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稳妥推进价格改革
国家物价局局长 罗植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价格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配合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总的看,成效显著,也存在一些问题。认真总结12年价格改革的经验,提出“八五”期间价格改革初步设想,对完成9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价格改革的简要回顾
12年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客观发展过程,大体形成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的初始阶段(1979年—1984年10月)
在这个阶段,以国家有计划地调整价格结构为主要改革方式,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为重点,进行了六次较大规模的价格调整。同时,对价格管理体制也作了某些探索性的改革,主要是下放部分价格管理权限,逐步放开小商品和部分农产品价格,部分机电产品实行浮动价格。
(二)改革的展开阶段(1984年10月—1988年9月)
在这个阶段,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要改革方式,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为重点,出台了三项较大的改革方案,即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10多种工业消费品价格,工业生产资料实行价格“双轨制”。同时对价格结构作了部分调整,适当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部分烟酒价格和城市4种主要副食品购销价格。但是,我国这时经济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总水平过度上涨,抵消了价格改革的部分成效。
(三)改革的深化阶段(1988年9月至今)
在这个阶段,以建立完善价格间接调控系统为改革重点,在新的水平上增强对价格的宏观控制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对价格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主要是提高粮棉的定购价格,与粮油的统销价格,提高煤炭、石油、电力、钢铁、运输、邮电等基础工业品价格。
  价格改革的巨大成就
经过12年的改革,我国的价格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严重扭曲的价格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12年改革,农产品和基础工业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的状况有较大改善。1990年同1978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累计提高174%,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提高72%,农民用同样数量的农产品交换的工业品增加了59.2%;采掘工业品价格累计约提高150%,原材料工业品价格累计约提高130%,加工工业产品价格累计约提高94%。这种价格上升的梯型格局,有利于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朝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发生根本转变。
12年来,通过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国家定价比重缩小,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比重明显扩大。1990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7%下降到29.7%,市场调节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3%增加到53.1%,其余17.2%实行了国家指导价。在农民出售的农产品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减少到25.2%,市场调节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5.6%增加到52.2%,国家指导价比重增加到22.6%。在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1978年几乎全部实行国家定价,到1990年,国家定价的比重减少到44.4%,国家指导价的比重增加到18.8%,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增加到36.8%。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了灵活的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格局。
(三)传统僵化的价格观念已有重大破除。
价格改革的实践,使人们冲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要限制价值规律作用的观念,树立了要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尊重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观念;冲破了稳定物价就是价格长期不变的观念,确立了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观念;冲破了单纯调整比价关系的观念,树立了调放管结合的观念;冲破了单一计划价格的观念,树立了建立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的观念;冲破了对价格实行单一直接管理的观念,树立了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相结合的观念;冲破了对企业价格行为单纯管理的观念,树立了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观念。
(四)价格管理机构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到1984年,全国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物价管理和检查机构。1988年以后,物价系统又逐步向县以下延伸,不少地方在县以下建立了乡镇物价管理站或物价所。物价系统的统计、信息和成本调查等监测系统从无到有,已经初具规模。
  价格改革形成的若干共识
12年价格改革的实践,使我们形成了以下共识:
(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价格改革的根本目的。价格改革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要按价值规律办事。价格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既要稳定物价,又要振兴经济”是价格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和稳定、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审时度势,恰如其分地把握改革的力度。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价格改革总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价格上主要表现为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并存。无论哪种价格形式都是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的结果,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四)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是推进价格改革的重要原则。逐步解决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在企业能够承受的情况下,贯彻企业“消化一部分”的原则,以及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推进价格改革的重要原则。
(五)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是进行价格改革的前提条件。当经济总量基本平衡时要不失时机,积极推出改革措施。
(六)协调配套是价格改革顺利进行的客观要求。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劳动、工资、企业、流通、外贸等方面的改革相配套。不讲协调配套,“孤军深入”地进行价格改革,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七)健全与加强物价管理机构是价格改革的组织保障。作为物价管理机构必须具有总揽全局、统筹安排的职能,才能避免“政出多门”。  “八五”期间价格改革的基本设想
