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今朝盛会更辉煌
——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侧记
本报记者 黄振中 江正茂 郑盛丰
“56个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在南宁,在广西,连日来人们兴高采烈地传唱着第四届民运会会歌——《爱我中华》。11月10日下午,这首雄壮优美的会歌,成为震荡在南宁广西体育场上空激动人心的最强音。
多彩的开始曲
热情好客的东道主,首先以一组地方特色浓烈的《壮乡风采》在全场3.6万多各族观众面前展现了一幅迎宾风情画:代表56个民族的56头瑞狮,欢腾跳跃,展雄风、迎嘉宾;接着是10台“台阁彩架”迎面走来,每台彩架表现一个神话故事和传说,其中有寓意深长的《金花和银花》、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百鸟衣》等等,人物均由少儿装扮,站在颤动着的彩架上,煞是动人。谁看了能不赞叹壮乡人民悠久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能不赞叹广西各族人民筹办全国民运会的一片深情!
下午4时,别具一格的运动员入场式,使开幕式出现第一个高潮。此时此刻,整个体育场成了五彩斑斓的欢乐的海洋:每一个代表团的出现,都赢得了全场喝彩;每个民族运动员的精彩表演都博得热烈掌声。
从辽阔的大草原走来的内蒙古代表团,率先进场,新疆、宁夏、西藏代表团相随而来。四个自治区代表方阵,首尾相接,随着鼓乐节奏,跳起同样热烈奔放但又风格不同的舞蹈。蒙古族小伙牵出赠送广西人民的骆驼;维吾尔兄弟展开祝贺横幅;藏族姑娘捧上洁白的哈达……宛如流动的民族“画廊”。不仅在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在展示宽广的民族胸怀:既是为比赛和表演,更是为团结和友谊而来。“向兄弟民族学习”、“向广西各族人民致敬”、“感谢各族人民对安徽的援助”……行进队伍中打出的一幅幅横标,抒发的是每个代表团的心声,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军乐队奏出人们熟悉的《阿里山的姑娘》,台湾体育健儿整队进场。两支男女龙舟队员做着协调一致的竞渡龙舟动作。全场观众自发鼓起有节奏的掌声。是沟通,是共鸣?是鼓励,是欣喜?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个小时的各代表团入场式,好像只有一刻钟,让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这是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来自北国南疆、长城内外56个民族运动员组成的方阵,簇拥在会场中央那个鲜艳夺目的方块——国旗图案的两旁,象征着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
绚丽的民族歌舞
“哐当!哐当!……”140面壮、瑶民间铜鼓,组成了气势宏大的铜鼓阵,再现了古骆越民族英武神勇的雄风。
这是开幕式上大型民族歌舞《民族之光》的第一个表演场面。
这种铜鼓,至今世界上只发现1600多面,其中广西就拥有900多面,堪称“铜鼓之乡”。因此不少人说,这种场面激越的“金鼓齐鸣”世界上绝无仅有。
气势不凡的“金鼓齐鸣”,鸣出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壮族铜鼓激越高亢,瑶族铜鼓深沉浑厚,两种铜鼓交替齐奏,刚劲激昂,汇成一曲惊雷滚滚、气势恢宏的铜鼓乐,与既粗犷豪放、又矫健柔美的铜鼓舞一道,显示出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文化的独特风采。
鼓声刚落,马蹄声又起。百匹德保矮马,百名勇猛坚毅的壮家少年,组成一队戎装小铁骑环场飞驰。这种身高只有85至100厘米的德保矮马,是世界上独有的马种,它个小力大,耐力强,擅爬山,长驮重。场上奔驰的矮马童军,个个英姿飒爽,朝气蓬勃,表明中华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如果说,铜鼓乐、铁骑队显示出刚勇的“骆越武风”的话,那么,抒情散文般的“富饶海疆”,则展示了中华各民族开拓前进的现代意识和不甘人后的精神风貌。
800多名珍珠姑娘,翻动着蓝白方绸,组成一片“无垠海洋”,翻起阵阵“海浪”,背景台上鱼儿成群,逐浪随波,组成了北部湾富饶而又秀美的景色;而京族姑娘在大海中播种希望、收获甜蜜的采珠舞姿,又隐喻着对我们民族美好未来的希冀。
在改革开放中奋进的民族,不会忘记与开放中相联系的大海。中国由南到北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西北海市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沿海开放城市,展示了美好的前景,成为大西南出海最便捷的通道。
团结的盛会
开幕式会场东北角耸立两个醒目的大字:团结!团结体现在平等基础上,连结着进步与繁荣。
这是团结的盛会!
