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改革外贸体制 促进外贸发展
李岚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从50年代以苏联东欧为主要贸易市场发展到现在与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据经贸部业务统计,贸易额已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发展到1990年的851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2.5%。我国外贸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发展,除了这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外,对外贸易体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精神,回顾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研究和明确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外贸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的历程
我国建国以后实行的外贸体制是在50年代以政府间协定贸易为主的时期产生的,是在产品经济和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时外贸的主要经营方式是统一经营,财务由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两者在当时是相适应的。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贯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外贸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对外贸易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外贸体制也围绕着下放部分经营权、扩大贸易渠道、促进贸工结合、以及改善宏观管理等,进行了若干初步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外贸体制与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当时的改革中有些外贸体制改革措施与价格、财政、金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不配套,因而有些改革措施无法有效地实施,有些改革措施实施后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外贸体制中一些主要问题尚未解决,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个吃“大锅饭”的问题,其它问题大多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外贸吃“大锅饭”的体制多年来一直难以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的价格体系不合理和某些政策不配套。我们不可能等到价格体系完全合理再来改革外贸体制,而只能在价格体系还不够合理的背景下开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经过调查研究,国务院决定从1988年起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1)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度。承包基数从1988—1990年3年不变。在承包基数内的出口暂按原来补贴的办法执行,并给予一定比例的外汇留成,但补贴的数额实行冻结,不再增加;超基数出口则取消补贴,通过把超基数出口获得外汇的大部分(个别行业全部)留给经营单位的办法,实行企业自负盈亏。(2)在轻工、工艺、服装3个进出口行业进行试点,通过把出口获得的外汇大部分留给经营单位的办法,实行自负盈亏。(3)在外贸系统实行全面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将大部分外贸专业总公司和部分工贸总公司所属地方分支公司下放地方领导,由地方政府组织它们实行承包,把责权利统一起来;中央直属的外贸企业仍直接对主管部门承包。
3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改革在当时情况下,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较好方式。把外贸经营权大部分下放给各地的外贸企业,并对外贸补贴实行冻结和包干,为解决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迈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领导同志支持和关心外贸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这一改革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特别是在连续两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对促进外贸特别是出口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主要表现在:(1)这一时期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出口额从1987年的346亿美元发展到1990年的520亿美元,3年间累计增长50%。(2)进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显著改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明显下降,制成品比重明显增加;进口商品中80%以上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资。(3)外贸的进出口平衡和国家外汇储备状况明显改善。(4)在国内物价明显上涨,汇率又没有及时作相应调整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对外贸的补贴没有增加,外贸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但是,在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除轻工、工艺、服装3个行业外,还没有建立完全的自负盈亏机制,外贸企业吃“大锅饭”的观念虽然得到抑制,但并没有消除;各地各类外贸企业基本上仍然保留了不同的出口补贴和外汇留成比例等不平等条件,致使长期存在的某些出口商品的抬价抢购货源、低价对外竞销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再加上1988年春下放了外贸企业审批权,一度新设立的外贸公司过多、过滥,也助长了外贸经营秩序的混乱。
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运行情况
在总结3年承包期间外贸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1991年起从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入手,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外贸易体制。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对外贸企业的出口补贴,合理调整汇率,适当增加外贸企业的外汇留成比例,使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2)改变地区差别外汇留成办法,实行按大类商品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创造同类外贸企业平等竞争的条件;(3)继续认真完成清理整顿公司的任务;(4)发挥外贸和工贸专业进出口公司的主渠道和骨干作用;(5)加强行业协调管理;(6)进一步完善外贸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7)进一步搞活外汇调剂市场,规定行政部门不得干预留成外汇跨省市区的横向调剂流通;(8)按照保证必要外汇储备的条件下进出口大体平衡的原则,保持适度的进口,并注意引导把宝贵的外汇用于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最必需的物资和技术进口上。
今年是外贸出口取消补贴、实行自负盈亏的第一年,原来担心由多年的吃“大锅饭”转为自负盈亏,外贸出口可能会出现下滑,而目前的情况是不但没有下滑,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结果,固然同我国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关系,但这几年对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大大调动各方面发展外贸的积极性,为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又开始实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改变外贸吃“大锅饭”的状况,使责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外贸出口提供了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条件,使外贸企业既有压力,又有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有利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竞争能力,改善经营秩序,同时也使我国的外贸体制更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便于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这一改革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拥护和支持,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出口有较大幅度增长,进口有所回升。根据经贸部业务统计,今年1—9月份,全国外贸出口额达到439.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6%;全国外贸出口当年成交合同金额达到43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全国进口达到23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
