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河南农业三年治理出现两大变化
改造中低产田八百万亩,粮食亩产新增七十五公斤
本报讯 记者蒋亚平报道:轻轻合拢电闸,股股清水便从地下沿着井口、渠口汩汩流出,漫向四周的农田。这是中原大省河南,在北京农展馆向人们展示其农业综合开发成果的一个场景。
在河南省一些万亩节水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里,按照由中国农科院设计的这种灌溉方式浇地,平均节水30%,节能30%,节地1.27%,灌溉成本减少近1/3,单井灌溉面积可由50亩增加到70亩。
作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8年至今,河南已经投入近10亿元资金用于中低产田的综合开发治理,总数达803万亩,同时还开垦荒地近10万亩。这些都超额完成了国务院同河南省签定的协议任务。
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是河南省组织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他们按流域和土壤分布情况,将整个开发区分为3大片8个治理分区,先易后难,集中开发。目前,每一个市、地相连开发片一般达到10万亩以上,每个县则在5万亩以上。
在综合开发中,河南省注意同群众利益紧密挂钩,引导广大农民投资投劳。据统计,最近3年,项目区农民平均每年集资8000多万元,投工折款8000多万元,加上各级配套资金,国家拨款与地方投资的比例大体为1∶3,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扶持为辅、地方配套和农民集资为主的投入机制。
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开发办公室主任常运诚,用“两个变化”概括了该省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实效。首先是生产条件变了。这主要体现在修起了一大批诸如机井、沟渠、灌站、桥涵闸等农田基本设施,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近700万亩,各项目区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沟相通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二是产量变了。开发治理后的农田,一般每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5公斤以上。1990年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由1988年的327元增加到497元。农民和基层干部也从中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增强了信心。


第2版(经济)
专栏:房改系列报道(四)

