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利为社会 社会办水利
江苏着手建立水利投入新机制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周振丰)“办水利不再由农民一家掏腰包了,工业、商业、外贸和金融等部门也出钱”。这是最近举行的江苏省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决定。江苏省正着手建立全社会办水利的投入新机制,以适应大灾后水利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水利建设被称为江苏农业的“三大支柱”之一。40多年来的江苏水利工程建设,在抗御今年特大洪涝灾害,保护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冬明春,江苏还要上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经济界人士从对今年抗洪的反思中悟出一个道理:水利建设必须破单一农业的小水利观念,立全社会的大水利观念。江苏省从水利是全社会受益的基础产业这一特点出发,按照“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原则,从今冬起,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增加对水利投入的同时,将依靠各行各业筹集资金,兴修水利,建立全社会办水利的投入新机制。
根据这项规定,江苏省凡得益于水利建设且有收益的国营、集体单位和个人,均承担防洪保安和水利建设基金的筹集任务。
对城乡工交企业首先按固定资产原值的2‰,商业外贸流通企业按销售额的1‰,金融单位按利息收入的2‰,个体工商户按销售额的2‰,收取防洪保安费。
对城乡非农业征用土地,征收征地附加费,近几年主要集中用于水利。对保险公司,按财产投保收入提取适当比例,用于防洪保安。
农业发展基金的50%和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的40%,用于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
此外,将开征通航河道护岸费,征收水利堤防维护费和河道采砂管理费。从明年到“八五”末,对有固定收入的城镇职工,每人每年收交10元防洪基金。
江苏省还规定,农村每个劳力每年投15到20个水利工,治理任务重的地方可适当增加。


第2版(经济)
专栏:

  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落到实处
福建加强企业民主制度建设
本报讯 记者江宝章报道:福建省101家企业进行企业民主制度建设试点,用制度保障职工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经济上的合法权益,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101家试点企业陆续建立和实施了以内部分配公开、三级民主管理、党员干部廉洁、决策民主程序、民主评议干部、干部联系群众、职工培训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民主制度。大部分企业在与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奖金发放、工资晋级、医疗劳保、住房分配等问题上,都采取了“两公开一监督一满意”的做法,既约束了某些管理者的滥用职权,又消除了广大职工不必要的猜疑和误会。据对南平地区企业的抽查,推行民主制度建设后,有83%的职工对目前的分配公开表示满意。拥有近3000名职工的漳州糖厂在建立实施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制时,组成了由科室负责人、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代表参加的岗位测评小组,并张榜公布接受监督。这种“工人给自己定工资”的作法,公开、民主,工人满意。工人的生产工时利用率比以往提高了30%,劳动出勤率达到98.6%,工厂效益稳步上升。
企业的民主制度建设,使职工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地位,增强了职工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强化了企业各项管理的效能。据统计,一年来,试点企业职工共提出 合理化建议6万多条,直接经济效益3.85亿元。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广大船员面对近海鱼类资源衰竭的严峻形势,向公司领导提出向远洋发展。接受这项建议后,该公司在4个月即捕捞大马哈鱼980吨,净获利530万元,为国家创汇4亿日元。
经过一年的试点,福建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工作目前已在3000多个国营企业推开,并将在100家集体、“三资”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试点,努力在全社会把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2版(经济)
专栏:

  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
湖南企业科技人员增收节支显身手
本报讯 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企业科技人员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可喜贡献。据湖南省科协对全省11个地、州、市的不完全统计,近两年,这些科技人员共为企业增收节支近9亿元。
湖南省有企业科技人员9万多名。1987年以来,湖南省科协、省经委联合组织企业科技人员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的竞赛活动。近两年,在企业面临一定外部困难情况下,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了“国家有困难,我们怎么办”、“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讨论,眼睛向内,为搞活企业献计出力。据对11个地、州、市的统计,在1989年、1990年两年共提科技建议7万多条,其中已实施2万多条;立项参赛的技术攻关、技术革新项目近4万项,其中已完成3万多项;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3400多项;进行企业内有偿技术承包1600多项,其中已完成1400多项。
湖南广大企业科技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不怕困难、英勇拚搏,争做贡献。湘乡铝厂2万吨氟化铝生产系统多年来达产率仅为50%,原材料浪费惊人。1989年初,这个厂的科技人员连续奋战,对每个部位的改造都先后设计两种或三种方案,在安装施工中,一连十几天守在现场,每天一身灰和汗。经过攻关,去年底,2万吨氟化铝生产线已接近原设计生产能力,每年可为工厂增加纯利400多万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山找“小康”
垣曲开发“山地庄园”经济取得成效
本报讯 山西省垣曲县委、县政府从本县县情出发,组织和支持农民向荒山荒沟荒坡进军,大力开发“山地庄园”经济,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这个县一部分商品生产意识较强的农民,开始探索综合治山的路子。古城镇三联村老农邓士文,率先上山搞综合开发。他治山、治水,农、林、牧并举,短短5个春秋,使沉睡多年的400余亩南凹沟成为一个五谷丰登、鸟语花香、羊欢牛叫的新山庄。他还在繁华集镇建起加工自己产品的作坊和销售商店,山上产山下卖,年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这期间,全县各地又有30多户农民相继上山,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去年,新任县委书记孙靖东和县长陈志民,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及时总结经验,给模范户戴花发奖,并把这种治理形式定名为“山地庄园”经济,在全县推广。
现在,上山农户逐渐增多。他们一户承包一面坡或一道岭或一座山,吃住在山上,既治山治水又造林种粮,还养猪、养鸡、养牛、养羊,农林牧全面发展,发展起一片“庄园经济”。
县委、县政府注意帮助这些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一是提供服务。去年以来,县、乡、村投资40多万元,修路、架电、铺设水管,解决“三通”。同时,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和果树嫁接栽植技术等服务。二是政策优惠。县里决定:县政府颁发《山地治理使用证》,承包合同可以继承;10年内不征购、不提留;建住房、仓库和加工场所优先批地基;治理成绩拔尖的,经验收考核,除表彰奖励外,并记入县志。 (刘玉民 张华)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

多给些政策和服务
治理和开发荒山荒坡地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事业,劳动者需付加倍的劳动和智慧。然而,这又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业,它不仅关系到水土的治理、环境的改善、生态的平衡;而且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关系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因其艰苦、不易,所以,一个政策,一个服务,就显得十分重要。有了一个好的有吸引力的政策,才能调动起农民上山的积极性;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服务,才能保证治理、开发持久和见实效。这方面,垣曲县做法不错,他们的经验应当引起重视。如果有更多的“山地庄园”经济在待开发山区出现,山区的经济面貌一定会有更大的改观。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治理工业污染成就显著
据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记者李希光)3年前,我国工业重镇辽宁省本溪市因为工业污染严重,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如今,由于治理工业污染方面的巨大努力,长期笼罩在这座城市上空的烟雾奇迹般地消散了。本溪人说,不仅这里的空气清新了,连河水都变得清亮了。
这只是几年来我国竭力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改革开放10多年来,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6倍的情况下,我国的环境状况没有相应恶化,许多指标都控制在80年代初的水平上。
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说,在“七五”期间,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没有随工业产值的增长而成比例地增长,甚至还呈下降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约0.7%,工业废水中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含量减少18%至50%,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34%。与此同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和处理量分别增长45%和143%。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一些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此外,在自然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许多进展。迄今,全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606个,生态农业试点达734个。


第2版(经济)
专栏:

  根据对消费者调查
纺织部公布十大服装名牌产品
据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记者李年贵)为了繁荣我国服装市场,倡导“建树名牌、崇尚名牌、保护名牌”的社会风尚,纺织工业部日前公布了得到消费者公认的十大服装名牌产品。
这十大服装名牌产品是:金利来、银利来、津达、李宁牌、李艳萍牌、卡地亚、蒙妮莎、爱德康、香侬、π3.14等。
这次公布的十大名牌,是纺织工业部最近在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进行的“服装消费与名牌观念”调查的统计结果。
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我国服装消费已悄然萌生了名牌观念。在大城市的服装市场,商标影响率已接近50%,名牌影响率也已达11.5%。这意味着服装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动向。


第2版(经济)
专栏:

  制订优惠政策和措施
贵州筹资十亿扶持电子工业
本报讯 记者胡跃平报道:贵州省把电子工业作为全省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决定在“八五”期间增大对电子工业的投资,筹集10亿资金,以加快电子行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
目前,首先开发的三极管芯片生产线、便携式计算机和程控交换机等7个启动项目共2000多万元的资金已经落实到位。
贵州省制订了一系列扶持电子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如电子行业今后除了在投资分配、技术开发、设备更新、物资供应、技术引进等方面获优先支持外,还将获得扩大外引内联、建立发展基金、减免税收、加快折旧程度及享受销售收入提取10%左右开发费用等特殊政策。


