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草棚”记
梅洁
一方长长窄窄的土池——不足25平方米,土池上方抻着白色塑料布,塑料布上面苫着厚厚的秫秸秆——这就是我要写的“草棚”。“草棚”被岁月剥蚀得发灰发白,仿佛一位鹤发仙翁,在黄色塬上凛立,在高原风里苍然……
1990年11月15日,“草棚”里成功地驯化栽培出举世珍品“蒙古口蘑”!当几位中国著名微生物专家从“草棚”里走出来,向世界宣告:“蒙古口蘑”在张家口栽培成功时,“草棚”里发生的一切已不是神话胜似神话了!专家们说:“这是中国人的喜事!外国人搞了30年没搞出来,你们六年搞出来了,这事了不起啊!”
于是,中国记住了这个日子!大草原记住了这个日子!
1936年,日本靖井先生就在张家口坝上草原发现了一种蘑菇珍品,他为这种蘑菇珍品定名为“蒙古口蘑”。“蒙古口蘑”有着香杏蘑、雷蘑、白蘑等所有蘑菇种类无法比拟的品质和价值。靖井用毕生精力,花费了30年的时间,竟未能在他的国家种出一株这样的“蘑菇王”。30年代,中国上海的一位微生物专家也在研究“蒙古口蘑”,后来,他带着他的“研究”移居到了美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研究”和他的人一样,都已“石沉大海”。从5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无数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都开始纷纷研究“蒙古口蘑”的驯化栽培,但无一例成功!这是一个被埋藏着的彩色谜团!
盛产蘑菇的张家口坝上草原在急骤地沙化碱化,蘑菇产量在逐年下降,而珍贵的“蒙古口蘑”已濒于绝种。如今,在草原走几百里也难寻一枝!
1985年下半年,坝上农科所植保室农艺师田绍义和他的两位伙伴开始筹划立项搞“蒙古口蘑”驯化栽培,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草原在呼唤,张家口人民在呼唤,科学在呼唤!没有设备,只有植保室里那一个冰柜,一台温箱,院里那一间草棚;没有资金,只有合用5000元的亚麻苗期病虫害草地螟防治试验费;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从北京、上海、冀中平原等地带回的冷漠和技术封锁。然而,脚下这片辽阔而结实的高原是属于田绍义们的。这儿毕竟是蘑菇的故乡!这儿是得天独厚的!
阳光依然灿烂,黄昏依然美丽。每年的5月至10月,田绍义们就把生命和信念一起托付给高原太阳高原风。他们凭着两条腿在广阔的草地一天走几十里、上百里,他们滚爬在海拔1800米的大漠群山里,寻找幸存的一株抑或是两株“蘑菇王”。清晨,他们顶着高原的星星上山,夜晚,他们背着高原低低的月亮下山。他们每天只吃一顿饭,有时一天喝不上一口水;他们困了,沙土做床天做被。他们在群山草地,一蹲就是10天、半月!蹲那里观察测量“蘑菇王”生长的温度、湿度、土质以及和杂草的关系。他们整整蹲了三年。三年里,他们得到了上千个数据,得到了“蒙古口蘑”生长发育的全部规律和资料!
此后,田绍义们开始研究培养基。他们搞瓶栽、箱栽,他们常常背着50多个罐头瓶上山。两年又过去了,到1989年12月,箱装培养基上只长出了一株“蒙古口蘑”。多么艰难的一株!然而,又是多么生动希罕的一株!田绍义们懂得: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高原的馈赠沉重而灿烂!