二是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今年上半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又增长1.8%。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0.8%。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比重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生活资料比重有所下降。
三是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平稳。由于我国在扩大出口的同时,采取措施,注意适度增加进口,对主要国际市场的进出口贸易都有增长。例如,今年上半年对美国出口增长7.6%,进口增长26.1%;对东盟国家出口增长33.3%,进口增长35%;对港澳地区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3.7%。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是外贸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在外贸进出口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到9月末,占用银行流动资金贷款较年初下降2.47%;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较去年同期加快幅度为5.93%;出口费用水平较去年同期下降12.45%。同时由于取消了对外贸企业的出口补贴,使国家财政减轻了一个大的负担。
贯彻《纲要》精神,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
今年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虽然迈出了重大的一步,但要使新的体制能够顺利运行并取得更好的效果,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我们去做。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努力,认真贯彻落实《纲要》中提出的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八五”期间和今后十年中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使对外贸易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更好发挥联合优势的轨道。
(一)要继续实行和改进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外贸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切实做到按出口实绩退税,退及时,退足,并使出口退税规范化、制度化,避免随意性;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严厉打击少数企业骗取退税的不法行为。
(二)要认真研究制定外贸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方向,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善服务。要推动外贸公司与生产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兴办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向实业化发展;有条件的大型外贸企业要逐步形成有较强开发国际市场能力、有雄厚技术和出口商品生产基础的贸工结合的企业集团。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工贸、农贸、技贸结合,尽快再授予一批有条件的重要的大中型生产企业和实体性的企业集团外贸自营权,支持和帮助它们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三)在进一步落实外贸企业经营自主权和搞活经营的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继续强化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外贸企业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发展和经营战略,建立准确敏捷的经营决策机制;建立市场开拓和商品开发机制,增强企业经营发展活力;建立完备的市场和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为各级经营决策提供准确服务;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严明奖惩纪律,形成一套完备的管理规范;建立科学的、严密的经济和财务核算制度和监督、检查、考核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保证体系,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进一步改善经贸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外贸进出口许可证、配额等管理制度要本着科学、公正、规范、严密、可行的原则继续进行必要的改革,进一步增加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和统一性。对与企业有较大利害关系的配额、许可证的分配和发放,要在国家宏观管理下逐步引进竞争机制。要加强外贸法制建设,抓紧制订和实施《外贸法》。要继续转变行政机关职能,逐步减少微观管理事务,搞好对外贸的宏观管理。要努力改进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强廉政建设,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五)进一步改革进口管理和经营体制。要逐步解决尚存的几种进口商品的国家财政补贴问题,改变购销价格倒挂的局面。同时要进一步运用关税、汇率等经济手段的调控代替行政性进口管理。
(六)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外汇调剂机制,健全外汇调剂市场。
(七)改革统计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统计工作,以更加准确、及时地反映外贸业务的活动情况和变化趋势,更好地为外贸发展和决策服务。
总之,我们要继续努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外贸体制,再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工作,建立起一套既能适应国际规范又能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完整的外贸体制,使我国的对外贸易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强党的建设

  努力增强党性 切实端正党风
张思敬
增强党性与端正党风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党性是党的内在素质,党风是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表现。目前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是党性不纯的表现。所以端正党风就是要增强党性。共产党人的党性是工人阶级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集中体现。增强党性,就党的整体来说,就是要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党员个体来说,就是要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发挥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作用。
增强党性、端正党风的工作,不能一般性地抓,不能时抓时不抓,必须如陈云同志所说,作为“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来全党抓、认真抓、持续抓,才能抓好。
增强党性和端正党风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既要抓不良倾向,又要抓党性建设,提高广大党员的觉悟,自觉增强党性,抵制不正之风。因此,不光是进行惩处,而且要抓教育提高、实践锻炼、建立完善监督机制等。关键是领导带头。
(1)学习与修养。要加强全党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自觉性和辨别政治方向的能力。要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共产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道理,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抵制“和平演变”的能力。
全党要重新学习党的纲领、宗旨、组织原则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
学习中,要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弄清思想理论上的重大是非,以便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否则,理论上差之毫厘,实践中就可能失之千里,造成重大失误。
学习要联系思想实际,要用整风的精神,强调自我修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决立场、世界观问题。这是很重要的学风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习成了空谈,效果就等于零。
(2)实践和锻炼。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仅要有远大理想,还要有求实精神。要在日常工作中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实践中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增强党性,增长才干。
