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不收“哑巴税” 不抠“烂木头” 不“吃、拿、卡、要”
鸦鸿桥分局正确处理征纳税关系
保证了国家税收 促进了生产发展
本报讯 “狗在屋外叫,人在屋里笑”的那种税收征纳紧张关系,在河北省玉田县鸦鸿桥税务分局管界看不到了,接之而来的是“亲亲热热,沏茶让座”的场面。
鸦鸿桥镇是商品生产发达区,集体、联合体、个体企业达1560多个,其中个体零散税收户1400多个。过去由于不重视税收工作中的征纳关系,税收人员征收零散税收时,被狗咬、被人打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税收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大的困难。
鸦鸿桥税务分局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为造成对抗的原因之一是收“哑巴税”、“糊涂税”。针对这种情况,局领导设接待日,对来访群众进行政策咨询;组织税法宣传分队下乡,用多种形式进行税法宣传,让纳税户树立起依法纳税支援国家建设新观念,交“明白税”。
他们还认识到,税务部门本身执法不严,收税不公,对一些经营数额大、偷漏税严重的“钉子”户,不敢问津,群众不服,也是造成征纳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鸦鸿桥分局采取的第二条措施就是不抠“烂木头”,专拔“钉子户”。他们配合公安部门先后拔掉河东、河西等村10多个“钉子户”,追缴偷漏税款、罚款20多万元。拔掉“钉子户”后当月,仅河东村的个体户就主动补交税款8万多元。
税务人员自身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同纳税户的关系。这个分局坚持从严治队,订有一系列税收人员守则,每季度进行一次“学、写、谈、揭、摆、查”的整顿税纪活动,吃、拿、卡、要等违纪案件基本杜绝。同时,在全局开展为纳税户服务竞赛活动。东高桥村石棉瓦专业户常维里因原料紧缺被迫停产,税务专管员池俊田闻讯后,四处奔波,帮助他购买到10吨水泥,保证了正常生产。几年来,这个局先后为200多个纳税户排忧解难,受到了纳税户的好评和感谢。
征纳关系的改善,促进了税收工作的开展。过去征收人员逼着收,追着收,现在纳税户主动交,登门交。遇有个别漏税户,群众很快揭发举报,使年零散税收总额由过去的8万多元,猛增到去年的127万元。今年1—7月份,较去年同期增长18.6%。          
          (张宝华)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好形象要靠自己树
 三番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税务部门遭非议颇多。也有人说,税务部门是向人“伸手要钱”的,树立起好形象不容易。鸦鸿桥税务分局的做法给人以启示:好形象要靠税务干部的出色工作来树立。
税务所(局)是行使国家赋予税收征管权力的执法机关,是保证国家财源的一个重要部门。他们的工作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那么,他们又何以常遭非议呢?除了一些税务部门存在不正之风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税务部门还缺乏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同时缺乏“执法必严”的措施。
比如,目前收“哑巴税”的情况比较普遍,尽管纳税人知道交税是支援国家建设,但因不明白纳税依据,交了税心里也难踏实。又如对拒不缴税的“钉子户”,有的地方只是“哄着缴”,不缴也似乎拿他没有法子,这就对广大应税户起了坏的“示范”作用。
可能有人说,税务部门站在国家一边,和经营者本来就存在着矛盾。基层税务所(局)又是直接与群众打交道的,碟子碗难免有个碰撞。要树立好形象,难。其实,这也不一定。经过几年的普法教育,广大纳税人的税法意识已有增强。只要我们注意宣传,秉公执法,是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的。像鸦鸿桥税务分局那样注意为纳税人服务,不就受到了纳税人的欢迎吗?
好形象要靠自己的出色工作去树立。税务部门是这样,其他执法机关恐怕也是这样。


第2版(经济)
专栏:

  本报发表的《一连串不该发生的故事》引起强烈反响,读者呼吁——
深化改革 扫除障碍 推进技术进步
编者按 8月23日,本报二版刊登《一连串不该发生的故事》以后,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据了解,他们正在采取措施,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同时编辑部也接到一些机关、科研单位和大中型企业读者的电话,收到一些来信,反映“这篇报道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很有针对性”。下面这篇报道是记者了解到的一些企业负责人的反应。       
            
