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唱新
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日本的企业是以富有活力而著称的。这不仅表现在它能成功地将产品打入世界各国市场,更表现在它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从石油危机到日元升值冲击,日本企业不仅适应了各种环境变化,而且还善于在困境中开辟新路,实现新的发展。
在日本,凡是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他们在经营企业过程中,不拘于眼前的利益,能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善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企业的发展机会,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日本许多企业提出,技术和市场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前驱动轮,牵引着企业的技术开发。因此,日本企业在经营中不仅重视占领市场,而且更重视创造市场,追求“从市场出发的经营;与时代共发展的经营”。
过去,日本企业素以引进和模仿他人技术而著称。但进入80年代以来,为适应战略型经营的需要,日本企业开始实施以自主开发为主的技术战略,创造独具日本企业特色的产品。这一战略经营意识使日本企业在一些尖端技术及未来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其建立“未来指向型的战略经营体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内部挖潜增强活力
战后,日本企业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小组、小集团活动和建立提案制度等措施,在内部革新挖潜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效果。其具体表现是:
企业内革新挖潜,直接消除了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因素。
在1973年石油危机中,日本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内部挖潜,有效地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冲击。80年代,面对日元升值造成的出口危机,日本各大企业通过内部革新挖潜来降低产品成本。如松下公司通过改善生产现场管理,使工效提高3倍多,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地抵消了外部环境的冲击。
    增强企业素质
日本企业开展的持之以恒的企业内革新挖潜活动,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使企业机体经常处于发展和“进化”之中。它从生产现场的一些细小变化开始,逐步发展到对生产过程的革新和技术进步,并带来产品的革新和市场的变化。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素质大大增强。
    多种经营:扩大企业的生存领域
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单一的经营结构成为日本企业的“大忌”。日本企业界认为,“当一个企业多角化的经营额低于营业额的30%时,这个企业就处于衰退的危险边缘”。因此,进入80年代以来,“经营多角化”成为日本企业克服危机、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措施。日本企业开展多种经营的主要特点是:
    使企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日本企业开展多种经营不是权宜之计,即使是在企业主体事业兴旺发达、需求最旺的时期,也积极开拓新的事业领域。如东洋人造丝公司,在70年代人造纤维还处于鼎盛时期,就决定向其它新事业领域发展,相继发展了炭素纤维、高性能树脂及聚脂胶片等新事业领域,进而,又向光学纤维、医疗设备、工业陶瓷等新事业领域发展,1985年东洋人造丝开展多种经营的营业额已占总营业额的30%以上,并预计达到50%。因此,在纤维萧条、日元升值冲击等历次环境变化中,东洋人造丝始终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整个企业充满活力。
    利用企业现有的经营资源向相关事业领域发展
日本企业利用企业现有的技术优势经营诀窍开展多种经营。如富士胶片公司利用多年积累起来的胶片生产技术,向磁带和平板式印刷机领域发展;佳能公司利用其在电子照像技术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向办公室自动化领域发展,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
    通过兼并与收买向新兴事业领域发展
当企业陷入结构性萧条时,仅靠向相关领域发展已无法摆脱困境。因此,他们开始向与本企业生产毫无联系的新兴领域发展。如新日铁通过收买企业,向电子工业、工业陶瓷等新事业领域发展;丰田公司通过企业兼并,向通讯事业领域发展等。
    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机体的新陈代谢
日本企业界认为: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就会进入停滞期,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方法是进行技术创新。这是因为,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可能带来新产品的生产,新工艺的采用,新技术的开发,从而带来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企业从静止到运动的均衡发展。
日本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着眼于未来,善于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他们认为:“某些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以现实市场为目标,当他们苦心研究出自以为得意的新产品并投放到市场时则会发现,自己的产品根本称不上新产品。”而成功的企业都是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掌握未来的社会需求,并将其作为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方向。正因为如此,这些成功的企业都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推出独特的技术和“拳头”产品,从而在激烈的环境变化中保持稳定发展。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机体新陈代谢,维持企业机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现状与趋势
路林书
西太平洋地区,广义上是指北起苏联远东部分,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至澳、新两国在内的区域广泛的西太平洋“环月带”。本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又拥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和基础庞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西太平洋地区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是强劲的,一九八五年以来,各国(地区)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的其他任何地区,达百分之七以上,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高速增长地带。本地区连续多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有力地带动着相关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大大加快了各国(地区)间经济合作的发展步伐。
近年来,西太平洋地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相互间的经济合作正在加强。
