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09-09

1990-09-09新闻联播 文字版

听谁的好?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听谁的好?<br/> 张森<br/> 7月30日,北京的两家大报同时提供信息,向读者普及日常生活中的一项科技知识,即电视机工作时产生的射线,对人体有没有害,要不要防备?两则信息,内容完全相反。<br/> 《人民日报》第三版的文章说,北京召开的一个研讨会透露,家庭收看电视时,受到电视机发出的各种有害射线的危害相当严重。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专家们建议,请将您家里的电视机安装上有害射线的克星——视保屏。国际公认,电视机的荧光屏发出有害射线,X射线、紫外线和r射线等,对人体特别是少年儿童的视力非常有害。<br/> 《解放军报》第三版的文章则说,彩电产生的X射线对人体会不会造成危害,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彩色显像管的加速电压为25—26千伏,产生的软X射线是很微弱的,全被显像管吸收了。我国明确规定,彩电应具备对有害射线进入人身防护的结构和设计,保证彩电任意表面上的辐射剂量不超过0.5毫伦琴/小时(实际测量,目前彩电的射线剂量仅在0.1毫伦琴/小时以下)。因此,大家不必担心。<br/> 一家警告读者:“危害相当严重”。一家宽慰读者:“大家不必担心”。面对这种互相矛盾的科普宣传,不懂得电子奥秘的读者,只好抓着头皮发愁了。<br/> 公正地说,影响大的权威报纸,刊登这类科普知识,若会惊动千家万户,还是比较慎重的,让读者无所适从的时候不多。但是,许多地市报纸,生活、消费、市场类的报纸,以指导群众日常生活为己任,科普知识,几乎天天发,版版登。于是针尖对麦芒,不断地交火,你否定我,我否定你。即使同一家报纸,昨天说的与今天说的两个样,三版说的与四版说的对着干。你说不能用铁制品装食品,铁元素在人体内积存很有害,我说用铁锅炒菜最好,人体需要不断补充渗入食品的铁元素;你说不宜吃泡酸菜,里面含有致癌物质,我说泡酸菜实在妙,多吃癌症得不了;你说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要多活动,我说生命在于静止,龟的长寿便是明证……如此这般,不一而足。<br/> 科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难理解。只是这种争论,应该在同行中进行,要发表,也应该放在专业刊物上。没有充分科学依据,未经实践证实,不应该作为科普知识拿来指导广大读者。即使读者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懂行。普通读者全然不懂,只能说啥信啥,今天向左,明天向右,弄得晕头转向,不知道该听谁的好。<br/> 一般地说,日常生活中的科普知识不深奥不神秘,只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正确结论是不难做出的。不过,科普知识宣传上的混乱,问题还不仅仅在科学态度上。有的人为了推销产品,借科普知识作幌子夸大其辞,招揽顾客;有的搞封建迷信,披上科普知识的外衣蒙骗群众,大发横财;有的不懂科技,又爱搜怪猎奇,道听途说。要克服这些现象,必须借助舆论监督和行政干预。今后对于这类东西,发布者,编写者,刊登者,都要慎之又慎,切实对人民负起责来。

