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较劲儿”
晏政
我不是北京人,但喜欢听北京话,也喜欢看那些京味很醇的文艺作品。我常把北京话和南方话作点比较,发现北京的不少方言简洁、明快,柔刚并济,听起来有韵致、有力度,想起来有内涵、有嚼头。“较劲儿”这个词,就是这样。 
“较劲儿”这个词,如果用我们南边的口语来表达,就成了“比劲头”、“比干劲”一类词语,就显得一般化了,听起来就没有多少味道了,而且似乎远不能传递出这个词儿的全部涵义。
“劲”作何解?辞典上是有的。一曰强,如劲弩、劲卒;二曰猛烈,如劲风、劲雪;三曰力气,如用劲、使劲;四曰兴趣,如起劲、没劲;五曰积极兴奋的精神或情绪,如干劲、冲劲、拚劲等等。
写文章可不能只在字面上兜圈子,否则难免玩弄文字游戏之讥。笔者之所以琢磨“较劲儿”,意谓在当前形势下,大力提倡“较劲儿”的精神,有着现实的社会意义。夸大一点说,还有着某种政治意义。试举例以说明之。
不是说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效益上不去,市场疲软么?其中自有许多复杂的经济原因,受着物质生产内在的和外部的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有不少企业却搞得很好,经济效益高,产品质量过硬,上交利税多,对国家贡献大。那些效益不好的企业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是不是可以认真找找差距,“较劲儿”地来个“比学赶超”呢?
不是说我们某些机关效率不高,有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有的散漫拖沓,老跳“慢四步”,有的地方办一件事,甚至要盖几十个、上百个图章,遭致众多物议么?为什么这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者们不可以“较劲儿”地励精图治,下狠心对那些陈规陋矩、腐败习气来一番整顿、改革,使我们的机关面貌变个样儿呢?
较劲儿,就要提劲儿,鼓劲儿,凝聚劲儿。这劲儿当然应该是实的,而不是虚的;应该是拧成一股绳儿的,而不是松松散散的。劲儿,应该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奔着同一个目标“较”。如果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许多人都在个人的名上、利上、权上“较劲儿”,那不越来越散吗?
唐代名士骆宾王有两句诗:“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在国际风云多变幻的今天,在有人叫喊社会主义“不行时了”的严峻时刻,我们只有同心同德,较着劲儿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越性,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疾风中之劲草,大地寒凝中之劲松。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么?
因此,研究一下“较劲儿”的问题,深入探讨一下如何调动、提起、凝聚人们“积极兴奋的精神或情绪”,实干兴邦,较劲儿地去从事各项社会主义事业,决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当务之急!我这样想。


第8版(副刊)
专栏:

  简远秀逸 画中有诗
——读尹光华画展
冯其庸
尹光华从朱屺瞻老先生学画已十多年,而正式拜师,却是去年的事,可见屺老收徒之严,也可见光华从师之诚与勤。
光华与我有同乡之谊,又同爱书画,同从张正宇、朱屺瞻老先生游,然而天各一方,人事匆匆,我已经多年不见光华的画了。最近,朋友们告诉我,光华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画展。我知道光华平时从不轻易参加展览,此番举行画展,定非偶然。
今年10月我因事到上海,在上博看到光华的三幅画,我开始没有看题款,上博的朋友告诉我,这是光华的新作,我确实为之大吃一惊。之后,我看到光华准备展览的大部分作品,简直如行山阴道上,其风光之秀逸,正是目不暇给,令人神往。
光华的画,其佳处有三:
一曰:简远秀逸。作画繁易简难,浓丽易,秀逸难。光华恰恰是以难处见长,是为难能。他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帧,寥寥数笔,神韵独造。他庚午秋作的无题一幅(山水),“晓风送征帆”等幅,都是萧疏简远,意在笔先,含蓄凝练,意到笔不到之作。
二曰:惊彩绝艳。光华的另一类山水画,完全是师法朱屺瞻老师,重在用色。但光华在师法朱老的时候,又有变化。朱老用色,得力于油画,其笔法墨法,也有来自油画者。光华一直致力于传统绘画,其骨是从传统中来,再师法朱老的重彩用色法,其趣味自然不同,故其浓丽处酷似朱老,亦能得朱老沉郁浑厚之意,其清淡处又能雅秀天然,得笔墨以外之趣。
三曰:画中有诗。光华作画,极重意境,如《夜读图》,茅屋一间,秋树三株,中有伏案者,案上一灯荧然。虽寥寥数笔,而意境跃然。如《灵岩霁色》一幅,孤峰危亭,一塔兀立,幽径微露,疎树杂倚,远处则数峰隐约,青山淡抹,确是朦胧霁色。如《小孤山》一幅,一峰独峙,四周烟水浩淼,远处片帆隐约,而画题横写成一线,远看如点点帆影,亦如水天一线,使人心旷神怡。
