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航天机电工程科研事业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二院”与高校联谊广招贤才
本报讯 记者曹照琴报道:航空航天部二院最近与全国29所高等院校联谊,以求获得各类专业贤才。
二院是以航天系统工程研究设计为主体,以光、机、电、声等专业为特色的机电工程研究设计院。建院35年来,二院曾为中国研制和发展导弹事业作出过举世瞩目的贡献,近10年来开发了400多项民品。这里拥有12个设备现代化的研究所,3个工厂和几个院属公司、中外合资企业,聚集着我国一流的科研人才。
90年代末,二院将有大批科技人员离退休,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为此,二院开始面向社会挑选人才,并为青年科技人员准备了比较优越的研究试验条件,提供深造机会。据悉,“七五”期间,二院共补充各类专业人才2007名,选派出国留学人员48人,自己培养研究生480人,培养各类青年技术骨干166名,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26人。二院和一些大专院校在最近举办的4天联谊活动中,达成初步协议,该院“八五”期间将补充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一位杰出的革命者
 ——读《高崇民传》
潘承凡
案头摆放着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日出版的《高崇民传》。读完此书,我深为高崇民刚毅的性格、跌宕的经历所感动。
高崇民是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成立时他拒绝加入。身为东北人杰被张学良将军招至麾下,西安事变他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当面批评蒋介石,竟使“领袖”无言以对。特务头子戴笠欲害不敢,只能将他软禁在山城重庆。新中国成立后的1965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高崇民同志忠诚于党的事业,80高龄时因林彪、“四人帮”摧残迫害,冤死狱中。
高崇民阖目于“文革”时期,或许会像陆放翁那样,将许多遐想和期望寄托于身后的世界。《高崇民传》一书,或可是对他诸多期望的一个回报。愿他能满意人民日报出版社与众多部门协力出版的这部再现他杰出人生的传记。张学良将军特地从海峡那边寄来的书名题字,又是一个可资慰藉的喜事。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写好机关应用文有参谋
 《机关应用文教程》出版
本报讯 由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秘书长任俊杰主编的《机关应用文教程》60万言,最近由长春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7编38章,概括了机关应用文的理论精华,囊括了13大类机关应用文文体,对每种文体的写作技法、要求都有细述,有例文评析。例文中有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廖承志致蒋经国的信》等范文佳作。
 (方向)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南京军区某干休所离休干部积极协助学校对青少年进行中国革命史和国情等教育,几年来,他们经常到南京5所大中小学校作传统教育报告。图为冯敬之等将本所10多位老干部新作的20余幅字画送到东关头小学少先队员手中的情景。任仲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出版界

  蒙古族学者王海清撰成《蒙日辞典》
本报讯 曾在日本留学的我国蒙古族学者王海清竭4年之力,完成《蒙日辞典》的编著工作,该书已由日本大正区印刷公司出版。这对沟通我国蒙古族人民与日本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积极意义。这部辞典共收纳3万余个辞条。王海清原为吉林大学日语讲师,已于今年春季归国。据悉,《蒙日辞典》亦将在国内出版。 (锡兵)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常温心脏直视手术成功
本报讯 国防科工委514医院打破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心脏手术的惯例,在人体正常体温下成功地做了心脏直视手术,填补了我国心脏外科技术的一项空白。
这家医院最近为一危重病人进行心脏直视冠脉搭桥手术中,采用温血停搏液灌注等新技术,首次将手术从过去控制在32℃以下改为正常体温中进行,用病人的自身左、右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的3个狭窄部位成功地架起“3座生命桥”。病人心脏自动复跳后很快恢复窦性节律,手术获得良好效果。
据专家介绍,在常温下进行心脏手术是当今世界的一项新技术,它有助于心肌细胞膜稳定,对心肌酶活性影响小,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减少等优点。这项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心脏外科技术有了新进展,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许志敏)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九花玉龙丸”50年后重问世
新华社沈阳电 (记者杨民青)对癌症、脑心血管病、前列腺炎等30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的名药“九花玉龙丸”,消逝50多年后又得到开发。
“九花玉龙丸”原由晚清将领左宝贵所属的奉天“同善堂”制造。由于疗效神奇,长期仅限于宫廷和上层达官贵人使用,直到本世纪初才销往国外,成为很有声誉的名药。
30年代,东北战乱迭起,这种药停止生产。今年初,左宝贵的外甥、沈阳532厂老工人张玉田与沈阳正兴制药厂、四平康复制药厂合作开发,重新生产“九花玉龙丸”。
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新的“九花玉龙丸”严格按以前配方、采用新工艺生产,药效较过去有增无减。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超想自然码汉字输入系统推出
本报北京11月12日讯 记者钱江报道:青年软件专家周志农创编的超想自然码汉字输入系统日前在北京通过专家鉴定。这个系统是利用汉字的字词相关关系,采用重码字词的人工智能技术制成的。
根据测定,该系统在不加相关处理的条件下输入普通文章,平均2.3键一字,如果利用多字词和自定义词组,平均1.6键一字,并可基本达到无重码的效果。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以法治教 教育兴桂
 ——随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检查组赴广西见闻
本报记者 卢新宁
10月中旬,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检查组在全国人大常委李琦带领下,赴广西壮族自治区检查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记者随行采访。
