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1-10-30

1991-10-30新闻联播 文字版

红土地上的美丽图画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红土地上的美丽图画<br/> 杨成武<br/> 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和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的座谈会之后,我又在电视上高兴地看到了由中央电视台和赣州电视台为纪念这一重大节日而联合摄制的音乐艺术片《杜鹃红 茶林绿》,禁不住要说几句感慨的话。<br/> 我老家就在与红都瑞金仅一山之隔的闽西根据地长汀。它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我参加了红军。到长征离开赣南时,我在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任政委。在这期间,我随部队转战赣南闽西,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亲身感受和领悟了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当时仅有200万人口的赣南,参加红军的就近30万,支前作战的赤卫军、洗衣队等人员约60万,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近11万人。正如片中第一首歌《鹃花颂》及其画面所昭示的那样,因为有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无数人民群众无私无畏的奉献,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强盛。值得称道的是,片中还充分展示了赣南人民继承苏区传统、发扬老区革命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新成就,作出的新贡献。歌中所唱的,画面上所拍的,就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图画。<br/> 这部电视片无论从编导、摄制、音乐和演唱风格上,都洋溢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贯穿全片的赣南采茶音乐的旋律基调,悠扬动听,别有风韵,特别使我们这些客家人感到亲切、欣慰。听江西的同志讲,词曲的创作人员大都是赣南土生土长的,正因为他们深怀对红土地的感情,熟悉老区人民的生活,因而能够产生和形成充满时代气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构思。记得当年赣南人民曾用《兴国山歌》动员人们参军扩红,有“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我想,《杜鹃红 茶林绿》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将同样给行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人们,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激励和鼓舞。

走向新生的阵痛——看现代评剧《大门里的媳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走向新生的阵痛 <br/> ——看现代评剧《大门里的媳妇》<br/> 霍大寿 张玉华<br/>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演出的评剧《大门里的媳妇》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戏剧界的好评和观众的青睐。在今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中,剧作者赵德平荣获优秀编剧奖。该剧通过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向观众展示了农村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揭示了在伦理道德观念上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把人的思想解放作为探讨的课题,摆到了观众面前。<br/> 《大门里的媳妇》以李淑兰、刘志远、白霞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的矛盾冲突为戏剧结构的核心。采用双主线对比手法铺陈剧情。全剧以离异后的男女主人公各为一条主线,从他们在城市、乡村的两个家庭的生活,交叉描摹了几个遭遇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和性格撞击。这些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的追求。不管他们自以为是幸福的,抑或是不幸的,都能使人看到在他们身上打着历史的、时代的烙印。刘志远再婚后,思念旧情,受着良知和感情的折磨;白霞与刘志远结合后,爱得过分,却难以得到他的真情;张秀苦恋李淑兰二十余载,几次求婚遭到拒绝;西粉莲尝试过三次失败的婚姻……虽各有各的不幸,但每个人物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这些人物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并非在书斋里“侃”出来的,因而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大家会在品尝剧中人的辛酸苦辣时,自然地去分辨生活中的是非曲直。李淑兰是剧作家浓墨重笔着意刻画的人物。她善良、贤慧、朴实、正派、勤劳而又刚强。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刘志远,为他奉献出了一切,渴望幸福的生活。然而,丈夫却离异了她。对于变心的丈夫,她没有乞求或报复,而是决心“要活个样”给他看,磊落豁达地咽下了苦涩之果,毅然挑起了被刘志远遗弃的家庭重担。她争强好胜,苦熬20多年,在刘家顶门立户,寻求自己的生存价值,实现了“在人前争脸面”的意愿。但却失去了自己本应得到而且能够得到的那份幸福。作者以深沉的笔调,把这个具有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农家媳妇塑造得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同时作者又以沉重的笔触,犀利地揭示了她忍让、封闭、而又自信、刚愎的矛盾性格。她把自己关在大门里寡居,是为了维护做女人的尊严、人格。然而,她越是这样顽强地维护自己,就越显示出她外表刚强而内心自卑、自艾、自怨以及自筑心狱的悲剧。作者通过对她性格的挖掘,反映了传统世俗观念给予中国妇女的沉重负荷。<br/> 李淑兰面对张秀求爱的复杂情愫,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她不是不爱张秀,她也想突破感情的闸门,渴盼拥抱“男人的热胸膛”,寻回失去的世界。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她将和张秀拥抱的一霎那,竟理智地推开了张秀,熄灭了幽幽升起的爱情之火,又回到“宁可要名声,也不要那万人指脊梁骨的福份”的樊笼中去了。这一点,恰恰是几千年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贞节观念在她身上的消极作用。感情是真实的,现实也是真实的。只有李淑兰这样的典型人物才会有如此之举。这是历史的局限,也是“这一个”人物的局限。描写李淑兰思想的反复过程,鞭挞封建道德的桎梏在现代人心灵上阴魂不散是该剧创作的绝妙之笔。当李淑兰亲眼看到刘志远和白霞卿卿我我的情景,完全悟察到自己依恋的旧情已不复存在之时,她才真正地面对了现实,面对人生,反思了自己经历的凄风苦雨。当她从迷茫中觉醒过来时,她那干涸许久的心田里,仿佛涌入一股汩汩的清流,战胜了走向新生的阵痛,使她有勇气推开了禁锢自己多年的“临街两扇黑大门”,迎来了充满耀眼阳光的新生活……李淑兰的“解放”,正反映了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曲折历程。让我们看到了源于中华优秀民族性格的新思想、新道德的产生是多么艰难!

