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籍海探珍》出版
由赵英撰写的关于鲁迅整理祖国文化遗产的专著《籍海探珍》一书,最近由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鲁迅在整理古籍、研究佛经、研究金石、研究古代类书及中国汉字等方面的情况和成果,进行了系统介绍与研究,并附较为详尽的鲁迅整理文化遗产年编。
上述内容,国内外至今尚无人进行专门系统研究。该书力图以新角度,开拓新领域,提出新课题,对于全面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光辉业绩,提供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   (茵)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独创”一议
  张雨生
艺术界,独创一帜,自成一格,造就新形式新流派,非常诱人,非常荣耀。谁不想做奠基者、创始人?但若要被称为始祖、鼻祖,谈何容易。
然而,似乎也不一定。比如绘画吧,将一张大纸铺在桌上,一瓶墨水倒上去,用嘴向四周去吹,那叫“吹画”。新形式,新品种,新风格,就出来了。乡村老太太哄孩子,指着天上浮云说,那是天牛,那是天狗,那是天猫,孩子们听了,不也一愣一愣的吗?
又比如书法吧。也不用笔,用手指,叫做“手指书”。以后又有“脚指书”,从右到左的“反书”,从下到上的“倒书”。诸如此类,花样还可以不断翻下去。
让艺术渗进点儿杂耍技艺,在街头巷尾向大众做点表演,逗人们笑笑乐乐,未尝不可。
有本小书记载,清代乾隆年间,一位缙绅做寿,让宾客各献所能。有位客人拿出一套烟具,点着火,大口吸,但不立即吐出,喝一杯茶,再张开口,吐出烟雾旋动扩展,化为两只鹤状,盘旋空间。他还能吐出层楼峭阁,朱栏碧槛,在云山缥缈间,隐约呈现“海屋添寿”四个字。众人一个个看得呆了。不过,那客人却不自称自己创造了什么新形式、新流派的“烟画”,他只是说这叫“烟戏”,自己“常售技于燕、赵各地,今日愿博众位一笑。”如此而已。


第8版(副刊)
专栏:

先行者——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而作(中国画)
  李琦


第8版(副刊)
专栏:

  当代“红嫂”
——抗洪英模剪影
  潘仕明
一头齐耳的黑发,衬托着一张红扑扑的鹅蛋脸。一双善良的眼睛,流露着质朴。说起话来,皖中口音总是带着柔气,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当代“红嫂”——薛文姐。
8月初,我到安徽组织抗洪救灾事迹材料,当时,薛文姐的家和古镇三河、撮镇的千百个灾民一样,还泡在汪洋的洪水之中。她和丈夫四口之家寄住在合肥城郊唐桥村的姐姐家里。那是个炙热的中午,她把我们让到堂屋泡了茶,便边摇着儿子的“老窝”(小摇床),边和我们谈话。当我们提出要写她的事迹材料,让她演讲时,她一失常态,将头摇个不停:“不照了,不照了。”她的方言很重,后来,我们才听懂是“不行!不行!”之意。稿子形成后,几经训练,可到北京参加抗洪救灾报告团试讲,终因口齿不清,被划入了“另册”。有人叹息:“事做得好,不一定能讲得好哇!”
当时我们焦急,“红嫂”也急。她紧紧捏着讲稿,眼含着热泪,目睹这些陌生的人,似乎有些茫然。
于是,我们提出让“红嫂”先练着,什么时候过关了,什么时候再上台讲。
那天早晨,我去叫“红嫂”吃早饭。推开她的房门,见她正在奶孩子,十个月的冬冬两手把着奶头甜甜地吸着。这个年轻妇女的乳汁,养育着自己的孩子,也曾救过战士的生命。她的举止可以让每个人瞬间联想到战争年代的“红嫂”。她在做出这个高尚举动时,没有丝毫犹豫过。可是今天,这个只有初小文化、平时读封信都困难的农村妇女,要拿起讲稿走上讲台,的确是一件不易的事。
那天,“红嫂”跟随报告团到武警部队去。我们临时提出,能否让“红嫂”试讲一次,算是和武警官兵的见面亮相。在警营里算自家人,讲好讲孬都不见外。况且,部队官兵对她有一种特殊感情,即便是讲砸了也容易接受。就这样,“红嫂”迎着官兵们的目光和掌声上场了。主持人介绍说:“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有一名年轻妇女用自己的乳汁救了我们的战士。今天,这位被誉为当代‘红嫂’的薛文姐来了。现在,请她来介绍自己的事迹。”话音刚落,掌声骤起,仿佛是狂涛巨浪袭卷着她,撞击着她的心灵。“红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向鼓掌的官兵鞠了几个躬。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蠕动着的嘴唇被心底的话语冲撞着,似乎那就是一个关闭的闸门,只要打开,就会喷涌出来。现在终于喷涌出来了。
她说:“尊敬的首长,同志们!我叫薛文姐,是来自安徽省肥东县赵光村的农民。今天,我能和大家见面,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我的全家、全村人表达我对武警官兵的敬意……
“最近,有不少记者来采访我,说我用乳汁救亲人,为部队做了一件大好事。其实,是武警战士先救了我们全村、全家。当时,我们全村被淹,不少人都逃上了房顶,没吃没喝,饿了几天,武警战士带橡皮舟来救人救粮,使我们有了活路。我们都感动得流了泪。可战士在抢救我们的粮食时,胳膊被蜈蚣咬伤了,又红又肿,痛得他们扭曲着脸、满头大汗。我们好着急啊!听说人奶能解这种毒,我当时来不及多想,撩起衣襟就将奶水挤在战士的伤口处,看到战士脸上的痛苦渐渐消失了,我虽然累倒了,但我心里头那个高兴呀,就像捧了个蜜罐一样……”
哗……掌声如波涛经久不息,战士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出乎预料,不善言词的“红嫂”把大家给“震”了,成了这场报告会的压轴戏。回来的车上,有人问:“没想到你今天讲的效果那么好,发挥得那么漂亮,你是怎么练出来的呀!”
“红嫂”腼腆地说:“当时,我就像在家一样。这些战士就是我的亲兄弟。跟自己的亲兄弟说话,我也就不认生了。”
此时的“红嫂”,脸又红了起来,与她胸前捧的那束报告会上献的鲜花相映生辉。


