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东和会在马德里开幕
本报马德里10月30日电 记者丁刚、徐平报道:今天上午10点半(当地时间),中东和平会议在这里开幕。经过43年漫长的敌对与冲突,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终于在此间的老王宫坐到了同一张谈判桌旁。
今天上午的中东和会开幕式议程不到1个小时。西班牙首相冈萨雷斯首先以东道主的身份对与会者表示欢迎。他说,西班牙人民已经为中东和平作出了努力,而且仍将为促进中东和平的实现而竭尽全力。他祝愿和会能取得成果。
美国总统布什在讲话中强调,阿以谈判将以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和338号决议为基础。他认为,这次和会不会开得很轻松,也难免会出现“搁浅”,并不指望在一天甚至一年的时间内达成和平协议。他同时表示对和会抱有信心。美国总统认为,这次和会仅仅结束阿以双方的战争状态是不够的,还应该让阿以双方和平共处,进行全面的合作。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发言中认为,参加和会的各方只有不抱着要战胜对方的态度,和会才能取得进展。他说他对和会充满信心。他强调,在中东实现持久和平就意味着对巴勒斯坦人民权利的尊重。
联合国、海湾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的代表也出席了开幕式。
按照预定的日程,和会今天下午的议程将由作为观察员的欧共体和埃及的代表发言。
尽管中东和会已经在马德里拉开帷幕,但是此间舆论认为,前途仍难预测。以色列总理沙米尔昨晚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采访时,仍然坚持不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并对和会组织者分别给约巴联合代表团两次发言时间表示不满。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又是一个丰收年
——访朝散记之一
人民日报代表团
十月,当我们应朝鲜《劳动新闻》的邀请访问朝鲜的时候,正值当地的收获时节。
飞机一抵平壤机场,丰收盛景即扑面而来。在我们驶往市区的途中,只见田野里处处堆满新收割的稻谷。朝鲜同志兴奋地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平壤到南浦,到金刚山,在数百里的行程中,马路两旁所见无不是稻菽遍地,鲜果满枝;在我们参观的地方,无论是平壤市郊的万景台合作农场,还是远离首都的江原道泉三合作农场,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万景台合作农场管理委员会的女委员长金龙冠告诉我们说,这个农场有稻田二百町步(一町步合十五市亩),去年收粮两千吨,今年粮食尚未脱粒进仓,估计可以提高两成;每个农户去年平均分红六千元,今年也肯定有明显增加。在泉三合作农场,当地同志捧出刚刚收获的柿子款待大家,欣喜地说,往年每町步柿子园一般结六吨柿子,今年到现在为止已收获将近七吨。
朝鲜农业何以取得今年的好收成?经过十天的访问,我们渐渐地有了答案。
近年来,凡去朝鲜访问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去西海水闸的。位于平壤西南七十公里的这座巨大水闸长八公里,包括三个船闸,三十六个泄水闸,一九八六年建成以来,像一条银色的巨龙锁住西朝鲜湾每日向大同江倒灌的潮水,不仅使朝鲜北部主要河流大同江水的含盐量从过去的百分之二十降到百分之二,净化了农田灌溉用水,而且和近几年兴建的五个水闸、数百公里水渠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庞大的灌溉网,使四百五十公里长的大同江变成了一座永久性天然大水库,使五个道、市的三十三万多町步农田得到灌溉,变成了稳产高产田。万景台合作农场的女委员长告诉我们,今年的好收成即得益于大同江上三个扬水站源源不断的浇灌。现在,朝鲜全国共有水渠四万多公里,大小水库一千多座,总灌溉面积一百八十万町步,几乎所有的耕地都布满了灌溉网。
朝鲜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从耕地到插秧、收割、脱粒、运输的各个生产环节,几乎都摆脱了手工劳动的落后面貌。早在第二个七年计划期间,朝鲜全国农村的拖拉机数即增长了十五倍,汽车增加了一点三倍,现在已是第三个七年计划的第五个年头,朝鲜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农机的供应数量亦随之逐年增长。在万景台合作农场,平均每一町步农田上就有拖拉机、收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近三十台。
今年二月开始,朝鲜各地即掀起积肥运肥的热潮。据报道,今年的有机肥施肥量大大超过往年,咸镜南道的山坡地每町步施肥一千吨,黄海北道的玉米地每町步施肥一千五百吨。化肥的供应也得到保障。在泉三合作农场,女委员长李顺今同志特地介绍说,今年的柿子获丰收,和国家供应足够的化肥不无关系,每町步所施的氮、磷、钾肥都大大超过往年。