开幕式上,当一位壮家少女笑吟吟把一个飘着彩丝的红色绣球双手献给万里委员长时,他展颜而笑。
接过壮家姑娘敬献绣球的主席台前排贵宾,人人都笑了。
这时,来自南宁七所中学的小刘三姐们跳起了花伞舞。传说中、银幕上、舞台中的刘三姐是壮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刘三姐心中的红绣球,只献给勤劳、勇敢、正直的人。
现在,歌仙刘三姐骑着红鲤鱼,飘然而至,与相伴随的数百名小刘三姐,亮开金嗓向各民族体育健儿献歌,并以东道主的身份向嘉宾抛出象征友谊与团结的红绣球。一个个翻飞的红绣球,连结起56个民族,连结起11亿同胞。
团结才有力量,团结才能发展,各族人民深谙此理,民族团结之歌长唱不衰。
历史上,为了民族团结与统一,北有“昭君出塞”,西有“文成公主入藏”,南有“瓦氏夫人抗敌”。看那《民族之光》的《瓦氏阵法》表现的就是这一动人史实。明嘉靖年间,敌寇东侵,年近花甲的桂西瓦氏夫人,毅然挂帅出征,巧布战阵,全胜而归。瓦氏精神,光大至今。
有了团结的情怀,就有团结的共鸣。在最后一个表演场面,当560个青年,身穿56种民族服装,手持彩花,在场地中央,组成一簇簇怒放的民族花朵,最终汇合一起形成巨大的团结之花时,全场鼓掌。
当人们赞赏大型民族歌舞《民族之光》的成功时,可曾想到这背后的无私奉献?
侗族农民吴世平,为了做出最好的芦笙,赴湖南贵州,几经奔波,运回优质笙竹。为了给笙歌手赶做百鸟衣,侗家姐妹不讲价钱,自动挑灯夜战,如期做出200件。件件百鸟衣,缝进多少情,绣进多少爱。
那个《矮马童年》为盛会增色不少。但有谁知道,那些马背上的十二三岁壮家少年,曾磨破多少次皮肉。麻振渊,这位生长在矮马家乡的《民族之光》总体设计者,为了这场精彩的民族歌舞,为设计出56种民族服装,他废寝忘食,几易其稿,以致累得住院一次,胃出血两次。
无数人的劳作与汗水,化成了《民族之光》尾声中的火树银花。当色彩缤纷的焰火腾空而起时,那焰火流光溢彩辉映着56个民族的笑脸。此时,全场气氛,推向高潮。欢笑声中,又回响起那支动人而又熟悉的民运会歌: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附图片)
一、京族姑娘
二、瑶鼓风韵
三、壮家德保矮马童子军
本报记者李仁臣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体育

  背水一战大胆启用新人
 中国女排三比○战胜巴西队
本报仙台11月10日电 记者缪鲁报道:今天,中国女排主教练胡进果断起用新人,在背水一战的形势下,率麾下连胜3局,取得对巴西队的胜利,缓解了被取消小组出线权的危机。同组的古巴队则遭到美国队的有力挑战,苦战4局才保住了不败纪录。
在中巴之战开始10分钟时,22岁的原辽宁队主攻手高林临危受命,替下李国君,在4号位连续强攻成功,遏制了对手的气势。其后,她和队友们越战越勇,完全掌握了场上主动,以15∶11、15∶11和15∶6的比分,击败了今年南美锦标赛冠军巴西队。
在仙台赛区的最后一场比赛中,重新崛起的美国队登场便给了古巴队一个下马威,以15∶4先胜一局。与古巴队相比,她们的攻击力毫不逊色,只是因为拦网和后排防守略有差距,才被对方连扳3局。目前该队与中国女排均为两胜一负,后天将在京都赛区对垒。B组的另一场比赛结果为∶德国队3∶0胜肯尼亚队。
今天,在东京进行的A组赛事中,苏联队3∶1胜日本队。其它四队的成绩是:南朝鲜队3∶0胜西班牙队,秘鲁队3∶0胜加拿大队。
12日,A组将在岐阜再度开战,B组则在京都展开角逐。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体育

  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在佛山结束
 我选手获三项冠军
新华社佛山11月10日电 (记者梁金雄)555中国羽毛球公开赛今天结束。中国选手黄华夺得女子单打冠军,李永波和田秉毅、刘坚军和王晓园分获男子双打和混合双打冠军。印度尼西亚的魏仁芳夺得男子单打金牌,女子双打冠军获得者为南朝鲜的郑明熙和黄惠英。
女单冠军争夺战重演了今年世界杯女单决赛的一幕,由黄华迎战印尼的萨尔文达。这是她们之间的第八次交手。首局,黄华以11∶12失利,后两局,黄华抓住对手的弱点,以11∶6、11∶2连胜两局,从而保住了中国选手连续五届夺得女单冠军的纪录。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替补队员带来转机
 ——评中国女排战胜巴西队
果然是赛场风云变幻。昨天惨遭败绩的中国女排,今天如噩梦醒来,重又生龙活虎。而前天表现出色的巴西队却大失水准,溃不成军。这个变化是在中巴之战的第一局中出现的。
当时,场上形势于中国队大为不利。巴西队4号位强攻,2号位快打,左右开弓,频频得手。7分钟时已以5∶0领先,加之巴西球迷像观看足球赛那样,击鼓助威,大有乌云压城之势。
自杯赛展开后,一直苦苦思索求胜之道的胡进,此刻心头忽然闪过一念:何不换上替补主攻高林让她冲冲阴影,也让被对方完全拦死的李国君,下来喘喘气,定定神,再谋变化。
谁也没想到这一换人竟带来了转机。今年9月才由辽宁队选入中国女排的高林,凭着滞空时间长,适应能力强的特长,连连将一传不到位的调整球扣过球网,几次成功,不但挫了对方的锐气,也大长了队友的士气。彼消我长,形势顿为改观。情绪振奋起来的中国队员终于恢复了水平,一传成功率明显提高,战术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而且越打越快。而跟不上节奏的巴西队则乱了阵脚,防守赶不上落点,进攻找不到机会,失误大增。尤其在第二局,打到10分钟时,以扣球和拦网为主要得分手段的巴西队,只靠吊球得了3分,而攻击力薄弱的中国队所得的11分,倒有6分为扣球得分。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比赛结束。
