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郑天翔同志致信本报
  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意义重大
编者按 国务院提出今年为“质量、品种、效益年”之后,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积极响应。曾经在工业战线工作多年的郑天翔同志对产品质量问题尤为关心,他就此问题给本报社社长高狄同志写了一封信,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和建议。现特将此信全文刊登。
高狄同志:
12月6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发表了徐志坚同志“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的谈话。我认为非常好,非常重要,完全拥护。
徐志坚同志估算“我国因产品质量问题每年要眼睁睁损失2000亿元”,并指出“质量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指出“把质量视作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十分必要的”,这是非常正确的。谈话提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在诸多因素中,质量是各项因素中的主要矛盾。从抓产品质量入手,这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徐志坚同志提出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这些是非常正确,非常中肯的。我非常拥护。能如此,则我国经济,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我国工人阶级和企业的风貌,必将有明显的、极大的提高。我国工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就会坚实地走上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这应是“八五”以及十年发展的一个关键思路。双增双节,或提高经济效益,或集约化经营,或管理年、效益年等等,如果不抓紧质量这个主要矛盾,不抓紧质量这个足以带动经济效益全局的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一般号召而不能落实。多年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建议《人民日报》就质量第一问题发表社论,一论二论以至七论八论,对必须把质量第一当做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理论到实践进行阐述,同时辅以有关事实的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给以正确的导向,坚持下去,至少搞它5年,10年。不知以为可否。         
        致
敬礼
               郑天翔 1990年12月6日


第2版(经济)
专栏:

  跨时代的进步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向技术改造要效益
本报记者 班明丽 费伟伟
没有大型骨干企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大型骨干企业现代化要依赖不断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取得。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走过的道路证实了这个结论。
七十年代装置 八十年代水平
20年了,按当年建厂时的固定资产原值折旧计算,燕化公司的设备已经全部折光。然而,现在到燕化看一看,那些主要生产装置不但没有疲惫不堪的龙钟老态,甚至胜过当年,可与80年代新引进的装置媲美。
近几年,它每年要吃掉3亿元减利因素,再为国家创出18亿多元的利税。在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中,实现利税名列第3。每年新增经济效益中,有80%是这些旧装置、旧设备在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中,立下的汗马之功。
没有什么诀窍。燕化公司就是老老实实地对装置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改造。
燕化的技术改造不是自发现设备老化才开始的,它是从装置一开始运行就起步的。1985年以前小的改造较多,1986年以来,他们每年用1亿多元投资,以促进主要装置全面达标、提高技术水平及节能降耗为重点,开展技术改造;重大改造项目与“短平快”项目齐头并进。十几年来,在消化、吸收引进设备技术的同时,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了十几套大型洋装置。
一批重点装置相继达标、超标。其中高压聚乙烯和丁二烯抽提装置改造后,分别连续7年、10年产量超过原设计能力;年产30万吨乙烯和丙烯装置达标后,1989年在全国同类装置竞赛中名列第一。
这11年里,他们对“耗能大户”装置进行12项大的技术改造,连续11年增产不增能耗。总产值增长69%,而能耗系数却是负0.018。
技术改造还使一套引进时“先天不足”的间甲酚装置,弥补了缺陷,拿出合格产品……
这些,都为燕化提高经济效益从速度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怕摊子旧 但求技术新
燕化公司坚持走技术进步道路,是逼出来的,也是“悟”出来的。
北京市缺水矛盾突出。他们的设备原设计每秒用水4立方米,但只允许使用2.15立方米;洋装置也有不少污染急待治理;运行中不断出现问题使生产不稳,几年都没有达标;国外技术进步很快,这套引进装置的生产工艺也逐渐陈旧。不进行改造,出路何在?
说是“悟”出来的,因为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企业从内涵挖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摊子旧不要紧,技术新也能创一流。”
公司所属化工二厂的聚丙烯装置,引进时只有8万吨产量。如果聚丙烯年产11.5万吨,增利就是可观的。“再引进一套3.5万吨装置,安全可靠见效快,还可以出国。”不是没人这样想过。但他们坚持分两期改造,只更换了进口高效催化剂和简单部件,结果3.5万吨到手,装置能力达标。而投资只有引进装置的1/3,贷款一年半即可收回,成为公司效益最好的技改项目。
技术改造虽然不如全套引进那样吸引人,但也给了他们如此慷慨的回报。
起点选得高 步子迈得大
技术改造起点高,技术进步放眼国内外。这是燕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他们做到:技术改造不在低水平重复,要改就争取达到两个目的。第一,改造手段技术含量高,是国内一流、国外先进;第二,多出高附加值产品。他们说,燕化引进的是国外当代先进装置,不能干了十年二十年给国家交出一套落后设备。
边生产边改造,难题不亚于建一套“全新”。首先要正确对待风险。
银催化剂——增产乙二醇的源头。几年前引进时它的效益指标为73%。公司技术人员百般辛劳消化,刚刚达标,国外已是78—80%的水平了。于是,再追赶。可是技术上过了关,生产操作又出了毛病,产品不合格。此时此刻该怎么办?
“认准它是世界先进技术,就该允许有失败。风险由领导承担。”公司热情鼓励,技术人员又拍了胸脯:试下去!一举达到82.5%。这种高水平催化剂用于生产,不仅效益增加,还可生产三四十种市场紧缺的新牌号聚丙烯。现在,不是用户等燕化出新产品,而是燕化的新产品在等用户。
技术改造也使设备之间更加协调,大大减少了宝贵的石油资源在不配套环节上白白烧掉,或者只能卖初级产品。
科研是技改的后盾。经过长期努力,公司研究院已不仅能够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对引进技术进行仿制,而且初步具备了现代化石油化工新技术的开发能力。近5年有53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35项成果获奖,申请专利43项,获发明专利奖28项,成为燕化发展进步的“试验室”、“技术库”。
既为我所用 也为石化工业所用
在技术进步上,燕化人不仅有搞好本企业的责任感,还有作为本行业“引进第一家”的特殊使命感。他们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创造新技术,既为我所用,也为中国石化工业所用,为世界同行所用。
他们抓住引进技术国产化和新技术工业化两个环节,坚持不懈地努力。“七五”期间,已为国内同行提供50项成熟技术,及合成导热油、对二甲苯吸附剂等3个“工艺包”,“八五”还将有10个“工艺包”投入技术市场。让同行拿来可用,国家减少重复引进。
过去靠进口的150多种重要的生产用催化剂、添加剂和助剂中,已有70%以上实现了国产化,其中部分可为同行提供充分货源。
现在,一种把塑料与橡胶性能融为一体的新材料SBS,由燕化在国内首创成功,并且建起成批生产的装置。其技术“工艺包”已出口意大利。
这是中国石化工业战线第一项自行开发的出口新技术,也是燕化公司实现技术由“进”到“出”的良好开端。
“八五”规划已经摆在面前。“兄弟企业赶上来了,再过多年我们还会是‘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吗?”燕化从上到下在思考。
新的基础,新的难度。燕化人是清醒的。
刚刚退居二线的原总工程师吴嘉祥道出了燕化的远见:“技术进步与人类文明同步,它好像社会发展史,是一篇永远做不完的文章。”毫不怀疑,燕化一定会把技术改造文章做下去,做得更美好。


