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报举行招待会
《亚运新闻》即将发刊
本报北京9月8日讯 记者卢小飞报道:今晚,本报在中国当今的摩天楼——北京京广中心为即将发刊的大型彩色日报《亚运新闻》举行招待会。
高狄社长致词。他借此机会代表本报工作人员和广大读者向亚运会的组织者、建设者,向全体运动员和默默无闻劳动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敬意。他说,人民日报将在亚运会期间以国内版和海外版各两个版面,以及这份即将发刊的《亚运新闻》,集中报道亚运会盛况,力争真实、生动、及时、准确地把亚运会消息传递给国内外读者。
张百发、徐惟诚、袁伟民先后讲话。万里委员长写来热情洋溢的贺辞。
《亚运新闻》是一张专为第十一届亚运会创办的大型日报,为对开四版,采用激光照排和彩色印刷,自9月22日到10月8日共出17期。它将为广大读者观赏亚运大赛提供一个新的窗口。作为亚运会期间唯一的彩色中文报纸,它还具有一定的收藏集报价值。北京星河电子公司对《亚运新闻》的发刊给予了支持。
焦若愚、李彦、曾建徽、张彩珍、李志坚等同志和本社总编辑邵华泽、副总编辑张云声等出席了招待会。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中央电视台庆祝教师节推出一台专题文艺晚会
9月10日晚8点30分,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里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中国教育报社联合组织一台以宣传、歌颂和慰问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辛勤工作的“园丁”的专题文艺晚会,庆祝教师节。     
   (跃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武安市庭院学校受欢迎
河北省武安市501个自然村,村村办起“庭院学校”,据统计已有1130所,仅“种植、养殖、服装裁剪”的听众就达20万人次。“庭院学校”方式灵活,传知授艺针对性强,实用、就近,很受农民欢迎。 
   (李海燕)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沂蒙商品跻身国际市场
被旧史志称为“四塞之固、舟车不行、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山东省沂蒙山区,如今悄然跻身国际市场,400多种“土货”涌出山门,摆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货架上。去年临沂地区出口商品收购额达8.8亿元,位居山东省16个市地的第四位。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出口商品收购额4.8亿元,超过计划39.5%。         
       (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邮电系统表彰服务标兵
全国邮电系统市内电话行业49名服务好、作风正的先进个人,9月7日被授予“全国邮电市话服务标兵”荣誉称号。近年来,邮电系统以纠正装电话中的不正之风为重点,加强廉政建设,涌现出一批工作认真负责,处处为用户着想,廉洁奉公的先进人物。         
    (包文俊 肖关根)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下
陕北老区发生历史性变化
本报西安9月8日电 记者景险峰报道:1989年,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综合计算,地方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两地区财政收入2.83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4.6倍;农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75公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突破300元。陕北老区改革开放11年,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陕北老区是原陕甘宁边区的主体。现在,它包括延安、榆林、咸阳和铜川等地市的33个县(市),553个乡镇,10587个行政村。面积占全省总面积42.43%,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7.4%。在陕北老区的33个县中,过去有30个是贫困县,长期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未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陕西省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历届省委书记,都兼任陕北建委主任,真抓实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优惠扶持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对陕北老区的建设和发展给予特殊关怀,从1979年开始,每年拨给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5000万元,到去年累计5.6亿元。从1986年开始,每年安排扶贫贴息贷款4100万元,5年累计2.5亿元。国家有关部委也从资金、物资、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有力扶持,给陕北老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基本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改革开放11年来,陕北老区共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181万亩,新增造林保存面积1430万亩,新增种草保存面积410万亩;实现了县县通电,半数以上行政村通了汽车。去年,延安、榆林两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4亿多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7.65亿元,较1978年成倍增长。
地方工业获得较大发展。1989年,延安、榆林两地区地方工业总产值19.25亿元,较1978年增长6倍多。煤、油、烟、毛纺等成为地方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陕北老区33个县(市)中,已有10个县的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其中6个县实现了财政自给。
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到去年,陕北老区的30个贫困县中,先后有39.53万贫困户、169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分别占1985年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总数的82.83%和82.04%。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提高到308元。
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陕北老区为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新建校舍19万平方米,为地县农业科研单位新修实验室、化验室20万平方米,培训各类农民技术员44万人次,完成地方病区各类改水工程2015处,使32.5万人吃上了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完成干旱山区各类饮水工程1600多处,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困难。


第1版(要闻)
专栏:

  沿海技术西移 横向联合加强
上海支援边疆地区
完成经济协作1800多项 培训1万多人
本报上海9月8日电 记者章世鸿报道:记者在上海听到许多好消息:上海“飞人牌”缝纫机在云南省年产10万台,上海“凤凰牌”自行车在新疆年产30万辆,上海“回力牌”轮胎也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落户;银川市长城橡胶厂生产的上海皮鞋畅销全市。现在,我国东部地区先进技术、人才横跨4000多公里源源流入西部边疆,直到中缅边境,初步实现东西部技术、人才、物资的多渠道对流。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上海市先后同云南、宁夏、新疆、西藏4省区实行对口支援。10年来,上海市调动了全市的力量,同四省区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经济横向联合,完成经济协作1800多项,培训人才1万多名,投资6480多万元。协作内容有科技咨询、技术成果转让、资源开发、合资经营等。这些项目都取得了可贵的经济效益,使不少边疆企业转亏为盈。许多贫困县的面貌有所变化。
几年来,上海各区、县同4省区30多个县结成了友好互助的“对子”。在合作形式上,由原来的单项支援转变为区域性开发,由原来的生产技术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各边疆地区也给上海物资上的支援,达到互利的目的。
上海各企业、各界人士支援边疆热情高涨。各民主党派、总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纷纷组成技术小分队开往边疆,并且做到热情服务,不计报酬。上海民建、工商联为边疆地区培训管理人才2300人,在云南培训教师、医生4750人,得到边疆人民一致好评。


第1版(要闻)
专栏:

  相逢在亚运
——海峡两岸运动员进驻亚运村
本报记者 魏亚南 江正茂
七日宣布开村的北京亚运村,第二天一大早就迎来了第一批运动员村民。
作为进村第一站的运动员注册大厅里,登记处、制证处、计财处、计算机房的工作人员早早就各就各位,身着淡蓝色裙装的迎宾小姐站在门前,列队迎候盼望已久的各国运动员。中外记者们也都聚集在这里,等待捷足先登者。
八时许,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高尔夫球、曲棍球、水球、手球、举重、柔道、网球、武术和部分女排运动员、教练等近四百人,在团长袁伟民的率领下,英姿勃发地来到这里。时隔一个半小时,中国台北代表团接踵而至。该团联络员齐剑洪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进村的是先期到达北京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武术、女排运动员,近四十名;下午,第二批到达的体操、高尔夫球、男女篮球运动员将从机场直接赶来。”听说台北代表团被安排到Q座公寓,齐先生赶忙在亚运村平面图上寻找。当他得知台北团住处离餐厅很近,而大陆团却住在村落僻远的一角时,颇有感慨。
台北女排姑娘们列队进入大厅,侍立两旁的服务员发现其中一位女运动员训练崴伤了脚,走路有些困难,赶忙上前搀扶,并安慰道:“村里有医疗中心,您会得到良好治疗的。”
依次注册的运动员,每人不消三两分钟就拿到了精心制作的运动员证。他们相互欣赏着具有纪念意义的证件,对着上面当场快速拍摄的彩照发出爽朗的欢笑。台北武术队三项全能运动员黄玉萍自豪地说:“我现在是亚运村的村民了!” 
接着,运动员们在记者们摄相机耀眼的灯光中,通过一号门进入村内。
十时四十分,位于村长办公室前的升旗广场,响起了雄壮的中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第一个进村仪式是为最先来到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举行的。身着海蓝色西装上衣、白裤、白鞋的中国运动员们列队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满头白发的村长焦若愚致欢迎词。他说:“我作为村长,十分高兴地祝贺你们成为亚运村村民,希望比赛期间你们在这里生活得愉快。”随后,他把一枚象征进村的金钥匙交给了代表团团长袁伟民。袁伟民向他送上代表团锦旗,并代表首批村民讲话。
村内是热烈的场面,村外是激动的人群。附近一些北京市民像赶集一样自动前来观看运动员进村。一位刚下中班的工人手扶自行车翘首张望,兴奋地对记者说:“亚运村又迎来了它难忘的一天。”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日阿里
本报记者 刘伟
经过40年的建设发展,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阿里地区,群众已基本解决温饱,并开始走上富裕之路。
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寒冷、干燥、缺氧,是西藏最艰苦地区之一。初秋,记者乘车经无人区边缘来到阿里,常碰到跋涉路途的外地商贩和外国游客。途经各县,均有来自藏东、四川、青海、新疆等地商贩组成的集市。据了解,全地区去年已有商业网点841个,个体商点790个,社会零售总额达5306万元。
1953年新藏公路通车至今,阿里绝大多数乡通了车,通车里程达4154公里,仅农牧民个人就拥有248辆载重汽车。近年开通了狮泉河至拉萨的卫星长途电话、电报电传、卫星地面传真等邮电业务,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实现了市区自动电话。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如今所属7县均已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附近的农牧民可收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
阿里原始的农牧生产方式已基本改变,去年全地区粮食产量达454万公斤,牲畜总数268万头(只),比民主改革前的1959年分别增长了4.5倍和2.1倍。近10年来党中央在西藏实行免征免购、土地和牲畜私有私养的特殊政策,阿里农牧民生活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去年人均收入684元,比民主改革前的1959年提高了几百倍,走在了西藏前列。昔日的戈壁荒原已有了现代工业,硼、煤、地热、风能和太阳能光电技术开发近年开始起步。去年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13.9万元。
40年前,占总人口95%的阿里农牧民完全是文盲。1953年,国家在阿里兴办第一所小学,至今阿里已有各类学校38所,现有在校生3025人。国家还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穿的扶持政策。
从1955年党中央从北京派到阿里第一支医疗队至今,阿里地区已建成一批医院、门诊部和乡村医疗机构。国家在此实行了免费医疗政策,农牧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第1版(要闻)
专栏:

  四川保护大熊猫成绩斐然
“庆庆”喜添双胞胎
本报成都9月8日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大熊猫“庆庆”,于8月24日喜添一对子女。姐姐芳名“冠冠”,弟弟取名“军军”,至今双双生长发育良好。
“庆庆”是今年4月经本交和人工授精各一次怀孕的。大熊猫幼仔成活率很低。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一胎产两仔较少,两只幼仔成活16天以上者绝无仅有。
又电 熊猫之乡四川省从1983年9月以来,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抢救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取得很大成绩。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抢救病饿大熊猫85只,其中救活了65只,救活后收养了34只,放归野外31只。
从1983年以来,四川大熊猫的主食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严重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为了抢救病饿大熊猫,四川省、地、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多次拨发专款,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并广泛发动群众,深入高山峡谷,开展巡逻抢救工作。省里成立了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有关的9个市、地、州和23个县建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人员119人,切实加强了抢救和保护管理工作。
最近四川省委、省政府再次强调,各级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业务主管部门要把保护大熊猫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保护大熊猫县长负责制,并把这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他们任期内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李瑞环分别会见基辛格
宾主进行友好坦诚的交谈
本报北京9月8日讯 记者何崇元报道: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
这是李鹏总理和基辛格博士第四次见面。老朋友相见,彼此都很高兴。宾主双方在友好、轻松、坦诚的气氛中,就当前海湾危机、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重大国际问题和中美双边关系,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李鹏总理还向基辛格博士介绍了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
会见历时75分钟。
会见后,李鹏总理设晚宴款待基辛格博士和夫人南希·基辛格。李鹏总理的夫人朱琳、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和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等参加了宴会。
今天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荣毅仁会见了他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同他进行了友好的交谈。会见后,荣毅仁设家宴款待基辛格夫妇。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同他进行了友好、坦诚的交谈。


第1版(要闻)
专栏:

  侨务立法的新篇章
——祝贺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诞生
本报评论员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部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标志着我国侨务工作向法制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国是个归侨、侨眷众多的国家。广大归侨、侨眷是振兴中华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昌盛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同纲领》到宪法,都有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条文。党和国家并按照“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这对于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良好作用。
历史已跨进深入改革开放的90年代。新时期提出新的要求。侨务工作一方面仍然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各项重要的方针政策,同时要逐步转变到依靠法律办事,纳入法制的轨道。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地方侵犯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要进一步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需要把宪法的原则规定,通过制订专门法律加以具体化,也需要把多年来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侨务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法律化,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人民代表的议案,制定《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反映了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心愿,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归侨、侨眷的爱护,也表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侨务政策不变。《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的又一体现。
这部保护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归侨、侨眷的一贯方针政策。保护法第三条规定:“归侨、侨眷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义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这个条文进一步明确归侨、侨眷与其他公民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对于归侨、侨眷来说,在政治上享有“一视同仁、不得歧视”的权利是很重要的。保护法还规定“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和归侨、侨眷的特点,给予适当照顾”。归侨、侨眷是中国公民的一部分,又有其他中国公民所没有的同海外的各种联系。国家根据他们同海外亲人正常联系的需要,给予适当照顾,是合情合理的,从法律上予以肯定也是十分必要的,完全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颁布,对团结广大归侨、侨眷,激发他们建设祖国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海外侨胞中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实施。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使这部保护法深入人心。为了严格依法办事,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要带头学法、懂法、执法。要加强法律实施的监督,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更应履行其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职责。我们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努力,保护法定能得以实施,广大归侨、侨眷的愿望终将实现。


第1版(要闻)
专栏:

9月8日,中国体育代表团率先进入亚运村,在运动员村举行进村升旗仪式。这是四名仪仗队员在绵绵秋雨中高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步入广场。 
新华社记者 黄景达摄
这是中国台北运动员在办理进村手续。
本报记者 沈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