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总结新鲜经验 繁荣话剧艺术
——文化部艺术局和本报文艺部召开话剧创作座谈会纪要
今年首都的话剧舞台出现了繁荣景象,继“七一”、“十一”演出后,最近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话剧交流演出,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总结这些剧目的创作经验,探讨近年来话剧艺术发展的过程及其成就,研究有关今后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繁荣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文化部艺术局与本报文艺部于11月11日在京联合召开了一次话剧创作座谈会。现将座谈纪要发表,以期推动话剧艺术的进一步繁荣。
冲出低谷,走向繁荣
对于近年来话剧艺术发展的形势,与会者有一个共识:逐渐摆脱前一个时期徘徊的低谷状态,无论在创作的数量上还是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显现出以前少有的繁荣。
曲润海(文化部党组成员、艺术局局长)、姚欣(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王文章(文化部艺术局戏剧处处长):自去年年初以来,话剧界认真贯彻党中央“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在创作上出现了很多好的作品,呈现出新的繁荣。仅今年以来,在首都舞台上演出的话剧剧目就有50台之多,而且其中有不少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较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这批新创剧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时代感强,这表明话剧工作者在响应中央的号召、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这一方面的积极性。在艺术上不少戏是经得起琢磨的。话剧应该注意反映时代,突出主旋律,应该奏响时代的最强音,而且应该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应该更多地考虑更好地为观众服务,特别为基层观众服务,搞出更多更好的常演不衰的剧目,使优秀剧作能赢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丁振海(人民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近两年来,戏曲、电视剧、电影先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现在话剧也上来了,出现了一批很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塑造了一批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同时,也揭露了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还有些作品积极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把笔触伸入我国近现代的历史生活,对观众进行了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不仅如此,目前出现的这一大批话剧中有不少剧目在艺术上也作了新的探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话剧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走出低谷,趋向繁荣,一是由于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尤其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其中包括物质上的保证;二是正确贯彻党中央“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克服了自由化及其他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端正了创作思想,调动了广大话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这两点是最重要的。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近一时期的话剧发展在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同时,一方面善于借鉴、吸收我国古代和外国文艺中对我们话剧发展有益的艺术手法、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也认真总结了前一阶段我国话剧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艺术创作上显得胸襟更加开阔,心态更加冷静,思想更加成熟。
李庆成(振兴京剧基金会副秘书长):近年来话剧舞台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话剧跟上了时代,话剧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方面,不仅出现了一批新剧目,而且在艺术上有了提高,不仅表现出对老一代革命家的深切怀念,而且在塑造艺术形象时有了冷静的思考,是从我们党、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未来的角度思考,因此更加深刻,更有艺术感染力;二是话剧艺术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改革者、创业者和普通劳动者的形象。
田本相(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可以从戏剧文化情绪的迁移这一角度来评价当前话剧发展的形势。戏剧文化情绪这一范畴包含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创作心态等艺术创作中的多种因素,它的迁移往往标志着戏剧发展的走向及其性质。新时期以来的话剧发展,在其文化情绪的迁移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80年代中期的话剧探索所表现的分化、宣泄、浮躁的情绪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整合或聚合。目前的话剧创作已经没有前一阶段的迷惘、失落和缺乏归宿感,而是比较强调对现实的关注,注重时代的内容及其主旋律。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不仅深刻、广泛地表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色彩,而且在这种对现实的反映中还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信念。目前这批话剧所表现出的文化情绪的整合或者聚合,是话剧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转折,因此,可以说,这批话剧启开了新时期第二个10年的序幕。
周来(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观众最爱看的,是无论在编剧、导演、演员表演和舞台美术设计、创作上都达到了高的品格和水平、体现出舞台艺术的高度创造性、综合性和完整性的作品。在目前的大批话剧剧目中,虽然不能说都达到了这个要求,但有许多剧目是做到了的,因此赢得了大量观众。如《情结》、《大桥》、《爱洒人间》、《没毛的狗》、《黑雾》等都拥有大量的观众,这表明,没有观众,话剧是很难有真正繁荣的。
