是在它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张、杨两将军,他们是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是“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启迪。最重要的是,它表明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在危急的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越加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西安事变还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不管有多深的历史积怨,都可以在民族大义、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团结起来,携手合作。
五十五年过去了,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艰苦奋斗,已经把一个贫穷落后、备受欺凌的旧中国建设成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正在领导广大人民专心致志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全民族的事业,每一个中国人,不论其主张、信仰如何,都应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台湾当局仍然坚持“反共拒和”立场,谋求成为“独立的对等的政治实体”,拖延和平统一时日。这是违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一再表明,将坚持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根据这一原则,香港和澳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我们相信,台湾问题最终也会按照这一原则得到解决。既然当年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可以改变敌对状况,携起手来,今天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什么不可以捐弃前嫌,再度携手呢?我们已经提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派出代表进行接触,以便创造条件,就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早日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双向交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进行谈判。在商谈中,可以邀请两岸其他政党、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我们希望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顺应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意愿,尽早对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作出积极的善意的回应,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最近一段时间,台湾岛内少数“台独”分子气焰嚣张,公然进行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活动,遭到了包括广大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我们也注意到台湾当局和各界的有识之士对“台独”的谴责。“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都是绝不会得逞的。我们希望“台独”分子不要错误估计形势,应该迷途知返。如果他们停止分裂活动,进而为促进两岸关系和祖国和平统一做些事情,人民是会欢迎的。
同志们,我们纪念西安事变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更加思念张学良将军,更加缅怀杨虎城将军,更加敬佩张、杨两将军的爱国义举。张、杨两将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建立的功勋将永垂青史!我们应该学习张、杨两将军为民族利益英勇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为国家利益求同存异的团结精神。让我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朝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目标奋勇前进!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宋平考察广西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基层
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本报南宁12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陆汉魁、本报记者郑盛丰报道:共产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在群众之中。党的各级干部要深入到基层去,到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中去,和他们交朋友,建立深厚友谊,想方设法,实实在在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这一要求。
宋平说,各级干部努力这样做,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会进一步密切,党的威信就会进一步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
12月5日到11日,宋平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自治区主席成克杰分别陪同下,先后赴南宁市、防城港区、钦州地区、北海市等地,到工厂车间、市场商店、港口码头、山乡农户、沿海渔村和大学、研究所听取意见,调查研究,并同基层干部亲切座谈,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实情;到农民家中,与群众促膝话家常,详细询问他们生产、生活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与愿望。
广西是我国地处沿海的民族自治区,有亚热带作物、矿产、水能、海产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理优势,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宋平听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工作汇报后,肯定广西各族人民长期来对巩固祖国西南边陲作出了很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项工作很有成绩。他鼓励广西要充分发挥各民族人民和睦团结、资源丰富、工作已有较好基础等优势,从本地实际出发,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宋平在广西农村考察的过程中,详细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他要求结合广西实际认真贯彻八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当前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根据沿江地区和干旱山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建设提水蓄水工程,切实解决水利问题;要大力抓紧农业的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冬季农业,发展海洋养殖加工,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和全面进步。(⑴⑷)
今年以来,广西先后抽调6万多名干部到1.22万个村寨,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第一批5400多个村已结束验收,第二批6800个村正在进行。宋平说,要按照八中全会决定要求,把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抓紧抓好。下去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的干部,要学好党的基本路线和农村各项政策,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对发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和当地干部、群众共同商量,群策群力,加以解决。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有效形式,要通过这项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培养和锻炼干部。
宋平在考察中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兴致勃勃地考察了在水牛杂交培育与生物工程研究中作出成绩的广西畜牧研究所和广西农学院,赞扬科研人员的献身精神,高度评价他们取得的具有很大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他说,要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科技推广工作,把科技迅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科技兴农方面多下功夫。
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北海市,既是广西对外开放的前沿,又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便捷的出海通道。这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很大进展,初步展示出作为后起之秀的开放城市的广阔前景。宋平希望北海市抓住当前有利机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窗口与通道作用,进而带动广西和大西南的经济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治淮工地人数过两千万
国家和地方将投资百亿元治理淮河
据新华社合肥12月10日电 (记者汪延、陈先发)冬寒已至,豫皖苏鲁近千公里的治淮工地热气腾腾,大规模治淮在隆隆机声中迅速进入高潮。据统计,近日4省每天上工地人数超过2000万,各类机械近百万台套。
今冬治淮有4个显著特点:一是团结治水意识大大增强,省际边界过去建起的一些“纠纷工程”陆续拆除;二是机械化程度提高,不少骨干工程“机械兵团”作战代替“人海战术”;三是全民治水的“大水利观”深入人心。豫皖苏大灾之后千方百计压缩其它开支,为重点工程挤出了5000多万元配套资金;四是重视科学治淮,10万技术人员已奔赴第一线,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目前,今冬明春总投资为8亿元的36个骨干项目工程已全面铺开。
又讯 记者从水利部淮河治理委员会获悉,今后10年,国家和地方将投入100多亿的巨资治理淮河,这将超过建国40多年来国家用于治淮骨干资金的总和。经过治理,淮河流域重要城市围堤、淮北大堤和洪泽湖大堤的防洪标准将达到和超过抵御百年一遇大灾的标准。


第1版(要闻)
专栏:

  吉林战胜灾害粮食增产
本报长春12月11日电 记者李安达报道:吉林省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又取得一个丰收年。
今年这个省粮食总产达到189.9亿公斤,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
雹灾、低温、洪涝等灾害给吉林今年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困难。
在大灾面前,吉林省各级政府组织干部深入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农村抓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等关键性措施,发展粮食生产。广大农民增加了投入,兴修农田水利建设,使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仅优化种植结构,增加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就增产3.6亿公斤粮食。


第1版(要闻)
专栏:

  河南完成新棉收购任务
本报讯 河南省今年棉花收购入库快,质量高。目前全省已收购棉花五十八点八万吨,超额百分之五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比去年同期增收十九点四八万吨。
河南是我国棉花主产区之一,今年播种面积达一千六百三十五万亩,比去年增播四百零一万亩。在棉花生产中,全省普遍开展了科技示范、技术承包等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科技兴棉”活动和社会化服务,战胜了旱、涝、虫病灾害,亩产仍达五十多公斤,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十以上。     
(穆晓莉)


第1版(要闻)
专栏:

  福建农业全面丰收
新华社福州12月10日电 (记者肖伦添)大旱之年,福建农业全面丰收。全省今年粮食总产达940.1万吨,比去年增产17.75万吨;甘蔗总产376.71万吨,比去年增产32.46万吨;烤烟总产5.48万吨,比去年增产1.22万吨;水果总产93.35万吨,比去年增产17.57万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