吃多少苦,受多少累,对于科学的迷恋者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唯有科学的成功是生命唯一的晨钟!1990年8月到10月,“蒙古口蘑”终于在“草棚”里吐菇了!吐了一批又一批,整整出了4批!至此,“草棚”向中国和世界宣告,名不见经传的、一年仅有几千元科研经费的田绍义们为世界微生物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当我和田绍义从高原上那间低矮的苍灰色“草棚”里猫着腰出来时,我环顾高原四月仍没有一丝绿色的荒旷,突然,我仿佛看到遥远的天际幻化出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个手持“金钥匙”的人正向那片灿烂的圣光飘然走去……


第8版(副刊)
专栏:

  壮士行
徐侨
一个名字突然从警营长出翅膀
升空于人们的敬仰
那天黑夜你如猫头鹰机敏
盯着逃窜的罪恶
国徽闪亮高擎正义
残忍却掏出亡命的匕首
刺向鲜嫩的青春
一阵搏斗山崩地裂
苍天骤唱壮士歌
谁相信这竟是永别
当大街被人们用泪水洗净
我的心被忧伤的白花染得沉痛
你却平静如泥土
躺在深重的怀念里
一句话没说
世上有着数不尽的名山大川
享不尽的美酒香茗
等待你去领略品尝
你却醉于热血浇灌的忠魂
用生命亲自筑就一座泰山
让世人纵览你如日出的风景
一位写诗的中国警察
在长长的失眠中为你送别
历史的丰碑上请含笑小憩
正义的征战里
我们永远一起向罪恶发起冲锋*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大水之后访无锡
海笑
今年特大洪水时,我在第一故乡南通。南通傍江依海,水利工程也好,百年未遇的洪水来势虽然凶猛,却来得快排得快,造成的损失还不算太大。而我在电视上看到无锡的情况就太可怕了,太湖水位猛涨,大大超过历史警戒线,那美丽的风景旅游区鼋头渚和蠡园竟成泽国,闻名全国的国棉二厂和其他许多工厂也水漫车间,我非常熟悉的一些街道里弄已成一片水乡。我不禁为这个工农业生产年总产值在400亿元以上的繁华富庶的城市而深深忧虑,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上哪一次特大洪涝灾害带来的不是一片家破人亡房倒楼塌的悲惨景象,我的第二故乡无锡市现在到底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呢?
9月下旬,我怀着游子归乡探望慈母的心情赶回无锡,去了城镇街道、郊区农村、工厂学校、公园景点、居民新村,慢慢瞧细细看,慈母身上的些微伤痕、一滴泪迹也会令游子心痛肉颤的。然而我竟没有看到想象中理应会有的悲惨景象,连那无情的大水疯狂破坏的痕迹也很难寻到,没有房倒楼塌的惨状,没有流离失所的难民,田园没有荒芜,土地没有泛碱。看到的只有人们与洪水搏斗所留下的光荣业绩。北塘区沿运河一段的三里桥街道,属于低洼地区,在危急时,人们沿河筑起一道高达一米五的堤坝,而把洪水拒之堤外;国棉二厂和其他许多沿河的工厂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水泥长城而敢蔑视泛滥的洪水;在郊区,还能看到许多堤坝上堆放着的草袋、麻包、石子、黄泥,它们就像经过激烈搏斗的战士现在正静卧战场休息片刻。区委书记丁浩兴告诉我:特大洪水曾在7月2日到10日的八九天时间内突破了郊区的薄弱防线,但随即就被英勇顽强的军民驱逐出境,损失当然有,只是已被遏制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仔细观察了解是很难发现的。在蠡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祖法说:“你看现在的蠡园只见柳树不见桃了,”我一看,果然,再一问一共死掉桃梅樱桂1000余株;太湖明珠鼋头渚损失惨重淹死500余棵名贵的樱花及五针松,幸喜其他的千万株杨柳、水杉、杜鹃、松柏、梅兰竹菊把蠡园鼋头渚装点得依然美丽潇洒飘逸,使洪水留下的灾难几乎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后来,我又想从人们的脸上,从人们的精神状态上去寻找水灾留下的痕迹,然而又没有,没有能找到大水所留下的一丝一毫的阴影;相反我在无锡十多天的时间里,倒是看到了人们欢乐喜庆的情绪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从城市到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应邀参加了国棉二厂建厂70周年的厂庆活动,参加了北塘区七五成果展览的开幕式,参加了马山家具城的剪彩仪式,参加了第一毛纺厂建厂50周年及转产10周年的庆祝大会,参加了蠡园珍奇水族展览的开幕,还观看了“唐城”宫廷生活的表演,游览了电视《西游记》场景基地,欣赏了太湖宠物中心的珍禽异兽,只见到处是鲜花笑语,只见到处都挂灯结彩,不时还听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时还看到气球白鸽飞向天空,就在这欢乐的气氛中又迎来了42周年的国庆。节假日中,无锡市千家万户好像同时涌出,涌向公司商店,涌向公园剧场,涌向游乐中心以及餐馆饭店。于是到处人山人海,笑语喧哗,到处客满为患超负荷运转,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欢乐声中。
