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早安,亚运村!
——亚运服务者的零到六点
本报记者 吴骅 温宪 卢小飞
亚运会新闻中心的电脑打印机,“哒哒”地将时间敲进9月26日。
    时针指向零点
这时,记者大厅仅剩23名记者在工作。西南角的赛事成绩公告架前,上海体育学院二年级学生方时列,正和同学董谦在整理当日公报。
步出楼外,亚运村上空一派紫色,空气清凉得令人振作。18岁的姑娘吴艳萍和两名同龄又同班的警校学生,已经在新闻中心安检门旁站了16个小时,这会能坐坐了。“也就是晚上能放松放松。这要在家,我妈准心疼。”名叫赵纯的小伙子露出一脸的淳朴。
西南头,华都快餐车还有灯光。一些出车才回来的司机在吃饭……
万籁俱寂。
    在亚运村的五座门
马路上,一辆辆小车陆续驶回村东的停车场。这是凌晨1点。
亚运村1号门前,礼宾哨位的两个士兵,仿佛是夜色下的两塑雕像。在他们身后的验证厅入口和安检门旁,25个姑娘和小伙子正襟危坐,要从晚上7点坐到早上7点。东北角,摆放着60多包约百十瓶酒。此门24小时洞开。酒,不让进村,但可出村去别处享用。
二楼,分新闻中心和安保部门的灯光还亮着。正在值班的分中心主任林国强,靠在沙发上打盹儿。随时会有人来拉醒他。
老公安李向阳陪我们来到2号门。此门主要走运动员,夜间关闭,一部分工作人员可以席地休息。验证入口,有人和衣睡在地毯上。带班的警官王生新说,来这儿服务的年轻人,大都是外语学院的学生,真是任劳任怨。
1点半,我们在3号门,正遇礼宾岗换哨,立正,敬礼,交接,即便是夜间,做来仍一丝不苟。外语师范学院4年级学生卢燕宁,已经在这里的验证口坐了5个小时,他这一班也是12小时。像他这样的外语院校学生,5个门加起来约计上百名。问其苦不苦,答:此乃人生幸事。
    运动员餐厅——“整个儿是一大顿饭”
凌晨2点,餐厅灯火通明,仍有运动员用餐。问起每天开几顿饭,餐厅领班靳立洁说:一天24小时随时有。旁边一位俏皮的小伙子说:“自打9月7日开村,开饭就没停过,整个儿是一大顿饭。”
用餐登记本上记着每个小时的用餐人数。从25日20点到26日零点的4小时里,就有1064人来用餐。
小靳的这班要顶到早上6点。客人少时,就抓紧时间打扫、洗刷。
餐厅的后面是厨房,那儿的工作更紧张。百十种饭菜要备上千种原料,自然是精益求精。小靳说,比起来,他们辛苦多了。
与此相对的是“村庄”的宁静。十几栋运动员公寓里,灯光寥若晨星。白天摇头晃脑的大型机械“盼盼”不再动弹,村长办公室的灯光终于熄了。
    电传机还在“哒哒”响
凌晨3点,港台一些新闻机构的工作间仍有响动。记者工作大厅已无人写作,在这服务的女大学生朱倚江、朱斌和李辛老师,及另外两个男同学,刚刚把大厅收拾干净。李老师说,一些国外和港澳台记者常常在这个时候打电话,要我们帮助从电脑里调资料,因而经常到凌晨4点才能歇会儿。
东南面,新华社的三台电传机里,仍在“哒哒”地往外吐出一条条电讯稿。
    计算机中心“守护神”
来到亚运会计算中心,已是凌晨4点。保卫组的高远,正在行使职责。他说:“新闻中心的EIS系统是亚运会的中枢神经,我们这个计算中心是大脑,能不把眼睛瞪大点儿吗?这儿太重要了!”
村西边的慧中路上,一位老者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抡着扫把。59岁的刘洪云,活计是把洒水车留下的水扫到阴沟里。老人家原来是大屯乡的村干部。故乡的沃土转眼间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城,老人说起话来就很有点主人翁的口气:“我天天看电视呀!搞好亚运会可是有关国家声誉的大事。这不是,萨马兰奇对咱开幕式评价挺高。”
    片刻的梦境
不知何时,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新闻中心上下四层百余间工作室,没了动静。唯有新华社那台电讯收稿机,仍在“唰唰”地响。时间已临5点。
    雨中先行人
5点50分,淅沥沥的小雨中,已经有运动员在跑步。迎面走来五洲酒店餐饮部职工李淑云。她家住德外,每天骑车上班。4点就在路口站岗的徐志臣说,她是今天第6个路过这里上班的人。
天渐渐亮了,雨中行人越来越多。无声的人们匆匆地擦肩而过,似在默道:早安,亚运村!
