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中共淄博市委书记 杜祥荣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淄博市委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使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得到发展。全市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89年城市工业产值跃居全国30个过百亿城市的第12位,率先跨入全国36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小康水平的城市之列。1990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107.8亿元,国民收入达85.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44.7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62%、55%和134%。经济效益以每年平均10%以上的幅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37.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更重要的是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增长27.51%和24.1%,效益增长超过了产值增长速度。今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坚持把中央政策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执行中央和省里的方针政策,是中心城市党委的主要职责。
市委在各项重大决策中,首先认真学习中央的方针政策,领会其精神实质。加强同上级及有关部门的联系与信息交流,主动汇报工作,不失时机地用好上级的政策。二是吃透市情。市委在充分发挥调研部门作用的同时,常委一班人每年都有1/3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去年,常委们共对100个企业、30个乡镇和50个村进行了调查剖析,为正确决策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市委建立了严格的决策程序。对一些重大决策,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搞好跟踪调查,及时调整完善,保证了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如,为了深化企业改革,我市在“七五”期间,先后制定了有关政策,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完善了厂长负责制和企业承包责任制。去年下半年,我们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八五”前期经济工作“保持稳定,强化科技,加快开放,深挖潜力,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所有这些重大决策和政策,既符合中央和省里的要求,又符合淄博的实际,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使淄博经济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
中心城市党委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必须协调好本地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工作。
经济工作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市级五大班子不论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中心”,不能离开、更不能干扰“中心”。这几年,我市五大班子自觉围绕着“中心”运转,共同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比如,市人大从1989年开始,先后搞了百村和百厂调查;市政协对科教兴市工作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对重点工程建设,我们实行领导干部项目负责制,五大班子领导分别包项目,亲自抓建设。
我市城区布局分散,各区县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单元,起着联结城乡、沟通条块的重要作用。过去市里管了一些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自1985年开始,市里先后把7个方面的37项应给区县的权力下放,全面强化区县级的综合职能,理顺了市与区县的关系。区县有了自主权,他们情况熟,决策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各项工作都开创了新局面。比如在农业方面,周村区成为全国乡镇企业股份合作试验区,桓台建成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临淄被列为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区,淄川区山旱田开发为全省创造了经验,高青成为“百公斤皮棉县”。工业发展也各具特色,促进和保证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我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中型企业多。我们注意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优势,反复强调地方与大企业要树立“荣辱与共”的思想,地方要主动为大企业服务,千方百计帮助大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如去年我们妥善解决了厂村纠纷39起,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我们也强调大企业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样,地方和大企业形成了真诚合作、相互服务、共同发展的关系。
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985年,我们从组群式城市城乡交叉、工农结合的特点出发,确定了“总揽城市经济全局,充分发挥优势,城市支持农村,农村服务于城市,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贸工农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从3个方面推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是集中力量解决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对城区、小城镇、农村统一规划建设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了引黄济淄和区际调水等问题;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解决了1.9万门程控电话和500路国内外长话线路,城乡开通了直拨电话;公路、铁路密度为全国之首,交通十分方便;全市建立集贸市场401处,其中大型专业批发市场54处。同时全面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二是开展城乡企业“挂网联”活动,促进经济联合。目前全市85%的乡镇企业挂靠了城市企业,“七五”以来共有“挂网联”项目1559项,增加产值23.2亿元,利税4.49亿元。城市企业与乡村联办副食品基地84个。城乡形成了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是打开城门,城乡融通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市制定了多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工作。目前全市有近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自1986年开始,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选拔6批3864名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支援农村,不仅帮助农村解决筹集资金、购置设备、销售产品、引进项目、传递信息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把城市工业化管理方法和经验带到了农村。
通过上述措施,不仅加速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农村工业也迅速崛起,全市乡镇企业产值由1986年的14.5亿元上升到1990年的73.3亿元,农村经济进入全国发达地区之列,实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集中力量狠抓当前工作的同时,用更多的精力考虑经济的长远发展,为“八五”期间及今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我们注意克服工业城市对农业“无所谓”的思想,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在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振兴农业的大事来抓,“七五”期间,市和区县、乡镇三级财政共向农业投入4亿多元,加强了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并实施了百万亩吨粮田、30万亩百公斤皮棉田和40万亩山旱田开发。去年全市建成了66万亩吨粮田,粮食总产由1984年不足9亿公斤增加到15.13亿公斤。
二是狠抓企业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建设。“七五”期间,全市技改投资达29亿元,完成技改项目2100多个,部分企业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国际70年代和80年代的水平,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率由1985年的60%,上升到1990年的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相继建成了齐鲁30万吨乙烯、柳泉石矿、张店热电厂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是“六五”时期的3.5倍;去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49亿元,比1985年增长2.2倍,为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三是把科技教育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们于1987年在全国率先确定科教兴市战略,自1988年以来,市财政投入科技和教育的经费平均每年递增8.87%和8.11%,均高于同期全市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共完成技术开发项目949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240个,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87%以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市20个乡镇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占到高中段招生的50%。每年平均有5万名职工参加各类学习,全员培训率达58%。全市培训了10多万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因素,已由1987年的35%提高到1990年的42%,我市经济发展已开始步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发挥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反作用,保证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工作
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把政治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我市党的建设工作已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坚定不移地抓思想政治工作。前几年,在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削弱的大环境下,我们果断作出决定,为全市企事业单位的4814名政工干部评聘了专业职务,稳定了政工干部队伍。1989年下半年企业出现“中心”、“核心”之争,我们用2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调查,于9月份召开了全市企业书记、厂长会议,明确提出:“巩固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发挥政治领导和保证监督作用;巩固厂长的中心地位,发挥其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巩固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及时理顺了企业党政工之间的关系,保证了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始终不渝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几年来,我们抓了满意在淄博、文明单位达标升级、跨行业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尤其是狠抓了城市精神的系统建设。实践表明,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是保证区域性政治、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反和平演变斗争的新形势下,更具有重要意义。


第5版(理论)
专栏:

  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领导班子建设