光华平时极重读书,爱好文学,其画深得古诗词之助。光华又喜读晚明小品,故其画有时亦能如晚明小品之晶莹圆润。放翁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此是学诗之至理,亦学画之至理,光华恰能自己觅得此径,至为难得。
光华所作花卉,则更酷似朱老,可以说深得朱老之神味。
光华读书多悟,作画多化,心多巧思,笔有灵气,加之平时精于鉴定,能识古画之真伪。以如此之材,得遇明师,则自当一日千里矣。
此番画展,意在问津,迎风扬帆,途远万里,尚在来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化交流的窗口
——访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欧洲研究所
王宁
在离比利时王国首都布鲁塞尔仅2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座美丽、幽静、古朴、典雅的大学城,这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名扬全欧洲的鲁汶大学的所在地——鲁汶。
我曾有幸三次来到这里。比利时学者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7月末一个下午,我应约来到古城鲁汶的纳姆塞大街63号大院,就在院内的二层和三层楼上,坐落着大学的中国—欧洲研究所。该所执行秘书陆白鹤先生早已等候在办公室里,他那带有中国特色的热情好客和流利的汉语交谈一下子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而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我的荷兰语讲得不太流利,我和比利时朋友常常不得不借助于英语作为探讨学术的工具。我一边听着他的介绍,一边翻看着有关该所的一些资料,对这个所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这个研究所的前身是南怀仁文化协会,是为了纪念比利时著名科学家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先生而成立的。300多年前,这位伟大的比利时科学家和几位中国同事合作,在北京制成了举世闻名的天文观测仪,从而开了中比科学和文化学术交流的先河。300多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却他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他当年参与制作的那尊天文仪至今仍安放在北京古观象台楼顶上,为成千上万的中国和欧洲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膜拜者和游客所瞻仰。人们之所以怀念这位故人,是因为他以其极大的献身精神致力于中国和比利时乃至欧洲的科学和文化交流事业。1988年,在纪念南怀仁逝世300周年之际,这尊天文仪的复制品在这座大院内落成了。这样,两座真假难辨的仪器分别屹立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北京和鲁汶,仿佛把这遥远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我在陆白鹤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二楼的资料中心。一直在埋头阅读的读者们见到我这位陌生的来客,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我,然后小声地议论了一会儿,就又扎进书刊里了。然而,我却丝毫不感到拘束,因为我从他们那夹杂着广东腔、闽南调和上海方言的汉语交谈中获悉,他们就是得到该所资助的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留学生。由于人为的障碍,他们不便在自己的祖国尽情地交往;但令他们欣慰的是,鲁汶大学的中国—欧洲研究所同时也为这些浪迹海外的华夏学子,提供了在异国他乡交流学术和联络感情的场所。想到这里,我不禁由衷地感谢陆白鹤等比利时友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听说他们将在春暖花开时来神州大地观光,我期待着和他们在北京的再度相见。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地》月刊告读者
连日来,海内外读者纷纷来电来函,要求直接订阅本刊,并反映订阅本刊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经与邮局协商,如读者不便在当地邮局订阅本刊,可直接汇款北京朝阳门外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内《大地》月刊社,每册2.40元,全年28.8元(含邮寄费),本刊立即寄去收据并按时寄刊;亦可直接汇寄河南信阳邮政局发行处。衷心感谢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
          《大地》月刊社
          1991年11月27日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范承祚的六百首诗集《万里行》由华艺出版社出版。作品以旧体写新意,分“国内纪行”、“海外情趣”、“纪念周总理”三部分。彭冲为诗集作序。        (丛星)