(附图片)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亚运与国运
——杂感二题
赵浩生
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像充满北京弥漫全国的亚运热情亚运意识一样,海外华侨对亚运在北京的召开也感到同样的兴奋。华侨在海外虽然看到听到过历届亚运、奥运的盛况;但十一届亚运不一样,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开,是中国第一次作主人。
在亚运、奥运史上,中国从零到零的突破到荣任亚运东道主,也是一个万里长征,今天有地位有能力来作东道主,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今天是祖国在办喜事,亚洲衣冠会北京,我们怎么能不要满怀欢喜万里还乡来看亚运呢!
我自己从纽约经日本,转坐中国民航机。迎接着我登机的,是熊猫“盼盼”的笑脸,下机后走入机场大厅,只见到处彩旗飘扬,一切都比往日更光彩、快速、悦目、顺眼。经过边防检查时,工作人员额外地道声“你好”,使我受宠若惊。行李居然在十几分钟内出现在转盘上,行李车取之不尽,不必像往日一样僧多粥少,要打一场争夺战。从容推车出闸,也没有强拉客人的出租车司机,机场如战场的场面完全消失。
机场作业,一向被认为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如今在“亚运意识”下迎刃而解,这说明所谓难者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相信,中国人有的是智慧、能力,只要鼓起干劲,事无不成。
    二、叹观止矣!
亚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宏伟、壮丽!那变幻无穷的画面,是力的美、动的美、彩色的美、声光的美、韵律的美、天真的美,是天、地、人出神入化的总结合。使观众激动得欢叫、雀跃、鼓掌、心灵激荡、热泪滚滚。这伟大的构思、气魄、规模、群众,只有伟大的中国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节目,是任何一次亚运、奥运所不能比的杰作。是空前表演、人间绝唱、叹观止矣!
这个成功的表演,说明中国人的想象、组织、团结、苦练的卓越能力,追求完美、成功的热情和荣誉感。以这样的热情和荣誉感来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一定会像亚运会一样,获得圆满的成功光荣的胜利。
从亚运看国运,我们相信有朝一日,中国一定会荣获全世界整个国力竞赛的金牌!
九月二十六日于王府饭店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北京地区一项有关亚运的抽样调查表明
市民参与近八百万人次 认定圆满成功者过九成
本报北京9月26日讯 本报记者从最近在北京地区进行的一次大型抽样调查中获悉:有91.1%的北京人认为本届亚运会定能取得圆满成功,不同程度地参与亚运会有关活动的市民高达797万人次。这样大规模的群众参与,是历届亚运会绝无仅有的。
从统计数据看,北京市民有72.9%的人“最关心亚运会”,“什么都不关心”的人只有0.3%。
数据统计的结果表明,有6.6%的北京市民参加了亚运工程建设和与此有关的劳动。购买亚运会奖券的人数达到76.4%;其次是捐款捐物,占市民总人数的39.7%;再次是参加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包括维持交通秩序、参加义务劳动等),占市民总数26.6%;还有19.1%的人参加了亚运会的团体操表演、文明拉拉队等与亚运会有关的其它各项活动。以上几项累计人次为797万。
这次调查还对北京市民对亚运会的态度进行了测试,具体采用五度量表法,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北京市民对下列看法持肯定态度:
一、作为北京市民,我为亚运会在京召开感到自豪(平均数为4.43);
二、亚运会将显著地提高中国的国际声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平均数为4.30);
三、亚运会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扬爱国主义(平均数为4.32)。
这次大型抽样调查是从9月15日开始的,参加单位有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所属的8家新闻传播机构和研究部门。在北京市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协助下,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北京市8个城区13岁至70岁的人口中抽取了1200个样本进行了问卷式调查。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专线电话

  亚运前两天我国金牌得主分别来自什么省市自治区
一些读者来电说:你报26日一版的亚运会金牌榜,注明了我国金牌得主分别来自什么地方,这很好。能否把23、24日两天我国获金牌运动员所在的省市区补登一下?
答:可以。他们是:庄泳、谢军、沈坚强(上海),林莉(江苏),黄晓瑜(广东),邢芬(海南),彭丽萍(湖北),陈剑虹(安徽),邢丽威、马娜(辽宁),郭秋香(山西)。(景月)
北京一些读者问:我国优秀运动员王大力通过预赛后,为什么没参加400米自由泳决赛?