必由之路
广西是个既富饶又贫瘠的地区,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素称“有色金属之乡”。此外,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面积广大的浅海滩涂,品种繁多的海岸生物,茂密浓郁的亚热带林木,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建国以来,经济文化虽有很大发展,但这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依然处于低水平。这固然与它历史上基础薄弱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智力资源未能得以很好的开发,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据统计,1990年广西每万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与同期全国平均数相比,大学少44.3%,高中少15.42%,初中少17.99%。
在这次检查中,检查组看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把发展教育当作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当成广西走向富裕所面临的最迫切、最重要任务。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他们立即明确提出“以法治教,教育兴桂”。
记者随检查组到横县时,正逢该县义务教育法宣传周,县委正副书记、正副县长等全班人马亲自走上街头为教育大作宣传,场面颇为热烈。
检查组在这个县召开座谈会时,又惊喜地发现不仅是教师,而且各职能部门干部对贯彻义务教育法各尽其责。荔浦县青山乡一位党支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我当了30年支书,过去只管种田,不管教育。学了《义务教育法》才知道,办好教育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希望所在
半个月来,检查组到过贫困落后的村寨,也到过大厦林立的新兴城乡,发现当地政府在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仍保证教育经费有增长。桂西“老、少、边、山”的一些财政补贴县,尚有部分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但县政府仍将全部收入(含补贴)的一半用于教育。在一些贫困地区,望着简陋的农民住房,再看看飘扬着共和国旗帜的整齐校舍,检查组同志感动得落了泪,他们从中看到了广西的希望。
5年来,广西人民共筹资17.86亿元办学,占同期教育经费总额的27.1%。正如当地一位同志所说:“广西人民像支援革命战争一样支援教育”,因为他们知道“教育意味着明天”。他们在短短两年内使校舍危房比率由25%下降到3%以下,如此速度即使在富裕省市也属罕见。5年来,广西中小学校舍比1985年增加了58.82%;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6.97%,巩固率达97.47%;70%以上的地区、乡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民族教育有较大发展,特殊教育亦已起步。
突出的问题
5年奠基,广西教育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检查组也发现自治区实施义务教育法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缺教师。
检查组在两个乡检查时发现学校的师资基本上不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因教师不足,只好大量使用代课教师,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按规划,全自治区要在2010年基本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八五”期间,需增补小学教师6.65万人,初中教师2.66万人。而1990年全区中师、师专分别招生仅0.74万人和0.33万人,累计计算,师资缺口仍很大。自治区政府的同志说:“广西师范教育现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距太远。拥有4200多万人的广西现今只有6所师专,桂林、梧州两个开放地区一所师专也没有。”一些县乡干部也反映:“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虽好,可师资培养我们是有责任没有钱,有责任没有权。”看来,解决广西师资缺口问题,一要靠广西自己的努力,二要靠全国的支援。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孙子兵法微机专家系统问世
本报讯 国内首次把电子计算机同《孙子兵法》研究融为一体的“孙子兵法微机检索专家系统”,11月2日在解放军后勤学院通过专家鉴定。
该系统综合运用多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孙子兵法》的语言文字、军事思想、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微机总输入量为150万字节,共有大小检索项目近百个。作为比较完整的《孙子兵法》数据库,它可为广大读者及研究人员准确、迅速、方便地提供不同层次的信息,还可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与扩展。(周广翔)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简讯

  教科文简讯
△收有4200余条目、200余万字的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政治教育大型工具书《四项基本原则大辞典》日前在四川出版。 (向洪)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江西国药厂经18年探索,从青海产新鲜冬虫夏草中分离纯化、生产出的类虫草药——金水宝胶囊,经全国16家大医院三期临床1068例试验,对慢性支气管炎、高血脂症、性功能低下、晚期血吸虫肝硬化等有效,是卫生部批准的一种新中药。
 (马继红)
△由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佳寿设计的“KF”复合稀土波谱发射芯片制成的多功能康复治疗器,为治疗骨质增生和溃疡性结肠炎等难治疾病开辟了新途径。(宗珮)
△许同庆模特艺术摄影展近日在中国工艺美术馆开幕,共展出作品120余幅。 (田文)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第二军医大学拓宽理工医结合之路
高水平科研成果迭出,众多项目获奖
