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农民生活改善显著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至1990年12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7元提高到630元,增长了3.6倍。全国人均纯收入200元的农户大大减少,而高收入农户迅速增加,1990年人均收入500—1000元的户占42.3%,1000元以上的农户占15.1%。
生活状况的改善集中表现为生活消费支出水平的提高。199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538元,农民生活消费结构序列已变为吃、穿、烧。食品消费支出从过去的以主食为主转变为以副食为主,主食中从以粗粮为主转变为以细粮为主。农村居民人均每天摄入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已达到或接近80年代初世界的平均水平。
衣着状况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有了改善。机织棉布正在悄悄地失去垄断地位。如今,农村居民98%的衣着用品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许多农民不仅讲求面料,而且还讲求款式、色调,夹克、羽绒服、西装等已在农村广泛流行。
到1990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8平方米。新建的房屋中,85%以上是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有近30%是楼房。
大量耐用消费品正进入农村居民家庭。44%的家庭拥有电视机,41%家庭拥有电风扇,18%的家庭拥有收录机,9%的家庭拥有洗衣机;摩托车、电冰箱、照相机等也逐渐增多。
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农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相对提高,对社会和市场的依赖性增强,商品性收入和消费比重提高。农民从过去繁琐的家庭关系中解脱出来,使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和观念正不断更新。(9月25日《经济参考报》周其甫 谭文平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丁守和向青年推荐十种史学书
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向青年推荐10种史学书。
(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具体历史事件的典范。
(2)司马迁:《史记》。是中国二十五史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亦有文学价值。
(3)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最早著作。
(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大型学术著作,可有选择地阅读。
(5)范文澜:《中国通史》。在多种中国通史中是很好的一种,内容丰富,也易读。
(6)翦伯赞:《中国史纲》。是大学历史系的教科书。比较简明、概括、易读。
(7)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读来颇有启发。
(8)李剑农:《戊戌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对20世纪前30年复杂的政治史有专门研究。
(9)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考略》。用中国考据和西方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在方法论上可供参考。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898—1949)。资料丰富,文字流畅,是一部很好的传记,亦可作为现代史读。(1991年第2期《中国图书评论》陆科军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钞票中的“珍品”
1948年,英格兰银行印制了11张“百万英镑”的巨额钞票。许多专家认为这样大面额的钞票用途不大,弊多利少。于是英格兰银行决定销毁10张,保留其中1张,盖印注销后送给本行一位职员作纪念。这位职员逝世后,伦敦有名的斯宾克钱币古董店贱价收购了这件纪念品。1982年,这张钞票被一位收藏家买去,价格为1.6万英镑。
目前称得上罕见的钞票还有印加时期的纸钞、丹麦格陵兰岛上发行的以鹅为主题的纸钞、中国明朝时期用桑树皮制成的钞票、英国1790年发行的英镑纸钞等。另外,变体纸币更是钞票中的珍品。如漏印英国女王头像的英镑、缺印面额数目的美钞、缺少某项内容的错钞等都属此类。到目前为止,行家公认最怪异的变体钞票是一张有“魔鬼的脸”之称的加拿大1元面额的纸钞。这张1954年出品的纸钞,不论从哪个角度端详都可看到一张撒旦的脸在女王左耳发卷后若隐若现。这张钞票价值连城。(1991年第5期《科学大观园》)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甲骨发现第一人——王襄
王襄,字纶阁,号符斋,也号簠室。1876年生于天津东门里仓门口。一生埋头学问,不求闻达于仕途经济,对古文化和社会史以及殷墟文字研究颇精。解放后曾任天津市文史馆馆长,8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谢世。
1898年,有常来天津的山东潍县古玩商范寿轩述说河南汤阴发现有刻痕的长条兽骨之类等,来找那年23岁的王襄。当时,津门名书法家孟定生(广慧)恰也在座。二人揣度,以为是古简,嘱范细心搜求,以利研究。