中共重庆市委工交政治部 张文周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十分重要的一环。据对重庆市工交系统161个国营大中型企业领导班子的调查分析,从总体上看,企业领导班子的主流是比较好的,基本上能够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其共同特点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明确;二是党政关系协调,整体效能发挥较好;三是思想解放,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工作;四是工作作风深入,勤政廉洁。但是,也确有少数企业的领导班子在思想上、作风上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首先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水平。现在企业有三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轻视理论,凭经验办事,认为搞生产用不着懂那么多高深的理论,“跟着感觉走”就行了;二是以学文件或其它业务知识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三是强调日常工作忙,不愿坐下来学习。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开了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的事业将一事无成。企业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整风精神投入到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中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当前,我们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反和平演变的考验,而仍有少数同志执政意识不强,他们对党员、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其历史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要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企业领导班子应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班子中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经党委(常委)会讨论;党要管党,关键是管好干部;领导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要求党员和干部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牢固树立执政就是服务,掌权就是为民的观念。
第三,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统一。领导班子的团结和统一,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团结,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是社会稳定、事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企业党组织应把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统一作为搞好企业的一个决定性环节来抓。首先,领导班子成员要增强党性观念,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企业党政工关系。书记、厂长要“同频共振”,抓生产经营从思想工作入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从生产经营出发。党委书记和企业党组织要进一步强化参与经济工作的意识,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把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厂长也要积极支持党委的工作,自觉维护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领导与群众、荣与辱、苦与乐、正职与副职、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遇事多通气,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对那些在班子内争名争利,搞内耗,失去群众信任的干部要坚决作组织调整。
第四,加强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共产党员更加需要自觉保持清正廉洁,坚决反对腐败行为。如果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党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为此,我们必须经常在党内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制定具体的反腐败措施,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各种制约机制,落实各种党风责任制;纪检部门要继续全面履行规定的任务和职能,总结推广坚持党风责任制的好的典型,弘扬正气;加强群众监督,最根本的是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落到实处,真心实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扩大职工对企业重大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民主评议干部权。
第五,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企业越是困难,领导干部越要振奋精神。要多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讲实话,讲真话,办实事。企业举办各种学习和活动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坚持凡是要群众做到的事情,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这样,群众就会相信我们,同我们交心谈心,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就会增强,企业就会充满生机活力。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改革需要哲学 哲学要为改革服务
——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讨论会综述
张海源 刘蕴智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召开的“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术讨论会于不久前在包钢举行。与会者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为指导,从哲学上探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
1、关于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这一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鉴于近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变化,与会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繁荣和发展。面对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哲学工作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更加自觉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挫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图谋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社会的必然归宿。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唯物主义,它通过对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关于社会的理想、主张和实现的途径,完全建立在分析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其哲学基础是唯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一旦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就必然要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反对教条主义为名而实际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反动思潮,其哲学基础主要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即抽象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等。
2、哲学与改革的关系问题。大家认为,改革需要哲学,哲学要为改革服务;哲学对于改革和建设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改革和建设实践也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条件。
与会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方向。实践经验表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发生蜕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中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执政的共产党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研究自己走过的路,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工作失误来否定自身,从而放弃共产主义信念,企图用资本主义的模式来改造自身。有的同志指出,在一些国家,由于改革的思路和思想方法不对头,搞形而上学,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思想上,从过去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走到“真理多元化”;在政治上,从过去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走到否定一切必要的阶级斗争,从过去的权力过于集中跳到“政治多元化”,实行所谓多党制;在经济上,从过去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走到全面恢复私有制。这一切说明,如果不坚持唯物辩证法,改革就会背离正确的方向。
3、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与会同志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辟概括的12条原则是这种结合的典范。要实现这种结合,最基础的工作是抓两条:一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然后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走自己的路。要走自己的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理论上讲,我们既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理论指导,又不能一味地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去找完整的现成答案;在实践上,我们固然要借鉴别国的经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经验,但决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我们只有从自己的国情、民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有的同志则从管理哲学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在具体的目标管理中把握好社会主义方向。管理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优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知识文化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一大批善于在自己的本行工作中准确地选择目标而又善于组织、实施目标,从而高效率地达到目标的管理人才。
4、关于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大家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战略,最终还要靠提高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达到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我们就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排除各种干扰,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把经济搞上去。当然,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离不开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我们进行改革,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方面,增强体制本身的生机和活力,使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