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1-10-21

1991-10-21新闻联播 文字版

遥寄章蕴老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遥寄章蕴老<br/> 彭龄<br/> 海湾战火虽已熄灭,伊拉克仍处于封闭状态。由于邮路断绝,从邻近使馆“支援”的国内报刊,传到我们手中时,早已是“昨日黄花”。但也足以抚慰心底对祖国、对故土那份拳拳眷恋的情思。<br/> 前两天,翻阅两三个月前的旧报,看到4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着章蕴同志为庆祝党70诞辰写的短文《章蕴大姐的心愿》。报社排版时特意加了花框,分外引人注目。<br/> 86岁高龄的章蕴老在病榻上“从心底里发出心音”,表达了她“对党的爱,对党的亲,对党的忠诚,对世世代代后人的殷切希望”。文章虽短,却字字千钧。我读着,仿佛又听见章蕴老用湖南乡音,在向我们,向后代殷殷叮嘱……<br/> 章蕴老是老一代革命家,20年代就参加革命。大革命时代与武汉特委书记李云生同志相识、结婚。1932年初,李云生同志在南京被捕,不久,在雨花台从容就义。她强忍着丧夫、失子的痛苦,一直在湖南坚持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她转战江南,任县、地委书记和豫皖苏区党委书记……解放后,她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和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同志一样,是党的杰出的妇女领袖之一,是国际上有声望的妇女运动的活动家。<br/> “文革”中,某人只一句:“章蕴是叛徒”,便将她关进牢狱……<br/> “文革”后,她负责清查冤假错案,为许多老同志平反昭雪。后来又担任中纪委的领导工作,不顾年迈体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仅亲自撰写大量文章,还亲赴东北、新疆,为重正党风、党纪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人们的敬仰。<br/> 我仅仅见过章蕴老一面,那是今年3月,我重返伊拉克工作之前,在章蕴老的病榻前……<br/> 我在伊拉克使馆工作的一位助手,由于任期届满,海湾战争爆发前夕,同我一起奉调回国。组织上委派另一位同志接替,这是一位朴实敦厚的小伙子,姓李,大号天天。听说他是将门之后,论条件,完全可以去纽约、东京、巴黎,但他却不避艰苦与危险,愿随我去巴格达,自是难能可贵。<br/> 当时,由于海湾战争正紧,无暇与他多谈,对他家庭情况也不甚了了。直到海湾停火,我们准备登程时,才了解到原来他是章蕴同志的孙子。当时,他父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祖母章蕴老还住在医院。照老话说,他可是两代单传的独苗,我不能不另作考虑。天天却很坚决,告诉我父母、妻子和祖母都支持他去艰苦环境中磨练……<br/> 登程前夕,我和天天约好去医院看望章蕴老。老人躺在病床上,她告诉我,昨天精神尚好,今天不行,不能多说话。我正想如何宽慰老人家,天天却直通通地告诉她机票已经订妥,后天就动身。此一去相隔万里,我耽心老人受不了。不料章蕴老却温莞地笑着点点头,原来老人心中早已有数。停一会儿,她操着湖南腔轻轻问:“怎么仗才停,飞机就通了?”天天俯在她耳边说:“飞机不能直达,我们经卡拉奇到安曼,再设法由陆路去巴格达。”她又笑着点点头,轻轻说:“安曼,约旦的首都……”<br/> 病房里静极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宽慰老人,看着她平静安详的神情,我觉得任何宽慰的话都是多余的。我只好默默地坐在一旁,听天天叮嘱她如何注意饮食、注意休息……章蕴老一一答应着。说不清是孙子在哄奶奶,还是奶奶在哄孙儿。忽然,章蕴老转向我,指着天天说:“你带他这个徒弟,好好工作。他性子倔,你多帮助,多开导……”停一会儿,又笑着宽慰我:“这个徒弟好带……”我忙说:“章老,请放心……”当年,李云生同志遇害后,由于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她年仅三、四岁的独子李晓林流失街头。后来,才辗转从孤儿院中接出,送回山东老家……此刻,她又用看似轻松的谈笑,来鼓励和送别即将远行的孙儿……<br/> 该进食了,天天扶章蕴老坐起,然后帮她准备。这高干病房,有酸奶、蛋糕和其它我叫不出名字的各种进口营养品,但天天给她端来的却只是一小碗开水泡饼干。章蕴老就吃这个?!我既诧异,又心焦。章蕴老接过去,用小勺将泡化的饼干一勺勺吃下去,那么安详,那么自然,那么满足。我不禁想起她老人家60年代初发表的《勤俭建国 勤俭持家》的著名报告,和80年代她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在每一件大小事情上,她都躬身垂范,身体力行。<br/> 此刻,在巴格达,当我捧读章蕴老的文章时,仿佛又看到她在病榻上,正操着湖南乡音对我们殷殷嘱托……章蕴老,您放心吧,您从心底发出的“心音”和您的亮节高风都将给我们,给世世代代后人以教育、鼓舞和启迪。<br/> 遥祝章蕴老早日康复!<br/>           1991.7于巴格达