次年秋,范果然携一批甲骨来津。王襄经研究,得出是商代卜骨的结论,其刻字即是卜辞,也就是甲骨文。范听后索价昂贵,王襄和孟广慧限于财力,只买下些字小的碎片。范又到北京,将大片售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王襄在自著的《题易稆园殷契拓册》中曾记录了这一经过:“当发现之时,村农收落花生果,偶于土中捡之,不知其为贵也。潍贾范寿轩辈,见而未收,亦不知其为贵也。范贾售古器物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谓古简,促其访求……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甲骨之大者,字索一金,孟氏与余,皆因财力,未能博收……闻售诸福山王文敏公。”王襄生前曾感叹说:“我等寒士,此等珍品,吾辈恒不能得,自是常理。”
王襄老人对民族文化作出的这一贡献应当为后人纪念。
(9月22日《天津日报》王维刚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秋三月话养生
秋三月,即农历七月、八月和九月。按节气则从立秋开始至立冬的前一天为止,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6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秋三月,天高气爽,气候干燥。医家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而人的肺脏喜欢清肃濡润,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应慎防秋燥。因此,每日适当多饮些白开水、冰糖水、清茶等汤水,以滋润脏腑。秋天是阳气开始下降的过渡性季节,故谓之“天气以急”。一般说来,人的阳气不足,可借助夏天阳热之气来温养;阴精不足,则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古代医家提倡每天早晨食粥:“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少。”
此外,秋三月各种瓜果大量上市,人们适量食用瓜果,摄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素,有利秋季养生,比如,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钾,且有止泻作用,适于心血管患者与腹泻患者食用;香蕉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P有利于血管壁的弹性,维生素E能增加细胞的分裂次数,可以防衰,且有止咳、润肠、降压作用;菠萝有利尿作用,对肾炎、高血压患者有益,对治疗支气管炎也有功效;柑桔有镇咳、调肺、健胃的作用;梨可以润肺、清痰止咳、治疗便秘;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功效,对夜间睡眠不好的老人尤其适宜;葡萄有防预疲劳、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功效,常食使人强壮,但便秘者不宜多食;柿子性寒,体弱多病者不宜多吃。
(9月11日《中国食品报》张依秋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外生活时间有规定
一些国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时间和娱乐时间有不同的规定。
比利时不允许在晚11时至第二天早7时开洗衣机;法国规定从晚8时30分至第二天早7时,禁止小孩吵闹、游戏;比利时从晚10时到第二天早8时不准打扫卫生;德国是午间、晚间和星期日不能打扫卫生;英国平时不许舞会开到晚11时以后,星期六可延长至零时;西班牙规定每月只准举行一次舞会;德国规定下午1到3时、晚8时以后音响设备的音量要放小;英国则规定晚上9时以后,比利时和美国纽约规定晚10时以后不能弹奏乐器;德国规定下午1至3时、晚8时至第二天早8时之间不能弹奏乐器。
(9月1日《生活报》林山文卢瑞征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陇中罐罐茶
来到黄土雕铸而成的陇中大地,一定会被那独具风格的乡土民俗所吸引。在这里,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罐罐茶了。
罐罐茶是陇中人民喜爱的饮茶方式。一隆火,一把茶,一个一号电池般大小的茶罐和一只茶盅构成了陇中罐罐茶的全部家当。饮用时,先用劈柴架起黄土泥成的小火炉,在称作“催催”的小砂罐里放入茶叶,盛上水反复熬煎,然后倒入小茶盅饮用,直至茶败色淡。罐罐茶讲究色的浓酽和味的苦涩,在民间有能喝下粘稠吊线的茶汁才算作真正喝茶人的说法。如今,许多饮茶者摒弃了烟熏火燎的柴炉,改用小煤油炉或小电炉熬茶,砂“催催”也被导热良好的金属小罐代替,使源远流长的罐罐茶里也溢出一种现代文明气息。
陇中人民常用罐罐茶款待亲友。亲朋好友跨入农家庭院,好客的主人就会把他们拥上炕头,然后献上罐罐茶,端来油煎饼。聊着天,喝着茶,吃着饼,贵客便会品味到这一古老茶文化的无穷韵味。
(9月1日《甘肃日报》安旺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古代的假日
我国的节假日制度始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西汉时,朝廷规定每隔五日休假一次,谓之“五日休”。休假之时,按朝廷要求,大小官吏一律须沐浴更衣,因此,“五日休”又叫做“休沐”。在休假期内,臣僚们可以省亲、参拜,也可以料理家事。
唐代初,国事频繁,中央政权便改“五日休”为“十日休”,古籍中谓之“旬休”。旬休规定颇严格,凡三品以下官吏,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俸禄,甚至罢官。“旬休”制度流传了一千年,直到清朝初年才告结束。
