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亚运更增胞波情
——访缅甸代表团团长吴昂丁
本报记者 温宪
正与缅甸代表团团长吴昂丁谈着,一队阿联酋运动员训练归来。一个小伙子好奇地打量着吴昂丁,忍不住上前指着他上衣印有“缅甸”字样的英文问:“你们的国家在哪里?”吴昂丁笑着答道:“缅甸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邻邦,我们有着胞波情谊。”
缅甸是亚运会的创始国之一。这次来北京的代表团,是缅甸历史上参加亚运会人数最多的。现为缅甸国家体委主任的吴昂丁说:“中国举办这样的大型运动会,我们感到高兴。我到过很多国家,在中国感到特别亲切。”
“在亚洲,我们不是体育强国,但我们将尽全力去比赛,以便使中国为本届亚运会所定的宗旨得到充分体现。”吴昂丁说完,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一次平等的盛会”
——访文莱体育代表团团长阿斯马里
本报记者 申明河
“派团参加亚运会,是我国体育史上的第一次,深感荣幸。你们虽是大国,但平等待人。这次运动会是一次平等的盛会。”这是文莱体育代表团阿斯马里团长在同记者交谈时说的话。
文莱是个只有二十四万人口的小国,体育事业不太发达。因此,这次只派出三十二名运动员参加射击、游泳、藤球和举重四个项目的比赛。阿斯马里说:“我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很好地向其他运动员学习,把经验带回去。”
文莱是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阿斯马里团长在谈话中表示,文莱虽然富,但体育水平低。我们希望同体育大国——中国加强往来。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约会等待了54年
本报记者 何伟
25日的黄昏,一个等待了54年的约会,在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如愿以偿。
著名田径运动员贾连仁同著名篮球运动员牟作云紧紧握手的时刻,两位都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
1936年,他俩一起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往事如烟,但那段屈辱却清晰如昨。当时,由于仓促组团,经费匮乏,旅途艰辛,结果全军惨败。回到上海时,迎候健儿的是一幅漫画,画着中国运动员抱着一个大鸭蛋。辛酸只能埋在心中。他们相约,待中国体育强盛之时,合影留念。
然而,世事变幻难预料。牟作云投身到新中国的篮球事业,贾连仁则去了台湾省,就任体育院校的教授和主任,并于1983年移居美国,相互隔绝了半个世纪。
“我们该合个影了。”满头银发的贾连仁用浓重的山东乡音,表达了埋在心中的宿愿。
“一定,一定。”76岁的牟作云连连响应。这时,当年一起出征柏林的跳高名将吴必显走了过来。在镜头前,3位老人朗朗笑了起来,结束了54年漫长的等待。
“我是带着医生来的。”如今是美国老马篮球队教练的吴必显悄悄地说,他已经78岁了。
“我也不容易啊。”77岁的贾连仁更急于表白。“开幕式好极了,一点不比洛杉矶奥运会差。”
交谈中,他们互相端详,不得不叹服岁月的磨砺。当年出征柏林的80名中国运动员,如今所剩无几。“王玉增在纽约,于敬孝在洛杉矶……”贾连仁掰着手指算出了海外5位健在者,牟作云则数出大陆的3位。
“大多数都去了。”置身沸腾的神州,3位老人不禁为逝去的队友感到惋惜。从11届奥运会,到11届亚运会,中国体育称雄亚洲,走向世界,他们都成了历史见证人。
场下是老友,场上是对手。吴必显率领的老马队与牟作云领衔的元老队展开了篮球赛。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伍绍祖睡地板
本报记者 李力
25日晨。要抠字眼的话,伍绍祖不是起床,而是“起地板”。因为已经好几天了,他席地而卧。
军人出身的这位组委会执行主席有个死要求:问题不过夜。他让秘书替他回家搬来被褥,执行主席办公室就成了没有床的卧室。
亚运会组织工作环节多、任务重。开幕前几天,他的咽部严重充血导致失声。全国各地不少电视观众看到他的病情,纷纷写信、打电话问候,还寄来了大量药品。现在,他已接近痊愈。
比赛开始后,他要去各场馆检查工作,看看正式运行后的情况。由于每个场馆都要去,他几乎没有时间完整地看一场比赛。
伍绍祖很注意组委会工作人员和各位记者在中午能吃到什么。附近的小饭馆,他一一去吃,盒饭、刀削面什么的,味道、份量、价格,他心中全有数。
25日中午,他吃完盒饭,就赶到中南海参加全国体育先进县表彰会。然后,拜会伊朗副总统。晚上,和古巴来访的体育部长会谈。原本还要参加在亚运村北京剧院的“亚运之夜”活动,他只好择其要而行了。
亚运会开幕几天来,诸事顺利。伍绍祖的心也渐渐踏实了。晚上的碰头会,依然开得很晚。茶水送下几块饼干,他又睡到地板上了……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体育是团结的纽带