鼓浪行——秋游厦门鼓浪屿作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鼓浪行 <br/> ——秋游厦门鼓浪屿作<br/> 刘孚<br/> 久慕鼓浪屿,<br/> 悠悠南国情。<br/> 海上花园誉,<br/> 遐迩素闻名。<br/> 树深重阴绿,<br/> 花繁夹道红。<br/> 我来亦其时,<br/> 秋光正融融。<br/> 潮头好风光,<br/> 滔滔白浪生。<br/> 潮升濯我足,<br/> 潮落濯我缨。<br/> 目极海天界,<br/> 椰阁何亭亭,<br/> 低昂自在舞,<br/> 袅袅弄微风。<br/> 忽焉蔚蔚指顾处,<br/> 泼翠流丹下壁峰。<br/> 飞如瀑,彩如虹,<br/> 灿若霞,繁若星,<br/> 千枝万条匝重重,<br/> 万紫斗千红。<br/> 此花艳异伊阿谁?<br/> 南国君子三角梅。<br/> 以叶为花花非花,<br/> 非花更比百花秾。<br/> 乃知鼓浪之人眼不虚,<br/> 珍为市花著殊荣。<br/> 鼓浪风,鼓浪情,<br/> 鼓浪风情何所钟?<br/> 最是公门私家俗相约,<br/> 喧喧车马绝无踪。<br/> 全岛不见车马走,<br/> 建国由初代相承。<br/> 有客四方至,<br/> 无论尊与荣,<br/> 安步以当车,<br/> 优游度从容。<br/> 烦嚣远,尘埃净,<br/> 天常蓝,气常清,<br/> 安得如此净洁一方土,<br/> 令人开怀吐纳滤心胸。<br/> 将别鼓浪屿,<br/> 心潮起难平。<br/> 放眼望全球,<br/> 生态忧忡忡。<br/> 污染至穷乡,<br/> 遑论邑与城。<br/> 古来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br/> 而今生存呼吸欲奔哪颗星!<br/> 欣见三北林区起戈壁,<br/> 又闻沿海林带郁葱葱。<br/> 上下四方齐努力,<br/> 四化环保同步行。<br/> 何日廓宇内,<br/> 神州色色明。<br/> 惠及草与木,<br/> 泽被鱼和虫。<br/> 再游鼓浪屿,<br/> 扶杖观太平。  贺母校沁阳师范八十年校庆    王梦奎<br/> 三朝兴废几沧桑,<br/> 桃李春风惠泽长。<br/> 报国但凭三寸笔,<br/> 怀师总系九回肠;<br/> 每从昨日思今日,<br/> 却把他乡作故乡。<br/> 何当同为归去赋,<br/> 三千弟子咏流觞。

