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魂兮归来》讨论会
《北京文学》今年第八期发表的报告文学《魂兮归来》(作者:刘志良),生动地描述了全国经贸系统劳动模范、部级优秀共产党员王永杰的先进事迹,在读者中引起较强烈的反映。该刊日前在京举行了座谈会,与会者充分肯定了该报告文学的创作成绩,指出王永杰的人格美,在今天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两本关于澳大利亚的书
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最近出版两本关于澳大利亚的书。一本是袁鹰、陈明仙主编的《澳大利亚的红心》,为《中国作家看世界丛书》的第一本,选编了王蒙、宗璞、陈登科、从维熙、袁鹰等作家访问澳洲的游记、散记,记录了中澳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另一本是澳大利亚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一九七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自传体小说《镜中瑕疵》。该书是一位天才作家别出心裁、诚挚坦率的自画像,其中虽不无刻薄之处,但洋溢着对真理爱情的信仰和赞美。(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

  当代诗词研讨会
当代诗词研讨会于初秋时节在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召开。来自各地的诗人、学者荟萃一堂,就当代诗词创作及评论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当代诗词一定要有“当代味儿”,即时代精神、时代气息,而不能成为前人作品的翻版;同时对近十年来各地诗词创作的实际状况做了客观分析,认为当前亟须努力展开切实而非浮泛的评论,以推动当代诗词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木兰秋)


第8版(副刊)
专栏:亚运艺术窗

  “雨花”情深
林利锋 吴宁兴
90年代的第一个绿夏,给凝重、幽静的南京博物院带来喧闹,带来亚运会的脚步声。
雨花石,是南京独有的瑰宝与骄傲。听说第11届亚运会艺术节将举办雨花石展览,石城的千家万户便把选石送展当作很高荣耀。短短十几天,数千枚雨花玛瑙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南京博物院,令人目不暇接,感叹不已。
送雨花石展品的,一般人少则带几枚十几枚,多则带几塑料袋子。其中倘能中选一枚,主人便会欢欣雀跃。而他,从袋里仅倒出一枚雨花石。可这枚鹅黄色的雨花石,一沉入盛满清水的白瓷碗底,即刻清晰地呈现出一幅鲜丽夺目的火炬图形。
“呵,火炬!”评委们兴奋得拍案叫绝,“干脆,这枚雨花石就题名为‘亚运火炬’!”
“亚运火炬”的主人脸庞上绽开一抹自信的笑意。他叫高思铮,南京无线电厂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平素醉心雨花石。一个偶然的机遇,在石农的一麻袋雨花石中,他发现了这枚纹理似火炬的奇石,爱不释手。今年初夏,报上刊出北京亚运会艺术节雨花石展览征石的消息后,他便充满信心地用这枚火炬石参加竞选。结果,与评委不谋而合。
他出手的雨花石,颗颗中选。20枚,整整一个专柜。可又有谁知,这个专柜积沉了一个雨花石收藏世家多少风风雨雨。
这个专柜的主人名叫华红喜,38岁,出生于一个祖祖辈辈收藏雨花石的家庭,经过漫长岁月的淘洗,留在他家里的雨花石几乎都是巧夺天工、精妙绝伦的灵石。
他曾在南京雨花台举办华红喜个人雨花石展览,从此声誉鹊起。今年春天,“华红喜雨花石收藏馆”又使他的家蓬筚生辉。这是第一个雨花石家庭收藏馆。
征石办公室里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送石人。这天,进来一对老夫妇。评委一看是熟人,便起身相迎:“汪医生也送石头?”
石头一出手,评委便点头称奇。这是一块罕见的雨花石。他们赶紧找来一个大盆,将宝石浸入水底,米黄色的石面上霎间显现出一个威风凛凛的黑天神形象。
老医生汪真对此十分自豪:“不瞒你说,要不是亚运会,我真舍不得拿出手。你知道吗,这块天神石是我家的祖传石,放在家里,能镇邪哩。”
评委取出一张保价单:“你报个价吧。”
“你们把我看作什么人啦,我又不是来做生意的。”
汪真倔头倔脑地示意老伴收石,“我这把年纪,冒酷暑送祖传石,就是为了表示自己对亚运会的一份情意。这叫宝石有价情无价!”
8月中旬,600枚瑰丽无比,世所罕见的雨花石精品,带着江南地域秀丽精巧的文化色彩,带着南京寻常百姓的诚挚情意,带着南京雨花台古代美丽的传说与现代壮烈的故事,进入了北京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第8版(副刊)
专栏:

由10岁以下儿童组成的贵阳市苗苗艺术团给亚运艺术节增添色彩,小演员们的演出既有贵州各民族的艺术传统,又有当代儿童的精神风貌。图为民间舞蹈《小小人》。     刘宇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华君武的艺术
方成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新近出版一本《华君武漫画》。这部大型画册印制精美,选的是50年内画家的代表作,因而全面显示出画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
常听人说:“画漫画,几笔就出来了。”这话不假。看华君武的画,这几笔又少得出奇。还奇的是,不少人学他,可怎么也学不来那几笔画出人物的神态,更谈不上这几笔表现出的幽默和讽刺来。
华君武的漫画,其时代感和思想感人之深,是广大读者熟知的,他的许多作品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漫画是幽默的艺术——讽刺和幽默相关,所以,漫画感人的艺术性,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画面艺术形象,二是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幽默手法。
华君武漫画艺术特色十分突出:第一,在幽默艺术和造型艺术两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第二,民族特色异常鲜明。这都是漫画艺术中所难能的。
细心的读者会觉出,他运用的多是带乡土气的中国式的幽默,看他的一些作品的标题就很明显,如《打了再给》、《叶落而知秋》、《涮羊肉还是涮羊毛》……而且思路很宽,仿佛信手拈来,盎然成趣。前几年,在电视上看审讯“四人帮”时,见张春桥那死硬的顽抗态度,我很生气,就想画幅讽刺画,苦思而毫无成果。次日见《人民日报》发表华君武画的《死猪不怕开水烫》,不禁叫绝!从他的许多作品就反映出他在政治、思想、生活阅历、知识和文艺修养各方面都有过人之处。幽默是一种很难掌握好的艺术语言,尤其运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没有如此的知识和修养是难以运用自如的。
再看华君武的那“几笔”。这里有什么学问呢?
如以“过关”作比喻,在漫画创作中,艺术造型是极难过的一关。我曾说过:“看我们现在发表的作品,艺术造型感人的很少!”甚至说:“基本上不及格!”这话也指我自己。话说得也许过分,但我看的画较多,确实深有感触。漫画是幽默艺术,立意构思须幽默,艺术造型也须幽默,才能充分发挥幽默和讽刺的艺术感染力来。漫画人物造型之难,就难在幽默上。和朋友开个玩笑,既要画得像他,还要使人看了发笑,理解那是善意的戏笔。怎样去刻画他的表情动态,就颇费思索;再只须“几笔”画出,用北京话说:“没两下子行吗?”请看华君武画的侯宝林和叶圣陶;黄蒙田的像笔划更简,像极。如今他虽已大肆减肥,神态如昔。被讽刺的人物要使人感到滑稽、出丑,要画出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状态,还要看出是艺术手笔,这“几笔”怎么下?请看《风信鸡》和《永不走路永不摔跤》中的两位和既像“死猪”又像张春桥神态的那一位。画得有趣而非丑化的人物,如公园里拉胡琴的人和《看操季节》中的练操者,这几笔决非寻常。在细节处理上,看《曹雪芹提抗议之二》中“黛玉葬花之工具(好重的锄头!)”和《愚公宣誓》中最年轻的那两个(边看电视,边把着孩子撒尿),那叫漫画手法,俗称“戏里有戏”。漫画里的飞禽走兽虫鱼,大都是人格化的生物,而且是漫画式的,艺术造型须以原形加上人化了的形态为依据,艺术加工自然分外吃力。华君武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法。他笔下的猫、虎、兔、蚁等等都画得别有风趣。这都是漫画的艺术手笔。在笔墨技法上,显然看出他传统书画的笔墨功底;尤其是艺术造型中线的结构、黑白对比效果和画面构图等等,都有形式美的考究,例如《书到找时方恨多》和《呼……吸……》,运用的也都是艺术手笔。画中题词的安排,是循国画传统方式;他的书法和画,风格协调。有的画还配上打油诗。他自谦称不善此道,但他那些诗我是欣赏的。华君武漫画的民族风格之所以异常鲜明,在于他善于运用中国民间熟悉的幽默和绘制上继承中国人所乐见的传统书画技法。民族风格不仅是艺术本身的要求,也是使之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最有利的形式。
华君武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所需漫画作为评论形式,自然和新闻一样,要求反应迅速,创作势必要求快速完成。在此情况下,绘制时难免偶有粗率之处。但瑕不掩瑜,他那中国典型风韵的幽默艺术作品,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期间创作的那些强力动人的政治讽刺画,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他是从30年代画到今天的老一代漫画家。虽已七五高龄,但手笔不减当年,依然对阻碍社会进步的种种歪风邪气奋力抨击,真有“老将出马,一个顶俩”之势;闲情乘兴,也开开什么人的玩笑,幽默一番,因之作品不断。他多次发誓,终于戒了烟,酒兴也自行约束,而对笑话,其迷之深,情如童稚。愿他青春常驻,继续为我国的艺术园圃增添异采!


