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五彩缤纷
秦牧
最近我们访问了一次大连,这是前往参加那里的全国性征文评审活动的。
大连是一座风光旖旎、魅力迷人的城市,旅顺口就在它的怀抱之中。有人说:“了解大连的历史,就接触了中国近代史的一半。”这是有相当道理的。大连海运发达,既有巨大的造船工业,又有海运学院。它海产丰富,所生产的鲍鱼,是全国数量最巨大的;其他各式海味,多得不可胜数;市里的远洋渔船还编队远航到非洲和欧洲捕捞。它不断举行服装展览,市区居然有“穿在大连”的巨幅标语。它有全国最长的“立交桥”,又有全国唯一的“蛇岛”,这都为各地人们所熟知了。
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喊出了“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口号,这使许多城市以至县邑都力争上游,纷纷大显身手。大连对这个口号也是身体力行的,这使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一番崭新的景象。
我国除了一批经济特区以外,还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者之中,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列前茅,它发展得非常迅速,已经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城区。这个区域中商业、生活地域名称很有味道,叫做“五彩城”,那里,有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建筑和大量的壁画。它令人有风采独特、疑幻疑真之感。中国古典小说的微妙神韵,《天方夜谭》中的异域情调,安徒生童话中的瑰奇境界,都出现在这座“五彩城”中。目前,这大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童话之城”。有人说:“它荟萃了世界建筑的精华,承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囊括了现代绘画雕塑的流派。”这话不无几分道理。大连人,特别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活动分子,大概是很以此自豪的吧。因此,由该区赞助和大连日报合办的全国散文大赛,名称就叫做“五彩城散文大赛”。
在征文开始的时候,他们举办了“五彩城笔会”,邀请各地许多活跃的中青年作家参加,让更多的人以大连的风貌为题材,这样,可以保证获奖作品有更浓厚的当地色彩。
经过这样充分的筹划之后,果然,应征作品从天南海北、国内国外,雪片般飞来。难得的是连西藏、青海、宁夏、贵州等省区,也都有了应征之作。这种状况,说明全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有了进步;邮路也的确是相当畅通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七八个国家,也都有华人作者命笔应征,这也说明海外赤子很多人都在密切注视祖国的动向,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充分倾其情愫。
好些教授、学者、作家,北京大刊物主编、地方党政领导人也都寄来了应征作品,并不因为那是一个地区性报纸举办的征文,就掉头不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人们陈陈相因的带有封建色彩的身份等级观念一步步破除了。
经过评委们的反复评审和认真投票,获得一等奖的是《源头》和《长岛诗踪》两文。《源头》的作者王天民大学毕业后曾长期在西藏工作,晒得黑咕隆冬和疾病缠身之后才回到大连。文中写他在荒凉的长江源头唐古拉山下,在无涯的寂寞中碰到几个藏族男女,他们向他连连敬了三碗酥油茶,并以六弦琴伴奏,邀他共舞,文章酣畅淋漓地描述了在冰川似屏、银峰兀立的荒野之间各族人民之间的深情,作品可说“浩然有奇气”。《长岛诗踪》则描写了作者访问辽宁长山群岛时的心情和经历。他先引述了关于这一列岛的若干古典诗词,接着谈到来访时的情景。“承主人告知,早在6000年前,远古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了。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的贝丘遗址,汉代的屯兵营,辽代的烽火台,清代的石城,近代北洋水师军港遗迹,至今般般俱在。”渔民的英雄后代并没有满足他们先辈的功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除了大力发展渔业外,他们还建起了第一座县级民用飞机场,架设了长达200多公里的海底电缆……文章给人一种遥接万代,广阔深邃的印象。我觉得凡是大规模征文的夺冠之作,仅仅平实是不行的,它们必定也给人以奇警之感。大连的这次征文,得到一等奖的作品也没有例外。
大连有座“五彩城”,这次征文的优秀之作也像一座“五彩城”。大连并不仅仅是阳光、沙滩、海礁潮汐、鱼鲜、服装吸引人而已,它的各个方面,着实都很有水平。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地》月刊告读者
人民日报《大地》月刊1992年1月公开发行的消息发布后,海内外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来电要求订阅;现将订阅办法告读者:《大地》月刊邮发代号为36—139,读者即日起可到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发行刊局为河南信阳邮电局,每期定价2.40元;海外读者可直接向《大地》月刊社联系。衷心感谢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