山韵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山韵<br/> 刘明忠<br/> 春雨刚过,大地还笼罩在细纱飘渺般的烟雾中。我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踏着沾脚的泥土进家来。问隔壁小叔,才知道家里人有事外出,母亲到北山洼菜地去了。<br/> 我习惯地朝北山洼走去。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潮味、野草的清香。层层的梯田,麦苗绿油油的一片,望上去像人工织成的精美地毯;嫩叶垂露,像一颗颗晶亮的珍珠。路旁的小河,清亮亮的水中有几条小鱼在欢跃。路边、山坡上满地是嫩草,到处像蒙上了碧绿的绸缎,闪耀着柔和的绿光。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诱人的绿色,好美的家乡啊。<br/> 我来到菜地边,母亲放下手中的铲子,双手搓了搓手上的泥土,站了起来。面带微笑,朝我呼唤:“儿啊,你回来啦。”我点了点头,赶紧走近母亲。母亲微笑间,眼角旁、额头上深陷的皱纹还未舒展,连忙又说:“过来,让妈看看,瘦了没有。”<br/> 母亲习惯地拉过我的双手。她又赶忙放开,再次将手上的泥土搓了搓,在衣襟上揩了揩,这才紧紧抓住我的双手抚摸着。母亲的体温像电流一样传遍我的全身。我仔细观察母亲这双勤劳的手。冻伤的裂痕还未痊愈,每一个指关节刻有几道明显的小沟,指甲被摩擦得长短不齐,双手摸在身上像几块硬壳布在抹擦。就从这双手,我看到了母亲的养育之恩,劳作的辛苦,心中感到一阵酸楚。这双手摸着,我感到母爱的情感在周身流淌。<br/> 我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的那个月夜。山村的初夏,夜晚安然而恬静。碧绿的大地,在银色的月光下,呈现出一派生机。晚风带着泥土和禾苗的芳香,徐徐吹来,使人感到暖烘烘周身舒畅。今晚母亲要和湾子里七位姑嫂在这月光下进行插秧比赛。<br/> 一声清脆的铜锣声响,八位选手顿时飞快地插了起来。我只见妈妈左手分秧,右手插禾,配合得如机器般匀巧,插得如飞梭般迅速。孩子们都在为自家母亲鼓劲,呐喊,但我看到母亲这般神速,发呆了,自信冠军是稳拿的,用不着我瞎嚷嚷。果然母亲以绝对的优势取得了第一名。我为有这样一位勤劳的母亲、为母亲有一双神仙般的手而自豪。从此,在脑海里深深地印下了这一幕……<br/> 回得家来,母亲发觉我的衣领磨破了,忙对我说:“过来,让妈给你缭几针。”我又像小时候一样,蹲到母亲胸前。屋里光线太暗,我们来到屋外禾场旁草地上,母亲轻轻地给我缝了起来。突然,在我的思绪中,觉得我变小了。今天的情景和小时候一模一样。今天我理解《游子吟》的含义了,眼下就是这样一幅图景。天下最疼爱人的人,莫过于母亲。<br/> 我太幸福了。我舒舒服服地躺在母亲面前,躺在绿色的草地上。我看到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杨柳丝丝。北山洼一团团柔柔的雾轻轻地浮起,在山朦胧、雾朦胧间,我听到那花和草在一起交谈。我喜欢家乡的宁静与和谐。碧绿的草地把生命坦荡地铺开来,铺成一片温馨而真诚的微笑。让许多花在它的微笑里舒展,让秀气的杨柳静静地站立,让雪白的兔子、灵巧的黄鹂、会唱歌的画眉,无忧无虑地跳。浑然间,我觉得自己与家乡的土地粘合在一起,与大自然粘合在一起了。<br/> 我幸福地化合在母亲的怀抱中,品味着永无休止符的山韵。