——黎巴嫩代表团团长托尼先生一席谈
本报记者 刘水明
黎巴嫩代表团团长、黎巴嫩奥委会主席托尼·贝迪阿堪称阿拉伯体育界的元老。1982年和1986年,他以团长身份出席了在新德里和汉城举行的亚运会。
托尼先生与黎巴嫩运动员同住在亚运村内。他说:“我们住在这里就像生活在自己家中、与亲人相处一起一样,深感四周洋溢着具有灿烂文化、古老文明和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的友情。”
托尼先生用激动的口吻说道:“在以往的奥运会和亚运会上,黎巴嫩运动健儿曾取得过优异成绩。如今,体育成了人类团结和相互理解的纽带,这也是19名黎巴嫩运动员克服各种困难,在路上走了四天来参加亚运会的目的。”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专线“烫手”热
本报记者 任兆欣
    读者热情高
本报亚运专线电 话开通一周有余。最初,每天200个左右;从22日开幕式以后,平均每天增加到900多。粗粗算来,我们接到的电话已有4000个之多。
编辑部设想通过这条专线了解读者的反映和评论,但热情的读者还把它当作咨询台、服务台。在我国运动员获金牌后,一个个电话又从八方打来。我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广大读者对亚运会的关注和热情。
    来电最多的一天
23日,是至今收到电话最多的一天,从一早到晚上,有时平均每分钟接两到三个电话。绝大多数来电是赞扬开幕式,以及询问我国运动员得了多少金牌,并向运动员表示祝贺的。北京342路公共汽车司机董和铁利用停车间歇打来电话。当得知我国得了第一天的8块金牌时,他高兴地笑了起来。他说:一定是22日的开幕式气魄宏大,鼓舞了我国运动员的士气。
    有益的建议
许多读者在电话中,对有关亚运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有的谈到,二环路电杆上的一些彩旗被风卷了起来,不雅观,希望有人整理一下;有的反映,一些小孩爬在街头的“盼盼”模型上玩;有的还提到哪家宾馆的霓虹灯坏了哪个字,哪条路上的卫生不够好,等等。我们接电话后,除向这些“主人翁”致谢外,还及时将情况转告了有关部门。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你好北京

  北京:新鲜而陌生
——朝鲜乒乓球运动员李根相的话
本报记者 徐宝康
“到了北京,就像到了家里一样,温暖可亲……”朝鲜乒坛名将李根相这样说。
小伙子李根相,二十三岁,在世界乒坛上素有“削球魔王”之称。去年,在瑞典国际乒乓球公开赛上,他力挫群雄,登上冠军宝座。
李根相说,他对中国人民和北京有一种特殊感情。“我十分喜欢中国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校老师和父母给我讲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英雄事迹,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次来北京,又有两个感觉:新鲜而陌生。新鲜的是,亚运气氛浓烈;陌生的是,北京变得几乎都认不出来了。”小伙子娓娓而谈。“嘿,亚运村,真叫棒!别的不说,那朝鲜人顿顿离不开的泡菜,味道纯正。”李根相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北京工人体育馆赛事正忙。当记者同他告别之际,一位姑娘手拿一只洁白的乒乓球请他签名。李根相飞快地写下名字,风趣地说:“我又认识了一位朋友。虽然没有来得及问名字,但我知道,她是北京人!”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三名护旗手如是说
穆祥雄:本来,很多老运动员可以享受这个荣誉的,但人数有限,选了我们几个。那天,在工体快要入场时,我们相互勉励:一定要拿出当年在赛场上的劲头,把中国人的志气走出来。直到现在,一想到开幕式,我就……(讲到这里,他眼含泪水,声音颤抖了)
李淑兰:退下来这么些年,说心里话,也没做出什么成绩。通知我上开幕式,护送亚奥理事会会旗,真是又惊又喜!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我一家三口,丈夫徐开才是国家射箭队总教练,女儿在北京射箭队。我国目前的射箭,离世界最高水平有距离,我们都要加倍努力。
郑凤荣:我为自己能当护旗手感到欣慰,更为祖国能承办这么盛大的运动会感到高兴。在我这辈子,这该不是最后一次吧?争取承办奥运会?对!到那时,我就是老太婆了!(大笑)希望在年轻一代身上。
       (本报记者 颜世贵 温宪 刘大保采访整理)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天女”的心
——记跳伞表演者、陕西姑娘贺小红
本报记者 夏珺
当你欣赏开幕式上“天女散花”的精彩表演时,可曾想到有一位“天女”已是一岁孩子的妈妈?