  房改,我们受得了吗?
本报记者 王清宪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记者 王晓同
住房制度改革,使每一户居民首先得以家庭的身份参与;住房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所以,住房制度改革,会使每一个居民都不由自主地摸一摸自己的腰包。
租金成倍提高,我们住得起吗?
房价一套几万,我们买得起吗?
一提房改,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我受得了吗?
的确,群众的承受能力,是房改方案设计者们最关注、最劳神、也最担心的事。
然而,无论是唐山的提租补贴,租金提到每平方米1.08元;还是上海的住房公积金,每月将5%的工资存入银行;抑或是广东江门、花县、深圳的出售公房,方案既出,设计者们惊喜的是:比预料的顺利。
骂声自然是有的,叫声更是不绝于耳。但是,骂归骂,叫归叫。唐山市百货公司的高建民,三口小家加老母住了79平方米,房改后月增支40元。他在喊吃不消。但问他:再给你加10平方米,你还要吗?他立即回答:当然要!
从心理承受能力看经济承受能力
从唐山到深圳,搞房改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低于经济承受能力。
住房,40多年来一直是城镇居民的福利。住房靠分配,天经地义,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下,让人们多出钱租房,或拿相当大的一笔资金买房,是很难一下子都想通的。对“住房也是一种消费”观念的不认可,必然导致对房改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而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又以“经济承受不了”为主要表现。
在“住房是福利”的观念之下,房改采取的提租、卖房等,被看成是自己正常消费之外的一种“外加负担”。居民往往是在吃、穿、行、用等方面的消费相对满足后,才来考虑对改革后的房租及购房的经济承受能力。如果把住房开支看作家庭生活本来就该包括的、理所应当的消费,那么,住必然和吃、穿、行、用一起被统筹安排。住房支出就应该比家用电器等方面的支出更应优先考虑。
蚌埠棉纺织印染总厂的情况很能说明居民心理承受能力与经济承受能力的相互关系。
这个厂有职工7800人。1988年蚌埠市实行房改,他们当年就盖起一栋住宅楼,以每平方米280元的优惠价(仅包含建筑造价)向职工出售,一套约合15000元左右,首期付款5700元,其余部分15年分期付清。这第一栋的买主只是那些被住房困难逼得走投无路的职工。有的急等房子结婚的青年工人为买房而退掉了彩电、冰箱。但更多的人不肯买。第二年,又盖起一栋,交钱买房的人多起来了;第三年,第三栋新楼还没有盖起来,在工厂登记买房的已达1300户,工厂不得不按住房的困难程度,把他们编号排队。
两年多的时间,这个利润本来就不算高的企业,职工收入并没有多大提高,可承受能力哪来如此变化?究其原因就是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了。起初,人们觉得房子该分配,怎能出钱买?心里想不通。随着全市房改的全面深入推开,住房商品化的观念渐渐渗透到人脑。人们在算分、租、买的帐;分,不知要等多少年;租,20年租金就可以把房子买下,可那时,房子还不是自己的;买房合算!
观念一改变,房产科的人便不再是挨骂的“角儿”,反而成了人们托人情找关系的“红人儿”。
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应该怎样界定?到什么程度就不能承受了?恐怕不同的家庭都有各自的解释。
“不应影响正常生活水平”。不少的人这样主张。这是一句需要分析的话。
看生活水平,能够不把住算在内吗?
据调查,北京彩电普及率超过法国巴黎。如果房改“不应影响正常生活”是指不影响这样一种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那么,我们房改还有什么“引导消费”的作用呢?
房改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影响”居民现在的消费结构,使之更合理。
所以,各地在分散决策的同时,应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对“居民正常生活水平”有一个基本界定,便于大家对经济承受能力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
关于经济承受能力,还有两个问题要弄清。首先,买房并不是一律要你买商品房。不少人一听买房就跳起来:“我们不是个体户,2000元一平方米,还要我们活吗?”其实,出售现有住房,大都是按标准价出售,所谓标准价,只包括建筑造价及土地征用与拆迁补偿费,不仅远远未达到商品价格,而且仅相当于成本价格的50%左右。其次,买得起买不起,不能用一次能否付清房款为标准。哪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也做不到全部一次付清。在香港,一般居民购一套普通住房需要20年时间;在新加坡为25年。即使像深圳这样居民收入较高的地区,据调查,在买现有住房的住户中,一次付清房款的也只有59%,其余41%要在15—20年内分期付款。在一次付清房款者中,有80%要向国内外亲友借款。
企业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房改提租达到一定程度,企业要给居民补贴。有的企业发牢骚:改革改革,就是揩企业的油。其实不然。深圳房改办负责人董日臣说:“实际上,住房补贴的性质就是工资——企业把工资构成中的住房因素合理地付给职工。谁发工资,谁就发补贴;是自然的。”
按国务院的房改精神,不超过工资的25%,地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补贴额。那么,企业承受得了吗?
据我们调查过的所有房改城市测算,住房补贴额都在工业企业总成本的1%以下。何况,国家允许补贴一部分摊入成本,说明补贴负担并不全出在企业身上。这样一个比例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从长远看,企业是应该大声呼吁房改的。一来,目前由于各企业自有公房多少不一,企业在职工住房方面的开支相差极为悬殊,影响企业在平等条件下竞争;二来,现在企业无稳定住宅建设投资渠道,不少企业不得不挪用固定资产折旧金、大修基金、技术更新改造资金,这无疑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
经济承受能力,是房改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正确估价居民及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事关房改的成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及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会不断提高,这也是把房改不断推进的基础。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

  再接再厉
我国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是1988年从三江平原开始的,到目前已有42片地区,涉及到26个省、自治区、市的900多个县和300多个国营农牧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遍及全国,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山东、河南两省成功组织农业开发的经验,再次表明,3年来,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是好的,办法是对的,确实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这集中体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的100多亿公斤粮食、700多万担棉花生产能力上。农业综合开发给我国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我国农业上新台阶将会起重要作用。
如何使农业综合开发深入发展,很值得总结和研究。例如怎样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综合在一起发展,如何配置与农产品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如何进一步重视农业综合开发的质量、重视加工增值等。总之,应该再接再厉,在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向农业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第2版(经济)
专栏:

  重视发挥企业现有能力
新华社记者 张超文 本报记者 刘燮阳)
搞好大中型企业,需要挖掘内部潜力,但是首要的是发挥企业的现有能力。最近能源部把这个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动员煤炭职工狠抓矿井达产,“八五”期间每年以此增产1000万吨。
据能源部统计,最近10年间全国统配煤矿系统新投产的矿井有2/3尚未达到设计产量,加上地方国营煤矿,全国煤炭生产距达产至少欠7000万吨,相当于我国原煤产量的1/15!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国家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投入了巨额资金,仅“七五”期间就高达340亿元。但是一些矿井投产后,迟迟不能达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负担。据统计部门测算,目前我国平均1吨煤可创造1200元工业产值。这就意味着如果把每年少得的7000万吨煤炭夺回来,一年可以增加工业产值840亿元。
矿井不能达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是受设计不合理,资金不到位,运输不配套等因素的制约。但据能源部门分析,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原因。一些按时达产的矿井实践表明,只要企业领导班子加强管理,团结全体矿工勇于上进,困难是不难解决的。据了解,国家计委、铁道部等有关部门,已经表示要对煤矿达产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作。我们有理由相信,7000万吨煤炭,一定能够夺回来!
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不仅煤炭工业,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让企业达产、发挥现有能力的问题。据了解,我国有相当数量的铁路、公路竣工后长期达不到设计运量,有的还迟迟不能投入运营。机场、港口建成久久不能使用,商店、医院建成后长时间不能开业,新的机组、新的生产线投产后长期达不到设计能力,住宅楼建成后居民迟迟不能入住……这些事实明白地告诉人们:当前要提高经济效益固然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是首先要把摆在我们眼前的这些能力都发挥出来,因为这是本来就应该做好,而且不需花很多钱或者不花钱就能做好的事情。


第2版(经济)
专栏:

  明年春夏服装流行趋势
 跳动·飘逸·柔和 
本报讯 记者王清宪报道:1992年春夏服装将呈现跳动、飘逸、柔和的特点。这是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近日发布的预测结果。
跳动的特点表现是,“色彩上高纯度的暖色与少量冷色对比使用;面料为印花布、针织弹力面料、网眼织物及闪光涂层面料;款式以短小为主。飘逸表现在色彩上为中性色调,如银白、泥灰等;面料为皱缩和起皱面料;梯形轮廓,肩部自然,下摆宽大随意,结构简洁洒脱。柔和主要突出一种洁静、雅致的女性美;色彩为有一定纯度的浅色,如芽黄、浅粉红、浅青莲;面料柔软质薄或半透明,有一定的垂感。


第2版(经济)
专栏:金融与科技

  浙江工商行支持企业技改
本报讯 笔者近日从浙江省工商银行获悉,到目前止,该行已累计对轻纺、机电、原材料、能源、交通等30多个行业的9350个项目发放技改贷款56.4亿元,已投产贷款项目8341个,累计新增产值139亿元,利税31.5亿元,创(节)汇2.46亿美元。项目新增产值和利税占全省同期产值、利税增加额的51.9%和65.8%,对该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一直是浙江省工商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该行成立了行长、副行长挂帅的技改领导小组,并在资金规模上实行倾斜。衢州化学工业公司是化工部八大企业之一,“七五”以来,该行为解决其技术老化、设备落后等问题,累计发放贷款7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衢化铅厂扩建、电化厂烧碱工程、热电站工程、甲醇扩建、电石炉改造等项目的技改,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行从1985年起还开办了科技开发贷款,在支持的项目中,有9项获国际博览会金奖,59项达国际先进水平,20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239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由该行科技开发贷款支持的金华专利技术研究所薄板焊接器,是对传统焊接的一大改革,它与传统的焊接器相比,具有功能强、节电30%的优点,1988年获首届国际专利节新技术设备展览会金奖。  (陈志红)


第2版(经济)
专栏:金融与科技

  扬州增加技改资金投入
本报讯 扬州市工商银行增加技改资金投入,促进大中型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搞活生产经营。今年1至10月,累计发放技改贷款1亿多元,是去年同期的1.5倍。
扬州工商行针对技改资金需求大与资金来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坚持多渠道筹资。为支持扬州纱厂迅速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该行先后发放各类人民币贷款626万元、外汇贷款75.5万美元,支持企业从国外引进自动络筒机和针纺圆机,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档次得以迅速提高。
技改资金的适时投入,使一批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焕发生机。仅扬州有机化工厂、扬州柴油机厂、扬州客车制造总厂三个技改大户,今年1至10月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就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1.14%、60.88%、148.5%。           (史家会)