                   《大地》月刊社
               1991年10月23日


第8版(副刊)
专栏:

  风洞摩崖漫记
刘征
在桂林有半日之闲,又游了一回叠彩山,可是没有登上明月峰,只到了山腰的叠彩洞。原因是洞里洞外满目琳琅的摩崖石刻让我着了迷。这洞为人所知已很久远,古称风洞,叠彩洞是后来取的名字。
洞前有“仰止堂”,当门一块石碑上刻着两行大字:瞿式耜、张同敞殉难处。曾读《瞿忠宣公集》和两公就义前唱和的《浩气吟》,凛然浩气,令人崇敬,到此真有“仰止”之感。堂内壁上刊有两公画像石刻和郭老的题诗。诗字小,我高度近视,难以辨认。两旁刊有一副长联,联语是:“四年留守,三破重围,保永历危疆,一片丹心传碧史;弥月高歌,同声严斥,保扬州风骨,千秋浩气壮名山。”
联语歌颂了瞿式耜壮烈的一生和高尚的民族气节,着力描写了他被清兵捕获囚禁时宁死不屈、慷慨歌吟的风概,用“同声严斥”带出了张同敞。并且把瞿公与史可法并举,均极恰切。可惜游人虽然很多,却只是盯着摆在“仰止堂”摊位上的项练、手镯、相思豆以及绣着福寿字的大幅挂锦之类,很少有人仰脸看看墙上。
从“仰止堂”向上走不过几十步,就是风洞了。洞不大也不深,是登山的必经之路,游人联袂接踵,络绎不绝。有的匆匆走过,有的徘徊流连,有的立而拍照,有的坐而吸饮,可惜也很少有人看看石壁上那由千百方石刻组成的诗文法书的大海。古老的石刻,行文古奥,字体繁而且草,加以纪年、称谓和思想感情的隔膜,对于今天的大部分游客已经差不多如同天书了。
但有两方当代人的石刻,吸引着众多游人的目光。一方是沈尹默先生写的“叠彩山”三个大字,当洞口之顶,凝重劲逸,颇多雅趣。对沈先生的书法,近日偶见异词,其实,运笔之妙能赶上沈先生的,似乎尚未之见。再一方是陈毅同志写的两句诗“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当洞口左上侧。书法潇洒流畅,豪放不羁。诗句于通俗幽默之中,蕴涵着对壮丽河山与美好时代的赞颂,显示着元帅与诗人相统一的独特性格。人们频频仰顾,这之中有多少崇敬和怀念!
下山的路上,有一方茅盾同志手书诗稿的石刻。离着道路十几步远,而竹萝披指,荒草没膝,很少有人注意。其实这首诗是极耐人寻味的。我踏进草莽,不时挥赶着叮人的小虫子,把诗抄录下来:“无题 偶遣吟兴到三秋,未许闲情赋远游。罗带水枯仍系恨,剑铓锋老不剸愁。搏天鹰隼困藩溷,拜月狐狸戴冕旒。落落人间啼笑寂,侧身北望思悠悠。一九四二年秋于桂林 茅盾”
1942年,是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猖獗、抗战极端困难的艰苦年代,茅盾在这首诗里,痛斥人妖颠倒、英雄困厄的黑暗现实,并且侧身北望,悠然遐想。北望,自然是望延安,在令人窒息的暗夜里把延安看成唯一的光明。半个世纪过去了,今日重读,仍然发人深省。顺便说一点,茅盾的行书神清骨劲,直入率更堂奥,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等墨迹对看便知,当代书家罕有其匹。
一路走一路看石刻,仿佛同古人和先辈相伴而行,娓娓交谈。下山,想到上山。明月峰,几年前来游登过了。那上头有朱德同志手书石刻。朱老与徐老联袂健步登峰,至今传为佳话。我写过一首《浣溪沙》:“古木秋花石径寒,乱峰无数插遥天,漓江如带袅晴蓝。石壁留题怀二老,江山如画想千年,一峰明月照人间。”这是刻在我内心深处的、对人世间的美好祝愿。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术短波
△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近日在京举行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暨南社成立八十二周年座谈会,参加者有国内各界著名人士及来自海内外的同盟会和南社成员的后裔。全国政协副主席、研究会名誉会长屈武、程思远分别作了书面发言和讲话,著名诗人臧克家送来题词:“万里江山民作主,千年帝制逐东流”。在会上发言的还有著名学者钟敬文,海外学者、国际南社学会主席、柳亚子之子柳无忌,黄兴之子黄乃以及叶楚伧之子叶楠等。(瑶)
△《张岐散文选》最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从他三十多年发表的大量散文和散文诗中精选出来的,其中有的篇章曾获全国及省的文学创作奖。
                (杜哲)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孙文勇和他的“秀才”们
李延国 李祯林
山东省烟台市耐腐蚀泵厂——这个原本由三家社办的小铁木业社合并而成、专营玛钢管件的小厂,十几年间,照葫芦画瓢生产的耐腐蚀泵,吃尽无人问津之苦,产品多半封存在阴暗的库房里,默默地经受着历史风尘的剥蚀。
1984年,一位身材敦实而又潇洒的年轻人迈着咚咚的脚步,踏进这座空旷凋敝的厂区。他伫立在几堆生满锈迹的生铁、钢材旁,任缕缕春风掀动宽阔额头上那一片浓厚倔犟的黑发久久沉思……他就是新来的厂长孙文勇。
弹指7年,这个拥有500多名职工的小小泵厂,在胶东半岛企业遍地的“银河系”里,宛若蓦然升起的一颗新星,光灼苍穹。如今她是省生产耐腐蚀泵的重点企业、国家机电部节能产品归口生产厂;国家二级企业。
原先,这个200多号人的泵厂,大多是没进过中学门的“庄稼把式”,仅有5人的技术科,唯一的一名中专毕业生,所学专业还不对口,都是“杀猪从腚里捅刀”的“技盲”。他们常年固守着6个规格的老产品,质量低,性能差,谈何经济效益!孙文勇进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网罗科技人才,把他们放在关键岗位上,委以重任。
孙文勇有个山东工学院机械系的同学张庆惠,在一个县办小厂当一名科长,才能得不到发挥,孙文勇找上门去:“庆惠,到我那儿干吧?”
