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领导干部要在政治上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
  吴邦国
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从组织上说,当然要多做工作,包括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对于我们每个领导干部来说,则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始终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不能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和斗争性。如果像墙头草,随风倒,跟着错误思潮随波逐流,那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丧失了做领导干部的条件。在目前国际风云变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能否经受住考验,做到风吹浪打不动摇,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政治纪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要维护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每个领导干部,无一例外地应当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的政治纪律的约束之下,成为维护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带头人。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党的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决定我们在考虑党的建设时,不能没有阶级斗争的观念,不能丢弃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小平同志讲,不能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在四项基本原则中,无产阶级专政和其他三条一样重要。阶级斗争虽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错误的,看不到阶级斗争也是错误的。对于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不能丧失应有的警惕,书生气十足。
第二,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引导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要特别注意把执行现行政策同对党员的更高要求统一起来,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生活作风和价值观念的侵蚀,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愿奉献。绝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搬到党内生活中来,向党组织讨价还价。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现在一些资产阶级腐朽作风,已经在党内生活中和干部队伍中有所反映。一些40多岁的人,想的是怎样上去,为自己上去拉关系,铺路子;一些50多岁的人,考虑自己要下来了,何必得罪人,趁还有权的时候,为自己谋一条可以发财的后路;一些干部不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到哪里去,而是哪里钱多到哪里去。现在调动干部,本人可以堂而皇之地提出老婆不同意,甚至丈母娘不同意。还有少数同志为了不得罪人,可以欺骗组织。这些现象,虽然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任其泛滥,就会严重腐蚀我们的干部队伍。对此,切不可等闲视之。
第三,勤奋学习,勇于创造。我们的建设和改革,有许多未被认识和尚未完全被认识的领域,要求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造。有些同志,习惯于“你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缺乏改革开放的意识。这怎么能开拓工作的新局面呢?创造精神来源于学习和实践。我们每个同志都要加强学习,加强对问题的研究,解放思想,勇于实践,胆子大一点,同时我们也要大力支持干部进行改革实践,对干部在改革中的失误,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继续探索,继续实践。要经过各条战线同志的共同努力,为富有改革开放精神的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这也是关系到改革成败的大问题。
第四,严守纪律,维护团结。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党的纪律。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党内不允许存在派别组织和派别活动。每个干部都要增强严守党的纪律的自觉性,勇于同破坏党的纪律和团结统一的言行进行斗争。  (原载8月11日《解放日报》)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谈落实
  王忠禹

落实是决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毛泽东同志说:“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286页)。落实作为决策的实施,是促进出发点走向归宿的过程,决策在实施中逐步落实,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并不断完善;落实作为决策的实现,是决策的必然要求。如果做出的决策不能得到落实,再好的决策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一纸空文。

制定政策是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光有决策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实施并接受检验。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从领导工作来说,做出决议和制定政策,事情只做了一半,另一半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努力贯彻实施,真正把决议和政策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这是领导工作性质的要求,也是决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从决策的特点上看,它以落实为出发点和归宿。所谓以落实为出发点,就是要求决策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所谓以落实为归宿,就是使决策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实践中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回到实践中去,是对决策的检验和实施,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因而也是更重要的一步。

