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弘扬民族文化 振兴京剧艺术
——高占祥就纪念徽班晋京二百周年答本报记者问
“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会”将于今年底至明年初在北京隆重举行。为此,本报记者就人们关心的几个问题于日前走访了文化部副部长、纪念委员会主任高占祥同志。
问:再过三个多月,全国的“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会”就要开始了。作为纪念委员会主任,您对这次重大活动的意义怎么看?
答:很高兴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说明一下徽班与京剧的关系。200年前的徽班晋京引起了轰动,它博采众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吸收融合,演变发展,终于诞生了它的伟大后代——京剧。
这次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的活动,从微观来讲,是为了振兴京剧艺术,促进戏曲事业发展。从宏观来看,是关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关系着我国人民文化精神生活的一件大事。你知道,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民族文化。作为特定的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劳动、生活的历史结晶,是维系这个民族成员间的心理纽带和情感纽带,是支撑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支柱。因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它的丰厚内容、完美形式、精湛技艺及其独特的美学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不仅是我国的艺术精华,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此,我们今天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搞振兴、宣传、普及京剧艺术的活动,就是落实中央号召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这次活动,还可以进一步发挥京剧艺术在联系海内外华人方面的纽带作用。所以说,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京剧界的事,也是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问:这次纪念活动,目前已在首都及全国京剧界和文化界得到热烈响应,直接推动了京剧事业的发展,您对此作何评价?
答:这次纪念活动能够得到热烈响应,正说明京剧确实是我国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艺术,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广大京剧工作者为京剧的繁荣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出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和涌现出一批京剧新人。但也要看到,近几年由于社会的、经济的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某些错误思潮的冲击,一些京剧院团人心涣散,队伍松弛、观众流失了。在这种情况下搞纪念活动,无疑会起到鼓舞和推动作用,这有利于促使它走出低谷,走向繁荣。要通过这次活动,更好地继承京剧艺术的好传统,展示京剧艺术推陈出新的新成就,检阅京剧界涌现的新人才,汇报京剧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倡导和发扬京剧界团结合作的新风尚,使京剧这朵人类文明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光采照人。
问:请问这次纪念活动都有些什么内容,是怎么安排的?
答:这次纪念活动,是按先分散后集中、先地方后首都的步骤来安排的。这次纪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采的:举行京剧优秀剧目荟萃演出;举办京剧艺术展览会;召开京剧理论学术讨论会;展播京剧艺术的影视片;出版京剧理论、脸谱、服装等学术著作;开展普及京剧艺术的宣传、辅导等等。12月下旬开始在首都举行的纪念活动,是全国纪念活动的高潮。
问:这么说来,优秀剧目汇演无疑是搞好这次活动的关键了。请问,将有多少剧目参加首都纪念活动的演出?
答:我们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计划从全国选拔25台至30台戏来京参加演出。其中包括一小部分与京剧有“血缘关系”的剧种,如徽剧、汉剧、秦腔、昆曲的剧目。
京剧有数以千计的剧目,其中不乏经过历代京剧艺术大师磨砺加工,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精品。我们将以“继承、出新、发展”的原则,逐步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进行加工整理,进行示范演出,争取使之成为范本。同时也将选拔一些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新编历史剧和优秀现代戏。总之,我们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参演的团体,要按照优秀剧目、优秀演员、优化组合的“三优”的原则来组织省、市、区的京剧代表团。这次不搞照顾、不搞平衡。力争使这次演出内容丰富、行当多样、流派纷呈,演员“四世同堂”,京剧舞台出现一个绚丽多彩、面目一新的局面。
问:您刚才说,京剧艺术是海内外华人的一种精神纽带!
答:是的。
问:请问,纪念委员会将邀请港台和各地海外华人来参加这次盛会吗?
答:我们已经接到了一些海外团体和人士的申请,我们热诚欢迎香港、台湾和各地海外华人,以及五大洲喜爱京剧艺术的人士,来北京参加演出、研讨和观摩活动。
当前,党和政府要求我们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件大事来抓,对办好这次活动非常关心和重视;社会有关方面对此事很支持;京剧界人士对参加这项纪念活动的热情很高。因此我们有信心把这次纪念活动办成一次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我们希望各地有关人员精心组织,希望京剧界、戏曲界的艺术家们齐心协力,拿出高质量的剧目、论文,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更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来积极地关心、宣传、参与这次活动,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共同把纪念徽班晋京200周年的纪念活动搞好。        (文一)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进一步端正创作方向 繁荣电视剧艺术
艾知生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在数量上有较大增长,各地方电视台也播出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电视剧。电视剧创作在思想、艺术质量的提高上也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遵循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出现了一批高奏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好作品。如《长城向南延伸……》、《铁人》等,这些电视剧得到了社会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
塑造了一些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形象。如《有这样一个民警》、《铁人》、《蓝色国门》、《百年忧患》、《平凡的世界》等。这些电视剧激发了广大观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自觉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劳动。
在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第十届“飞天奖”获奖剧目中,既有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主旋律的作品,又有题材、风格、样式各呈异彩的多样化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少年儿童题材的电视剧和戏曲电视剧创作更加受到重视。出现了像《李大钊》、《忻口战役》、《攻克太原》等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年儿童题材的电视剧《悬崖百合》、《十六岁花季》、《无声世界》等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各有追求。戏曲电视剧《膏药章》、《四川好人》、《遥指杏花村》、《潘月樵传奇》、《摘幌》等都很有特色。
前几年较为薄弱的电视单本剧、短剧、小品的创作有了较快的发展。
影视合作的优势得到了发挥,各电影厂拍出了不少好的电视剧,为丰富电视屏幕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总体上说全国的电视剧制作主流是健康的,它们为稳定社会和鼓舞人民,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充分肯定全国电视剧创作的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实事求是地正视当前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来对照、检查我们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整个电视剧创作同党和人民的要求和期望相比,差距还很大,真正与伟大的时代相称、无愧于伟大的人民的电视剧杰作,还显得太少。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国庆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重要论述,是对我们文艺工作的纲领性的指示。他强调说:“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我们进一步端正创作思想、繁荣社会主义电视剧艺术,指明了方向。