起用高林看似胡进的偶然灵感,实际上,其中大有哲理。中国队攻击力弱久为人知,过去只想通过整体配合的优势加以弥补,又往往事与愿违。此次正视弱点,承认不足,果断换用新人,结果,弱处增强,而长处也真正得以发挥。由此看来,昨天输给古巴队,中国女排添了教训,而今天胜了巴西队,她们应该增加经验。
        本报记者 缪鲁 (本报仙台11月10日专电)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卫生部长陈敏章提出
 相互敬烟是落后的社交行为
据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通讯员马涛)在烟民占60%以上的我国农村地区,如何引导富起来的农民不再去“吞云吐雾”?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近日提出,现阶段除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对旧观念旧习俗进行干预,树立起“互不敬烟”、红白事不备烟酒的新风尚。
陈敏章这一观点是在中国农民吸烟行为干预方法研究现场会的书面报告中提出的。我国农村许多常见病和多发病与吸烟有直接或间接联系,改变农民吸烟行为是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可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吸烟率却以每年高于1%的速度上升。
他认为,控制吸烟不仅是一个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既要依靠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又要移风易俗,创造无烟环境;要提倡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使更多的人懂得互相敬烟不是一种礼貌行为或待客方式,而是一种落后的社交行为。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分析洪涝原因 提出治理建议
专家在南京为淮河太湖“会诊”
本报南京电 记者温红彦、孔晓宁报道:由中国科协主办的“淮河、太湖流域洪涝灾害对策研讨会”日前在南京结束。有关方面的代表共120人参加研讨会,并起草了《淮河、太湖流域洪涝灾害对策建议》,将呈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
这次研讨活动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的。9月至10月间,中国科协组织了水利、农业、城建、地质等方面的60多位专家,分成3个考察组,对淮河、太湖流域的部分受灾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专家们在分析今年特大洪涝灾害的致灾原因时指出,除天气异常、雨季早、降雨强度大和历时长等自然因素外,主观的和社会的因素也不能忽视。
专家们就淮河、太湖流域的减灾规划提出了许多政策性建议。如:要把减灾工作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要特别重视建立强有力的减灾组织体系,以保证减灾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要结合现实情况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对淮河行蓄洪区实行特殊优惠;要大力加强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增加科研投入。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记录爱国工商界同党和衷共济历程
《风雨同舟话真情》出版
本报讯 由李先念题写书名、薄一波撰题书序的《风雨同舟话真情》一书,近日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研究室编辑完成,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全书约18万字,收入了胡子昂、荣毅仁、王光英、刘靖基、孙晓村、古耕虞等知名人士的回忆文章近80篇,记录了爱国工商界同党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光荣历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不少篇章披露了至今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是研究我国民族资本发展的历史和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第一手资料。
               (左朝)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评选揭晓