根据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精神,总结12年价格改革的经验教训,“八五”期间价格改革的基本设想如下:
(一)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持续相对稳定。
“八五”期间,要进一步巩固治理整顿的成果,继续严格控制物价总水平上升幅度,使之与国家、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初步设想,“八五”期间零售物价总水平年平均上升幅度要比“七五”平均数明显降低。实现这一控制目标,首要前提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持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各自和相互之间的基本平衡。
(二)价格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有较大前进。
要逐步改变粮食、能源、交通运输等初级产品和基础设施国家定价偏低的状况,提高这些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企业消化一部分涨价因素,防止各类产品价格等幅上涨,造成不合理的比价复归。
(三)健全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
进一步减少国家定价的范围,扩大市场调节的部分,继续向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其他一般商品和劳务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的目标前进,并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价格调控体系。要继续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国家管理价格和市场调节价格的形成,都要反映计划经济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价格管理,逐步建立和健全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价格调控体系。要建立主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逐步形成能调节供求,平抑价格,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价格调控机制。
(四)建立和完善价格监督、监测体系。
为了形成放有度、活有序、管依法的价格秩序,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物价总水平统计监测制度,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统计报告制度,市场调节商品的行情报告制度。要逐步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价格信息网络。要进一步完善价格监督检查体系,积极探索市场调节价格的检查方法和政策。
总之,要实现“八五”期间的价格改革初步设想,最重要的是坚持总量平衡,防止通货膨胀。同时,价格改革的步伐必须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目前,价格方面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八五”期间不可能全部解决。但我们坚信,只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八五”价格改革的初步设想,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正确处理“想”与“干”的关系
黄华恩 张鸿志
完成跨世纪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想”与“干”正确结合起来。
第一,正确处理想自己与想大众的关系,树立跨世纪的群众观。有的人唯独注重什么“自我思考,自我控制,自我设计”,追求什么“自我完善,自我独立,自我实现”。殊不知,“自我”与“非我”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一般来说,主观想的,如果不为群众理解和赞同,想的再好,也只是痴心妄想。只有自己的主观愿望符合群众的要求,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跨世纪者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事业上如鱼得水,在工作中左右逢源。
第二,正确处理想自己与想国家的关系,树立跨世纪的全局观。恰逢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临步履维艰的强国路,跨世纪的一代绝不能只追求自己的发家致富,不管国家的荣辱兴衰,或者一味注视个人成名成家,丢掉对国家的奉献义务。在公与私、国与家的选择上,只有以国家民族的全局利益为重,先公后私,先国后家,想民之所想,干国之所需,才不至于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有人会说:“小河有水大河满,小家兴旺国富强”。假如祖国贫困落后,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资格,我们又将靠什么生存发展!靠寄人篱下,奴颜卑膝吗?靠嗟来之食,苟且偷生吗?不!只能靠祖国的繁荣富强。正如一位学雷锋标兵所说:“只有祖国有前途,民族有前途,我个人才会有前途。少想点自己,多想点国家,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好了,中国人的腰杆子也就硬了,何愁个人没有光明的前途呢?”
第三,正确处理想干与实干的关系,树立跨世纪的实践观。实践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是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想得多干得少”,“眼高而手低”,制约了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坐着想不如起来行”,苦思冥想,卫星不会上天。唯有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勤勉工作,理想才能成为现实。我们应走出“明日歌”的误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搞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成绩。
第四,正确处理埋头干与向前看的关系,树立跨世纪的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伴随着许多的艰难、冲突和困惑。如果“只拉车,不问路”,难免误入歧途。如何处理埋头干与向前看的关系,树立跨世纪的发展观?正确的选择是:一、讲理想,增强干的信心。只有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理想,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才能在困难中看到光明,在失望时看到希望。二、勤学习,提高干的水平。既要向实践学习,开扩视野,又要向书本学习,学马列著作和毛泽东思想,学经济理论和科技知识,学时事政治。三、守纪律,埋头干求发展。只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踏实苦干的标兵,跨世纪者才能在新形势下朝着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四有”目标迈进,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健康成长,建功立业。
(作者:黄华恩,共青团湖北省襄樊市委书记,三十八岁;张鸿志,工商银行湖北省襄樊市中心支行干部,二十八岁)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最有前途的事业
贾永旭