赵寻(中国剧协常务副主席):近一个时期话剧发展之所以出现兴旺发达的好势头,主要是:第一,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戏剧工作的领导是戏剧能否繁荣发展的关键,好戏的诞生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这包括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包括积极而又大胆的倡导,包括从人力到物力的大力支持。第二,端正了思想认识。这主要是话剧工作者通过学习,坚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克服并抵制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文艺观对艺术创作的指导。第三,艺术家们坚持深入生活,话剧创作走出了“背向生活,表现自我”的死胡同。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优秀话剧说明话剧艺术家到生活中去既看到了光明,坚定了信念,也看到了社会的矛盾与病灶,不管在歌颂光明还是在揭露矛盾时,都写出了生活中的强大正气,写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突出时代主旋律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创作时强调指出:“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应该成为主旋律。”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认为,近两年来,话剧艺术创作基本是实践了江泽民同志这一要求的,突出主旋律的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确实令人鼓舞,这在实践上回答了主旋律作品能否成为优秀作品的疑问。
李准(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当前我国话剧创作繁荣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积极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真正成为标领创作潮流的主旋律。我国革命文艺的优秀传统之一就是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近两年来,话剧艺术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许多话剧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积极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题材的创作,致力于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动形象,而且表现在许多优秀剧作不管是写现实还是写历史,不管写英雄人物还是写普通人,不管是写正剧还是写悲剧,都洋溢着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激情,都执著于对社会主义理想、道德的追求。这些优秀剧作都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但因为作者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现实生活的本质,所以不管作品写多么尖锐的矛盾和怎样令人痛心的悲剧,总是能在矛盾中发现力量,从牺牲中揭示成长,于暂时中寻找永久,在现实中追求理想。因此,这些作品既是真实可信的,又是令人振奋的,它留在观众心上的不是失落、孤独、悲观、烦躁,而是积极的进取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胡可(中国剧协副主席):近来的话剧奏响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在以堪为榜样的先进人物为主导的我们时代的各类典型,成批地走上了话剧舞台。这些人物有《爱洒人间》中的薛广生,《旗长,您好》中的乌力吉、《情结》中的崔长河,《眷恋》中的叶明,《大桥》中的罗大卫,《魂系何方》中的张一清,《女人》中的秦颖,《燕居谦》中的燕居谦,《哦,沙漠美人》中的侃侃和梁大胡子等等,这些形象无不以其性格魅力使观众受到教育和鼓舞。这表明我们的话剧艺术经过探索,终于走上了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所作的祝辞中指出的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要描写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社会主义创业者形象的正确道路,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
严正(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成批涌现的话剧优秀剧目是话剧艺术工作者诗情与爱心的结晶之作,是“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恋歌”。人民群众希望从舞台上看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追求和理想,他们对社会主义、对祖国的爱心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话剧艺术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去实现人民群众的这一希望。近两年话剧的显著特色,是对生活的关注与无限的热爱,对改革充满了胜利的激情,突出了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德、忘我建设新生活的主旋律,而且艺术上各个创作部门通力合作,使剧目在整体上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为话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经验,开创了新路子。
成志伟(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看了一批话剧新作后,使人感到,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已成为当前话剧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精神力量。《大桥》等一批好剧目的问世,说明我们的话剧艺术家们惊醒了,奋发了,投入了时代的洪流,拥抱了人民大众,把握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力量。这些作品表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正面力量,大长了社会主义正气,也揭露了生活中的阴暗面与落后面,发扬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余林(中国话剧研究会副秘书长):近年来,话剧创作的丰收和繁荣,表现了话剧艺术工作者对话剧艺术时代使命的感悟。表现出艺术家的现实判断同艺术判断的一种融洽的结合。比如说,当上海浦东开发区的规划还在构想阶段,《魂系何方》就已经将人们的心向凝聚在舞台人物的行为中;南浦大桥还没有合龙,《大桥》就以它壮丽的场景开拓着建桥者的心域。还有,一批纪实性戏剧的涌现,让人潜入情感的激荡之中,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戏剧所表现的真人真事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而且也因为艺术创作者的情感投入。这种共同承受的感情既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在演出过程中达到了台上台下的融合。《爱洒人间》中对人们所期盼的相互理解的呼唤,《燕居谦》和《旗长,您好》中主人公的奉献精神,因为其人其事就曾发生并且仍然发生在人们身边,因此它具有一种独特的神韵和魅力。