她,就是来自陕西的贺小红,今年29岁。
贺小红从1978年开始“空中作业”,至今已跳伞4002次,曾四次获得全国冠军,一次获得世界杯赛冠军。
“天女”本是凡人。今年8月初,当接到集训通知时,她离开跳伞队已达两年,正在西安大学攻读旅游经济专业,女儿也刚满周岁。为了亚运,她给女儿断了奶,开赴河南安阳重操旧业。
近两个月的封闭式训练,不准上街,不准会客,甚至连电话都不准接。贺小红克服种种困难,很快恢复了状态。
9月22日晚9点,沉浸在开幕式表演成功喜悦中的贺小红,终于接到从西安打来的电话。丈夫告诉她,全家人都收看了现场直播,录了像,等她回来一起看。末了,丈夫关切地催她:“学校开学了,孩子想你!”
贺小红归心似箭。可惜,她不是真天女,不能飞回家。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亚运会组委会和基金会举行招待会
感谢各界对亚运会的关心和支持
本报北京9月25日讯 昨天,亚运会组委会和亚运会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待会,感谢海内外各界对亚运会的关心和支持。李铁映、荣毅仁、陈希同、伍绍祖、张百发等参加了招待会。
荣毅仁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筹备过程中,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座朋友们的支持。他代表亚运会组委会和基金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一句话评论

  一句话评论
●我国自行车运动员骑国产车赢得一枚金牌
——设计者、制造者们:这枚金牌有你们一半。
(首都机场宾馆徐洋)
●中国女排和中国台北女排昨晚交手
——双方水平倾斜较大,可观众的掌声并没有一边倒。
(四川宜宾市体委侯远成/干部)
●体操团体赛时,李春阳落杠,观众热情鼓掌鼓励他再来
——李春阳得分九点三○,观众得满分十分。
(大连四○六医院刘成刚/医生)
●几天过去了,开幕式上的鼓声仍不绝于耳
——作为一名老军人,我喜欢《欢庆锣鼓》,因为它擂出了时代最强音。
(北京军区空军乔树)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亚运会组委会举行
“亚运村之夜”文艺晚会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梁金雄)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今晚在这里举行“亚运村之夜”文艺晚会,招待37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以及国际奥委会、亚奥理事会的官员。
晚会前,首都100名儿童将他们制作的40幅儿童画赠给各代表团。
亚运村村长焦若愚出席了赠给仪式,并观看了文艺演出。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流光溢彩

  流光溢彩
金牌得主外赠“熊猫”
25日一大早,日本代表团团长古桥广之进带领几名身穿红色运动服、手捧“熊猫”的运动员,出现在亚运村一号门前。这几名运动员,是24日晚为日本队勇夺首枚金牌的游泳选手藤本隆宏,以及获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第一名的山仲豪纪等。
古桥说,日本代表团教练会议已决定,对所有在本届亚运会中获金牌的日本运动员进行特别表彰,奖的是本届亚运会的吉祥物“盼盼”。
有记者问,准备了多少“大熊猫”?古桥团长回答:与能获得的金牌数一样。(吕学如)
    江西老人跑至北京
我国十项全能运动员龚国华的大伯龚卓山,自马年初一起,每天举着“离亚运会还有×天”的小木牌跑步。到开幕式前,累计里程正好相当南昌至北京2005公里的距离。前些天,这位62岁的老人随团观摩亚运会,又佩着江西人民祝贺亚运会召开的绶带,天天跑在北京街头。他说要去北郊田径场看侄儿,不过眼下不能告诉他,免得分心。(姚敏建)
    抢救总领队
70多岁的中国台北代表团总领队唐恩江,前天在看中国台北女篮同日本队激烈交锋时,因情绪过分激动,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处于半昏迷状态,急送安贞医院。医院从院长到科室主任,立即进行抢救治疗,很快使其脱离危险。(黄振中)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简讯
▲9月25日上午,亚洲赛艇联合会在北京金海湖举行第八届代表大会。会议一致选举中国的何振梁为新的亚赛联主席,南朝鲜、巴基斯坦和日本各有一人当选为副主席,中国的张清当选为秘书长。
会议决定,1991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第四届亚洲赛艇锦标赛。
                        (新华社)