手帕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手帕<br/> 秦敢<br/> 大病初愈,她已经很久没有出过家门了。这天上午,忽然来了两个过去的学生。他们劝的劝,搀的搀,绑架似地把她请上汽车。说是老同学们今天有个聚会,他们是代表大家来请老师去一起叙叙旧的。<br/> 她坐在车里,一边欣赏热闹的街景,一边听两个学生讲这十几年来班上同学的情况,心里十分快慰。啊,这些当年的小淘气,如今都长大了:有的是工厂里的生产骨干,有的是科研人员,有的当了国家干部……她回忆着,想象着他们现在的模样,心不在焉地让汽车把自己送到了目的地,又心不在焉地被请下车,扶进门。<br/> 刚跨进会场,就听见有人喊了一声:“杨老师来了!”接着便是黑压压一群男女青年争着起身向她让座。他们喊着,笑着,七嘴八舌地问着,说着。她也笑着,说着,辨认着,像喝醉了酒一般。<br/> 刚坐下不久,一个青年挨拢身来,手里捧着一个小塑料盒,笑着对她说:“老师,您还记得18年前那个站在教室里不肯上课的调皮学生吗?那就是我。今天我特意送给您这点小礼物,表达一下我对您的敬意……”<br/> 这是一个精美的小塑料盒。透过镂空的薄膜,可以看见,里面是几块绣工精巧的女用手帕。<br/> 她看看手帕,又望望眼前这个恭敬中仍显几分调皮的青年,猛然间,记起了十几年前他在教室里演出的一幕小小的喜剧。<br/> 那时候,她所带的那个班里很有几个调皮鬼,这个年轻人当时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天上午,她走进教室,正要打开课本开始讲课,忽然发现他站在自己的课桌旁边一动不动。小家伙长着一头乱发,细高个儿,木桩似地站在那里特别显眼。<br/> “现在上课了,这位同学,请你坐下。”<br/> 小家伙不吭声,也没有坐下。<br/> 她放下课本,向他走去。“上课了,你为什么还不坐下?”<br/> 小家伙仍然不动,只是用眼角扫了一下身旁的座椅。<br/> 她看了看那把座椅。发现上面有一个被谁踩过的足印。她明白了:小家伙大概是心疼他那条草绿色军裤;心里又有些怨气,所以用“罢坐”来表示抗议。<br/> 她笑了:真是个小调皮鬼!<br/> 那么现在该怎么办?总不能让他就这么站着听讲啊!她掏出了自己刚买的新手帕,给他擦干净了那张座椅。<br/> 她教了30多年书,学生成百上千。类似这样的学生调皮的小事不知道碰到过多少起;况且事隔一二十年,她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可眼前这个年轻人(她忽然记起来,刚才有人笑着介绍过他现在的“官衔”:本市××公司经理)却没有忘记,今天竟用这种方式,庄重地提起这件小事。她望着他,手里紧紧地攥住那个小塑料盒,很久很久,说不出话来……<br/> 离休以后,她因为身体不好,经常神情恍惚,晚上很难入睡。可这天夜里。她却睡得很香很沉。睡梦中她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间教室,又看到了那一张张调皮的充满稚气的笑脸。

题教师塑像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题教师塑像<br/> 桂向明<br/> 全国首次兴建的教师塑像,耸立在上海和平公园……<br/>                        ——手记<br/> 红烛。春蚕。<br/>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br/> 也许,你只是一方路碑,竖在孩子心里。他一次次敞开记忆,朗读你的睿智和清癯。在人生每一个驿站,悬着崇高的问候。<br/> 小路依旧,你渐渐老了,老成一幅退色的照片。但是,你的梦你的歌也会老吗?<br/> 你没有想过个人的荣耀、地位与权欲,没有想过成为暴发户,也没有想过一叠叠兑换券……<br/> 而信念,沿着三寸粉笔缓缓延伸。<br/> 你还要什么呢……<br/> 你拥有春天,拥有阳光,拥有花朵;<br/> 一个个年轻的方程,你在求解呵你在求解……

老师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老师<br/> 葛诗文<br/> 任时间在你的额顶划过<br/> 你把智慧的火种传给渴求者<br/> 任脚步从你的责任田走远<br/> 你依旧耕耘着每一个昼夜<br/> 那根教鞭在你手中是指南针<br/> 单调的重复,严厉的提示<br/> 总会有个新内容的注解<br/> 那块黑板染白了你的青春<br/> 你擦擦写写全不在意<br/> 仿佛忘记了岁月<br/> 亲眼见你的小树疯长欲够太阳<br/> 你把兴奋表现得格外沉静<br/> 亲耳听你的禾苗正在拔节<br/> 你很欣慰却因而缄默<br/> 你的信念如山你的意志如山<br/> 你才甘愿作出奉献的选择<br/> 你的希望太多你的负荷太多<br/> 你才不惜付出这多心血<br/> 当然,你有权为之骄傲<br/> 谁不曾感受过你生命的爱呢<br/> 谁不曾吸吮过你灵魂的乳液呢<br/> 长大的不管长到多大<br/> 走远的无论走得多远<br/> 终能体味你无私的亲切<br/> 向前时你总是推人向前的力<br/> 回首时你永远咏唱明天的歌