答:因为他在同一天要参加4×100米自由泳接力。经过他和队友的努力,中国队获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并打破亚洲纪录。(卢小飞)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海外学子的见与闻
——中国留学生亚运参观团剪影
本报记者 魏亚南
亚运会前夕,44名中国留学生代表分别组团,从负笈就学的日本、朝鲜、泰国、伊朗、英国、法国、联邦德国、苏联等国家回国观光。连日来,他们与祖国人民共同沉浸在欢悦中。
    “哇!我国的高速公路真棒”
在日本的留学生代表是飘洋过海回来的。从天津到北京,走的是新近通车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一下子就被这么好的路惊呆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对记者说:除各种路标还没完全竖立起来之外,这路无论平展度、宽度都不次于日本的。特别是视野开阔,国外许多高速公路比不上。
    坐出租车不挨“宰”了
在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的赵孟为,一下飞机就感到气氛不一样。出了首都机场,坐出租车进城,小赵首先发现车上安了计价器,心里顿时觉得踏实多了。去留学生招待所的路上,司机主动给他介绍国内迎亚运的情况,下了车还帮他把行李提上楼,没有多要一元钱。
    老北京靠交通图认路
从小长在北京的日本千叶大学自费留学生易强,在外三年头一次回国,想不到京城盖了这么多高楼大厦,新修了这么多路。这几天,他东跑西颠,给在日本的同学们买礼物,不得不买张交通图当指南。
    与记者一同抢镜头
这几天,回国观光的留学生个个成了摄影师,每人都照完了一兜子胶卷。特别是在开幕式上,他们大拍特拍,所用胶卷之多,都打破了以往的纪录。留学法国的王华、陈飞还托人为开幕式摄像,准备带回去让同学们一睹为快。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你好北京

  来中国感到非常幸福
——沙特足球明星马吉德一席谈
本报记者 刘水明
31岁的马吉德·阿卜杜拉,是西亚足球劲旅沙特队的灵魂。谈到第一次来中国的感受,这位西亚球星说:“说真的,我们以前对中国缺乏了解,印象一般。到北京后,我发现我们那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是错误的。中国人民非常友善、热情。北京是座漂亮的城市。”
身高1.81米的马吉德有一头栗色卷发,脸膛黝黑。提到足球,他的话似乎一发而不可收:“足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运动,在我们亚洲有一定发展,但与欧洲、南美洲相比,差距较大。亚洲没有多少足球俱乐部,更缺少优秀球星。例如在中国和南朝鲜,真正有点名气的选手也不过四五名。”
马吉德认为,东亚球队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但目前处于停滞状态;西亚足球虽然起步晚,普及和发展速度却超过了东亚。他说:“东亚强队首推南朝鲜,其次要算中国。这不是奉承,实际情况如此。我们这次来北京,除了和东亚球队相互学习交流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争获冠军。”
采访结束时,马吉德要求通过本报祝中国人民永远进步,并转告球迷们,他来到中国感到非常幸福。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一句话评论

  一句话评论
●蒙古族运动员宝玉获摔跤金牌
——正是练功房里的滴滴汗水,换来亚运会上的赫赫战功。(河北昌黎第二中学孙永吉/学生)
●中国、新加坡足球队进行比赛时,看台热烈而有序
——足球队进步快,足球观众和足球拉拉队的进步更快。(北京卫戍区杨旻囝/参谋)
●我国摔跤运动员伊力巴图被对手压得动弹不得,失去金牌
——虽无金牌亦英雄。(上海海运学院池成/学生)
——拚搏到这个份上,谁能说他不是条汉子?(北京158中学武葳/学生)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庄泳纪事
本报记者 刘士安
原先庄泳名字叫庄咏,自从5岁在幼儿园时开始练游泳后,“游泳”这个词在家里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升小学时,父母一商量,索性就改叫庄泳。
26日上午,在上海西区一座住宅楼里,记者与庄泳父母庄福林与陈蔚莉一起谈论着这位泳坛明星。
讲起她的启蒙教练徐仁惠和小学班主任蒋芝雯老师来,庄泳父母亲话语中充满了感情:“徐教练像对待自己亲生女儿一样爱护小泳。”小泳病了,带她去看病;饿了,徐教练让自己母亲买来小泳最喜欢吃的排骨、酱鸭。这位上海市劳动模范、高级教练员,真可谓把全部心血都花费在小运动员身上。庄泳在心里,也特别敬重她的启蒙教练。
记得庄泳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是在香港举办的亚太地区儿童甲组赛,结果捧回来四块银牌。小泳好不服气地对妈妈说,“那个日本人老是压在我前面,下回我非得拿金牌。”第二次参加亚太地区少年组比赛,小泳胸前果然挂上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牌。
今年18岁的庄泳,可以说是在游泳池里泡大的。每天的训练雷打不动,逢到星期天往往要训练两场,有时冬天从游泳池回到家里,头发上都结了冰。庄泳一次悄悄问妈妈:“都说童年是金色的,我怎么没感觉到呀?”