第8版(副刊)
专栏:

  战役
——电影《大决战》观后
  (外一首)
  李华
孩提时,战役是连天的炮火
将我的崇拜愈烧愈旺
战役是一座座壁立的峰峦
令一代又一代的纪念碑默默
 仰视
一套套粗布军装的战旗
烟熏火燎在中国飘扬的骄傲
 里
大面积枪声的森林
早已被锋利的时间斫伐殆尽
地下奔突的鲜血
正逐渐蒸发成丰收的喜悦
但沉甸甸的红高粱不知道
战役的彤云
还不时向蔚蓝的高空密布
中国的太阳显得异常肃穆
曾被烧焦的土地,多少年来
在张张褪色的捷报里不断盘
 旋
纪念馆里血渍斑斑的粗布军
 装
又被无数活着的人重新忆起
面对舞池里斑斓眩目的彩灯
战役的光泽已暗淡了许多
可战役又如此殷切地
将我们的目光辉映得清晰透
 亮
  麦浪
麦浪在我的土地上汹涌成河
麦粒熟透了焦渴的镰刀
夏季风蔓延着橙黄
但无法完全覆盖昨日的战场
一片呐喊之后干裂的热泪
总是在我心中燃烧
落日的翅膀,掠过山巅
长成茂密的森林
荒原如号角般吹响
让我的头颅沿地平线匐匍前行
梦中的麦浪一次又一次化为汗
 珠
然后滴落成饱满的麦粒
我在寸草不生的土地上培植信
 念
潮湿的阳光足以把莽莽大地
出嫁成金色的新娘
顷刻,所有的麦粒都感受到了
那股呼啸的夏季风
而整个土地被丰收紧紧攥牢
攥成一尊丈量天地的血肉之躯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通心曲
  章庭杰
湘赣边。高桥乡白陆村大岭背组。
大岭巨蟒般蜿蜒数里,把个冷冰冰的背脊对向了这条山冲,大岭背组便隔绝在咫尺天涯的另一个世界里。
冲里的耄耋老人,隔山能听到岭外公路上飘逸过来的拖拉机、汽车的鸣声中,糅进从远古哞哞过来的牛叫,老在思谋着,这铁牛铁马,怎么会不是蹶着四个蹄子撒欢?莫不是让儿孙们给糊弄了?
能从大岭背翻过山去,只是大岭对年轻人的恩准。
如果说,大岭给了年轻人更多的青睐,那就错了。它刻薄地将止于肩挑手提的戒律,烙在了他们闪着油光的弯弯脊梁上。它划地为牢,下8里,上3里,是它将一代一代年轻人与山外沟通的梦封闭在山沟里的王国。近年也有从山外的文明世界娶来“凤凰”和“飞鸽”的,却也“飞”不过山梁,只好“寄居”在山外别人家,俊俏“媳妇”偏偏别想见婆婆。
岁月漂洗得大岭冷冰冰的背脊幽幽发蓝,染得树木发青,山塘发绿,山歌也氤氲出一股青碧之气:
黄牛角,水牛角,
如今又是各管各。
你作田,我作田,
还分什么党团员?
山民罗应南听着齿冷,他在党。想,组上8个党员,其中6个与我一样,“千里莺啼绿映红”——是从部队上复员回来的。我出来带这个头吧。于是他被选上了村民组长兼党小组长。党员会上,他和大家一起学习。党小组首先实现的是“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群体的沟通。党小组的宏图就是沿着这三者延伸,进而实现与山外的沟通。出人意外,他们的方案获得了全组群众的一致通过,上级的高度重视,邻村的协力支持。没有阻力,没有对立面,平淡无奇,瓜熟蒂落。
也许是苦于望山跑死马,出冲要么得攀山越岭,要么得舍近求远?也许是苦于长年“望天干”,三递打水机也难从冲尾打水过来,不堪一次就是一两千元的负荷?或许是党员干部带头,实现了党群之间、干群之间曾经有过的那种水乳交融的沟通?或许是现实沟通了过去,人们看到了回归的湘赣边共产党、毛委员举旗暴动时的传统?也许是现实沟通着未来,沟通着山里人向着外界洞开的憧憬?
总之,山沟里不乏柴火,火塘毕毕剥剥烧旺了山民们的热情。热火朝天,人欢马叫,大岭背沸腾了。兼有路便水益的工程上马了。他们要凿穿大岭84米,砌成隧洞100米,全组劳力人均投工100多个,需要用水泥47吨。全组上下一致,同心同德,齐向路便水益掘进。猎奇之心尚存,笔者仍问他们遇到什么阻力没有。答:唯一就是春上雨水太多,山体裂缝,塌方严重,堵塞了两侧的洞口。要不,早就挖通了呢。又唱:
大岭长,大岭高,
凿洞钻透大岭腰。
党员带头我敢上,
开出通天路一条!
唱去了大山的几缕清冷,唱来了土石的一片红火!
哦,莫不还唱出了通心曲——那最是重要的沟通……


第8版(副刊)
专栏:

  太白醉酒(中国画)
  陈忠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