别了,绿色军营

第8版(副刊)<br/>专栏:世纪风<br/><br/>  别了,绿色军营<br/> 薛瑞明<br/> 三年的军营生活,被岁月的年轮碾过,如同一张渗着墨汁的鉴定卡,要封入我们的档案袋了。<br/> 我们好可怜——军营不要我们了。可我们实在不愿意离开你呀——军营。<br/> 然而,离别的日子已一天天逼近。面对猩红的《退伍证书》,我们只能哽咽着,深切地呼唤:别了,军营!<br/> 别了,龙腾虎跃的训练场,还有歌声激荡的大礼堂;别了,如小兄弟般天真活泼的新战士,还有兄长般慈祥宽厚的首长;别了,数百人就餐时甜香的咀嚼,还有十几人深夜里奏出鼾声的交响;别了,联欢会上疯狂的舞蹈,还有20岁生日酒杯碰撞的铿锵;别了,军营外使我们不会寂寞的小河,还有河边曾使我们神魂颠倒的幽香……<br/> 过去了,三年前还哀叹的漫长,而今却感到如此匆忙。尽管我们有过希望和期待,但也有过抱怨和迷惘;尽管我们有过成功的欢乐,但也有过失败的迷茫;尽管我们有过“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歌声,但也有过因一件小事和战友打得叮当作响;尽管又肥又大的军装裹在我们身上,但也有过偷偷地穿起T恤衫萝卜裤孤芳自赏……这一切都来不及回味,来不及品尝。但这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的多彩绚烂——我们无怨,我们的青春无怨。<br/> 是的,在我们要告别紧张的军营生活时,我们却产生出懊悔和惆怅,悔恨当初曾挥霍过大好时光,悔恨昔日不知愁滋味……此时,只有那闪光的领花,耀眼的帽徽攀伏在耳轮旁发出耳语:我们要属于后来人了,后来的人会沿着你们的足迹走向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明天。<br/> 我们感到欣慰,这样我们就不需要眼泪,不需要更多的纪念笺,因为过去岁月的波痕已录进我们精美的唱片,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的思维轻轻转动,就依然会迸出昨天的节奏和乐章。<br/> 我们成熟了,我们懂得好花不常开,而果实才是永恒的。军营砥砺、磨练出我们勇敢气质和开拓精神,鼓励我们去创造,去建设,去奋斗……<br/> 别了,绿色军营!带着充满力量的感叹号,让我们与改革的列车同行,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春光明媚的大自然。

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

第8版(副刊)<br/>专栏:域外文谈<br/><br/>  苏联作家瓦西里耶夫<br/> 黎华<br/>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一九二四—)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出身于职业军官家庭,从小受到部队生活的熏陶。上九年级时,卫国战争爆发,他志愿奔赴前线。一九四八年毕业于装甲兵军事学院。<br/> 瓦西里耶夫一九五四年开始发表作品,以写卫国战争题材的小说著称。作家是从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开始写作生涯的,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戏剧和电影的特色,语言简洁,情节紧张,结构谨严。由于作者立意高,创作手法独辟蹊径,他的作品总能以高昂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动人心魄。成名作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成电影获一九七五年苏联国家奖金)通过对普通女兵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以及苏联人民为战胜残暴的敌人所付出的重大代价。作品既有生活细节和战斗情景的现实主义描写,也有各种崇高感情的浪漫主义抒发;既有幽默、喜剧的因素,又有深沉、悲剧的色彩,是一部典范之作。<br/> 瓦西里耶夫擅长写战争年代和和平岁月中青年一代的命运,他们的勇敢、荣誉感和优秀品格。他讴歌卫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的英雄业绩和必胜的信念。他的素材来自时代生活,作家本人就是在革命烽火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他说:“我们身上有着阶级搏斗的狂飙式的热情,有着如雄壮乐曲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有着对于同我们制度的敌人必不可免的拚杀的冷静期待。”因而他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不要向白天鹅开枪》、《未列入名册》,中篇小说《遭遇战》、《后来发生了战争》、《我的骏马奔驰》、《烧不毁的荆棘》,剧本《我的祖国,俄罗斯》,电影脚本《漫长的一天》等。一九八七年夏天作家曾到我国进行访问。

天贶帝宫(图片)

第8版(副刊)<br/>专栏:<br/><br/> 天贶帝宫 [中国画] 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