第2版(经济)
专栏:金融与科技

  鞍山技改贷款向鞍钢倾斜
本报讯 今年头9个月,鞍山市工商银行向国家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发放3亿元技改贷款,支持其增加钢材品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截至9月底,鞍钢实现工业产值73亿元、销售收入70亿元、利税17.5亿元。
为了保证鞍钢年产8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鞍山工行从1990年起,先后发放技改贷款3.4亿元,支持其从日本引进一台具有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板坯连铸机,该设备预计年产板坯200万吨。投产后,不仅能解决鞍钢开坯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将提高钢产量和增加27个新品种,每年还可以节约标准煤20万吨,提高成材率10%,新增效益1亿元。该项目现已投入试生产,并生产出第一批合格板坯。
     (雷春发 郭继弟)


第2版(经济)
专栏:

  出租车的竞争——
价廉显优势
本报记者 刘厘华
前几年的北京,丰田、尼桑等豪华出租汽车,宁肯在宾馆、饭店门口排上一两个钟头的队,也不情愿把赶火车、办急事的国内旅客和普通市民送到目的地。有时在街头,招手招酸了,也没有哪辆车愿意停下来。现在,出租车可真变了,招手即停。
变化是竞争带来的。豪华出租车的对手是很不起眼的微型面包车。大发、柳州、昌河、长安等牌号的微型出租车,在今年5月1日以前绝不是豪华出租车的对手。两种车价格差不太多,每公里“微型”1元,“豪华”1.2元,只差两角。“豪华”气派舒适,“微型”则显得有点寒碜,人们当然愿意乘“豪华”,“微型”只能拾遗补缺,干些“豪华”不愿干的活儿。5月1日以后,情况就变了。出租车调价,“豪华”每公里大多涨到两元,“微型”依旧每公里1元。在调价以后的“豪华”价目表上,还有不少规定:起价是4公里,加4元钱服务费,也就是说,乘客一上车,起码就是12元;行驶15公里以后,加收50%的回程费,换句话说,每公里就变成3元了;遇上塞车或等红灯,还得收低速行驶费,每5分钟算1公里的车钱。
“微型”价廉的优势在竞争中起作用了。记者有位邻居,儿子一家住西城展览路,星期天一向是叫出租车回朝阳区三里屯的老家。5月1日后,坐豪华出租车,走得顺当得20多元,走得不顺得30多元。于是他们改乘“微型”,每次才10元。他很高兴,逢人便说:“这小面包真不错,既方便又便宜。”“微型”开始冲击“豪华”。人们在街上招手,专拣“微型”招;许多知内情的外地旅客下了火车,也不搭理“豪华”,满街找“微型”,连不少外国人也钟情于“微型”。一些专营“豪华”的大公司,营业收入、营业里程、营业次数开始下降。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经营出租汽车的企业,特别是那些街道集体企业,相继开始经营微型出租车,从而使北京的微型面包车总数达到了2000多辆。但也有一些拥有几百辆、上千辆豪华轿车的企业,尽管日子过得艰难,却不屑改变经营策略。然而,有些乘客的话说得很中肯:“企业怎么经营是企业家的事情,可‘适应市场需求’六个字,对每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
    (原载1991年11月11日《市场报》,本报有删节)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评

  为出租车大众化叫好
微型面包车异军突起,打破了北京出租汽车业的沉寂。豪华的丰田、奔驰出租车也放下架子,改善服务,乘车难问题缓解了。
许多乘客,包括一部分外国游客,都乐意坐“微型”,豪华轿车客源减少。个中缘由是乘“微型”便宜,搭一趟,比乘豪华车少花1/2到2/3的车钱。由此可见,坐出租车也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层次。消费层次高的,坐车图舒服,不在乎多付钱。消费层次较低的,叫车求方便,不讲究车的档次高低。
“微型”的出现和发展,乘客纷纷叫好;也有人怕冲击了豪华车,主张限制“微型”发展。“微型”该不该限制?最好是先看看需求情况再作判断。据悉,北京有出租车1.7万辆,其中“微型”2000辆。从眼下看,“微型”客多,说明需求较迫切,“豪华”客源不足,倒有点过剩之虞。发展出租汽车同发展商品生产一样,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削减适销商品生产以推销滞销品,是不可取的。同样,限制“微型”发展,未必能使豪华车经营得更活。有些乘客就看中“微型”的价廉,没有“微型”,干脆不坐出租车。无疑,没有适量的大众化车辆,就会失去一大批乘客。
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对每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数量不算多的“微型”能够冲击豪华车的经营,这本身就说明:出租汽车应该高中低档兼备,除了豪华车之外,还要有大众化车辆,包括微型面包车和低档小轿车。
                (原载《市场报》)