本报杭州11月10日电 记者魏玉凤报道: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评选结果今天在杭州揭晓。获一等奖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道政、北方交通大学肖翔、上海交通大学华一敏和胡昊、上海医科大学夏奕、浙江大学高峰、郑州大学朱东耀、华中理工大学唐晓群、国防科技大学张茂军、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邹鹏;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团体总分第1名,夺得“挑战杯”。
这一活动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8所高校的553件参赛作品,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奋发成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精神风貌。这届“挑战杯”活动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人民日报教科文部等单位举办的。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的话
10月26日在《新民晚报》上发表的《这也是一种翻译艺术》,就科技报道的科学性、通俗性和生动性如何融为一体提出了看法,很值得一读。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否消化了科技活动错综复杂的内容?在写作过程中,能否把那些奥妙的科技语言“翻译”成普通人理解的通用语言?这是写作科技新闻要尽力做到的。今天转载此文,不仅是因为林放同志谈出了广大读者对科技宣传的愿望,而且提出了改进科技报道的重要意见。我们希望在改进今后的科技宣传报道中能够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批评和帮助。
这也是一种翻译艺术
林放
现在是讲求科技兴国的时候,从而科技新闻也日益显示其重要。老百姓有权利要求知道,我们国家每年花了那么多的人力财力来搞科技,究竟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一颗卫星上天,它对咱们的国计、民生和国防有多大的关系?通过新闻报道而了如指掌,就能增加知识,同时也激励了我们的自豪感。
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宣传科技知识,却是一个难题。这不像宣传电影明星或体育明星那样容易讨好读者。科技(包括医学)工作,各有其专门的语言,这种语言只通行于他们自己的行业,外行人是听不懂也看不懂的。比如说,前不久在报上看到一则“生理性起搏器问世”的消息。消息说这是什么“频率应答式双腔心脏起搏器”。这消息给专业医生看可能一看就懂,但是,对于我们就很为难了。我们不知道,这种起搏器是埋藏在体内的还是带在体外的?报上说是“一台”起搏器,这“一台”有多大?“频率应答式双腔……”又是什么意思?写科技新闻的必须设想到,你的读者是不大懂得这种神秘的科技语言的。外国有一位名记者说得好:科技新闻写作是一种翻译艺术。要把那神秘的、奥妙的科技语言译为普通人能够接受的通用语言。运用譬喻、形象和生动的叙述,把科学王国的“人参果”摘下来让我们凡夫俗子也能尝一尝,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写报道的必须掌握科学家、工程师、医生使用的术语,消化科技活动的错综复杂的内容,然后才能深入浅出,用普通话向读者和听众作报道。
这就很像把外国文字译成汉语一样,要求译得“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俗易懂。最难的是最后一个“雅”字。写科技新闻,能够做到不枯燥乏味,已是不错了,还要把它的内容说得有趣生动,岂不是很难的吗?但并不是办不到的。我们已读过不少把科学技术、自然现象和创造发明写得生动有趣的报道了。我们大概都没有忘记,当年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那篇新闻,竟把这种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写成那么生动,那么简洁,那么有趣。我们至今还记得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登陆时说的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迈出的只是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而当他在月球散步时,“地球正好在他头顶上”。这样的描写,正是我们的科技报道应当学习的。
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曾经特地为一位科技作家伊林的著作写序言。他称赞伊林的科技作品是“把复杂、奥妙的事物,简单明白地讲出来”。这说的就是翻译的“信”和“达”了;高尔基又赞美伊林的科技写作是“描写现代发生的实在情况的散文诗”。请看,优秀的科技报道可以比得上散文诗,不是“雅”得很吗?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创伤救治与研究进入新阶段
本报讯 记者沈智勇报道:旨在探讨创伤基础理论、交流成批创伤、交通事故伤等救治经验的第二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日前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多名代表提交了1500多篇论文。