第2版(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技术改造要有两个高起点
费文
企业能否搞好技术改造,关键要有两个高起点:一是认识的起点高,二是技术上的起点高。
认识的起点高,就是要把技术改造当作企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来认识。生命不可一日止息,技术改造不可一日停歇。燕化公司正是因为认识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才取得了跨时代的进步。
技术改造在技术上也要高起点,如果总是在低水平上重复,老技术“翻版”,即使技改不停步,也难免要落后的。燕化公司所以能靠技术改造使七十年代初引进的装置经过十几年运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八十年代水平,可以和新引进的装置媲美,很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他们的技术起点高。
燕化的设备在引进时是先进的,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当时是先进的,就以为可以睡大觉了,他们不等设备老化就进行技改。这正是高起点的思想使然。
技术设备先进的企业都要靠高起点永葆青春,那些技术设备相对落后的企业,就更要加油了。


第2版(经济)
专栏:

  肥乡县试办资金融通合作社
本报讯 河北省肥乡县对农村集体资金实行“村有乡管”,试办资金融通合作社。到目前,全县19个乡镇有11个建立了资金融通合作社,对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清理、管理农村集体资金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由于放松了对集体财产的管理,集体资产严重失控,集体积累逐年减少。到1986年,肥乡县集体财产由1981年的5200多万元,减少到2000万元,积累资金由800多万元减少到70万元,存留下来的2000多万元也大都被村民个人占用。农民热切盼望政府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的管理,增加农业投入,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开始,资金融通合作社产生了。
资金融通合作社是一个全面承担村级集体资金管理任务,按照有偿使用资金的原则,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的组织。它融通的资金主要是清账后收回的集体资金、集体债权和新形成的集体积累,如农村集体财产作价款、土地使用费、超生子女罚款等,还统管农村暂时闲置不用的专款,设有县、乡、村三级组织。资金使用方向主要是扶植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一些长久性农业设施,以及村办企业的流动资金,投放对象只限于本乡镇的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
资金融通合作社成立两年多来,累计向农户投放1507万元,直接用于农业的1293万元。其中,打井98眼,修建水利设施7000多米,使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增值42.5万元,减少了干群矛盾,张达乡东马固村成立了资金融通事务组后,对过去账目进行了清理,查出干部占用公款3.3万元,农民欠款152万元,收回现金2200元,其余全部换据计息。全村没人再告状,连续4年没有完成的征购、提留任务完成了。       (张金钟 王少贤)


第2版(经济)
专栏:

  理顺群众情绪 密切党群关系
 杭州市清理整顿村级财务
本报讯 杭州市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村级财务进行清理整顿,理顺了群众的情绪,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一些乡村财务管理混乱,有少数干部以权谋私,贪污挪用公款,巧立名目超分多占集体资金,严重地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专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现在全市已有355个乡镇、3875个村开展了财务清理整顿工作,分别占乡镇、村总数的92.7%和82.3%。
杭州市这次村级财务清理整顿主要是采取全面清查与重点清查;账面检查与账外清查;自己申报与群众检举三个相结合。现在全市共查出贪污款48万元,清出挪用款213万元,拖欠款6299万元。在清查的基础上,各县(市)、区都把兑现工作作为取信于民的重要环节来抓。现在全市已收回各种拖欠款2411万元,收回率达38.2%,追回贪污款42万元和挪用款157万元,分别达到86.2%和73.5%。          (林宗平 邵雅萍)


第2版(经济)
专栏:

  他们是奋斗的群体
——石家庄市企业家迎新年座谈会小记
田炳建 王金良
新年前夕,12月30日上午,石家庄市市委常委会议室里欢声笑语。市委领导正与全市的十几位著名企业家座谈。
“满负荷工作法”的创造者、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1990年又在建立正确分配机制方面前进了一步。他报了个喜:今年完成了任务;也谈到了忧:新的一年他准备迎接更大的挑战。
63岁的中国环宇电子集团的董事长郎宝祥脸上有点疲惫,他不无幽默地说:“过去一年的环宇公司就像一辆车陷进了沟里,我正和我的伙伴们跳下车,脱下外衣,努着劲往上推。”顿了一下,他又说:“按岁数我本该退下来了,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怎么能在这种时候撤劲呢?”
环宇公司自成立以来,固定资产增加十几倍,达到2亿多元,他们生产的空调器、录像机已源源出口国外……
刚从美国回来的旅游装饰集团总经理翟富,笑容可掬地说:“我们公司在经过外贸渠道几近断绝、资金原料严重不足的‘黑暗期’之后,能有今天,真感到欣慰。”
这个刚刚成立三年多的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他们靠信誉和质量争得了直接出口权,1990年销售额突破1个亿。
被人们称为“陈经营”的石家庄第二制药厂厂长陈占英一语道出了他的精明:“我是利用外国人的钱干咱们自己的事。”1990年他利用外资引进了一套胺变青霉素生产线,已经当年施工、当年试车投产、当年见效益。
全国第一个集体承包万人大厂的代表、石家庄市国棉四厂厂长张佑斌说,承包企业只有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度难关。最近,他和他的承包集体已经把两个文明指标明确写进了新一轮承包合同。
以技术改造闻名全国的市工农机械厂厂长桂书礼、全国优秀老企业家、石家庄市国棉二厂厂长高秀兰等也纷纷发言,献计献策。
正在外地的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打来电话,他告诉大家:他承包造纸厂七年,已经换回3个造纸厂,虽然曾走过一点弯路,但目前他已吸取了教训,正卧薪尝胆,为企业发展四处奔波。
1990年春节,江泽民总书记曾给石家庄第二印染厂写了复信,肯定了他们依靠工人办企业的经验。
二印厂厂长崔志才欣慰地说:二印全体职工可以用优异的成绩向总书记汇报了。
石家庄市委书记李海峰说:“正是各位创造了各种经验的企业家们支撑着石家庄市的经济。这是奋斗的群体。
新的一年相信这群体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西二轻工业供销公司克服短期行为
本报讯 记者贺海报道:山西省二轻工业供销公司在承包经营中,克服短期行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这个公司从1988年开始承包,到去年底,3年中完成经销总额39253万元,实现利润1075万元,达到3年承包总指标的151.6%和197.6%,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各项承包任务,跨入了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
二轻工业供销公司在长期的承包经营中,首先千方百计为本省轻工系统各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在他们的扶持下,许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三年中,他们为长治洗衣机厂优惠提供钢材2348吨,塑料614吨,并长期为该厂垫款百余万元,促使这个厂三年生产洗衣机300多万台,完成产值3亿多元,实现利税3500多万元。
其次,克服重经营、轻管理的短期行为,在保证完成各项承包任务的同时,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修订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第三,充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决不分光吃净。这个公司三年上交国家税金774万元,管理费和税后利润243.4万元,分别是承包前三年的168%和114%。


第2版(经济)
专栏:

  架起友谊的金桥
——记黑龙江省绥芬河边检站
李普祥 何伟光 张传宣
1988年春,一批菜农集结在黑龙江省绥芬河边检站前,准备赴苏帮助种菜。如果按规定到北京苏联大使馆签证后再成行,农时就要被错过。看到菜农们那焦急的面容,边检站的同志们不辞辛劳,一次又一次地与苏方边检站反复会晤协商,他们提出了简化手续,免办签证的设想。苏方也被他们的挚情所感动,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菜农含着感动的泪水踏上了赴苏的行程。由于赢得了农时,中苏首次合作种菜项目大获成功,菜民们为国家创汇10多万元。
这样感人的故事,在绥芬河边检站真是不胜枚举。
一次,哈尔滨出口苏联的15辆星光客货汽车运到口岸后,因申报国际联运车皮迟迟未批,只好放在露天里日晒雨淋。边检站的同志看到这种情景非常心痛,他们感到,仅靠铁路运输已无法适应中苏贸易的发展。为了早日开通公路运输,站领导先后到省外办、口岸办、海关、省军区等有关部门交涉,同时又与苏方多次商谈。最后在两方政府的协力合作下,仅用两个多月就抢修出绥芬河至波格尼奇内的公路。
绥芬河边检站自从恢复与苏方边检机关会晤联系制度以来,自觉地、无偿地为地方举行专门性涉外联系70多次,传递信件50多封,交换信息80多次。
现在经他们手的货物进出口量由1987年的10多万吨增加到120多万吨,由这个边检站出入的旅客由五六百人次猛增到10万人次。
绥芬河边检站的同志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架起了一座金桥。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东阳吴宁镇工业产值超三亿
本报讯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镇在一九八七年和一九八八年相继实现“亿元镇”、“双亿镇”之后,一九九○年乡镇工业总产值又上升到了三亿多元,年创税利三千万元。素有“浙中第一镇”之称的吴宁镇,山秀水美。该镇现在已有工业企业一千五百四十四家。成为浙江省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杜飞进 吕日升)


