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鲁迅向我们走来
 ——鲁迅文化广场漫步
  蒋元明

当我站在绍兴的鲁迅文化广场时,已是鲁迅铜像落成的第二天上午。
金秋的阳光洒满广场,其实是洒满一个由南向北渐次升高的园林公园,身披霞光的鲁迅铜像,耸立在公园的最高层。
呵,多么熟悉的身影——一头倔强的像刷子式的头发,一张饱经忧患、充满智慧的脸,身着长衫,脚踏布鞋,手拿书卷——向我们走来……
“鲁迅先生回来了!”前来瞻仰的人无不在心里这样喊。
  二
铜像背北向南。鲁迅先生那深邃的目光望着成群结队而来的人。人们一进入广场,首先为右侧的石壁所吸引。壁上刻满了捐款单位和个人的名单。
五年前,一股贬损鲁迅的逆流悄然而行。“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绍兴人民要求在故乡为鲁迅塑像,德高望重的巴金、黄源、萧军诸公当仁不让,发出倡议:“为集资建造鲁迅铜像告各界书”。一时间,全国四面八方的工人农民,学生教师,干部战士,以及社会名流、海外贤达,纷纷响应。
“请收下我们的零花钱吧……”
“我的这点钱也许不够宴席上的一盘菜……”
297346.24元捐款,凝聚了多少中国人的心愿!
一晃四年过去了,绍兴的市长们急了:总不能光立一尊像呀,还得有一个广场和一些附属建筑吧。绍兴,文化悠久,经济却刚刚起步。
二三十家企业的头面人物被请来了。面对几百万元的投资,厂长、经理们面面相觑。
“张志明,你呢?”绍兴市物资经营公司总经理张志明,手下不过三四百号人马,但热心文化事业却在绍兴小有名气。
“别人不要,我全包了!”张志明话音一落,市长们心头一块石头落地。
经过一年的时间,总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近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商场。
绍兴,又添一处景观。
  三
倘若鲁迅先生一回眸,他会看到围绕身后的是呈弧形的建筑群——文化商场。瞧那些店名,也许会使他发出幽默的微笑。什么鲁镇茶馆,祝福艺苑,野草书屋,朝花影社,未庄食圃,阿贵酒店,茂源酒家……
鲁镇茶馆,实际上是座三层茶楼。一进门是中层,名为“青藤阁”,藤桌藤椅,顶棚布满了青藤葫芦,清新雅致;下层是“镜水厅”,以白色为基调,分隔包厢,富丽典雅,西餐风味;上层为“三闲楼”,一色的镶有太湖石的红木凳几,紫砂壶沏茶,说书讲台,四壁字画,古色古香。
我不禁感慨:如此茶馆,文人雅士自然兴趣盎然,国宾外商到此,亦不失身份!
商场经理老孟面有喜色:“我想,鲁迅先生是会理解我们的,他不会希望他的故乡总是小毡帽、乌篷船吧?!”
是啊,生活应该是新的。
祝福艺苑那些摆弄字画、陶器的描眉抹红的姑娘们,有几个知道“捐门槛”是怎么回事?未庄食圃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茴香豆也不是孔乙己伸出手指所能罩住的几粒,而是成包成袋;光顾阿贵酒店的,也再不是排出几文站着喝酒的短衣帮……
  四
走出文化商场,太阳早已偏西。广场上的游人依然络绎不绝,连放学的孩子也来凑热闹,趴在石桌石凳上写作业。几位上了年纪的老汉悠闲地坐在东边的小河沿上。
我和其中一位穿对襟布褂的攀谈起来。老人74岁了,家住离这儿一箭之地,念过几年私塾,当过北京、上海古玩字画店里的伙计,品评起陈老莲、张大千、徐悲鸿的字画来,俨然一个大行家。
“铜像塑得蛮好的!”这位饱经世事的老人提到鲁迅很动容:“先生的书,说的都是为国为民的话。我们绍兴人脸上也有光哩。”
旁边一位老者凑过来:“你说怪不怪,今年,绍兴以北遭洪涝,以南又遇大旱,唯独绍兴风调雨顺。莫不是鲁迅先生在天之灵保佑我们?!”
我被绍兴人的真情感动了。
不久前,意大利汉学家安娜·布衣雅蒂女士在参观百草园时,悄悄地采集了几粒植物种子,准备带回去种在自家园地里,开花、结果……
鲁迅,不只是绍兴的,也不仅属于中国。


第8版(副刊)
专栏:

  “当代共产党员” “江铜杯”文艺特写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3名)
  大洋深处的碑 刘业勇
高玉宝和九十年代的红领巾  胡世宗
  黄土高原又多一片绿     李仲祥
  二等奖(7名)
  富星     刘文新
  心碑     张自录
  卖报翁    牛延秋
  夜话     张琢真
  洪峰到来时……       王增民
  雪地足迹   金小明
  炸药大王   宋和平
  三等奖(15名)
  从来正风能拒邪       飞雪
  真正的火车头    王永海 张福元
标线在车轮下延伸  孙启良 艾红
  长城一片月  杨泽南
  宝刀金辉   贺茂之
  老民警的理发刀       宋永清
  雪山上本来没有路      凌愉
  深山站台   张永枚
  田头书记   小龙
  敢吃蜘蛛的人 何启治
  情注桃李   樊友刚
  燃烧的青春  沈根钧
  彝族铁道卫士 裘永坚
“光杆司令三万兵”  先斌 其春
  沂源溶洞情深深    蒋博 刘莹珍
(按得票多少为序)
        人民日报文艺部
       1991.10.18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浓浓的葡萄汁
 ——读列子的散文集《樱桃》
  刘肖芜
那还是1952年,距今,快40年了。我到库车县。那时,不像现在,县里没一个招待所,便从维文会借了两间房子住下。一天晚上,刚刚点上蜡烛,铁衣甫江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个搪瓷盆子。室内,只有一支烛光,我看不清他那么小心翼翼地端的是什么。直到他把盆子放在桌上,我才看出原是满满荡荡的一盆水。但那水不是一般的,是鲜红鲜红的,就在这样微弱的灯光下,也可以看出它那鲜艳的光泽。我问铁衣甫江这是什么?他却和我卖关子,叫我先尝一尝。他给我舀了一碗,我一喝,不禁惊异了一声:“真美!”甜而微酸,还有点涩。这甜,决不是糖或蜂蜜用水溶化了的那种甜,它非常鲜美,比我过去喝过的那些汽水、果子露,连儿时的酸梅汤都比不上这个。这时,铁衣甫江才告诉我,这是当地农户自制的葡萄汁。这样的葡萄汁,以后我再也没有尝到过。那种境界,我再也寻不到了,我只好把它深藏在记忆里。因为藏得深,多少年来,很少有机会想到它。今天,我在灯下读列子的散文集《樱桃》,读着读着,忽然,这一情景竟出现了,使我不得不掩卷沉思。
啊!列子的散文太像库车农家的葡萄汁了。
我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认识张列的了,就是列子喽。因我和新疆日报,尤其是副刊,长期以来就有不断的联系。也许就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时刻里,我和张列认识了,熟悉了。她给我的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年轻。她开朗、热情,说起话来总是快板,颇有一点豪气。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她写的文章竟会是这样。
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我认为是其中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亲切感。也许由于她是个新闻工作者,不管别人怎么主张作家要淡化生活,她也得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熟悉和理解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从她的作品不难看出她的足迹已经踏遍天山南北,那维吾尔农村,哈萨克牧场的生活,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她的笔下。这使我想起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真正的美的定义是‘美是生活’。”也使我想到毛泽东说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个论断,至今看来仍然没有人能够超过它,打破它,否定它。我不是说列子的文章已经概括了时代的主体与实质,但我们却不难看到她确实写出了一些在我们新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感人的人物。那个送牛奶的佳娜什够多么美啊!她穿着胖胖的小毡靴,身上披了一层厚厚的雪花,天刚亮就给好几户人家送奶,然后还要去上学。她是艰苦的,但你从她身上却感觉不到旧社会时的那种贫困,不会感觉她可怜,而是可爱,因为从她身上你看到了新的时代的希望,新的萌芽。难道你还没有看出她那胖胖的小毡靴已经踏在新的路程的起点上了?阿依登眼里闪过的狡黠的光芒,却透露出内心的善良和美好的智慧,要不是有了改天换地的新的生活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又怎么能孕育出这样新型的人物。其他如吐鲁番赶毛驴车的太克,伊犁河畔种花的老人,还有那卖樱桃的小女孩,无一不是列子从时代的生活中摘取的果实。列子写的那么得体,那么形象,那么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她的文字技巧,她的表现手法,概括到一点,就是淡淡的美。她的作品就是樱桃,就是香椿芽,就是淡淡的枣花。多幽雅、多香甜,又是多么的朴实无华。
列子的作品也不是纯艺术,她还是从属于政治的。有时甚至有着强烈的要求,鲜明的倾向性和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你看她在《樱桃》中,写那维吾尔族小姑娘浅浅的笑,写那只怕碰一下就会流出水来的樱桃,这你能不感觉她幽静、淡雅吗?可她笔锋倏地一转:
“……爷爷说,‘周总理喜欢樱桃,从周总理身边来的人都喜欢。’
‘周总理!’
‘嗯,周爷爷来过喀什噶尔,给周总理送去的水果,就有爷爷种的樱桃,周总理说爷爷种的樱桃很好吃。’女孩子弯弯的眼里闪过明亮的火花。而我却沉思,我们的祖国多么大啊,哪里没有周总理的足迹?我们的周总理……”
当然,列子的文章,也有其不足之处,有的文章有些平,经不起细细咀嚼。
但通过她的努力,我相信列子必将会写出更多更美的文章。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别山人
  潘万提
有童谣生长的地方
就有瑰丽的渴望
这里的贫瘠
压弯山涧拱桥
却压不垮一代代
浑圆的肩膀
绵延的意志
写满历史的曲折
群峰高耸
举起一轮轮鲜红的太阳
背负时代的纤索
大别山蠕蠕前行
唱一路雄壮的艰辛
大别山人隆起的胸肌
正在造型于明天的雕像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简化字与书法
  郭振亚
今年5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上,推出了“百位书法名家古笺书法展”、“国际书法邀请展”和“北京书法庙会”。这是建国以来一次规模最大的书法盛会。展品中的一小部分精品在8月15日的人民日报“大地”美术专页上刊登了,使许多未能亲临现场的书法迷们,亦窥见“盛事”之一斑。
仔细玩味,也有一点美中不足之感:书法领域至今还是繁体字的天下,易学易认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简化字很少有它们的立足之地。再过若干年以后,除了书法专家学者之外,还有多少人能读懂这些大作呢?
正如京剧,经过探索创新,可以把现代戏搬上舞台一样,我想,书法家们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刻苦磨练,也能够把简化字推进书法圣地。8月1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的胡公石的作品,用的就全是简化字,不是也很精彩吗!
我并不反对用繁体字搞书法创作,只是希望书法家们尽可能地把欣赏者的范围再扩大一下,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第8版(副刊)
专栏:

  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百年诞辰
为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百年诞辰,由李鹏总理题词的“行知公园”,最近在陶先生的故乡——安徽歙县建成。图为园内陶行知先生的铜塑像。
方康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