△向求纬诗集《巴山情》,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诗多取材于大巴山区、长江三峡地区,以自然朴拙、情真意切见长。    (大陈)
△中国画家程大利的《那片蓝天那方土》,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作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有风采的散文,同时也画了许多生动的插画,本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由北京电视台等举办的“祝你成功”“七彩杯”新星歌赛揭晓,经过专家评委和观众投票评选,牟勍、杨竹青、杨洋等十五名歌手获得“新人奖”。 (刘宏)
△最近,红旗出版社出版由甘肃省作家协会、西北师范大学中国西部文学研究所倡议编撰的学术专著《西部风情与多民族色彩——甘肃文学四十年》。该书论述了一九四九至一九八九年四十年间甘肃的文学发展。 (张乃英)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为当代纺织女工塑像
——电视剧《女人们》观后
吴文英
由中央电视台、上海电影制片厂影视艺术部和纺织工业部电视制作中心联合录制的四集电视剧《女人们》播映以后,在全国特别是纺织系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看完这部反映当代纺织女工生活与精神风貌的电视剧,感到很亲切,很感人。这部充满80年代生活情趣、品格高雅的电视连续剧,对克服当前纺织工业面临的各种困难将产生激励作用。
女职工在纺织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生产一线的女工更多。我本人便是从她们中间走出来的一名细纱挡车工。尽管八九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的纺织企业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工们的劳动条件已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她们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她们之间那些由特殊心态而形成的特殊矛盾和纠葛,仍在不断发生。电视剧的编导特意选取了由一群普通纺织女工组成的细纱车间一个先进小组,并通过她们之间发生的许许多多“婆婆妈妈”的思想矛盾和斗争,展示了当代纺织女工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是十分典型的。
具有当代开放色彩的漂亮的城市女工李晓红和憨厚的农村女工林巧珍,为了项链、连衣裙和一张作弊的考试条吵嘴打架,反映了现在纺织厂工人成份发生变化后,青年女工们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情趣,也随之起了变化。
贤慧的中年女工倪洪佳发现丈夫有外遇后,内心十分痛苦,曾一度想从这个不如意的家庭桎梏中解脱出来,但终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自身性格的软弱又不得不回来“维持”这个行将破碎的家庭。
老年女工钟秀英早年丧夫,苦心养育的儿子却不争气入了监狱,又为抢救国家财产而不幸牺牲。老年丧子,给苦了一辈子并身患癌症的钟秀英带来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生产组长肖梅的性格充满着矛盾,她一方面竭尽全力排解矛盾,争取先进;另一方面她又悄悄地想要离开纺织厂,调到男朋友那里去干轻闲工作。然而这些矛盾、事件并没有影响小组的荣誉,女工们就在哭哭笑笑的矛盾中不断进步。看来都是平常事,但平凡中却透着一种闪光。颇有理想的90年代的纺织工人既能在荣誉和利益面前拥有自我,又能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电视剧《女人们》之所以能打动千千万万的观众,能在千百万纺织职工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其主要原因是剧中的人物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编导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刻画了一群活脱脱的、追求真善美的纺织女工的形象。
美中不足的是《女人们》在主题思想的开掘上浅了一些,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简单了些,在艺术结构上还存在不足,但毕竟在如何正面表现当代纺织女工的性格、情绪、气质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的成功。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人们不会忘记为装扮这个美丽的星球和美化亿万人民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纺织女工们。《女人们》所表现的纺织女工尽心尽力的献身精神、相互配合的协作精神、顾全大局的主人翁精神等,都应大力提倡和发扬。


第8版(副刊)
专栏:

高瞻远瞩(中国画)王树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