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第一位进入北极圈的中国人
南京中山陵东侧,有一座庄重肃穆的邓演达烈士墓。邓演达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而且是一位不畏艰险的探险家。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演达严词痛斥蒋介石背叛国民革命、屠杀革命民众的罪行。国民党右派对邓演达恨之入骨,以“煽动罪”对他进行通缉。同年6月30日,邓演达愤然辞职,离开武汉,秘密到达莫斯科。
尔后,从1927年到1930年的三年间,邓演达先后到德国、法国、土耳其、南斯拉夫、意大利、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考察。
1928年,邓演达在柏林休养期间,参加了一个探险队,去北极圈探险旅行。当时,到北极圈去探险是十分艰巨而危险的,许多人在北极圈内船沉人亡。但邓演达不畏艰险,勇于探索,毅然决然地于7月17日从汉堡港上船。
经过七昼夜航行,到达欧洲最北部的北极圈内的尖岛,进入北纬67°23′。
在航行中,船体被冰山撞击受伤。经过苏联破冰船“克拉辛号”四昼夜的抢修,并破冰开道,邓演达参加的探险队才安全地返回了挪威港口。(8月26日《江苏工人报》王昭全文 吴金龙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虎丘塔斜而不倒蔚为壮观
苏州虎丘塔的正名叫云岩寺塔,建于五代末期,至今已1030年。据考证,塔顶已向北移位2.34米的虎丘塔,建造时就发生倾斜。当时“建筑师”逐层纠偏,但未能控制。明代崇祯十一年,因塔身倾斜损坏严重重修。“修塔师”将第七层有意向倾斜相反方向重砌,仍未制止塔身倾斜。此时塔身呈“香蕉型”。清咸丰十年,寺庙起火,波及名塔,年久失修,塔身千疮百孔。1957年对塔身进行加固。但塔身还继续倾斜。1978年起,塔身变形迅速,险情加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78年6月开始排险加固工程。前期准备工作3年半,1981年12月正式开工,1986年竣工。
现已查明,虎丘塔倾斜的主要原因:当时塔建在山顶斜坡上,西南高,东北低。塔的基础仅是一层厚薄不一的人工填土。地基厚薄不一,导致6000吨重的塔体不均匀沉降,造成塔身倾斜。这次排险加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离塔外三米内的地下围了44根桩,桩底穿过风化岩,插入基岩;接着在围桩内打了161个孔,压力灌浆;然后在塔基四周建造一个钢筋混凝土壳体基础;最后对破坏严重的塔身第一层加固维修。加固工程完成后,通过3年多的定人、定点、定仪器跟踪观察,数据表明塔基不均匀沉降已稳定,塔体不再位移。(8月26日《扬子晚报》巴镇纬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当年逮捕川岛芳子的真象
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到底是被谁捉住的?建国数十年来许多报章、杂志对此各执一词,或说军统,或说中统,令人莫衷一是。近日,何钟波老人披露了此事内幕,他是当年执行逮捕任务的一位指挥者。
身材高瘦的何钟波今年68岁,退休前曾是天津麻纺厂会计,现任南开区人口办公室财务顾问。他说:“逮捕川岛芳子的是北平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第四分校的几名师生。当时正值抗日胜利,我和沈德柯到北平接收日伪高级警官学校,并担任该校教官。我们偶然得知住在东四九条的川岛芳子尚未逃跑,便进行监视。后来在征得上司同意后,到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那里得到逮捕令,便于10月10日凌晨,由我和沈德柯带领6名学生,以突袭方式秘密逮捕了川岛芳子。”
现为天津市染化工业设计所工程师的杨玉林和原第一钢丝绳厂工程师刘耀华,分别证实了何钟波讲述的事实。杨玉林说:“当时我是该校学员,那天我正在校门口站岗,看到教官何涣声(何钟波原名)将川岛芳子押下汽车。”(8月19日《天津日报》李雅民文 王毅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食物相克”依据不足
我国古代医书及民间传说中曾列举一百多对“相克食物”,认为可以引起中毒或死亡,令人们半信半疑,不敢举箸。现代营养学家将其中十四对“相克食物”如螃蟹和柿子、花生和黄瓜、葱和蜜、香蕉和芋头、牛肉和栗子等,进行了动物实验,甚至给自愿者进行了人体实验,结果没有发生中毒现象。
“食物相克”为什么曾引起人们的疑虑?营养学家解释说,有些人不慎吃了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食物中毒。当时人们把同这些变质食物一起吃的食品误认为是二者相克。此外,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对鱼、虾、菠萝等过敏,也易把同时进食的食品误认为是相克。(8月20日《健康咨询报》郁文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书画题跋中农历时令的称谓
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其题跋上的时令称谓也非常丰富,有月令、季令、节令之分。
