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难得明白
汪抗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现在这“难得糊涂”四个字已经成了某些人的口头禅了,流传甚广。爱说这四个字的人,一定自以为是非常聪明、从不糊涂的人,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之慨。可是,既然不少人都说“难得糊涂”,可见世上聪明的人还是蛮多的呢,更不是什么“世人皆醉我独醒”。
其实,据观察,有的人已经糊涂得够可以了,却还在那里成天叨叨“难得糊涂”,真不知他们要糊涂到哪步田地才算不“难得”!中国共产党有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而那些“难得糊涂”的同志,则不读书,不看报,不调查研究,对马列主义知之甚少,对中国国情若明若暗,更何谈理论联系实际。组织上让他们进党校学习,他们抱着书本睡觉;让他们下基层调查,他们端着酒杯闲聊。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思潮”,他们就跟在后面凑热闹,还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大谈什么“马列是否过时”、“红旗能打多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说自己“难得糊涂”。
还有一些同志,大搞不正之风,以权谋私,严重脱离群众,却还在那里宣扬“没心没肺,能吃能睡,稀里糊涂,长命百岁”的哲学。这种事情,只要是一个明白人,更不用说一个清醒的共产党员了,是绝对做不出来的。可是,干这种事情的人,居然也在大谈其“难得糊涂”。如果他们是说别人,也还罢了,可惜的是,他们是嫌自己还没糊涂到家。(所幸的是,我们大多数党员和干部,并没有像他们那样)。
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那些“难得糊涂”的同志就更谈不上了。有的是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有的是香臭不辨,是非不分;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其实,所谓“难得糊涂”,只是自由主义的代名词而已;提倡“难得糊涂”,就是提倡自由主义。所不同的是,提倡自由主义是不行的,而提倡“难得糊涂”却是一种时髦,可以堂而皇之地去提倡,甚至还可以披上一件对不正之风、丑恶现象不满的“外衣”。
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说:“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这些话,也应该适用于“难得糊涂”。
事实上,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之际,我们所缺少的是“明白”二字。如果都能真正明白了,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陈云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明白学”。一些同志“难得明白”,就是没有掌握这“明白学”。“难得糊涂”的同志们,还是谦虚一点好,应该承认自己是“难得明白”,然后去啃一啃“明白学”。陈云同志还说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益”。我们不妨去试一试,亲自感受一下。如果在复杂的事物面前,自己糊涂了,不知如何是好,想从“难得糊涂”中求得解脱,那么即使没做什么坏事,那也起码是个“逃兵”,是个懦夫。我们应该是做一个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勇士。


第8版(副刊)
专栏:

  北国“夏都”
刘茵
顶着灼热的太阳,我手提包箱来到北京站。车站广场上人潮如流,烈日灼灼,我浑身冒汗,燥热如焚,几乎喘不过气来。此刻,我巴不得赶快“逃”出京城,乘火车飞奔到北疆名城哈尔滨。
仅仅经过17个小时,我们采访团一行就踏上了哈尔滨的土地。我顿感清爽怡神,暑气尽消。这儿,天空如清水般澄澈,轻爽的小风好像为我们这些初到哈尔滨的人驱暑除热。这儿的太阳也比北京温和得多。我浑身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心灵也澄静下来。进入市区,我就发现许多人穿着风衣,也有人穿薄毛衫、夹克衫,更多的人穿着裙子、衬衣,完全是“二八月乱穿衣”的情景。此时,哈尔滨的气候真如北京的二八月那么舒适。一位同行者说:“夏天到哈尔滨就像进了天堂。”难怪人们称她为“夏都”。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市区街道宽阔,高楼林立,路树成行。这座曾被誉为“世界建筑博物馆”的城市,建筑风格与其它城市迥异。这里有哥特式尖顶大厦,有巴罗克式圆柄建筑,有造型奇巧的积木式房屋,颜色呈米黄、朱红、乳白等,颇具迷人的魅力。
美丽的松花江使哈尔滨更加迷人。清晨,人们沐浴着金灿灿的阳光;黄昏,披一身晚霞,漫步在松花江畔宽阔的十公里长道上,欣赏着岸边的依依垂柳和铺着五色草的花坛,望着幽梦似奔流的松花江,心潮也会像江水般荡漾吧。
站在江边纵目远望,岸的南边点缀着许多格局不俗的建筑。风景如画的斯大林公园、著名的防洪纪念塔、工人文化宫均坐落于此。岸的北面就是闻名遐迩的太阳岛了。当年一曲《太阳岛上》曾倾倒了多少人,几乎无人不知太阳岛。不过,这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前几年却给人以“看景不如听景”之感。而今夏重游,太阳岛已旧貌换新颜。岛上树木葱茏,鸟雀飞鸣。花坛里奇花异草丛丛簇簇。树林深处随处可见一幢幢式样新颖的别墅、疗养所。岛上还有水阁云天、长堤垂柳、仙鹤群、母子鹿等20个景点。
应当特别一提的是那座新修的日本公园了。园内飘散着泥土的香味,有天然的野外景色:田野、茅屋、小小山丘、石子小径。一条小河从山坡上汩汩流下。河上的小桥也是用原木作成,不加雕饰。这种田园风光的野趣令游者有归真返璞之感,心灵也融入大自然之中了。园内有座木制日式建筑,室内陈设也完全是日本风格。进屋后,几位身着和服的漂亮姑娘弯腰行礼,笑迎客人。客厅里铺着榻榻米。游人学着日本习俗,女士双膝跪着,男士盘腿而坐。游览尽兴之后,还可到不远处的日式餐馆领略日本的美味……此一游宛如置身于樱花之国了。
当我们在太阳岛流连忘返时,远处飘来柔美的歌声:“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
哈尔滨还是一个开放型城市,这不仅因为她是一个移民城,许多人祖辈从河北、山东、辽宁等地闯关东移居到哈尔滨;还因为这里曾经居住过10多万俄国移民。90多年前,一条中东铁路把中国与俄国连接起来后,就有16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30多个国家设立了银行,现代文明之风吹进了哈尔滨,她繁华热闹起来,有了“东方莫斯科”之称。因此,哈尔滨人豪爽、热情,少保守,易接受新事物。人们穿着入时,姑娘们打扮得尤其漂亮,毛皮帽、皮大衣、高筒靴、超短裙、旗袍,什么新潮服装都敢穿。
哈尔滨人好吃面包,喜饮啤酒,有道是“哈尔滨面包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在工作之余,哈尔滨人追求着、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他们特别喜欢郊游,而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去处。度过五个月漫长的寒冬之后,人们脱去冬装,尽情地沐浴春日的温暖,贪婪地享受夏日的欢愉。他们在松花江天然游泳池中野浴,在太阳岛野游、野营、野餐、野宿。每逢节假日,或情侣相伴,或举家出游,或好友聚会。“小伙儿们背着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猎手们忘不了心爱的猎枪”,有的还带上垂钓的渔具,有的带着露营的帐篷。人们在草地上铺开塑料布,席地围坐,拿出各种美食,边吃边聊,边欣赏音乐。岛上时时飘来阵阵歌声、琴声、笑声,一派浪漫的情调,充溢着无限情趣。
如今,改革的浪潮如澎湃的松花江水汹涌地冲击着哈尔滨,给她注入了勃勃生机。中苏边贸的飞速发展,使哈尔滨成为全国对苏贸易的窗口,并将成为对东北亚贸易的主要城市。
哈尔滨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未来,她将更加美丽、更具魅力。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一分雨露一分色
——关于五音戏
秦玉瑾
五音戏是我国地方戏曲中的稀有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全国目前只有一个专业五音剧团——山东淄博市五音剧团。1985年,在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先生五音戏艺术生涯75周年时成立了五音戏研究会,邓洪山先生任会长。
五音戏是我国的一个稀有剧种,不能任其盛衰,而是要精心培植它、灌溉它,正是“一分雨露一分色,不教奇株自枯荣”。五音戏最近几年的研究颇有成果,这成果凝聚着领导、五音剧团、五音戏研究会同志的辛勤劳动。
五音戏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深处,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智慧。它能把观众特别是妇女紧紧地吸引住,被群众称为能拴住观众的“橛子”。它的唱腔美;洋溢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唱词、唱腔“甜中有酸,酸中带甜”。农民生动而传神地说:“‘肘鼓子’进了庄,忘了喝饭汤;听说‘肘鼓子’来,跑掉了绣花鞋。”
五音戏本来叫“肘鼓子”戏,是没有弦乐伴奏的民间秧歌戏,后来改名为“五音戏”。1934年邓洪山带“肘鼓子”戏班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等,受到公司的好评。临别时,公司赠送给他们一面绣有“五音泰斗”字样的锦旗。从上海返回后,邓先生便把“肘鼓子戏”改名为“五音戏”。
五音戏研究会已挖掘、整理出100余个剧本,突出的是改编了《换魂记》,曾进北京中南海演出过。研究会的同志向邓洪山等几位老艺人搜集、核实这些剧本真是煞费苦心。他们奔波于全国各地,还经常与老艺人生活在一起,有时,研究人员放送过去的一些录音资料给老艺人听,有些唱词老艺人也听不清楚了。他们就一遍遍地放送,并讲说剧情,使老艺人“身临其境”,从而回忆起唱词。有时对个别典故的词,只知其音不知其字,经反复查考,才记下了确切的唱词。著名音乐家吕骥对五音戏研究曾给予大力支持。他在延安时曾听过“鲜樱桃”的唱片,感到很有风味,很美,印象特别深的是赞美乡村老妈妈的《亲家婆顶嘴》。五音戏研究人员在他的热心支持、帮助下,在北京得到了很多宝贵的音像资料,这对五音戏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8版(副刊)
专栏:

  换人间
莫文骅
通读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有感
再版雄文读更鲜,
入深出浅智博渊。
檄传鼓起农奴愤,
策划纵横大众欢。
气魄轩昂吞广宇,
声威豪迈倒三山。
中华站立从此始,
日新月异换人间。


第8版(副刊)
专栏:

  怀念鲁迅
樊善云
那本是越乡一条涓涓小溪
清洌的泉水冲击着
裸露或潜藏的山石
发出铮铮之音
奋然前行
因为有一种难以按捺的激情
小溪冲刷着
在粼粼的山石上
也在人们的心扉
淌出一个不朽的名字
鲁——迅
看,先生横眉冷目
面对一群怪叫的麻雀
昂然扬起头颅
那热血般永远迸进的溪水
那航帆般高高扬起的头颅
写照了一个民族
坚韧不拔的血性


第8版(副刊)
专栏:

  王廷风的书法艺术
杨仁恺
不久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分会副主席王廷风同志,在沈阳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受到广大观者喜爱。
廷风同志具有深厚的素养,广博的才识,数十年如一日,无论公务如何纷繁,从未废弃临池。他重视传统,取精用弘,讲求笔墨韵致,故能新意层出。尤以草法内涵蕴藉,章法自然,一扫因袭浮华之风,深得古朴率真之旨。关键在于师古而不泥古,且转益多师,个性鲜明而突出,挥笔飞动,使转自如。虽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却也自有风骨。远追古人,得怀素之余韵,变张旭之狂飚;近法三原于氏,渗入籀篆和分隶,从而气势磅礴而又奔放自若,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附图片)
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第8版(副刊)
专栏:

宣传画 莫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