大水之后展现在我眼前的这一派繁荣兴旺的无锡景,对年逾花甲、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生活磨练的我来说不啻是看到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奇迹。我不禁由衷地欢呼:“还是社会主义好啊!”市委书记刘济民和市长王宏民都笑着对我说: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只有民富国强才能抗御如此特大洪水的袭击啊!刘、王两位均是我的好友,刘君聪颖敦厚,虚怀若谷,能把一班人很好地团结起来;王君开拓进取,意气风发,雷厉风行,他们两位珠联璧合。王宏民提出要紧紧地抓住这一契机,更好地规划发展城市建设;抓住这一契机调整生产结构推出新产品创优质;抓住这一契机继续发扬英勇奋斗团结治水的精神,动员全市人民大干“八五”计划。刘济民则马上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一设想,现在正付诸实施中。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无锡市将建设得更加兴旺发达,更加美好。如果再有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他们也一定能战而胜之奏凯歌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知难而进
——与裘沙、王伟君谈话录
王朝闻
在电话里听说你俩以鲁迅的论文和杂文为素材而作画,不免有点怀疑。对你俩过去为鲁迅小说《伤逝》或《祝福》所作的画虽有很好的印象,但将怎样以插图形式为鲁迅的论文或杂文作画,而区别于别人的讽刺漫画呢?
看了这些新作,例如这幅《战士与苍蝇》,不只觉得你俩四年来的努力闯出了一条新路,突破了插图方式的局限性,丰富了造形艺术的形式,而且对那些所谓“纯艺术”的噪声,具有一种使人感到不再那么昏头的良好效应。我像过去欣赏你们画的鲁四老爷夫妇对死了丈夫的祥林嫂那种淡漠的神气,不只四只眼睛眯缝着,连鲁四太太额头上的一块绿色都有独特的暗示性,像过去欣赏子君听了涓生所说的假话(“我已经不爱你了”)引起的情感反应的深沉感那样,觉得现在这幅新作品里那一只色彩美丽的苍蝇成了画面上的主角,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以及“总理遗嘱”成为绿头苍蝇的背景和对比性的衬托,就是一幅富有艺术创造性和思想战斗性的力作。
为什么说这幅新作是艺术性与战斗性的结合?这不只因为它已经用造形方式表现出鲁迅杂文中的战斗思想——“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而且因为,它不是给鲁迅杂文作出笨拙的翻译。相反,它可能使观画者感到鲁迅的杂文并未过时,而且联想到苍蝇对待烈士的营营之声还没有消失。当代繁殖出来的新苍蝇们,比60年前的苍蝇打扮得更加美丽,显示出它们所标榜的时代特点。
这就是说,包括某些以苍鹰或“精英”自居否定中国革命历史及其艺术的论客,他们那些营营的叫声证明,不只鲁迅杂文并未过时,而且人民需要你们这样的绘画。某些人咒骂四五十年来的中国美术不过是革命政治的“婢女和玩偶”,其实不过是拾他人残唾的一种蝇声。这个画展(编者按:指裘沙、王伟君为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举办的《鲁迅的世界》画展,已于9月25日—10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但是,倘若上述论客从这幅新作引起对号入座的反思,譬如说,觉得自己的营营之声才是一种“婢女和玩偶”的性质,看画展对他也不无好处。
鲁迅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你俩这样以鲁迅的论文和杂文为蓝本的美术创作,也是在开拓一条不很平坦的新路。为了进一步发挥这种带象征性的造形艺术的特长,除了继续探索如何表现的方式方法,还应更深入地理解60余年前的鲁迅论文杂文的环境,以及它与60年后的当代现实的间接关系吧。既然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展出这一套作品,岂不又给你俩提供了再创造的客观需要。


第8版(副刊)
专栏:

前躯的血
裘沙 王伟君
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鲁迅《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1931.4.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