月令,是对每一个月份称谓。一月通常称:正月、端月、初月;二月通常称:仲春、仲阳、如月;三月通常称:暮春、末春、晚春;四月通常称:孟夏、首夏、初夏;五月通常称:仲夏、超夏;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七月通常称:孟秋、初秋、新秋;八月通常称:仲秋、正秋;九月通常称:季秋、晚秋、暮秋;十月通常称:孟冬、初冬、上冬;十一月通常称:仲冬、中冬;十二月通常称:季冬、严冬、残冬。
季令,是对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称谓。春季通常称: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夏季通常称:三夏、九夏、朱夏、朱明;秋季通常称:金秋、素秋、商秋、三秋、九秋;冬季通常称:寒冬、三冬、九冬、玄英、安宁。
节令,是对各种节气的称谓。正月初一称:元日、元旦、元辰、元正、元春等;正月十五称:元宵、元夕、元夜、灯节、上元等;二月初一称:中和日;三月初三称: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等;五月初五称:端午、午日、蒲节;六月初六称:天贶节;七月初七称:七夕、星节;八月十五称:仲秋节;九月初九称:重阳、重九、菊花节;十月十五日称:下元;十二月三十称:除夕、守岁。(9月4日《今晚报》王鸿飞文 徐有张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最后的晚餐》质疑
最近,耶路撒冷圣经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在对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西大厅内保存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这位伟大的画家有几个地方画得不够准确。该中心的研究者们考证了大量欧洲、罗马的史料和圣经传说,得出一条结论:当时耶稣基督及其众弟子不是像达·芬奇画的那样坐在桌子后面,而是按照那时的习俗斜依在桌子旁。
这个由科学家吉姆·弗兰米克领导的研究机构认为,大师的杰作与福音书所述内容之间最大的出入在于犹大在餐桌后面坐的位置。据他们判断,犹大当时处在紧靠基督左首的显著位置上。因为关于这次晚餐,“马太福音”是这样记载的:“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的问他说,主,是我吗?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一个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出卖我。”同样,“马可福音”中也说,“是十二个门徒中同我在一个盘子里蘸手的那个人要出卖我”。而在达·芬奇的壁画中,犹大几乎被排在了餐桌的最边上,这就排除了他与基督同用一个食盘的可能性。
              (8月31日《青年参考》)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罕见的九言诗
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划分,很少有论及“九言诗”体的。
这是否说中国就无“九言诗”呢?不是。现在所知的最早一首完整的九言诗,是元朝天目山和尚明本写的一首《梅花》诗,为飨读者,不妨全篇录出:“昨夜东风吹折中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野树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纵使画工善画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可以看出,此诗遣词画境水平都不高,颇似“打油”。
九言诗写得好的,当为明人杨升庵的一首《梅花诗》:“玄冬小春十月微阳回,绿萼梅蕊早傍南枝开。折赠未寄陆凯陇头去,相思忽到卢仝窗下来。歌残《水调》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凌风台。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这已经很有九言律诗味道了。(8月6日《少年文史报》杨钟文、梁伟伯摘)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神秘的法国石柱群
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石柱群被英国考古学家海丁翰教授称为“比金字塔更神秘”的石柱群,无论从它们的重量、数量、高度和历史的久远来看,都超过英国梭斯百利平原上的石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巨石之最。
如果你从岛上的卡奈镇开始,由西往东走,首先迎面而来的,是散立于沼泽、森林间的12排石柱。这些石柱之间的距离不怎么规则,石高有的竟达9米,石面大都像史前石具一样削磨得光滑洁亮。再向东走,不多时即来到另一个叫卡迈里欧的小镇,又可见到另一组巨石,只是仅有7排。过了此镇进入卡勒斯肯,放眼望去,又是13排长360米的石柱群。