不料张庆惠满肚子是火:“去年你刚上任不久,就跑来让我用你家的泵,结果仅用一个月泵体就漏液,前后修理过3次还是漏液,这样的工厂,不去!”挥挥手,叫孙文勇走。
孙文勇悻悻地走了,可几天后他又出现在张庆惠面前:“庆惠,到我那儿去干吧!”
张庆惠还是摇摇头。
这次孙文勇火了:“正因为厂子生产落后,我才三顾茅庐来请你这位机械系的高材生,你……”
张庆惠终于去了,这是孙文勇接纳的第一个大学生。孙文勇委以他副厂长(分管技术)的重任。仅两年时间,厂子面貌大变。
一个张庆惠就给企业带来一片勃勃生机,要是有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个张庆惠呢?沉浸在无限喜悦感奋中的孙文勇,决意加快人才开发。工人出身的杨年功,自学成才被晋升为工程师后,孙文勇将他拔到厂长助理的关键岗位。在研制高镍奥氏体铸铁合金新材料中,他起到了核心作用,荣获省优秀新产品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毕业于甘肃工学院的曹玉亭,因分配专业不对口,思想十分苦闷。忽一日,他从电视广告上认识了孙文勇,便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孙文勇当面试问后,当即拍板:“欢迎。”半个月就为他办好一切手续。他一到厂,就全力投入并攻克了国家“七五”期间的一项重点技术攻关项目——ECR合金铸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耐腐蚀性能比不锈钢提高近30倍,荣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用这种新材质生产的耐泵,解决了化工行业长期难以解决的跑、冒、滴、漏现象。在物资部召开的全国订货会上,在总共164台泵中,他们倾尽风流,独家成交133台!两个中专毕业的女学生,到一厂家报到时,遭到拒收,急得两位女学生直抹眼泪。那天在县人事局里被孙文勇遇见,便说:“走,到我们厂去。”孙文勇意外中“拣”两个秀才,心里春意荡漾:“这样的学生,一个不比六七个文化低的职工强?咱自己培养还来不及呢。”
屈指算来,孙文勇就职7年,聘、引、抠、拣来大中专知识分子12名。除此,每年选送一名优秀青年职工到高等院校淬火,还鼓励22名职工参加电大、夜大函授学习。他多次从北京、沈阳等科研部门,聘请专家学者到厂内授课传艺,使全厂工人平均技术等级达到6级。
1989年迎春花灿之时,孙文勇独具匠心地对厂内的管理机构实行一次大变革。他挥手砍掉4个可有可无的科室,组成一个由近40名知识分子参与的以科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他在全厂“约法”三章:一在政治上关心。现今,他们中已有6人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拳头。二在工作上支持。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全线开“绿灯”。凡是他们创造的成果,不准张冠李戴,掠夺其劳动果实。一次,一位同志写出一篇论文,有人想签署上自己的名字,以备将来关键时刻沾点光。孙文勇发现后,当众将其名字划掉,说:“不劳思获,可耻!”三在生活上优惠。住房,工人住38平方米,他们住54平方米;家家配发一套液化气罐;凡研制出一项新成果,重金奖励;对参加电大、夜大函授学习者,外出听课算出勤,费用报销,拿到毕业文凭发奖学金……
难得有如此理解知识分子劳动艰辛的厂长。工作生活在这样氛围中的知识分子,还有什么非分可想?没有,唯一有的就是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用自己孕育的科技之花为共和国构筑的现代文明大厦,增添几分光彩。
孙文勇正是靠着这些“秀才”,自1985年始,开发出6个系列、6种材质400多个规格的高精尖产品,平均每月就有5个新产品问世,产品在全国覆盖率达12%,并随机出口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为泵厂从传统的管理转变到现代文明的管理,建起了一座令人瞩目的丰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