本报讯 近年来,第二军医大学充分利用上海理工科院校密集的有利条件,在科技攻关、诊疗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理工医协作,深化了医学理论研究,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尤其是近代医学发展史,几乎每一项重大突破都与理工医结合息息相关。第二军医大学不断在全校人员中强化这种理工医结合的意识。利用各学科优势,攻克了一道道医学理论和技术难关。药学院药化教研室在计算机工程人员协作下,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技术和分光光度知识,发现了一种新的进行药物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的光谱体系分析法。这一成果获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全国首届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优秀奖。由第二军医大学牵头,联合上海、北京、沈阳、广州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的“中国中风特高发区、极低发区和中风的防治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科委的高度重视,至1990年初,已完成了580余万人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往往集中了许多学科的先进成果,是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二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与国内外试剂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联合攻关,仅用8个月,就研制出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为丙型肝炎及病毒携带者的检出,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科研人员,从常见的机械伸缩现象中受到启发,与常州医疗器械厂合作,研制成功了手残指延长器,可一次性同时延长1至5个残指,为手外伤后期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此外,该校的科研人员还在内窥镜技术、影像诊断技术、脑血流动力图分析及一些遗传病、传染病和疑难病症的早期诊断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上,积极采用理工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展高技术之管见”
——访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教授
柏生 国华
一个金秋的傍晚,我们来到中关村科学城寓所访问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教授。马老不等我们坐定,便兴致勃勃地谈开了,其才思之敏捷,丝毫不像古稀老人。
高技术就是高效率
马老告诉我们,5年前,听说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等4位老先生奋笔上书中央要求发展高技术,我们从心眼里赞成。随后,党中央在倾听200多位科学家论证意见之后,果断决策,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这充分表现了党中央的英明和远见。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作为一名老科学工作者,我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
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最重大的社会效应之一,是在社会总劳动产品中劳动力所占的份额下降,而知识和技术的比重不断上升。马老说,如果把这个现象换成比较通俗的话说,即高技术差不多和高效率已是同义语,发展高技术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现在举世公认,21世纪将是高技术时代。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一切工作都开始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保证了我国在当前变幻的国际风云中如砥柱触天,站稳脚跟。但同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相比,毕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中华民族要在新世纪来到时能初步跟上时代,立足国际社会,就要充分抓紧90年代,一方面深入改革开放,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技术,并尽快地把技术能力转化为生产能力。我琢磨着,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在发展高技术上失策,就将丧失高效益;迎头赶上、跨进21世纪的目标就要落空。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
还要重视和发展中、低技术
谈到社会上有些关于发展高技术的议论,马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有些流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若不加以纠正,甚至渗透到国家技术政策中去,那就危险。比如说,有人认为既然强调发展高技术,中技术、低技术就不必搞了,因为迟早要淘汰。这不是误解就是无知。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那里中、低技术产品比重要比高技术产品大得多。中、低技术不但是高技术的基础,而且也是高技术的用武之地。一个大型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运算100亿次,但只要其中有一个开关或接点有故障,计算机操作就会出现差错,甚至失灵。此外,中、低技术构成的产业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即便在发达国家亦如此。德国人就认为,日本和美国已经确立了高技术的领先地位,但欧洲国家在中技术产品方面拥有竞争能力。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日、美占有高技术出口的份额分别为22.7%和21.8%,德国只有14%,但在中技术方面,德国出口份额却占有22.4%,比日、美的16.2%和11.6%要高得多。总的算起来,德国才是最大的技术出口国。这就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德国不放弃高技术,也不去争第一,但又注重中、低技术的发展战略,值得我们借鉴。
