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在二十四国集团会议上指出
  国际社会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新华社曼谷10月12日电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元今天应邀在24国集团部长级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当前,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国际社会应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动、提高援助效率并放宽贷款条件。
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4国集团是在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前,为了协调彼此的立场,于11日在这里举行这次会议的。
陈元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已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地要求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增加资金流动和放宽贷款条件。
他强调说,在提供援助时,应“尊重这些国家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选择,而不能以政治条件或某种模式强加于受援国,以免加剧这些国家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
他说,工业国家对消除国际经济中的失衡,创造一个平衡、稳定增长的、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负有主要责任,其中包括对本国进行必要的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国际金融机构要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督促作用。
在谈到国际债务问题时,陈元指出,自1985年以来,对债务国所进行的减债幅度和减债面都远不足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得到根本的改观,因此,需要对债务国采取更加积极的优惠措施,同时应对那些一直坚持还债务的国家的困难给予帮助。
在谈到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问题时,陈元说,乌拉圭回合如果失败,受损失最严重的无疑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他要求主要工业国家表现出应有的政治意愿,以促使这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早日完成。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会议闭幕
  通过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的多项行动计划
新华社马尼拉10月11日电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今天在这里闭幕,会议通过了实现本地区社会发展战略的多项行动计划。
这些计划的重点是消除贫困,实现公平分配,提高人民的参与意识。
该计划把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和小岛国的发展问题放在首位,其中包括妇女、儿童、青年、残疾人等社会组织的发展问题。会议强调,应该把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军事防御。
来自29个成员国的部长和高级官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武警文工团访朝演出受到欢迎
新华社平壤10月9日电 (记者高浩荣)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工团今天在平壤举行了首场演出,受到2000多名平壤市观众的欢迎。
演出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朝鲜歌曲《金日成将军之歌》的合唱声中拉开帷幕。演员们演唱的反映中国党和人民一条心的歌曲《一条心》、《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等中国歌曲以及《我的母亲》、《在泉边》等朝鲜歌曲,博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女演员高华演奏的唢呐独奏《打枣》,引起观众阵阵笑声。尤其是武警文工团自己创作的《难忘今天》的歌舞节目,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世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
  林晨辉
由于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国际差异以及国际间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日益扩大,九十年代世界劳动力市场将出现某些新的发展趋势。
  世界劳动力人数将持续迅速增长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机构的资料,一九八五年全世界劳动力的总数为二十一点六三六亿人,到了二○○○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二十七点五二五亿人,即从一九八五年至二○○○年全世界劳动力将增长近六亿人,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一点六。在全世界劳动力总量增长的大背景下,劳动力的短缺和过剩并存,增长的地理分布也不平衡。
首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增长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从一九八五年至二○○○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平均每年将增长百分之二点一,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每年将只增长百分之零点五。
其次,就增长的绝对量而言,世界新增劳动力的绝大多数也将是在发展中国家。在一九八五年至二○○○年新增的近六亿劳动力中,发展中国家将占五点七亿人,而发达国家只增长不到三千万人。在劳动力增长的绝对数上,我国将居全世界首位,其次是印度。
这些人口状况和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将使得劳动力市场发生重要变化。劳动力规模和结构的国家差别,是人们正确理解全球劳动力的未来趋势及其对每个国家和企业的影响的必要基础。
  世界劳动力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动
(一)九十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妇女将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
在迅速工业化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绝大多数的妇女至今尚未被吸收到劳动力队伍中来,表现为巨大的未开发资源。随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九十年代的加速,妇女劳动力这一巨大的资源将会得到开发,将会有大量的妇女加入到劳动力市场中来。大量的资料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妇女离开家庭外出工作的趋势是一种必然的人口现象。
(二)世界人口和劳动力正处老龄化的过程之中,九十年代世界劳动力的老龄化过程将会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将对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全世界三十四岁以下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一九八五年为百分之五十七点一,到二○○○年将下降为百分之五十一点七。六十五岁以上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一九八五年为百分之五点九,到二○○○年将上升为百分之六点八。全世界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将增加到三十五岁。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人口和劳动力的年龄构成很高,劳动力中青年人只是很小的而且还在不断变小的一个部分,超过六十五岁的退休人口比重在上升。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年龄构成较低,但是人口和劳动力也在老化之中。
世界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以及这种趋势的国际差别,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竞争格局。这是因为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影响着劳动力的流动性、适应性和工作能力,年老的职工一般不愿意变换工作地点或学习新技术,适应能力和工作技能都有较大的局限性。比起主要雇佣年轻职工的国家或企业,那些主要雇佣年老职工的国家或企业在适应新技术或市场的变化方面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因此,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保持它们的竞争地位时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专家们认为,九十年代,年轻和适应性较强的劳动力队伍将使墨西哥和中国等正在迅速工业化的国家取得比劳动力老化的工业化国家强得多的竞争优势。
(三)世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将有进一步的明显提高。
由于教育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过去的一二十年里中学和大学的学生数量有了巨大的增长,这种增长势头目前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九十年代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将会有进一步明显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六年,全世界中学入学人数增加了大约一点二亿人,大学入学人数也翻了一番多,从二千六百万人增加到五千八百万人。据预测,到二○○○年,中学入学人数将再增长百分之六十达到四点五亿人,大学入学人数将再翻一番而高达一点一五亿人。劳动力教育状况的这种改善趋势,是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推动的。
传统上,西方工业化国家一直是世界上中学和大学毕业生的最大“生产者”,现在情况在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正在创造着占世界越来越大份额的人力资本。虽然在绝对数上,美国、苏联和日本仍然是世界上各类大学毕业生的最大“生产者”,但是越来越多的世界大学毕业生出自于传统上教育发达的国家之外。六个最大的大学毕业生的来源中有四个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巴西、中国、菲律宾和南朝鲜。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将加速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深入发展,促使跨国界劳动力流动迅速增加。随着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等区域经济集团不同程度地实现人员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流动已不可避免。
传统上,劳动力市场的空间范围是取决于按技能水平分类的劳动力种类。非熟练工人和体力劳动者的供求是地区性的,一般都就地雇人。拥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供求关系是跨地区的。对于拥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劳动力来说,存在着全国性的市场。现在劳动力市场的空间范围正在全面扩大,随着九十年代的到来和延续,一个新的世界市场正在出现,这就是世界劳动力市场。
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和劳动力的老化、可加入劳动力队伍的妇女和高中与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少,将使得西方工业化国家在九十年代经济周期的几个关节点上面临劳动力的短缺问题。因而九十年代世界范围对人力资本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九十年代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将使大多数国家面临接受更多人力流动的压力。
世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将在本世纪九十年代以及以后的时期里为世界各国提供巨大的机会。因此,开发人力资本的战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的政策工具。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人力资源的能力将成为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第7版(国际)
专栏:

  “这是我们双手创造的”
  ——“瑞士面面观”图片展侧记
本报记者 张祝基 吴迎春
为庆祝瑞士建国700周年,中瑞两国有关部门正在北京共同举办“瑞士面面观”图片展。风光旖旎的青山和绿水,诗情画意的牧场和奶牛,各类手表和电子仪表,以及精美的巧克力及速溶咖啡……近百幅的彩画和照片展示了这个中欧古国的风貌,向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瑞士的窗口。
1291年8月,乌里、施维茨和下尼瓦尔登三州领导人为了联合自卫,结成了抵抗外侮的“永久同盟”,由此诞生了瑞士联邦雏形。瑞士风景优美,被称为“世界的花园”。在图片展上,瑞士人却说:“美,这是我们用双手创造的。”的确,瑞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为使这座“花园”更秀美,瑞士人民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它两个世纪以来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国土,认真保护古建筑,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自然环境的法令、法规。今日的瑞士旅游业兴旺,年收入165亿瑞郎,同机械、化工并列为瑞士的三大经济支柱。
瑞士在一百多年前还相当贫穷落后,平常年景粮食就不够吃,一遇灾荒更难糊口。如今,瑞士发展成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198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西方国家之首。
图片展上的一份文字材料饶有趣味地介绍了瑞士人富有创造才能的故事:在石磨碾谷的年代,一个名叫比勒的人发明了铁碾子,大大提高了工效,比勒创办的碾磨场当今发展成为一个大工厂;瑞士没有多少玫瑰花,瑞士人就用人工合成法制造香精;利奥波德·鲁齐卡因发明了人工合成麝香的方法,获得诺贝尔奖;称雄于世界手表市场的瑞士人还发明了石英表,后来受到日本和香港的挑战,但是经过10年潜心努力,瑞士制表商又制出一系列塑料石英走针表,在西方市场上获得很大成功……
可以说,瑞士人的努力创造精神像不停的时钟一样,生生不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认识到像瑞士这样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要想站得住脚,便须不断地开动脑筋,随时推陈出新”。这也许就是他们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秘诀。为了不断地推陈出新,他们注重工业科研。到80年代中期,仅私营工业科研开发经费人均数就已经居西方国家之首。按同等重量计算,瑞士出口货物的价值一般高于进口货5倍至7倍。高技术、高利润、低耗费使瑞士经济能避缺乏资源之短,持续发展。
瑞士在发展中自然也有困难和问题。图片展中反映出来的有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和大面积的树木病害,瑞士已发出了挽救“垂死的森林”的呼吁。另外,瑞士经济目前已出现滞涨迹象,瑞士正在努力采取措施,解决这些新问题。 


第7版(国际)
专栏:

  《静静的顿河》手稿首次发表
新华社莫斯科电 苏联《工人论坛报》10月4日发表了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的名著《静静的顿河》第一卷第一页的手稿。
这是肖洛霍夫这部名著的手稿首次公开发表。在这页手稿的左上方清楚地写着“1925年秋”字样,上方中间位置是大写的书名《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生前曾不止一次说过,他是1925年秋天动笔写这部小说的,后来,因找不到“合适的开头”中断写作近一年时间。1928年1月《静静的顿河》第一卷在苏联《十月》杂志上发表。肖洛霍夫当时年仅23岁。
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共四卷,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年代顿河哥萨克的生活,着力描写人民和个人在革命中的命运。1965年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静静的顿河》问世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但此后曾不断有人攻击作者剽窃了顿河地区不知名作家克留科夫的作品。


第7版(国际)
专栏:

前不久,在英国举办的机器人展览会上,两架日本研制的“懂”艺术的机器人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图为肖像画机器人正在为一小女孩画像。
新华社记者 刘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