落实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职责和优良传统,也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同志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注重决议、政策的实施和完成,早就指出:“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319页)。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决策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什么时候脚踏实地地抓政策、决议的落实,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顺利、就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提出了今后十年和“八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目标已经明确,道路已经找到,关键的问题在于落实。可以说,实现90年代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又一次把落实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落实是一个既丰富生动又艰巨复杂的过程。一项决策能否得到落实,落实到什么程度,是受各方面因素制约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种种阻碍落实的现象,比如自由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官僚主义,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敷衍塞责,久拖不办;形式主义,文山会海、繁文缛节,水过地皮湿,做表面文章,做给上级看,不为群众办;本位主义,各自为政,互相推诿,层层扯皮,互相掣肘,重重设卡,符合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的就执行,不符合的就不执行,顶着不办;混世哲学,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碰硬就回,见难就退,遇到矛盾绕着走,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有政策上的原因,也有工作上的原因;有思想水平上的原因,也有工作作风和方法上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受五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受理论思维水平的制约。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思想没有底数,不敢从实际出发,大胆决策,上级决策了的也不敢创造性地去执行,或是盲目照搬,或是畏缩不前,关键在于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缺乏应有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二是受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制约。落实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不吃苦,不下大功夫,轻轻松松,是抓不了、也抓不好落实的。三是受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的制约。目前存在的作风上的官僚主义,方法上的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是影响工作落实的三大公害,必须认真清除。四是受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的制约。实施决策的阻力系数是同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成反比的。如果缺乏对问题事态的可行性的研究,缺乏必要数据的采集和正确运用,缺乏对决策实施条件的具体考察和实施方案的科学设计,缺乏可操作性等等,都会使决策的实施困难重重。五是受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的制约,如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政出多门,条块干扰,没有形成决策实施、督查和反馈调控机制,都会妨碍决策的有效落实。

邓小平同志早在1961年就指出,重要的是做好经常性工作。他说:至于提这样口号,那样口号,这样方针,那样方针,只有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抓落实就是这样一项经常的、细致的、艰苦的、一点一滴的工作。我们既要恢复和发扬过去抓落实的好传统、好做法,又要吸取近年来形成的新鲜经验,坚持不懈地把落实抓好。


第5版(理论)
专栏:加强党的建设①

  要重视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
  范平
  编者的话
为了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指示精神,配合正在全党开展的学习党史、学习党建理论的活动,本报特开辟《加强党的建设》专栏。今日刊载吴邦国、范平两同志的文章作为开篇。本专栏将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联系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和党的现状,联系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深入讨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这一重大课题。欢迎各级党的领导干部、从事党建理论研究的同志和广大党员同志踊跃撰稿。每篇来稿希望集中谈一个具体的主题,力求短小精粹,文字限在2000字以内。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这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古田会议决议,不仅是红军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加强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教材。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和时局》等一系列光辉著作,都强调和贯彻了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重大意义。1941年,中央还专门作出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总结了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全党的整风运动,开展党性教育,增强党性修养,起了重大作用。1942年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经过这次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提高了党的战斗力,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发展。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一部论述党性修养的专著,他针对党内存在的问题,全面论述了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以及方法途径,对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是一个重大发展。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防止党腐化变质和“和平演变”。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陈云等同志一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强调进行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
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系列关于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教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者。正因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建设了一支党性强、作风好、纪律严明、团结一致、密切联系群众、富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使我们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
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现在,党和国家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情况看,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提高党员素质,都是使社会主义中国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从国际来看,国际敌对势力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他们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困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机会,进行渗透,施加影响,支持收买所谓“持不同政见者”,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在他们认为有机可乘的时候,就制造谣言,挑起事端,策划动乱,进行颠覆活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是长期的。
从国内看,前一时期,由于党内个别领导人严重忽视党的建设,特别是不抓党性教育,不提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甚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纵容、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给党的建设造成严重损失。一些青年党员不了解党性修养,有人甚至反对党性修养,也有些老党员不再继续坚持修养。有的人忘记了共产主义理想,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向钱看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有的人崇洋媚外,丧失国格人格。有些人违法乱纪,腐化堕落。归根到底,是他们丧失了党性。在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中,有些党员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卷入动乱之中。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他们缺乏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违背了党性原则。
共产党员在国际和国内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中,能否站稳立场,明辨是非,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取决于他有无党性或党性强弱,取决于他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功底。列宁曾经指出,党性就是“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列宁全集》第1卷第363页)。对共产党员来说,就是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纠正党的队伍中存在的党性不纯的问题、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共产党员只有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才能经受住“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考验。


第5版(理论)
专栏:

  关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一点思考
  乌兰木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和承包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1980年至1990年,我国公司先后与138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签订合同额15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6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种专业、不同技术层次的劳务人员40多万人次。这些劳务人员在国外履行任务的同时,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人才,是不仅不花钱而且赚钱的智力投资,其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的社会效益均是显著的。
诚然,我国的劳务输出毕竟尚处于起步和开创阶段,在世界劳务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国外劳务市场及我国国情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使我国的劳务输出迈出更大的步伐。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今国际劳务市场对外国普通劳务的需求,总的来说呈减少趋势,最需要的是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些劳务输入国对接受这些人员限制较少,而且待遇高,收入多。
要使我国的劳务输出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必须逐步调整以普通劳务输出为主的结构,大力发展中高级劳务的输出。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一方面相对来说显得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潜力。只要我们深入进行人事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做到人尽其用,把输出中高级技术劳务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还是大有作为的。就普通劳务人员的素质而言,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普通劳务大都不会讲外语,很难沟通和交流。再如由于种种原因,在派出的劳务人员中也有不完全符合要求的人,虽然为数极少,但也有时影响了我国劳务人员的声誉。
在劳务成本方面,由于尚未彻底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公司对劳务人员的国外生活包揽过多,加之国内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增加,各项费用提高,以至劳务成本上升,使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在组织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配套的情况。目前各地方、各部门、各系统尚未建立起一支完整的出国人员预备队伍,平时有组织、有目的地培养不够,以至有时有了意向性项目后,往往赶不上急需,甚至因此签不了合同,痛失良机。有的办手续繁杂,时间长,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需要。所有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出的整体规模。
二、几点建议
有鉴于此,我们当前首先应该下大气力提高出国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培训基地和预备队伍,重点培养、选拔中高级技术人才,从而不仅在数量上,更主要的是在质量上和技术档次上,增强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经营管理,不断降低劳务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努力为国家多创外汇。
最后,还应制定有吸引力的措施,鼓励劳务人员用外汇购买国产名优特新商品,采取有效措施,把劳务人员手中的个人外汇加以“回笼”,使劳务输出为国家创汇这一目的得以进一步实现,改变劳务人员个人手中的一部分外汇由于在国外购买商品而外流的状况。


第5版(理论)
专栏:

  要重视包装这个大问题
中国包装总公司总经理 陆江
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人们对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不可缺少的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包装工业迅速发展。包装在现代商品经济中有着多方面的作用,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商品和便于运输、携带、贮存。一件产品从生产企业到达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多次的装卸、搬运、储存、销售,不断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没有合格的包装就难以保全产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商品经过良好的包装后,可以为装卸搬运提供方便,并可节约运输工具和贮存空间,从而提高效率、降低社会成本。二是促进销售。从市场观点来看,包装是产品整体质量中的形式部分。产品经过包装尤其加上装潢以后,能使商品美化,使它本身具有了广告宣传的作用。在商品陈列中,精美的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能自然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三是提高商品的价值。包装作为产品整体中的形式部分还起着提高商品价值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有些商品如气体、感光材料等离开了包装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也难以存在,而且是由于优秀精美的包装能给商品树立起高贵的形象,从而能保证一等商品、一等价格,甚至有可能使商品的身价倍增。包装的这一作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我国的茶叶用大包装出口,一吨卖价只有一千多美元,改为小包装并在包装装潢上下功夫,每吨售价可以翻几倍,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包装不能称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它分散依附于其它工业部门之中。十多年来,我国包装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八○年全国包装工业产值七十二亿元,一九九○年已达三百多亿元(均不含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三十八个行业中已占第十九位,每年承担着一万多亿元工农业产品和四百多亿美元出口商品的包装任务。可以说,包装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大行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充分肯定我国包装工业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包装工业的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对其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据有关部门估计,我国每年因包装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有一百四十亿元左右。由于我国外贸出口中存在的“一等商品、二等包装、三流价格”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每年损失的外汇收入也不在小数。这些情况表明,包装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引起重视的大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包装很重要,不仅是保护商品的问题,要通过搞好商品包装,提高附加值。对包装这个大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