高技术事业呼唤科学组织家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实施国家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我国还需造就几百个、几千个科学事业的组织家。说到这里,马老随口吟了一句杜甫诗:“安危须仗出群材”。他说,用杜诗来说明科学技术组织家在当代的重要性倒很贴切。高技术不仅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紧密相连,而且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就要求高技术事业的领导者,既通晓科学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现在,我们有些高技术部门的领导者似乎觉得只要给钱或弄到钱就万事大吉了。这实在是一种糊涂认识,至少说明他们是不称职的科学组织家。
马老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很有感触地说,科学研究工作是要求精神高度集中的,因为科研的目的是取得新的科学知识,是发现、发明,必须系统地创造性地工作。因此,如何才能让每一个有才华的科学家无后顾之忧地集中精力工作,把5/6的时间花到科研上去,就是科学组织家的根本任务。否则,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实现是绝不可能的。
最后,马老在谈到发展高技术事业的根本保证时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是其成功的根本保证。接着,他回忆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时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英明正确的,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决心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话别时,马老谦虚地说,上面只是我对于如何发展高技术之管见,许多专家学者还会有许多好的想法。希望我的上述看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针灸学家贺普仁“仁术济世”
 贺氏三通法研究会在京成立
本报北京11月11日讯 记者艾笑报道:“银针寓深情,拳拳爱人心”。我国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从医50年暨针灸三通法研究会成立大会今天在北京举行。
李先念、阿沛·阿旺晋美、卢嘉锡等专门为贺普仁题了词,王平、余秋里、王光英、马文瑞等参加了庆祝会。
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北京针灸学会会长的贺普仁教授,从1940年从事中医针灸事业至今,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他的“贺氏三通法”——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对不同的患者、疾病和穴位,施以不同的针具、刺法和不同的补泻手法,博采众长,疗效显著,是对我国针灸学的突出贡献。
贺普仁教授在针刺治疗高血压、白癜风、风湿性关节炎、针刺退烧等病症的研究中均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他致力于针灸治疗儿童弱智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果。
从1956年至今,贺教授利用业余时间为病人治疗,无论酷暑严冬,还是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每天晚上,都有一些病人到贺教授家里就诊。他总是不辞辛苦,一一诊治,从不推辞,令患者及家属感动至极。
贺普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了《针灸宝库》等上百万字的针灸专著。为针灸界广为推崇,并被介绍到海外。
贺教授桃李满天下,经他培养和指导过的国内外学生不下千人。他不仅向他们传授医术,更向他们传授医德。其中多人已成为我国针灸界的骨干,有的成为知名学者。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图书馆不仅是藏书楼
郭永兴
社会上喊出书难买书难久矣。想出书、买书,无非是为了看书。看书为什么不多打打图书馆的主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现代人的遗憾。
据笔者所知,全国几十万个图书馆,藏书汗牛充栋,可是借阅率多数很低。有些图书馆藏书几十万册,每年购书经费达数万元,然而借阅量只有千分之几,有的借阅率比这更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目前,由于体制、财权、人员编制等方面的限制,绝大多数图书馆仍然是“深墙大院”,各自为政,自我封闭,互不沟通。就拿作者单位所在地来说,在一个围墙之内,就有5个单位的图书馆,往往是你有的书他也有;你没有的书,其他图书馆也没有。如果加强馆际合作,就可以少买些复本书,缓解一下经费紧张、买书难的问题。可是,真正去“开发”这一资源的,却还不多。
其实,图书馆的作用也决非多借出几本书就算发挥够了。可以通过加强馆与馆、馆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形成全国的图书情报网络,把收集、传递情报作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向用户提供科技咨询、情报调研、市场预测、专利查检、技术论证、技术转让、产品开发等服务项目,还可以采取定点定题、跟踪服务,开展与工厂、企业横向联合的多项立体服务……其作用,真是难以估量。
当然,笔者不是说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作用,就不存在出书难、买书难的问题了。而是借此强调图书馆占有丰富智力资源的优势,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为社会多方面服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并呼吁全社会为更好开发利用图书馆而作出努力。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追思遗范 勉励后人
 茅以升生平事迹展在京开幕
本报北京11月12日讯 记者温红彦报道:追思遗范,勉励后人。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茅以升教授生平事迹展今天在中国科技馆开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为老一辈科学家举办的生平事迹展览。
展览分为茅以升青少年时代、建造钱塘江大桥等7个部分,以大量的实物与照片展示了他在武汉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的建设中,以及在教育事业、科普事业、增进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友谊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次展览由中国科技馆、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管委会联合举办。
《中国桥魂茅以升》一书同时举行了首发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