“红星”灼灼耀九州

第8版(副刊)<br/>专栏:九州风物<br/><br/>  “红星”灼灼耀九州<br/> 温暖<br/> 祁县历来是晋中平原上的金银之乡,东挽太行,西偎汾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万木扶疏,粮米丰盛,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新兴工业赫然崛起。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祁黄羊最早州牧之地,也是造就温庭筠、王维等诗情画意的历史故土。<br/> 只可惜山水有缘,天道无情,人们最难忘怀的40年代,此方土地上也尽是泪挂荒草,满目疮痍,一片水深火热。那时候,这里零零落落的树木上,虽也有一种槟果,却土生野长,徒有红颜、入口酸涩难耐,咀嚼之际,常使人眉皱嘴咧,一如当时生活的艰难困苦。<br/> 50年代末,祁县开始发展苹果。其时,晋中地区大搞百里果园,不少地方的苗木被一种什么风刮蔫了,他们却务实不懈,深信十年树木。从此,育香酿甜,剪枝嫁接,陶醉在红云绿雾之中,果香自留人间。近几年人们更注重品种规格,储存保鲜,从“竹光”、“国光”,到“香蕉”、“元帅”、“金冠”、“红星”、“红富士”,一年四季,春华秋实。纵然寒冬腊八,早春二月,那深居简出的果类家族,众姐妹依然满面红光,鲜嫩无比,水灵灵总属豆蔻年华。再加果农利用光合作用,精心“编辑”,那一颗颗含情含羞的果面上,常又绣上各种吉祥如意的花卉图案,诗词佳句,于是,仪表更加尔雅,文采更加焕发,雍容华贵,不啻国色天香。难怪她们非但早已成为中南海、大会堂的常客和国宾馆、友谊商店等处的佳品,且走俏四海,并多到东南亚及其他一些国家、地区亮相。<br/> 今年中秋,祁县的月亮格外圆,祁县的苹果分外甜。值此黄土高原上的大旱之年,苹果难得丰收,岂不喜在心头。于是,有人提议要开苹果会。信息传来,县委应允,地委赞许,与民同庆,何乐而不为!如此,祁县便沸腾起来了——锣鼓喧天,爆竹声声,花团锦簇,车水马龙,红星苹果似天仙,娉娉婷婷满街头。除苹果之外,黄梨红枣,山楂核桃,葡萄石榴,以及各种南北果品,也都像众星捧月,凑热闹随之而来。<br/> 当然,还有更多的工农业产品商品,琳琅满目。还有更多的厂家商家,闻风而至。还有本地和外地的一些晋剧团、秧歌团、歌舞团以及名目繁多的杂技杂耍也都“闻香起舞”,竞相献艺。直使得节日气氛更热烈,市场经济更繁荣。融文体商贸旅游观光为一体,祁县飘飘欲飞。<br/> 一届苹果节,香甜千万里。岁岁中秋全家团圆,今年中秋全县团圆。牵动了农林工牧,促进了向往憧憬,祁县奔腾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红星”灼灼,光耀九州。

书橱·净土·志节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书橱·净土·志节<br/> 官伟勋 <br/> 读到一首好诗,一个精辟的警句,不仅会引起人会心的微笑,有的还会使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它们像钥匙、像火把、像路标,能打开心扉,照亮道路,指明方向。<br/> 像“无诗转为读书忙”就是这样的一句。<br/> 常写东西的人,大都把写作看作事业,看作爱好。但总得有所感才可发可写。而“感”又不像自来水,打开龙头就往外流。无感可发时怎么办呢?像鲁迅说的那样,写不出时不硬写,“随便翻翻”去。翻了,就会长知识,所谓的灵感往往也就会倏忽而至。<br/> 谈起读书,人都希望有个安静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这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像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庙一样了吗?<br/> 但是,当读到鲁迅先生说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便不由为自己发现的乐趣感到惭愧了,并进而警觉起来。<br/> 人常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实鲁迅晚年体重不过三四十公斤,衰弱得很。说他骨头硬,实际上是思想硬,信念硬。<br/> 晚明黄道周被清兵俘虏就义时,不肯跪。刽子手砍了一刀,头未掉。刽子手害怕了,手软了,跪下道:“请先生坐下。”一个身陷缧绁的文弱书生,却能使一个身强力壮手执钢刀的刽子手跪下,骨头是够硬的。<br/> 读书人的骨头并不都是硬的。李乐有话:“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历来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骨头却是最硬的。他们在爱国爱人民,深明民族大义这一点上,是从来不含糊的。<br/> 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除了来自实践外,当然也来自精神养料的培养。鲁迅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显然与他的好学精神有关。他的学习法,用现代人的习惯,可粗略地概括为“四要”,即要读书,要思索,要观察,要比较。他主张,读好书,也读点“帝国主义者”的书,“知己知彼”。读“死书”,还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能把脑子让给“别人跑马”。“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只要一比较,许多事便明白了。”<br/> 《明史》曾称黄道周“文章风节高天下。”而我们则完全可以说:鲁迅文章悬日月,鲁迅风节照千古!在鲁迅的作品中,可以说到处都是“钥匙”、“火把”与“路标”,开卷就可以得益。但更主要的还是学他的为人,学他的志节。为此,就应像他那样好读书,会读书,以及“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不断净化自己,做一个“骨头硬”的中国人。

艺文短波

第8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艺文短波<br/> ▲《散文百家》自一九八八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改革时代人们生活风貌的散文作品。<br/> 为进一步繁荣散文创作,扶植培养散文创作队伍,《散文百家》从一九九二年开始,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将开辟“军旅散文”、“校园漫步”等新的专栏。<br/>                       (冀之阳)<br/> ▲徐山林的《碧水集》最近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的第二本诗集。在作者的笔下,秦岭巴山,汉江黄河,富饶的秦川,陕北的原野,都闪现着动人的光彩。作者系陕西省副省长,这些作品都是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有感而发。<br/>                       (秦汉)

关东山情(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关东山情   [中国画]孙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