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实践。在人类即将告别这一伟大世纪,迎接新的纪元的时候,中国跨世纪的青年一代,该以怎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呢?尤其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曲折,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处于关键阶段的时候,当代青年的前途如何呢?我认为,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最有前途的事业。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使青年一代施展才华成为可能。翻开中国的历史,历代的热血青年都曾苦苦寻求报国立身之路。他们的才华和理想不可谓不高,他们的精神与壮举也为后人所景仰。然而,他们的理想与抱负或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或囿于自身的局限而无法实现。报国无门,立身无路使一代代有志青年泣血含泪,抱憾终生。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使青年一代的理想与抱负,具备了施展和实现的可能性。因为,社会主义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只有在这种制度下,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那种为国为民的理想与抱负,才能够有实现的条件。今天,我们所讲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更多地是与人民的利益、与社会主义事业连在一起的。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社会进步是一致的。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最合理、最有前途的社会制度,她从根本上保证了有高尚品格和远大理想的青年施展才华的机会。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为青年施展才华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必然需要全体人民参与,尤其需要青年一代作为突击队和生力军参与才能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历史文化悠久而经济和教育比较落后,幅员辽阔而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大国,脱贫致富,改变落后面貌,是全体人民的迫切要求。如此宏伟浩大的工程,需要千百万人经过几代努力才能达到。所有这些,都给跨世纪的青年一代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任何一个有志于振兴中华的热血青年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给青年施展才华展示了光明的前途。首先,这是因为我们从事的事业具有光明的前途,这就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灭亡与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既不只是出自对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只是源于向往社会主义的善良愿望,更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解决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个历史趋势就不会改变。其次,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我国4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已初步显示了她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尽管社会主义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而是前进中的曲折。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这早已不再是假说,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回顾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的历史,完全可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事业是前途无量的事业,她为人类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不管出现怎样的困难和曲折,社会主义制度一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制度,胜利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每一个为这一壮丽事业而奋斗的青年必定有光明的前途。
(作者为陕西秦岭电气公司党委宣传部干部,35岁)


第5版(理论)
专栏:昆仑杯青年跨世纪的思考征文

  爱国主义者的神圣选择
黄亚红
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尊严,致力于祖国的现代化,是每个爱国者自觉而神圣的选择。我认为,从这个角度看反“和平演变”斗争的意义,亦即把反“和平演变”同对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负责精神联系起来,当能帮助每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在这场斗争中确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行为。
首先,应该弄清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究竟是为谁谋利益。西方一些人挥舞着“人权”、“民主”的旗帜,大肆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攻势,其出发点绝不是为中华民族谋利益,而是为了满足西方垄断集团的贪欲。几十年来,人口少于世界百分之六的美国每年消耗了大约占世界年消耗百分之五十的原材料,世界资源的这种配置格局不可能支持发展中国家达到美国目前的生活水平,这意味着,如果发展中国家走向富裕和现代化,美国的生活水平就难免要相对降低。因此,正如印度的一位政治家曾尖锐揭露的:为了阻滞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美国实质上奉行着“四等国靠边站,让最有力量的国家独占地球”的外交政策。比如,面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有可能在下世纪初跃居世界前几位的大趋势,西方一家著名的思想库急忙向该国政府建议:应当遏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让中国发展得这么快。其具体方略,一是阻挠中国实现统一。若中国统一之后,台湾的资金、香港的信息、大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强大的科技力量以及比较廉价的劳动力诸因素结合,就会使中国迅速崛起。二是支持大陆持不同政见者,不时制造小动乱,分散中国政府的精力,从内部使中国经济停滞下来……热闹于西方政坛的“人权报告”、“经济制裁”以及花样百出的宣传战、心理战表明,西方的思想库与政治家之间在企图使中国发生“和平演变”的问题上,保持着惊人的一致。
其次,必须对西方的“和平演变”图谋一旦得逞的严重后果具有清醒的认识。既然我们认清了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利益动机,就不能不对其直接的政治目的——推翻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保持高度警惕。四十年前,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没有一个中国政府能使中国有足够的东西吃,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的面粉,即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才有出路。四十年过去了,我们依靠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但成功地解决了十一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由解放初占世界第十三位提高到目前的第六位……连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不得不惊叹:我们时代的奇迹之一,就是中国在惨遭二十世纪各种最可怕的天灾人祸之后,她在世界上已成为雄踞一方的大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世界大国都愿意别国强盛和实现现代化。正如一些著名学者所指出的,如果西方的“和平演变”图谋在我国得逞,我们从本世纪五十年代才真正迈开步的现代化进程将再次中断,中国社会将再度变为一盘散沙并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中华民族将重新遭受被剥削、被奴役的厄运,国家的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等等为爱国者所最珍视的东西将化作泡影,从而使我国彻底丧失赶超发达国家的最后机会和希望——这种种严重后果,无疑是每一个真诚的爱国者所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总之,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或立场出发,为了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利益,每一个真诚的爱国者都没有理由置身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之外,而必须在改革开放中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反“和平演变”作为爱国的神圣义务和庄严责任承担起来,挫败任何使我们偏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企图。
(作者为湖北省来凤县人大常委会干部,女,二十七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