已经形成和正在发展中的西太平洋经济合作区,虽然有别于欧共体和美加自由贸易区,尚未出现由政府出面拟定的各种经济合作政策,但由于本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各国(地区)为获取经济合作中的“比较经济利益”,都在争取主动,把握各自参与经济合作的良机。一方面,力求在竞争中优化经济组织,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先进技术和经济资源,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在经济合作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不断调整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其经济结构向着高度外向型的模式演进,以加快本身经济发展的进程。在长期的经济合作中,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产业落差为基础的特有循环机制及竞争——合作式的互补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竞争、合作相兼容的交叉型经济协作在许多领域已经超过了欧美各国间的经济合作程度。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由过去的垂直型分工进入水平型分工与垂直型分工并存的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产业合作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流动顺畅,直接投资增加。六、七十年代本地区资金流动主要是贷款和经援,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直接投资在区内资本流动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日本除是西太平洋地区信贷资金的主要供应者外,还是本地区最大的直接投资国,在它的对外投资中,亚洲地区占的比例很大。
西太平洋地区各国(地区)正在努力改善各自的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对外经济和吸收外资的政策。受美日、美欧可能引发的投资摩擦的影响,日本、“四小”等国家和地区对区内直接投资可能会继续增加。另外,来自欧美的直接投资也将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西太平洋地区内相互间贸易往来比重的提高使各国(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日趋密切。受本地区特有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多数国家(地区)均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近几年区内各国(地区)关税互有松动,日本市场的开放度在不断提高,对区内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增幅较大。去年,在日本的外贸中,来自南朝鲜制成品进口增幅较一九八八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五。这表明,日本正在成为这一地区出口商品的重要吸收市场,这对于加快本地区经济合作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受日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的影响,东盟等国在宣布可提高外资企业产品在当地销售的份额外,对日出口比重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返销商品的增加。
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世界经济日趋走向区域化、集团化的形势下,西太平洋各国(地区)相互间贸易的迅速增长,无疑使区内经济合作更趋密切,这对于本地区今后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西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的领域中,技术经济合作已成为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日本是本地区的技术大国,“四小”、澳、新、苏联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拥有各自技术优势。日本在与本地区各国(地区)的产业合作中,平均技术合作所占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根据现状判断,在这一地区今后的经济发展与合作中,技术合作含量也将会继续提高。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为何给衰退寻找新定义
姚海泉
早在几年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就预测美国将陷入经济衰退。但是衰退迄今未见出现。眼下,美国经济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工资增长停滞、地产价格下跌、公司负债累累、工作日益难寻等等。人们似乎已感觉到衰退的到来。但按照传统定义,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失业率连续两个季度上升,才能算是经济衰退。而不久前公布的数字却表明,美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1.9%,还不足以称之为衰退。
按过去说法,失业率是衰退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全国范围来看,过去一年,美国就业率不但没有下降,而且还增长了1.8%。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5.5%,历史地看,也不算高。但这却不能反映在业人员的实际生活状况。辛德灵格公司在民意调查中发现,每10个人中有9个人觉得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了。因为保险费用和纳税等固定支出的增加,远远高于工资的增长和加班加点所得的收入。专家们认为,尽管目前美国没有出现失业者排队领救济的现象,但职工实际收入的减少,对政府税收和市场购买力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有人称美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不是以往那种失业性衰退,而是以职工实际收入被挤压为特点的衰退”。
以往的衰退大多由产品滞销造成积压而引发。目前美国产业的发展则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如,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电信企业。近来,该公司的电信设备销售出现下滑,但公司的电信业务却保持兴旺,因而损失不大。波音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该公司的生产情况本来很好,民用飞机的定货已经排到1992年。但由于军事定货的减少,该公司却不得不进行裁员。这说明,在企业的应付能力增强的同时,影响企业运转的因素也增多了。另外,人们注意到,不同的行业更加按不同的周期规律发展。当纺织等传统行业开始回升之时,地产业、零售业、航空运输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却颇不景气。有人因此提出了“波动式衰退”的新观点。这也许能部分地解释美国经济在困境中仍在缓慢增长。
从地区角度看,更能反映目前美国经济困难的严重性。前不久美国报纸称,美国有16个州已经陷入或濒于衰退。美国各州没有生产总值的统计,就业的增减便成了各州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从就业情况来看,密执安和新英格兰5个州显然已经陷入衰退。新英格兰地区的计算机制造、金融服务和军事合同这3大支柱产业都不景气,加之建筑业遭受打击,使得整个地区经济萧条。纽约地区及周围几个州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亚拉巴马等6个州的就业增长不足1%。但各地的经济发展又是很不平衡的,甚至相邻的两个州,情况也大相径庭。1974—1975年以前的衰退,各地都受到很大打击。80年代初的衰退时,只有加利福尼亚州一枝独秀。目前则是有衰有盛。
人们更关心今后美国经济将如何发展。有些专家认为,如今的经济发展同以往已有很大不同,因此今后经济衰退可能以新的形式出现。人们估计,今年美国经济仍将有2%左右的增长。但这并不能掩盖眼前的困难。专家们纷纷寻找新的词汇来形容目前的困境,有人甚至提出要给经济衰退作出新的定义。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失业人数达六百多万
本报华盛顿8月4日电 美国劳工部昨日公布,今年7月份美国失业率从5.2%猛增至5.5%,是1986年以来上升幅度最大的一个月。由于这一不祥消息,加之“伊科冲突”事件,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54.95点。
据劳工部发表的报告,美国的失业人数已增加到681.4万人。其中黑人和西班牙语后裔的失业率高达11.3%和7.9%。失业恶化的消息传出,纽约股票交易所内一片惊惶,道·琼斯指数直线下滑,曾一度暴跌123点。据分析,这是因为投资者认为,失业率如此大幅度上升,表明美国经济“进一步接近于衰退”。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共体提高牛肉出口补贴
新华社布鲁塞尔8月2日电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2日宣布,共同体决定从8月1日起将大部分牛肉出口的补贴提高17%。
提高后的牛肉出口补贴额为每吨250欧洲货币单位(近300美元),实行范围是向中东和非洲出口牛肉。这两个地区是共同体的主要牛肉出口市场。


第7版(国际)
专栏:

东京地铁车站与地下商业街相通,乘客下车后购物十分方便。图为东京地铁车站地下商业街。 新华社记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