第2版(经济)
专栏:

  培养我国证券人才
国际研修班在杭州举办
本报杭州10月7日电 记者计泓赓报道:为借鉴国际通用做法,培养我国证券业人才,“证券理论和实务国际研修班”今天起在杭州举办。
这个国际研修班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主办,浙江省证券公司承办。由来自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专家和我国金融证券界人士授课,并将研讨、交流中外证券业发展经验。学员是我国各地证券行业的管理人员。


第2版(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应重视藏粮于民
新华社记者 胡宏伟 实习生 孙富
在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等浙江省重点粮产区采访,记者常常听到“政府收粮难,农民卖粮难”的叹苦声。
政府收粮究竟有多难?浙江省粮食局提供的数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全省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部门进多出少,仓容紧张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这个省共有仓容40.5亿公斤,但到今年8月底全省入库粮食(包括多年库存积压)已近58亿公斤,缺仓17.5亿公斤。除超负荷加高堆放勉强解决7亿公斤外,其余10.5亿公斤只能靠大量搭建应急性露天囤等办法暂时过渡。时间一长,难保不会出现发芽霉变。一个多月后,10多亿公斤的晚稻很快又将登场,如何收储,更是一筹莫展。这种捉襟见肘的紧张状况已持续多年。每到收购季节,粮食部门顾头难顾尾,急得团团转。
而另一方面,同样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年许多农民储粮备荒的观念日益淡薄。1990年浙江省粮食产量只比上年增加3.18亿公斤,农民向国家售粮则增加了3.66亿公斤。农户多售粮少留粮的结果,既激化了政府收粮难,最终加剧农民卖粮难,又影响了农民抗灾自救的能力。
走出“两难”,路在何方?现实十分清楚:储粮包袱一味由国家统包下来不合理也不可能。在保证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搞好必要的国有储备的同时,积极建立藏粮于民的农村储粮新体系,不失为缓解“两难”,利国利民的路子之一。
从浙江省许多地方近年的实践看,要发展藏粮于民,除了须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发动外,还应该注意两方面问题:
一是要切实为农民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解决各种困难。农民不愿多储粮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家中储粮易遭虫蛀鼠咬霉变,粮食损失大。针对这一心态,湖州市粮食部门采取集体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帮助农户利用各家新建楼房楼梯下的闲置空间,铺设沥青、米糠,建起密闭式家庭储粮室。少者储粮一二千公斤,多者可达5000公斤。同时,当地粮管所设立粮油储藏服务部,粮站配辅导员,向农民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传授科学的储粮知识,深受农民欢迎。
二是不能忽视乡村集体力量的发挥。记者在浙江省乡镇企业发达的绍兴县南钱清乡南钱清村采访时看到,不久前这个村的5家村办企业集资13万元,兴建起面积达420平方米,能储粮20万公斤的集体粮仓。村里农民则如同将钱存进银行一样,把各家余粮装包入库,存取自由。储粮管理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今年8月10日粮仓正式开仓代民储粮以来,不到一个月时间全村农民就存入粮食13万公斤。这实际上成为开展农村统分结合社会化服务的又一新内容。据介绍,目前在浙江省不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已陆续推广了这一做法。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短讯

  四川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迅速
本报讯 记者罗茂城报道:一个以专业户为主体、农民技术员和科技人员为骨干,以交流专业生产技术和开展专业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四川迅速发展。专业技术协会的兴起,对发展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目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遍及四川全省各地,总数达1.22万多个,会员有55.2万人,分别占中国科协系统的12%和27%。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短讯

  山阴实行农作物统一互助保险
本报讯 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山西省山阴县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了这点。这个县的办法是把保险机制全面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农作物统一互助合作保险。山阴对农作物实行全方位保险,采用县政府统一组织、农民互助共济、保险公司代办业务的形式。凡本县境内的农业企业、乡村农户种植的各种农作物都在保险范围。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集千家之毫厘,补数家之大空”,增强了农户的抗灾能力。
(周文月 赵有中 马兴宏)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短讯