科技兴农,是朝鲜农业取得丰收的又一重要原因。各个农场下面分若干作业班,每个作业班里都有一个农业技术知识普及室,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农场员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讲授的内容从如何使用化肥、农药,如何操作和修理农机,到如何种植水果、蔬菜等,无所不包。农场对每块土地的土壤成份、农作物生长情况都有详细的调查记录。
有了以上这些措施,再加上今年天从人愿,气候适宜,夏季降雨充分,对农作物有利,因此朝鲜各地农业普遍丰收。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农业丰收也凝聚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万景台合作农场的负责人特别谈到,今年该农场的一部分农田发生了一种罕见的病虫害,中国方面闻讯后立即派出专家和朝鲜农艺师一起研究消灭病虫害的办法。当我们听着主人的介绍,品味柿子、红薯和丰盛的民间小吃,看着远处堆积着的漫野新谷,我们不由得为朝鲜人民的丰收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附图片)
朝鲜田野上到处堆放着新收割的稻谷。
本报记者 邵华泽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欢迎中东和会召开
柯魁
酝酿已久的中东和会终于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了。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将同以色列就地区安全、水源、难民、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问题举行会谈。这是阿以冲突爆发40多年来,中东有关各方普遍参加的第一次和会。国际社会对此表示欢迎。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的“热点”之一。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中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得这个地区战乱频仍,国家不能生息,人民历尽劫波。尽管联合国为此还通过不少决议,但均奏效甚微。现在,经过阿拉伯国家及有关各方的艰苦努力,阿以冲突双方终于一起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了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的进程,这是中东局势的一个积极变化,将会有利于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东问题由来已久,阿以双方积怨甚深。尽管对立双方目前已聚首一堂,但对一些实质性问题的看法仍然相距甚远。以色列至今还声称要继续占领阿拉伯领土,拒绝同意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拒不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使和会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阴影。中东地区真正实现和平看来还须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然而,要和平,不要战争,毕竟是中东地区人民的普遍呼声。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种种困难,中东和会的前途也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有关各方表现出诚意并采取灵活务实态度,以安理会242和338号决议为基础,中东问题总有一天会得到公正、全面和持久的解决。这是中东地区人民的心愿,也是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要求巴勒斯坦人民
支持约巴联合代表团
新华社开罗10月30日电 突尼斯消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要求巴勒斯坦人支持出席马德里中东和会的约旦—巴勒斯坦联合代表团,警告一些激进组织不要破坏中东和会。
阿拉法特29日在突尼斯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对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民的讲话,已被录制成录像带并在东耶路撒冷播放。
他在讲话中说,约—巴联合代表团代表“被占领土内外的所有男女老幼”。


第7版(国际)
专栏:特写

  为了寻求公正的和平
本报记者 丁刚 徐平
10月29日下午,前来采访中东和会的各国新闻记者中,许多人都赶往苏联驻西班牙大使馆,参加布什总统和戈尔巴乔夫总统会晤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留在马德里西郊新闻中心里的记者们也都在聚精会神地写稿或观看电视实况转播。