自从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个词语便逐渐在我国流传开来。不过,当初的“礼拜天”没有今天“星期天”假日的含意,仅是对做“礼拜”日子的称呼。这样过了两百多年,直到辛亥革命以后,“礼拜天”才被固定为七天一次,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星期天”休假日。
古代节日中,属全国民间性的大致可分为三种,就是“端午节”、“春节”和“清明节”。但这些节日都没有固定的天数,各地的欢庆形式亦不尽相同。此外,“中秋节”也是全国性的节日,朝廷还特许官吏放假数日。
(9月6日《南方周末》杨建华文张勇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三国”戏剧知多少
在我国戏剧舞台上,曾上演过以三国时期历史故事为内容的剧目近八十个,这些剧目是:桃园三结义、捉放曹、三战吕布、虎牢关、温酒斩华雄、借赵云、三让徐州、辕门射戟、战宛城、白门楼、煮酒论英雄、击鼓骂曹、白逼宫、屯土山、貂蝉、斩颜良、关公挑袍、出五关、古城会、马跳潭溪、徐母骂曹、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卧龙岗、收甘宁、火烧新野、长坂坡单骑夺阿斗、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苦肉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群英会、华容道、三气周瑜、取长沙、大回荆州、甘露寺、龙凤呈祥、黄鹤楼、诸葛撑船、芦花荡、柴桑关、诸葛亮吊孝、张松献图、截江、过巴州、马超哭头、战冀州、夜战马超、取成都、定军山、水淹七军、鼓滚刘封、三启箭、争印、祭灵、大报仇、火烧连营、祭江、取街亭、收姜维、失街亭、斩马谡、空城计、葫芦峪、六出祁山、司马拜台、五丈原、祭灯、司马逼宫、哭祖庙、七擒孟获。
(九月七日《星期天》张西园文陆惟鑫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民间的“讨口彩”
吉语,民间称之为“讨口彩”、“讨吉利”,因其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表达形式。
民间的年画、剪纸、工艺品、民族服装等,大多以吉语为主题,通过描绘各种物象来表达吉语的寓意。如,以灵芝、如意、蝙蝠、绣带所组成的吉语图案称为“福寿如意”;把“寿”字写成圆形的篆书,五只蝙蝠围绕四周,称为“五福拜寿”;以一龙一凤组成的吉语为“龙凤呈祥”;以二鱼组成的吉语称为“年年有余”;以柿子和如意组成的吉语为“事事如意”。
我国民间婚俗中采用吉语更为普遍。在许多地区,姑娘订婚时,赠给情人的荷包汗巾上,绣有“凤串牡丹”的吉祥图案,以示爱情的专注。结婚时,瓶中盛上美酒,与新郎同饮交心酒,寓意“夫妻长久”。结婚典礼上,新娘穿上由玉兰、海棠、芙蓉、桂花组成的绣花鞋,寓意夫妻“百年合好”。洞房是吉语最集中的地方,对联、花被、摆设等都有与婚姻美满和未来幸福有关的各式吉语寓意图,寓意“生活甜蜜”。
吉语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流传运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9月2日《大众日报》梁福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唐代诗人雅号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后世。
诗佛——王维 王维参禅拜佛,在他的山水诗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观念。他常布置一个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写明这个“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所绘情景去领略、去体味其中奥秘,这也是佛教禅理“无我、无住、无著”之体现。所以后人誉之“诗佛”。
诗仙——李白 李白喜欢道家,其诗潇洒飘逸,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时代人贺知章见其诗,叹道:“子谪仙人也!”后人便以“诗仙”尊称李白。
诗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动乱时代,他的所有诗篇几乎无不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历代人都敬称他为“诗圣”。
诗囚——孟郊、贾岛 孟郊、贾岛二人作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性情豪迈,善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洗净铅华,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妪都解。他作诗常常是“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故世人送他“诗魔”的美称。
诗鬼——李贺 李贺的诗,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以描写鬼神怪异为题的神怪诗。故后世诗评家称李贺为“鬼才”,称李贺诗为“鬼仙之辞”,李贺本人也得了“诗鬼”的称号。
诗瓢——唐球 唐球平时作完诗,就把诗稿捻成圆丸,放入一大瓢内。后来卧病在床,便派人把大瓢投入锦江,祝愿道:“此瓢倘不沦没,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大瓢漂浮到新渠,有认识该瓢的人说:“此唐山人(唐球)诗瓢也。”于是乘小船把大瓢捞上来,整理后得诗数十篇,仅为唐球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二、三。后人也就以“诗瓢”来称呼唐球。
(1991年第9期《历史大观园》平欲晓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