▲由中国台北肯尼士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向采访第11届亚运会的首都21家新闻单位赠送采访服装交接仪式,近日在京举行。21家新闻单位的代表和组委会新闻部官员出席了仪式。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蒙古印度舆论赞亚运
新华社乌兰巴托9月24日电 蒙古舆论和各界人士盛赞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出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亚洲人的骄傲。
刚从北京返回乌兰巴托的蒙古国家奥委会副主席策伦道尔吉说,第十一届亚运会比赛场馆规模宏大,运动员宿舍美观舒适,在某些方面超过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水平。
蒙古电视台每天还在黄金时间播送半小时的亚运会专题节目。蒙古最大的报纸《真理报》和《蒙古体育报》等报纸都开辟了亚运会专栏。《真理报》在亚运会消息上冠以《亚洲人民的盛大节日》的标题。
新华社新德里9月24日电 印度报纸昨天和今天纷纷发表文章和通讯,盛赞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宏伟壮丽,富有东方特色,体现了民族精神。
《印度教徒报》的通栏大标题是:《具有东方神韵的开幕式令人目不暇接》。
《政治家报》的双行大标题是:《和谐协调的开幕式》。
《印度斯坦时报》的头版四栏标题是:《亚运会壮丽的开端》。《国民先驱报》的报道说,亚运会“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丰富而古老的文化遗产”。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秦大河观赛遐思 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结合
“这几天的电视节目我都看了,开赛第一天就显示了我们的实力。”电话里,传来参加过南极探险的知名科学家秦大河的声音,使人感到兰州和北京并不遥远。“不过,在亚运会能拿金牌,到奥运会上能不能还很难说,希望中国体育健儿更上一层楼!”
他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前,我国的群众体育很红火,除了厂矿、部队提供一些活动场所外,重头在学校。现在,中学生忙着高考,大学生也埋头学习,是不是把体育忽略了?我儿子上大学,宿舍附近只有两副单杠,每天早上要排着队玩。我想,还是要把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结合起来,高层次人才总是从群众中来的嘛!”
谈起知识分子的体质锻炼,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秦大河深有体会。他说:“南极归来,别人都以为我身体有多棒,其实早在70年代我就患有早期慢性肝硬化,当时医生说我只能活15到20年。以后,我一直注意饮食、休息和锻炼,身体还不错。”
秦大河透露:眼下他们正筹划1994年横穿北极的国际探险活动。看来,他又该提前跑步、玩双杠了吧?(望先)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手拉手

  手拉手
沙特厨师中国传艺
沙特代表团带来的随团厨师,提出要和中国厨师交流技艺。经许放副村长批准,中国特级厨师艾广富前往沙特团驻地与他的异国同行艾哈迈德互相切磋。艾广富所学的“阿拉伯饭”已摆上运动员餐厅餐台。文莱代表团一位官员品尝之后说:“味道百分之百地纯正。”艾广富一看餐台,一大盆“阿拉伯饭”已见底了。
    安妮小姐的惊喜
新加坡曲棍球队的安妮小姐23日过生日。领队找餐厅副总经理白士明,问能否订一个蛋糕。餐厅马上从友谊食品厂订制了上有“安妮小姐生日快乐”字样的大蛋糕。当晚全队一进餐厅,餐厅工作人员便端出了蛋糕。此时,全餐厅400多运动员一齐唱起了《生日快乐》,气氛极为热烈。安妮在这意外的惊喜面前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嘴唇在微微地颤抖……  (李力)
    拉拉队趣闻
△在24日的男排比赛中,巴基斯坦拉拉队和缅甸拉拉队互相“交起锋来”。他们互相打手势,作“鬼脸”,亦谐亦谑,气氛欢快,令全场观众捧腹。
△在日本和南朝鲜男排的比赛中,来自朝鲜的拉拉队以整齐、清脆的掌声,为同胞助威。南朝鲜的观众挥小扇、小旗遥致谢意,毕竟是血浓于水。
△日本女排前来为男排助威。她们试图学习其他拉拉队站起欢呼的方式,终因羞怯,不很成功,又引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爷爷们,再笑一笑! 朱根华绘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巴基斯坦小观众为运动员的精彩表演热情欢呼。
本报记者 孟仁泉摄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赛场上是对手,赛场外是朋友。尼泊尔和南朝鲜乒乓球运动员赛后互赠纪念品。 本报记者 沈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