第2版(经济)
专栏:

  新型自动蜡染印花机问世
本报讯 由广西绢麻研究所研制的新型自动喷射蜡染印花机已于近日在南宁通过技术鉴定。新型自动蜡染机的研制成功,使蜡染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染绘技艺从单一手工绘制中解脱出来。其生产效率是手工的二十至三十倍。              (张良)


第2版(经济)
专栏:

  华丰牌方便面产销两旺
本报讯 我国最大的速食面生产基地——珠海市华丰华侨食品工业集团公司一九九○年生产销售创佳绩:产量达四点六亿包,产值可达二亿元,销售额为一点七亿元,出口创汇八百万港币。华丰集团公司生产的方便面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从一九八七年起,产值利税连年翻番。该公司没有产品仓库,产品随产随销,供不应求。在最近举办的首届轻工博览会上,华丰集团公司的华丰牌方便面荣获金奖,并获最佳销售奖。         (朱剑红)


第2版(经济)
专栏:

  绿丹兰化妆品在国内上市
本报讯 曾在西安全国百货定货会上获得评比第一名的绿丹兰化妆品,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技术、设计在巴黎,由法国绿丹兰公司专家严格审查监制。据该公司中国市场部的人员介绍,十六种绿丹兰化妆品将于今年元月一日首先与西安、成都、北京、广州的消费者见面,争取年内在全国各地推开销售。


第2版(经济)
专栏:

  二十四芯光缆研制成功
本报讯 邮电部侯马电缆厂首次研制成功的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二十四芯干线通信光缆,近日通过了部级鉴定。以二十四芯为代表的一槽多芯骨架干线通信光缆是国家重点新产品的科研项目。具有通信容量大、衰减小、适应温度范围广和易在各种不良条件下敷设等优点。专家们认为:该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八十年代中期水平。属国内首创并填补了我国光缆的一项空白。     (王克俭)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首辆玻璃钢盐酸罐车问世
本报讯 我国首辆玻璃钢盐酸罐车在铁道部西安车辆工厂研制成功,并通过技术鉴定,日前已正式交付用户投入试运行。这种用复合材料玻璃钢代替钢材制造的盐酸罐车,具有自重系数低、耐腐蚀、抗风雨等优点,载重比以往使用的衬胶盐酸罐车增加一吨多,寿命延长十年以上。它不仅为我国强腐蚀液体运输解决了一大难题,也为我国采用复合材料代替钢材开辟了广阔前景。           (李志纯)


第2版(经济)
专栏:

  柿汁发酵饮料强健宝问世
一个乡镇企业填补了我国饮料品种的一项空白——柿汁发酵饮料“强健宝”,最近由河南安阳县永康食品厂研制成功,并通过鉴定。“强健宝”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一个很有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保健饮料,属国内首创,为柿子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豫讯)


第2版(经济)
专栏:

1991年1月1日,一列装有1800吨原油的列车由新疆库尔勒开往甘肃玉门炼油厂。这是塔里木盆地原油首次外运。
新华社记者 李广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