  辉县市化肥厂达到中型尿素厂规模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张玉林、本报记者李杰报道:原产2.5万吨合成氨的河南省辉县市化肥厂,艰苦创业,依靠技术进步,目前已形成5万吨合成氨、8万吨尿素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第一家由小碳铵改建成中型规模尿素厂的企业。
1984年,全国性的碳铵滞销的苗头已经显露出来。该厂毅然决定调整产品结构,改产尿素,当时我国尚无碳铵改尿素成功的先例。他们不仅将4万吨尿素装置改建成功,并很快达到了设计能力,还针对尿素生产工艺复杂、耗能高、效益差等问题,加强了企业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完善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企业消耗逐年下降,经济效益显著。去年这个厂实现税利600多万元,居全国小化肥行业之首。一期尿素改产成功后,为使设计更加合理,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效益,他们又筹资4468万元,动工兴建设计能力为4万吨的二期工程,今年6月一次开车成功。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种粮大户姚志堂
新华社记者 陈妩 本报记者 任兆欣
43岁的姚志堂个头敦实,皮肤黝黑,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记着他劳作的艰辛。这个南京市江浦县的普通农民,先后共承包了800亩地,现在是江苏省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在全国恐怕也数得上。
苦乐江滩地
姚志堂1987年与村里签了合同,包下400亩别人不愿种的江滩。风调雨顺加上老姚的精心侍弄,1988年夏粮即获丰收,大麦小麦共打了近8万公斤,老姚把粮食全部卖给了国家。南京市政府为了表彰他改良荒滩、踊跃卖粮,奖给他一吨尿素和一台47厘米“熊猫”彩电。可第二年,江滩地就让老姚尝到了厉害。
1989年夏初,江滩里金黄麦浪一眼望不到边,老姚满心欢喜,估计能收10万公斤。6月1日开割,不料第二天就下了一场暴雨。江水伴着台风肆虐,水位猛涨,眼看麦子就要被江水冲走。老姚急忙召集附近的乡亲帮他抢收,收的麦子四六分成。粮食保住了,而老姚只剩下4万多公斤,多一半都被乡亲们抱走了。县长县委书记来看望他,安慰说:“你辛苦了,你做得对,粮食到了乡亲们手里,总比让水冲走强多啦!”
江滩地承包了4年,老姚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4万公斤,并主动承担了2万公斤的粮食订购任务。现在,老姚对江滩已种出了感情,明年合同到期后,他打算和村里商量,再继续承包3年。
荒地变桑田
江滩地只种一季,老姚不愿享这“半年闲”。今年3月,在副县长王宗俊的担保下,他又承包了南京航空学院农场的400亩抛荒的实验田,没想到一开始就赶上了今年的特大水灾。
“南航这块地不好弄,高低不平,草又厚又密,头发都急白了。”话虽这么说,老姚已把这400亩地全部平整好了。年初,老姚一边整地,一边种了100亩棉花和100亩黄豆,全让6月的大雨给淹了。6到8月份,老姚在南航地连续80天没回家,请了近100个亲戚朋友和乡亲帮他抢种上了晚稻。
7月10日,津浦铁路告急,江浦县星甸镇为蓄水滞洪被迫炸圩。听到这个消息时,姚志堂正在田里干活。第二天,他和家人就去县种子站买了1000公斤晚稻种,在自家田里育了8亩小秧,到8月初,他把这些小秧都送给了星甸镇的乡亲,同时还送去了500公斤大米。
根在泥土里
老姚住着三间普通砖瓦房,屋内陈设简单,他把这几年不算多的收入又都投到了农田里。现在种粮赚不了多少钱,老姚却乐此不疲。有人劝他开个小店,一个月能收入几百元。可他觉得自己的根还是在庄稼地里,“我最喜欢干也最会干的活儿就是种地。”
现在国家鼓励农民种粮食,老姚也幸运地有一个好的“小环境”:县乡村各个部门都很支持他,农行、信用社、县农机、农资公司和科技部门都给过他许多援助,老姚说起这些来感慨不已:“我一家种这么多地,要没有各部门的扶持和乡亲们的帮助,真会寸步难行。”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新闻摄影竞赛

山西省临猗县科技副县长桑选民(右),为了帮助农民走出一条小麦——芝麻高产高效农田的道路,组织农科人员连续3年对芝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边试验边推广,使全县3万亩芝麻普遍增产50%,亩产6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120公斤,创全国最高纪录。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增收300万元。图为桑选民在地里察看芝麻生长情况。
郭波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