本报讯 记者张书政报道:近日,记者应读者之邀,走访了一些企业,与读者座谈他们读了《一连串不该发生的故事》这篇报道后的感想。
下面是他们谈话的摘记。
北京重型汽车厂副厂长、副总经济师郭庭爱说:我看到这“一连串不该发生的故事”,作为搞技术的人感到有些寒心。
这些不该发生的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呢?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在有些人对改革不负责任,他们对新技术、新科学不懂,又不热心支持。这样下去,势必贻误国家四化建设。
另外,看了这篇报道,使我发现一个找都不易找到的好信息,我们厂生产北京BJZ3364型20吨级重型矿用自卸汽车,还生产北京BJ3480型27吨级重型矿用汽车。这几种车,如果能配上高能点火装置,降低油耗、净化尾气,用户就更欢迎了。
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办公室顾问张震说:我们公司领导对这篇报道很重视,特意组织我们几个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干部搞了一次座谈讨论。
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治元说: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引起资本家的恐慌,赶快把技术买下来,想消灭它,以保护旧照明器的销售。这事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奇怪。汽车高能点火的遭遇,发生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们的法制和政策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副总会计师吴仲娴说:1986年,中科院一个研究所发明一种电冰箱上配套用的科技新产品——蓄冷器。它在冰箱停电后24—36小时,能保持冰箱原来温度,不化冰。当时考虑:现在,冰箱不带蓄冷器还供不应求呢,何必安装它呢!另外,冰箱价格是国家定死的,安装蓄冷器后,每台要增加100元成本,我们年产20万台冰箱,要减少2000万元利润,企业承受不了。何必安装呢?
副总经济师于秀芸说:从今年开始,我们雪花牌电冰箱已安置了蓄冷器,因为近年来在家用电器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产品质量不高难于销售。这说明,不该发生的故事在我们企业也发生过,减少其发生量,要靠深入改革。
北京建筑机械厂党委书记郑立梁说:报道中对“开支——浪费可以,节约难批”的披露,发人深省。现在,修理费高一些,也可以报销;但是,少花些钱购置新的设备不行。
这种制度,也给少数投机者开了缝隙,个别搞修理的单位或个人,知道你是国营企业来搞修理的,漫天要价,发了社会主义的横财。
有人说:“社会主义是个好妈妈,大家都去吸她的奶。谁不吸谁吃亏,直到把奶吸空为止。”我们不能这样对待社会主义,不能老躺在妈妈身上吸奶;妈妈是好妈妈,大家要疼爱妈妈。
北京市房山区刘李店农工商公司经理刘德成说:我看了关于汽车高能点火装置遭到冷遇的报道,真是感慨得很。我们琉璃河乡刘李店村的村办企业,在燕山石化总公司的帮助下,于1984年试制成功BGS稳定型酞菁兰。目前,该产品被国内油漆、油墨、塑料、橡胶、染料等行业广泛采用,而且跻身于国际颜料市场。
但是,正像汽车高能点火装置问世后遭到冷遇一样,BGS酞菁兰试制成功后,我和我的助手去一家大油漆厂推销。经过多方努力,对方被感动了,才留下化验。化验结果他们如获至宝。  
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是有风险的。可是,现在应用者获得成功得不到奖励;而失败了,却要担责任,甚至受惩罚。后果如此,谁还愿意应用呢?所以,光靠开发者顽强的推销精神去感动应用者不行,必须要有配套的政策,切切实实地鼓励应用。否则,不应发生的故事还会发生。


第2版(经济)
专栏:

  田纪云要求各地
掀起积造有机肥热潮
新华社大连9月2日电 (记者鹿永建)一度备受冷落的有机肥料重又受人瞩目。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要求各地在今年秋冬季掀起一个大积大造有机肥料的新热潮,为夺取明年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田纪云写信给今天在大连开幕的全国有机肥料工作会议。信中说,使用有机肥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实行有机肥料与化肥配合施用,对提高化肥肥效和培肥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陈耀邦今天在会上称,近两年我国有机肥料工作出现好的发展势头,但许多地方重化肥轻有机肥的倾向尚未扭转,他要求各地在广辟肥源上狠下功夫,并加强有机肥料科研与新技术推广工作。陈耀邦还要求各地认真做好有机肥料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抓好对有机肥料工作的领导,眼下重点要把今年秋冬的有机肥积造工作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第2版(经济)
专栏:

  密云水库为建库功臣树碑立传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记者阎振国)今天上午,密云水库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为建库功臣建碑的揭幕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揭幕仪式由中共北京市顾委主任、当年修建水库的总指挥王宪主持,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北京市市长陈希同为纪念碑揭了幕,万里、陈慕华、钱正英等前来祝贺。
今天是密云水库建成30周年纪念日,这座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总蓄水量为43.75亿立方米,相当于1200个颐和园昆明湖的蓄水量。30年来,密云水库为京、津、冀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的用水条件、美化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密云水库业已成为首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在举行揭幕仪式期间,中央和北京市的领导同志感谢建库功臣们为人民造了福,同时希望各界一定要千方百计保住密云水库这盆清水,造福子孙后代。


第2版(经济)
专栏:

  沈大高速公路正式通车
京津塘高速公路北京至天津西段开通
本报沈阳九月一日电 新华社记者马义、刘欣欣、本报记者张国荣报道: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今日全线正式通车。交通部部长钱永昌在隆重的通车典礼仪式上提出:要在全国推广沈大公路的建设经验,推动全国的公路建设,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服务。
今天的通车典礼是在沈大公路三百二十一处的跨海大桥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防部长秦基伟和国务委员邹家华为沈大公路剪了彩。前来参加典礼的日本、美国、西德、苏联等国的外宾有三百五十多人。
交通部长钱永昌代表全国交通系统五百万职工对沈大路的建设成功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了沈大高速公路的建设经验。钱永昌说,辽宁省成功地建设沈大公路,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高速公路的路子。钱永昌部长称沈大公路是我国公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据新华社天津九月一日电 (记者张宏文)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西段今天铺完三十点四公里沥青表面层。至此,北京至天津西段的七十二公里柏油路面全线贯通,开始为亚运会提供通行服务。


第2版(经济)
专栏:沈大高速公路掠影

  沈阳人涌向大海
新华社记者 马义 刘欣欣
一条高速公路把沈阳从内陆“搬”到了海边。渤海之滨的鲅鱼圈海滨浴场成了沈阳人休闲度假的胜地。进入盛夏以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沈阳人到海边饱享大自然的恩典。
大海过去对沈阳人来说,显得比较遥远,到最近的海边也要6个多小时。想到海中一游,至少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因而,许多沈阳人谈海,只是个蓝色的梦幻。
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去年修到了鲅鱼圈,原来需6个多小时的路程如今只需两个半小时。于是,沈阳人便纷纷涌向大海,去把梦幻变成现实。据鲅鱼圈海滨浴场负责人介绍,游客中一多半来自沈阳,平时1万多人,星期日、假日达3万。
对大海渴望最迫切的当属青年。星期日到了,沈阳面粉厂的18名共青团员一大早就乘一辆旅游车赶往鲅鱼圈浴场。团支部书记王尚光说:“青年人爱玩,虽然往返一趟车票要21元,大家也都乐意去。我们在海边玩一天,明天照常上班,啥也不耽误。过去,你有钱也办不到!”
沈阳安装公司的400多名青年则在海滩上举行篝火晚会,伴着涛声唱歌、跳舞,无比浪漫。
向往大海的不只是青年人。海滩上,一位满面皱纹、身着泳衣的老妈妈格外惹人注目。她是沈阳变压器开关厂的退休工人,名叫巴桂芝。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海边。看见大海波翻浪涌、无边无岸,她激动不已。在同伴们的鼓励下,她走入大海。她高兴地说:“咱这辈子总算没白活!”白发之年她实现了年轻时的夙愿。
最幸运的当然要数孩子们了,小小年纪便见到了大海。一位在沈阳办个体商店的青年妇女,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站在岸边,面对大海,耐心地教他说话:“大——海,大——海”,孩子张开双臂,伸向大海,用稚嫩的儿音呼唤:“大、海,大——海——”。
大海给人们带来欢乐,而把人们送往大海的却是高速公路。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附图片)
沈大高速公路每50公里设有一个综合服务区,区内设有出售汽车零配件的商店及旅店、加油站等。图为普兰店服务区一角。
新华社记者 张小龙摄


第2版(经济)
专栏:锦绣中华新闻摄影比赛

山东利津县集贤乡80%秋季作物受灾绝产。乡党委、政府本着农业损失工副业补的原则,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多渠道的生产自救活动。该乡素有织网传统,乡妇联便发动全乡妇女人人织网。目前全乡织网从业人数已达4000人。预计今秋仅织网一项可补回经济损失50万元。图为妇女们在织网。  徐兆鹏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