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已达5万多。创伤致死在我国城市中已占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农村中占第4位。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通过创伤受体学的研究,已认识到脏器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在烧伤和创伤肠源性感染研究方面,揭示了伤后多种肠道细菌入侵并播散造成肠源性感染的基本规律。许多单位研究了火车、汽车和摩托车等不同机动车辆的创伤特点,并就防治这些创伤的发生以及建立全国性的创伤急救网络提出了积极的意见。
部位伤中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也取得了进展。骨关节创伤中,许多改良或新发明的固定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使一些骨折愈合总优良率显著提高,骨不连或骨坏死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有些成果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航行自动记录仪研制成功
本报讯 记者温京平报道:由广州航道局、广州水运工程设计院研制成功的“航行自动记录仪”近日在广州通过鉴定。
“航行自动记录仪”是一种水上航行报警装置,可以对船舶航行中车钟指令、舵角、车速、声号、航向、风向、风速、航行灯等8种主要信号进行自动记录。
该记录仪能对车钟的发令、回令进行逻辑判断,出现错误时进行报警。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金矿地质勘探系统软件应用开发水平国内领先
本报讯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承担完成的“金矿地质勘探系统软件应用及开发研究”课题,11月9日在河北廊坊通过了由国家计委主持的评审。与会专家认为,这一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它不仅使各种图件的编制、清绘等由计算机完成,而且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等特点,为实现地质勘探规范化、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永福 良荣)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淡水养殖青虾人工繁育成功
本报讯 记者王谨报道:淡水青虾人工繁育技术,最近由湖北省黄冈地区水产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研究成功。
今年5月,黄冈地区水产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借鉴省水产研究所已取得的成果,在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戈敏生副研究员的帮助下,对“淡水青虾人工繁殖与幼苗培育技术研究”的课题进行攻关。该试验从天然水体收集抱卵青虾,并通过强化培育促其自然孵苗,进行工厂化养殖,结果每吨水体产幼虾1.38万尾,成活率38.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简讯

  教科文简讯
△由美国SUN微系统计算机公司和香港富融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报告会”日前在京举行。来自我国地质、水利、交通、航天等部门的有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报告会。   (秋芳)
△中国91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近日在武汉结束。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及港澳台地区的工业设计专家学者就工业设计与人民生活,风俗文化等的联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王文)
△11月5日,在“胃肠学新观点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国专家报告了17家医院924例消化性溃疡病使用抑制胃酸新药洛赛克的临床效果。这种在世界上已有2000万人使用的新药,对中国病人,用药4周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达97.8%。            
 (艾笑)
△解放军第三医院外三科主任医师李拴德刻苦钻研业务技术,近10年来取得医学科研成果奖18项,其中3项获得国家专利,有21篇论文在全国性刊物刊登。
                  (宋亚田 熊道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