自从1986年2月庄泳调到国家游泳队,庄福林夫妇就难得见到女儿了。几年春节,庄泳都没回家。父亲算了算,这四年来小泳每年加起来在家里顶多呆一个月时间。
看书和听音乐,是庄泳的两大爱好。庄福林指着家里满满几盒子磁带说,这都是小泳买的。有一回庄泳要在上海电视台唱歌,还正经在家里练了好半天呐。
庄泳在此届亚运会上三夺金牌,三破亚洲纪录,她自己并不满意。24日,庄泳打电话给妈妈说,我肩胛有伤,昨天没破世界纪录,真遗憾。可是,她父母亲的工作单位上海申光铸造厂的职工们都高兴坏了。小时候庄泳在厂里上过托儿所,一些职工可是看着她长大的。生产厂长殷道椿告诉记者:庄泳拿了三块金牌,厂里贴了三张大红喜报。等庄泳回上海,厂里要好好地为她开个庆功会。
现在,庄泳父母、教练、老师,还有关心她的许许多多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大家都期盼着她创造世界新纪录,到奥运会上夺金牌,为祖国争光。
庄泳,我们都等待着这一天。
(本报上海9月26日电)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团长访谈录

  尽最大努力参与亚运
——访蒙古代表团团长包勒道
本报记者 温宪
经过两天的追踪探访,终于在北京体育学院拳击馆找到蒙古代表团团长包勒道。拳台上,凶猛、灵活的搏斗搅得馆内一片沸腾。包勒道坐在那里不动声色,只是偶尔扭过头来与夫人耳语几句。
包勒道酷爱拳击运动,年轻时曾代表蒙古参加过多次国际拳击比赛,现在除担任蒙古民族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外,还是蒙古拳击协会主席。“拳击是勇敢者的运动。它需要力量、机敏、毅力和信心。”少言寡语的包勒道,在谈论拳击时妙语连珠。“蒙古最普及的运动是摔跤。这次我们在摔跤、拳击和射击项目上可能会有好成绩。”
“蒙古和中国是友好邻邦。我们作为亚洲各国的使者之一,为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崇高目的,为了各国运动员的友谊和进步,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与这次盛会。感谢中国朋友为我们所做一切。啊!67公斤级比赛开始了,我要赶快去看比赛。”说完,这位剽悍的蒙古汉子一头扎进了赛场中。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流光溢彩

  流光溢彩
达娃央宗进亚运村
9月26日上午8点多钟,亚运村的人们惊喜地发现,昨晚中央电视台介绍的取火少女达娃央宗来到了亚运村。
这次达娃央宗是随西藏各界代表进京参观团来到这儿的。工作人员立即围住小央宗,请她签名留念。一位工作人员递上一枚亚运村的集邮品和钢笔,让央宗用汉字签了名,又请小央宗用自己的笔签了一个藏文名字。亚运村村长办公室向小央宗赠送了一只绒毛“大熊猫”。当问到央宗对亚运村的观感时,她高兴地说:“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建筑,特别好。”(徐兆荣)
    仪仗队的“寸头”
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174名仪仗队员一律留寸头。此发型为四联理发店师傅们精心设计。9月21日,仪仗队全体队员开赴四联,理发店集中人力,连续工作3个多小时,为他们突击理发。(温京平)
    中国记者脚下不弱
9月26日上午,一场足球赛在工人体育场训练场激烈进行,一方是中国大陆、香港、中国台北记者组成的中国队,一方是由外国记者组成的混合联队。结果中国队以3∶2获胜。(李京 兆荣)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9月26日,朝鲜赛艇选手露贤淑不慎将她获得的银牌落入水中。工作人员郑钢潜水摸索近半个小时,终于将奖牌找回。
怅然凝眸金海湖,
银牌浮沉细浪中。
忽见蚊龙入水去,
还持得主一笑逢。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李泓冰配诗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我们这辈子可真饱了眼福啰!
朱根华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