第2版(经济)
专栏:

  铁建总公司技术竞赛揭晓
本报讯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首届职工技术大赛,于十月二十八日降下帷幕。获各单项比赛第一名的十八人,被晋升一级工资,授予技术标兵称号;获得第二名的,分别被记大功一次,授予技术能手称号;获得第三名的分别被记功一次。              (华明芳
 董立巍 陶信山)


第2版(经济)
专栏:

  义乌个体户踊跃参加人身保险
本报讯 在以“小商品王国”著称的浙江义乌市,悄然兴起个人投保养老保险的热潮。今年十月,短短十几天就有七千一百三十五位个体经营者投保养老金保险,投保面达百分之九十。此外,还有六千一百七十六名个体工商户参加了简易人身保险,一千五百多名经商农民办理了人身团体意外伤害保险。
                 (王松明 朱建新)


第2版(经济)
专栏:

  天津市风味食廊建成开业
本报讯 天津又一处饮食文化窗口——天津风味食廊建成,十一月一日正式开业。风味食廊位于河西区,全长四百二十一米,环境十分舒适。食廊内名店云集,天津市主要的宾馆、饭店均在廊内设立分店,经营中外风味食品。


第2版(经济)
专栏:

  华意将建无氟压缩机厂
本报讯 我国华意电器总公司与澳大利亚科比有限公司新技术贷款合同已正式生效。这项由澳大利亚政府特许低息贷款、科比有限公司提供全套技术和设备的技贸协议,旨在为中国建造一座用于冰箱、冰柜的高效、节能无氟压缩机生产厂。          (李钢)


第2版(经济)
专栏:

  浊度监测仪在京研制成功
本报讯 北京大通供水工程技术研究所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制成功WGZ—1型浊度监测仪并通过鉴定。该监测仪稳定性好、准确度高。
 (木子)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东农业高速高效功在开发
三年投入十二亿元,产出四十七亿元
本报讯 记者黄彩忠报道:山东省近日在北京农展馆向各界人士展示:他们主要依靠一种什么力量,使该省农业总产值能在近3年以14%的速度递增。对农业来说,这是一个相当不易的速度,也是常规农业、常规投入下不敢企望的速度。给山东农业注入强大活力的,是目前已经越来越为人们关注、重视的农业综合开发。
据山东省农委副主任孟云介绍,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山东平均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92亿公斤,棉花8585万公斤,油料4213万公斤,肉类5860万公斤。其中,近3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增产的粮食,占全省同期增产粮食的51%。
强投入是山东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动力。3年中,国家、地方、集体、个人累计投入专项开发资金12.78亿元,改造、治理中低产田815万亩,开垦宜农荒地92万亩。目前,在山东由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区有黄淮海平原、黄河三角洲、青岛三个开发区,涉及土地总面积1.5亿亩,耕地面积7300万亩,均占全省的2/3以上。
山东特别注意因地制宜,对不同开发地区分类指导。对引黄灌区的中低产田改造,井灌区、内陆盐碱地、滨海盐碱地、低湿涝洼荒地等,都形成了不同的治理规程,开发效益十分突出。
在项目区,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当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项目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已有较大增强,经受了1989年严重干旱和1990年特大涝灾的考验。项目区的田间面貌也今非昔比。科学技术的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得到强有力的推进。按现行价格计算,山东农业综合开发3年中形成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4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3.75。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梓桥玩具厂通过来料加工,吸收、消化了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到自行设计、生产铁皮发条类玩具共30多种,大部分产品出口。图为工人在装配玩具。
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