约3时40分,出席和会的巴勒斯坦顾问委员会主席费萨尔·侯赛尼、发言人哈纳奈·阿什拉维、谈判团团长海特尔·阿卜杜·沙费等突然出现在中心。他们本是应中东广播电视中心之请来接受专题采访的,在场的各国记者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好机会,于是立刻蜂拥而上,将他们团团围住,连珠炮似地发问。
这是一次完全出乎意料的“记者招待会”。连新闻中心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楼梯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数不清的摄像机、照相机镜头全对准了巴勒斯坦代表,镁光灯闪烁不停。好几个记者为了能到前面去而被挤倒在地……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解决,中东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当巴勒斯坦代表昨天高举橄榄枝走下飞机,到马德里来寻求和平时,他们立刻成为新闻记者们关注的中心;大批记者早早就守候在他们下榻的维多利亚旅馆门外……
与巴勒斯坦代表同机抵达马德里的耶路撒冷《先锋》周刊记者阿托夫·萨阿特感慨地告诉记者:“我们来参加中东和会,就是要让世界知道巴勒斯坦,就是要证明巴勒斯坦的存在。”
在西班牙治安警察手拉手组成的大雁阵式的保护下,巴勒斯坦代表离开了新闻中心。看着眼前电视屏幕上被占领土的阿拉伯人举着橄榄枝要求和平的游行场面,阿什拉维代表巴勒斯坦人民所说的话在记者耳边久久回响:“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求实现公正和平的新的可能,这种和平应是建立在联合国决议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之上的。我们责任重大。为了我们的人民,为了公正的和平,我们决心力尽职责。”
(本报马德里10月29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波兰:罢工、衰退和弊端
许多人重新考虑资本主义道路
编者按:美国《华尔街日报》不久前发表了该报记者发自波兰的一篇题为《罢工、衰退和弊端使许多人重新考虑资本主义道路》的报道。内容如下:
若要一睹苏联今后面临的痛苦,请看波兰城镇萨诺克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这个镇最大的工厂——萨诺克汽车制造厂大门口红白色团结工会旗帜中间悬挂着“作好罢工准备”的横幅。通向厂房的台阶上,一工会干部向工人们说:“也许明年我们的情况就会正常,但我们必须要能活到今年年底。”萨诺克汽车厂的工人已经放下工具准备罢工。这家国营企业因得不到零件供应而停产。国家拒绝给予它任何帮助,使它濒临绝境。
在经济严重衰退和选举临近的情况下,政府进退维谷,对萨诺克汽车厂一类的企业,若坚持不予过问的原则,有扼杀民主的危险,若进行干预和挽救,则波兰移植资本主义的使命就有失败的危险。
瓦文萨曾无意中说过:他不知道波兰是否有必要去重新确定经济的方向。两年来,波兰两届政府都坚持国营公司的命运由市场控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把波兰政府的这一决心作为它提供援助的基础。而今天,未参加政府的波兰经济学家几乎无一不认为国家干预的时刻已经来临。
尽管已经开始不断出现私有化和私营企业,80%的工业仍在国家手中。对大多数职工来说,共产主义结束以后的生活是艰难而又充满困苦的。工人们受够了勒紧裤带的痛苦。如果说10月末波兰议会首次选举反映了他们心情的话,那么,波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设计师们会担心,他们的努力可能将全部落空。
波兰的主要顾问、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说:“担忧和混乱仍可能把这个国家投入灾难的深渊。”
财政部长巴尔采诺维奇深知,波兰已无钱来人为地延续这些工厂的生命。不久前,他曾说:“野心勃勃的使命的结局常常是惨痛的,我们可能赢得选举而失去波兰。”
对于萨诺克汽车厂一类的工厂,惨痛的结局就在眼前。1990年,这家工厂尚能以其垄断地位盈利。它在6300名工人中解雇了1300人,并把每年制造3800辆汽车的产量削减60%,提高车辆售价,获利200万美元。今年的运气就不行了,国家取消对运输公司的补贴,各工厂把车辆直接卖给私人,市场没有了。该厂今年生产的车辆不到1000辆,还将解雇工人2200名。它欠银行1000万美元,欠供货商700万美元,到8月底,亏损额已高达500万美元。
在波兰各地公司的亏损和负债情况都很糟糕。今年波兰的通货膨胀可能下降,但生产也在下降,上半年的生产下降了11%,下半年可能下降30%。
厂里的普通工人是不能理解情况怎会变成这样的。亚当的丈夫在汽车厂当了28年的电焊工,被解雇去乡下种地。这位四个孩子的母亲一边流泪一边说:“工厂、机器,一切都为工人所有,而现在却要他们滚蛋……毁了!工厂,国家,一切都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