令人纳闷的是,这么大规模的石柱群为何在18世纪以前的历史记录中,只字未提?这是石柱群令人感到神秘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卡奈镇守护神可内利在公元前56年,为抗拒凯撒大帝的罗马大兵入侵而亲登镇北山丘,在奇迹般的神力下,将一个个追赶中的罗马人封死在原地,变成今日的石柱。有的说,19世纪早期,崇拜蛇蝎之风盛行,石头之所以呈蛇蜒状排列,就是为了配合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的说,罗马人竖立石柱,是为了作为庇护帐篷的挡风墙。
虽然石柱群之谜还有待于解开,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经过放射碳纸印象术的测试,这些石柱群早于公元前4650年便已经存在了。(1990年第22期《海外星云》离远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美国掀起寻购古董家具浪潮
在去年的巴黎古董拍卖会上,一张为1778年制造的镶紫磁匾的写字台以500万美元售出,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古董桌。但是不久,在纽约举行的“早期美国家具拍卖会”更令人惊叹:得克萨斯州某亿万富翁以1210万美元购下一张美国式早期写字桌。
这位富翁说:“多年来,欧洲曾使我们美国人感到自卑。美国早期家具最终将被公认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早期美国家具已成为大众抢手的艺术品,因此行情暴然猛涨。最近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售出了两张精致的18世纪费城式桌子,其中一张茶桌售价120万美元;另一张是不过3英尺高的长方桌,售价高达460万美元。
这些家具身价突飞猛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美国古董的贫乏。另一方面,则是早期美国家具的用料选自加勒比地区最优异、最古老的红木树种,其木纹细密,质地坚实,与今天广泛种植的木纹细松的速生树种迥然不同。(8月30日《国际商报》龙夫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许昌的三国胜迹
春秋楼春秋楼位于许昌市中心。东汉建安四年,曹操东征徐州,平定吕布,接着又出征刘备。刘备兵败,投奔袁绍。关羽被困下邳,降曹。据传,关羽到许昌后,曹操赐予宅第,使绝归刘之念。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春秋楼就是为纪念关羽夜读《春秋》而建的。
灞陵桥 灞陵桥位于许昌西郊的石梁河上,相传为关羽辞曹挑袍处。三国时期,关羽被曹操羁留许昌后,虽锦衣玉食,但义不忘主。当得知刘备在河北的消息后,立即挂印封金,留书而去。曹操闻讯,率兵追至灞陵桥头,赠锦袍一件。关羽怀疑有诈,立马以刀挑袍,披于身上,称谢而去。
射鹿台 位于许昌市东北二十公里处的许田村。据记载,三国时期许田一带,古树参天,是一个天然的鹿苑。曹操经常带部队来此以活鹿为靶,狩猎练兵。曹操与汉献帝“许田射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九月四日《人民政协报》李彬凯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真悬!核武器差点“走火”
美国第一个制造出原子弹,从那以后,美国自身也时常受到威胁,一起起核武器差点“走火”的意外事故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出现。
1957年5月22日,美国空军驾驶员里查德·梅耶驾驶载有氢弹的“B—26”轰炸机,在新墨西哥州上空飞行。降落时遇到狂风,机上一名军官在拧紧固定氢弹的保险栓时,因飞机晃动很厉害而随手抓住了一样东西,没想到他所抓住的竟是投弹柄。氢弹立即撞开弹舱门而坠落,落在了克兰德空军基地以南8公里的空地上。这颗重1.9吨的大家伙,只因缺少某些部件,才没有爆炸。
1961年,美军一驾“B—52”轰炸机,在北罗纳州附近,意外地抛下两个当量为4000吨级的核弹,其中一个挂在树上,6个联锁安全开关已有5个被打开,只差一点就大难爆发。
1965年12月5日,美国“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所载的“A—4E”天鹰式攻击机,在日本冲绳岛附近海面不慎滑下甲板,沉落于5000米深的海底。机上装有一枚氢弹,爆炸威力比广岛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强70倍。这颗氢弹至今未被打捞上来。
1965年1月15日,一架携带4枚氢弹的“B—52”战略轰炸机,在空中加油时,两机相撞,4颗氢弹全部坠落。幸运的是,这4枚氢弹都没有爆炸。不久,又是携带核弹头的两架“B—52”战略轰炸机,分别在西班牙和格陵兰上空坠毁,机上的常规炸弹全部爆炸,而核弹头居然没有被引爆。(8月30日《中国环境报》夏玮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单名”的效应 (9月5日《讽刺与幽默》张正旭画)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团结·友谊·进步 许朝旭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