最动情的部分——写给为泄洪奉献出家园的农民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最动情的部分 <br/> ——写给为泄洪奉献出家园的农民<br/> 张笃德<br/> 农民的精神<br/>  是在水的映耀下<br/>  穿透厚积的土层和尘封<br/>  越来越深刻<br/>  越来越纯洁的<br/>  在水中<br/>  农民<br/>  是最动情的部分<br/>  可以想象被汗水涤亮的家园<br/>  以及黧黑的脊背和圣洁的灵魂<br/>  渴望幸福<br/>  沐浴光辉的农民<br/>  栖息在抒情的枝蔓上<br/>  高歌爱情的时候<br/>  在夏天热烈的光里<br/>  淳朴微笑的时候<br/>  被凶蛮的洪水无情地掀倒<br/>  漂泊的痛苦如扭曲的根……<br/>  丰收在秋天之外抽泣<br/>  木犁在田畴的异域蒙尘<br/>  汪洋恣肆的波峰上<br/>  农民们打涝起溺于水中的歌谣<br/>  擦亮湿漉漉的眼睛<br/>  树起倒伏的栅栏<br/>  当都市上空传来悠扬的钟声<br/>  便顽强地站立起来<br/>  用力抖落了不幸和伤痕……<br/>  经过生命的洗礼<br/>  不甘沉沦的农民哟<br/>  把抗争的双手<br/>  种植进<br/>  九一年不驯的河水<br/>  打桩<br/>  筑堤<br/>  排涝<br/>  血肉之躯生长成不屈不挠的责任<br/>  水<br/>  席卷了大地<br/>  却使我们真正认识了农民<br/>  是水<br/>  使农民伟大<br/>  农民在和水的相濡以沫中<br/>  完成了思想的鲜亮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艺文短波<br/> △《梁实秋怀人丛录》最近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全书收文章四十篇,几乎是作者回忆、怀念文章的全部,作者根据亲身经历追述了“五四”以来的二十几位重要的思想家、诗人、散文家、学者和其他名人的作品和生活,有闻一多的刚直气质、有老舍的幽默言语,也有徐志摩的爱情纠葛、胡适的做人方式,还有张自忠将军抗战中的往事……读书中能了解被写者、也能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学修养。      <br/>               (袁晞)<br/> △四川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青春无悔——云南支边生活纪实》是一批已近不惑之年的知识青年对往事的回首,青春时代的壮美理想、劳动生活的艰辛困苦、少年男女的纯洁爱情、知青同辈的深厚情谊、父母儿女的相互思念,从八十六篇真挚、朴实的文章中涌到读者眼前。 <br/>      (文一)<br/> △新加坡华文文学作家兼企业家周颖南先生的《南国声华——周颖南海外创作四十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他的散文、文艺随笔、文艺评论等文章约百篇,三十余万字。其中与叶圣陶、俞平伯、巴金、丁玲、刘海粟、萧乾、饶宗颐、施蛰存等海内外文化名人交往为题材的文章,具有欣赏价值和资料价值。 <br/>                    (文一)

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画家张道兴小品展近日在中国书画研究院开幕,作者在画中着意强化北碑笔法与斧劈皴法方意识的结合。图为《板桥小像》。

《大地》月刊告读者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大地》月刊告读者<br/> 人民日报《大地》月刊1992年1月公开发行的消息发布后,海内外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要求订阅;现将订阅办法告读者:《大地》月刊邮发代号为36—139,读者即日起可到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发行刊局为河南信阳邮电局,每期定价2.40元;海外读者可直接向《大地》月刊社联系。衷心感谢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br/> 《大地》月刊社<br/> 1991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