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党员干部到基层工作锻炼。通过实践,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与工农相结合的问题,解决好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从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学会走群众路线,做人民群众的勤务员。
要提倡自觉地在艰苦的环境和困难的工作岗位上锻炼,这是锻炼党性的最好地方。我们不相信“天降大任”的说法,但艰苦的环境确实能锻炼人、考验人。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是在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将来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也必须而且只能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中造就。
(3)监督与斗争。强调自我修养和锻炼是必要的,这是党员增强党性的内在因素。但还不够,还必须有外在的监督因素,特别是对那些不够自觉的党员来说,更应该加强党内外的监督。
应该克服自由主义,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反对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从严治党,克服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现象,加强党的战斗力。
要健全党内监督制度。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定期考核干部和党员,纠正错误言行。
还要健全党外同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制度,定期征求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
党内外的监督制度,在党执政时期,比革命斗争时期更重要。因为,在革命斗争时期,敌人“监督”着我们,我们稍有错误,就会被敌人“吃掉”,不能生存,因此比较谨慎。现在是执政党地位,危险不那么明显,可能就不谨慎起来。建国后,党有一些错误就是因此而产生的。所以,在“执政”时期,更要强调健全监督机制,以避免发生大的错误。
(4)表彰与惩处。要大力表彰先进人物和模范党员,树立榜样,形成优良党风环境,发扬积极因素,促进自我修养锻炼。党像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也有它的新陈代谢。在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同时,对于极少数置党纪国法于不顾的人,必顺进行必要的揭露和惩处以至清除出党,这可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5)领导带头是关键。落实各项增强党性的措施,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领导重视,才能全党抓、认真抓、持续抓;领导明确,才能方向正确,有的放矢,抓到点子上。领导带头,上行下效,才能形成良好风气,形成制度。说到底,只有各级领导班子很坚强,领导权真正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才是我们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强调增强党性的重要目的。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增强税收职能 深化税制改革
1991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1991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于10月上旬在杭州市召开。中国税务学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19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认真学习和讨论了最近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一致认为,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决策,为巩固3年多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成果,解决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指明了方向。代表们一致表示,要认真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深化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税收职能,促进国营大中型企业搞好,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服务。现将会议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一、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和作用,促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为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税收作为国民经济调节杠杆,对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和理顺分配关系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代表们指出,近年来,税收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在为企业创造公平税负、合理竞争的外部环境方面;在理顺分配关系及监督微观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税政不统一,税制结构不尽合理,在利益驱动和财政体制存在缺陷的情况下,税收调控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出现逆向调节。对此,与会代表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
1、完善税制结构,合理运用税负政策,在排除外界对税收执法干预的基础上,有效发挥税收的奖限作用,促进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现。
2、统一税政,集中税权,严格划分税收管理权限,整顿减免税秩序,充分发挥税收公平税负、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提高经济效益的调控作用。
3、明确流转税的间接税性质,把税收与企业的成本利润区别开来,促使企业从降低成本中增大自身效益,解决因价税不分所形成的税利吃大锅饭的矛盾。同时,通过税利分流,促使企业从增大税后利润中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
4、健全税收机制,增强税收的监督功能,同时,建立统一的企业税前列支标准,促进企业完善经济核算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关于税制改革问题
绝大多数代表认为,必须充分肯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税制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其它各税相配套的多种税、多次征、多层次的复合税制体系,它基本适应当前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需要。下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必须以现行税制为基础,而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税制模式。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确定的“按照统一税政、集中税权、公平税负的原则,逐步理顺税制结构,强化税收管理,严格以法治税,充分发挥税收在增加财政收入和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的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应该作为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大家认为,深化税制改革,应由原来以增加税种扩大外延为主,转到调整税制结构、完善税制内涵为主的轨道上来,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主体税种的建设上,具体设想是:
1、改进和完善流转税税制结构,建立普遍调节的税种与特殊调节的税种相结合的双层次调节的流转税税制。
2、改进和完善所得税税制结构。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制,将国营大中型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为33%,取消调节税,实行税后还贷,为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创造外部环境。积极推广税利分流的试点。许多同志认为,所得税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应当抓紧当前极为有利的时机,积极推进这一改革。
3、完善地方税制,调整、简并和改进特定目的税,研究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和赠予税。
三、关于税收负担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税收负担反映着国家与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的分配关系,是税制的核心问题。研究确立合理的税收负担,对当前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缓解财政困难、深化税制改革、做好税收工作等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代表们认为,衡量企业税负水平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税收负担不得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二是兼顾行使国家职能的需要和财力积聚的适度,应充分认识我国是建设型财政的特点;三是正确借助各种数据资料,并注意各种口径的统一。
                    (胡欣 整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