柯岩(作家、诗人):近年来上演的大批剧目给人的强烈感受是既强调了主旋律,又强调了百花齐放。这些剧目尤其是一批纪实性话剧的成功,非常明确地证明了一点,那就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爱洒人间》是很感人的,是很能征服观众的。其之所以能这样,该剧的两位作者对于他们所表现的生活是有深刻体验和深切感受的,这说明了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当然,只有生活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端正创作思想。还有一点,就是要创新,要力争做到新内容与新形式在艺术上的完美结合,这样话剧才有观众,才能真正发展繁荣。所谓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思想和艺术领域,赋予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新的意义,探讨别人没有用过的手法。从最近的一批话剧看,《情结》、《大桥》等剧目在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艺术发展的多样化
与会者一致认为,近年来的话剧创作一方面突出了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这一主旋律,另一方面,话剧艺术舞台无论在内容上和艺术表现上,仍然做到了百花齐放,显现出一种在主旋律主导之下的多样化格局。一方面,在众多表现主旋律题材内容的话剧剧目中,尽管都可以将它们归入主旋律作品的范畴,但实际上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呈现,它们都寻求着各自独特的思想角度、深度、广度和艺术上的摇曳多姿,许多成功之作如《大桥》、《情结》、《爱洒人间》等都有各自思想和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另一方面,更有一批不是直接表现主旋律题材内容的话剧,如《辛亥潮》、《死水微澜》、《黑雾》等,这些剧目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生活内容的某一领域的独特艺术审视和艺术显现,也表现了某种与我们时代脉搏相吻合的精神,而且在艺术上常常是各具一格。
齐致翔(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80年代话剧是取得了很大成绩的,新时期的话剧正是从摆脱左的框框,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起步,才发展到了今天。80年代中期在创作中一度盲目地强调主体意识、自我表现和摹仿西方,确实有些迷惘。现在大家重新振奋起精神,重新思考如何反映时代,贴近群众,并且在创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就是话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回归。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话剧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有《大桥》一样的正剧,有《没毛的狗》一样的喜剧,还可以有《黑雾》一样的悲剧。不仅如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但在艺术方法和艺术手法上不排斥吸收和探索,因此现实主义话剧创作在艺术上也是多样化的。
魏敏(《剧本》月刊主编):近年来,成批涌现的众多话剧剧目既突出了主旋律,又坚持了多样化,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尤其是许多主旋律作品,不仅强调了思想性,而且强调了艺术性。所谓艺术性,是指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艺术结构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艺术手法的精确性和多样性,艺术风格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可以说,话剧《大桥》、《眷恋》的创作是比较成功的代表。
颜振奋(《剧本》月刊主编):主旋律不是单一的简单的概念,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从近年来出现的一大批话剧作品看,有的塑造了领袖形象,有的歌颂了社会主义新人,有的揭露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有的表现了普通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还有的突出了反和平演变的时代内容。题材方面有现实题材,历史题材,民族题材等,在创作样式上有创作剧目,反映真人真事的纪实性剧目和从小说等改编的剧目。
康洪兴(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从近年来涌现的大量话剧剧目看,“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这一思想在话剧创作实践中已被肯定下来,并已成为话剧创作的指导思想。《大桥》、《情结》等剧目的出现,表明高扬主旋律是完全可以诞生优秀作品的。同时,80年代在拓宽戏剧观念、表现方法、艺术形式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并没有被全盘否定,而是在被自觉地吸收、运用,因此,目前的话剧创作不仅题材内容较为多样,而且戏剧观念、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也较为多样。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摆脱了“沙龙化”、“贵族化”的审美小圈子,走向了多样化的雅俗共赏的审美大天地。话剧艺术在其发展走向上强调了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既弘扬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精神,也吸收运用了外来艺术的表现手法,使话剧艺术呈现出多样而新颖的面目。