第8版(副刊)
专栏:我们的时代江铃杯抒情征文

  我呼唤热情
程步涛

 一九九○年九月一日,北京,
 第十一届世界女排锦标赛进入了尾声。
 拉拉队没能撕破俄罗斯姑娘的攻势,
 中国女排又一次在绝顶之上败阵。
拉拉队没有沮丧,
 拉拉队没有沉默,
 依然用全部的力量呼喊着、歌唱着,
 声浪如雷,
 漫过体育馆巨大的穹顶,
 漫过首都初秋美丽的夜空。
 我的心在剧烈地颤抖,
 因为拉拉队的每一名队员,
 因为每一名队员的火一样的热情。
   二
 啊,热情!热情!热情
 是伟大的母体,
 孕育并滋养所有的生命;
 热情是燃烧了五千年的炉火,
 五千年来精心煅冶着民族的魂灵。
 土地如果没有热情,
 便不会生长五谷,
天空如果没有热情,
  便不会有太阳、月亮、星星,   不会有风霜雨雪、惊雷闪电和七彩长虹。
   三 
是的,   我们曾经过度狂热,   在历史的长卷中,
 这狂热留下深深浅浅的辙印。
 然而,
 五千年悠长岁月耕耘的土地,
 决不会因为滋生过狂热,
便将热情也一起刨根断种。
   四
 怎么能不要热情呢,
 比如树,献给土地以绿荫,
 比如鸟,献给天空以啼鸣,
 比如鱼,献给湖水以生动。
 百川归海,
 江河要作坎坷的流淌;
 日悬中天,
 地球要作艰难的运行。
 要收获吗,
 首先要播种,
 要流汗,像雨,
 浸透泥土,渗入根、渗入叶、渗入茎。
   五 
我如此殷切地呼唤热情,
 是因为我固执地认为,
 共和国的车轮
 需要我们每个人输入动能。
 即便这热情只能点燃一支小小蜡烛
 点燃一颗小小的星星,
 一支支小小蜡烛
 一颗颗小小的星星,
 汇聚起来,
 便是灿烂的星空,
 便是耀眼的光明。
   (作者单位:昆仑编辑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