当前,一方面,电视剧年产量已达到千余部(集),而其中优秀作品数量太少,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平庸的乃至低劣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其它错误思潮的影响,电视剧创作中确实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再加上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外国的和港台的电视剧,其中也确实带进了值得警惕的某些资本主义的文化糟粕和精神垃圾。因此,我们的电视屏幕上还存在着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少严重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工农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和工作在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和尖锐批评。群众提出的这些批评不少是针对录像片(包括进口片和那些非法进口并在闭路电视、录像放映点上播出的录像片)的,也有的是指某些电影故事片的,但也不能说电视剧创作中以及电视屏幕上就不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高度重视这些批评,防止那些不良的倾向的蔓延。
这里,列举出人民群众尖锐批评的几个问题,目的是引起大家的重视并加以改正。
一是渲染色情暴力,“拳头”加“枕头”,格调低下,污言秽语,追求感官刺激。这类作品其中不少是进口的录像片,迎合不健康的低级趣味,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危害极大。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群众中对影、视、录作品反映最强烈、最普遍的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观众的审美情趣是需要不断提高的。我们绝不可消极地适应、迁就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从动乱到暴乱中得到的一条深刻的经验教训就是: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电视剧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
二是宣扬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屏幕上美化利己主义,宣扬“一切向钱看”。这种“非理性”、“非道德”的社会思潮在一段时间里在文艺创作中颇为流行,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暴发户生活的作品。有意无意地写他们如何发财、如何买房,出入于灯红酒绿的舞厅、豪华舒适的宾馆,甚至如何挥金如土、玩弄女性。还有在历史题材作品中,描写皇帝、后妃、太监的越来越多,反面人物成为主角的作品越来越多,特务、土匪、流氓、妓女越来越多,这也值得注意。
与一窝蜂描写暴发户的创作现象相反的是,为八亿农民拍摄的农村题材的作品凤毛麟角,塑造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的优秀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之作太少。我们希望,电视剧艺术家们,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中去,响应党的六中全会的号召,“充分反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的创造性劳动、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
三是盲目崇拜西方、崇洋媚外的内容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些电视剧美化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丑化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无产阶级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特别是有些引进的电视剧和录像片,在观众中、尤其是青少年中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效果。这样的作品,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如何文明、如何发达,展现资产阶级生活如何豪华、如何舒适,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对此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当然,我们坚决反对盲目崇拜西方,绝不意味着在电视剧创作上就不需要积极借鉴一切对我有益的外来文化。我们主张在电视剧创作上也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作为促进中国电视剧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必须指出,这种吸收和借鉴的目的不是用它来取代本民族的文化,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鉴别、选择和改造,真正做到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洋为中用”。
四是或多或少地受到资产阶级超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影响,甚至模糊了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这种严重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倾向,一个时期里成为一种时髦,影响极坏。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一针见血地尖锐批评说:“有一些同志热衷于谈论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所谓异化,他们的兴趣不在批评资本主义而在批评社会主义。”有的作品描写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归来者如何富有、如何文明,以及如何充满人情味;与之相对照的,却把在社会主义祖国生活的接待者写得如何经济拮据、如何缺乏修养,甚至如何蒙受冤屈、惨遭迫害。这就模糊了大是大非,歪曲了社会主义的现实。有的作品描写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总要千方百计地从反面人物身上挖掘所谓的“人性”;与之相对照的,却是表现共产党人、革命军人身上的“人性”是怎样在严酷的斗争环境里被“扭曲”、被“泯灭”了。这就模糊了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歪曲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
五是热衷于“暴露”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现实的“阴暗面”,认为只有写这样的悲剧才“深沉”,其作品才可能“永恒”。从这种“悲剧意识”出发,在电视剧中挖空心思地“暴露”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现实中的所谓“阴暗面”——写革命斗争历史专门渲染挫折失败,宣扬悲观主义和失败主义;写社会主义现实专挑失误毛病,不歌颂辉煌成就而把现实歪曲成一团漆黑。歌颂与暴露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毛泽东同志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深刻阐明了的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问题。社会主义的文艺当然要以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己任,这是没有疑义的。党中央最近关于新闻工作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指示精神,从根本指导思想来说,同样适用于电视剧创作。文艺创作也应以反映社会主义主流、歌颂伟大的人民、伟大的民族为主导。应当帮助人民正确认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电视剧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稳定社会、鼓舞人民的宣传职责,这是毫无疑问的。
上面列举的几个问题,当然不是电视剧创作的主流,但必须引起重视,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产生很大的危害。产生这些带倾向性的问题,是同国际国内气候分不开的:国际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亡我之心不死,在意识形态战线上进行渗透是一个重要方面;与国际大气候相适应,前些年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再加上我们党自身工作中的某些失误,都是我们在电视剧创作中产生这些错误倾向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自觉地站在反“和平演变”的高度,坚持不懈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坚持不懈地端正社会主义的电视剧创作方向。我们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和《邓小平论文艺》,学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平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文艺的几次重要讲话,“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充分调动广大电视剧工作者的积极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做出新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