童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刚胜利不久,列宁就曾跟高尔基提出:新的观众需要什么?我们今天在讨论话剧时也应该关心这个问题,这就是要从研究观众入手来考虑话剧艺术的发展。目前涌现的这批剧目中,从研究观众的角度看,有两个戏值得特别注意,一个是《情结》,一个是《死水微澜》。《情结》这个戏的导演是研究观众的,舞台上演员看得出来的表演痕迹不是功力不到或者疏忽,而是故意留下的,而这种艺术地出现的表演痕迹恰恰给了观众一定的吸引力。这个戏的导演找到了震撼观众的方式。而《死水微澜》的导演正是考虑了这一点,这个戏的舞台呈现很多地方都是夸张的,以强烈的方式推向观众,取得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林克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研究人员):前一阶段,各艺术门类在农村题材方面出现了一些好作品,近年来的话剧创作在工业题材方面出现了一些好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至于这些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地研究。从艺术上看,从这批话剧剧目看到了一批导演,他们功力扎实,有创造力。《情结》、《死水微澜》等剧目的舞台呈现是成功的。《情结》中转台的运用是创造性的,不仅用转台的转换来表现各种不同的场景,而且非常富有内涵。《死水微澜》中的时空转换手法是很有魅力的,场景时空与音乐时空的重叠,使整个舞台呈现具有一种浓烈的诗意和很强的观赏性。另外,这个戏大量地运用了戏曲艺术的许多手法,用得多但不夹生,运用贴切自然非常到家,在话剧运用戏曲手法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张仁里(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从近来出现的这一大批话剧剧目看,导演艺术的发展是惊人的。导演艺术展现了自身相当大的成果,提高了戏的内涵和思想。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话剧导演艺术更成熟了,不是为了寻找样式而去寻找,而是从内容出发去探索新的合适的表现形式。如《大桥》结尾的静场处理、升降机的“升腾”等,这些形式就凝结了导演的激情与想象,但它是从生活出发,是以对人物和事件的激情为基础的。其他如《情结》的节奏处理,相当迅速,很有时代感;《辛亥潮》中督军马巡抚的矛盾处理,很简练,是一种新的处理样式。这些都表明话剧的导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另外一点,就是演出的完整性。导演注意了各艺术部门的综合效益,尤其是不游离演员,而且比较注意了演员的表演作用。在表演上,许多剧目采取的无场次、镜头切割式的处理,给演员带来了很多困难。但很多演员的表演是相当出色的,这主要在于不管是什么样的处理样式,演员始终抓住了塑造人物这一点。
石维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从目前的话剧创作看,导演已不再把演员当符号,当棋子,重视了表演艺术,重视了刻画人物和人物心理。前些年,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如推崇“没有表演的表演”而不讲究表演的功力。在近年出现的一批话剧剧目中,我们看到已经克服了这种现象,许多演员的表演看似自然如流水,但却是经过了演员的精心推敲和刻苦磨练的,如《情结》和《爱洒人间》的表演都是演员在有深厚生活积累的基础上,注重表演艺术的发挥,才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死水微澜》给人一个启示,那就是话剧与戏曲相结合是能取得极高成就的,这个戏在话剧与戏曲全方位结合的大框架中,其表演也是一个范例,它吸收了一些东西,创造了一些东西,极美极好看也极自然贴切。
田文(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建国以来的舞台美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演出形式比较单调,不太注重舞台美术;70年代至80年代,舞台美术在形式的探索中有点“失魂”;到目前,由于二度创作的水平有了广泛的大提高,比较注重整台戏演出形象的完整性,因此,舞台美术找到了自己比较恰当的位置,其作用是在补戏而不是拆戏,不是离开整台戏的艺术效果单独地玩花样,有的剧目中的舞台美术甚至加强了戏的艺术效果。如《大桥》中很重要的一个情节是事故,但包括舞台美术在内的二度创作却使观众不去考虑事故本身,而被其艺术效果所吸引。同时,舞台美术本身在不断地创新,努力拓展其领域,比如说适应新的生活内容,一方面对一些常用的老手段(如幻灯)加以创新,使其具新意,另一方面,恰当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了舞台美术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建议和希望
这次座谈会的与会者们在充分肯定近年来话剧创作所取得的多方面的成绩的同时,还对话剧创作中的某些不足以及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 
方掬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现在许多地方都十分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就是没有把戏剧特别是话剧的作用考虑进去,这实在是一个疏忽。因此,我们的剧院剧团应该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话剧艺术作品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为精神文明的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各个地方和各个部门也不能忽视话剧艺术在这方面的巨大作用。
陈坪(中国铁路文工团副团长、导演):现在许多人提出了戏剧创作的精品意识,认为要强化这种精品意识,这是很必要的。现在的话剧形势是很好的,希望文艺管理部门和我们广大的话剧艺术工作者都不要轻易放弃这个形势。中国是个大国,要创造出与国家相称的、流传百世的传世之作来,要创作精品,要出莎士比亚式的剧作家,要创作出具有永久魅力的戏剧形象。因此,要抓住那些有苗头的戏,狠抓不放,搞出精品来。不仅要狠抓,还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否则就会妨碍精品艺术和杰出人才的出现。同时,话剧艺术工作者要有责任心,要有雄心壮志,不仅要使话剧振兴和繁荣,而且要搞出传世的精品来。
李汉飞(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目前的话剧创作与前一阶段相比,无疑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克服了表现生活的一般化、描写人物的概念化和戏剧情节设置的雷同化等弱点,反映话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很多戏的上座率是不高的,还没有拥有足够多的观众,这里面固然有个宣传、组织的问题,但也有艺术创作中的问题。在创作中,要把争取观众的问题提到重要地位,要研究观众。在这方面,目前有些剧目的成功经验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在具体创作方面,许多与会者认为目前的话剧创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剧目质量不平衡。这一方面表现在目前的话剧创作中真正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完美结合的力作还不多,另一方面,虽然有的戏相当好,但有一些剧目水平一般,特别是少数剧目有急就章的情况,缺乏对现实生活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对生活的艺术表现缺少深度和力度;二是舞台演出面貌虽然总的说来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但确有少数剧目在舞台表现上仍然比较陈旧;三是整体上剧本创作逊于二度创作,必须进一步重视一度创作,这是亟待解决的;四是在编、导、表演等方面有公式化、概念化的苗头出现,而这一点在强调发扬主旋律时是特别值得警惕的;五是在提高话剧导演艺术水平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表演艺术的提高,要重视演员的基本功训练和表演技巧的提高,尤其是提高刻画和表现人物的能力,多创造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郭建光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