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书法·围棋·泰山
于青
日本著名书法家、抑田泰云先生生前任院长的学书院,位于东京最繁华的银座商店街。一年前,他曾邀记者来此,共商在中国举办书法巡回展事宜。今夏再去学书院,只见迎面的玻璃窗内挂着先生的遗像,下面端放着中国文化部去年10月授予他的荣誉状,其中这样写到:“抑田先生是日本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他自幼潜心钻研汉字书法,数十年来坚持不懈,成就卓著,并为传播、弘扬汉字书法艺术,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日本书法界人才济济,但三代以书法为立身之本的书香门第,像抑田先生一家是少有的。日本书法有汉字书法和假名书法之分,当代研究和创作汉字书法者为数不少,但像抑田先生那样,5岁执笔习字,专练楷书30年的人,找不出第二位。
抑田先生视中国为书法艺术的母国。去年,他不顾86岁高龄,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在中国举办了历时9个月的书法展。
今年3月,应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浙江省博物院名誉院长沙孟海之邀,抑田先生欲访杭州。在整装待发之际,先生不幸于3月25日溘然长逝,两位书法老人会首西湖之约未能如愿。
抑田先生还是中日围棋界人士熟知和尊敬的围棋迷。他的父亲抑田泰麓是明治时代和昭和时代初期的著名书法家,当代日本围棋名将加藤正夫的岳父佐佐木泰南是抑田泰麓的弟子。吴清源和桥本宇太郎的棋师濑越宪作也是抑田泰麓的书法门人。抑田先生逝世后,日本棋院追认他为七段棋手。在追悼会上,藤泽秀行、林海峰、大竹英雄、加藤正夫等8名棋手,下了一盘别具一格的“追悼抑田泰云联手棋”。
凡有中国棋手到日参赛,抑田先生总是热心的观战者。赛后,还要找机会与中国棋手切磋棋艺,共叙友情。他送给中日友好围棋会馆的书法作品,是他与中国围棋界友好交往的永久纪念。
抑田先生一世专心书法,毕生向往中国。他曾说过:“中国不仅是我的思想、精神、艺术之母,也是能真正评价我的书法艺术的国度。”他把一部分作品分赠中国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并引此为荣。
抑田先生的夫人青兰女士对记者说,现在可告慰先生在天之灵的是,承蒙中方协助,今年9月中旬,他的手书“国泰民安”(见下图)将出现在泰山之巅。与此同时,他书写的李太白游泰山诗词6首的刻石,也将跻身泰山脚下的碑林之中。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印尼的“手抓食”
[香港] 蔡冬雪
椰风蕉雨、美丽富饶的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由一万三千多个岛屿组成,素有“千岛之国”的美称。在这个世界最大的群岛国,流传着一种手抓食的民间风俗。
在印尼农村,一家老小席地而坐,手抓食的场面十分生动有趣。每人面前放一碗清水,作饭前洗手用;一碗辣椒和香气扑鼻的烤虾膏,是佐餐的好作料;一盘咸鱼或咸菜,就算美味佳肴了。印尼人的家常便饭,是饭前把煮熟的米饭舀入有许多通气小孔的铝制或搪瓷饭盆,置通风处散热。开饭时,把凉了的饭盛入盘中,右手指在那一小碗水里稍洗一下,伸开五指,抓菜抓饭,成米团状。继而拇指向前,四指退后,饭菜的前进方向就是嘴巴了。如此循环往复,到吃饱为止,头皮冒汗,嘴唇热辣,此时再喝一杯冰冻饮料,就更过瘾了。
印尼风味小吃,花样丰富,色、香、味一应俱全。不过在烹饪方法上,万变不离其宗:椰汁、辣椒和花生。
印尼的早餐,一般都习惯吃黄姜饭。当地妇女煮这种饭很拿手。做法大致如此:将米洗净,放些姜汁、椰汁,煮熟成饭。然后,在饭上佐以辣椒鱼和辣椒蛋,用香蕉叶包成包卖。顾客买来,开包后就用手抓着吃了。
印尼有种相当普及、受欢迎的食物,叫“加多加多”。这种菜食,与其用银叉或筷子,不如用手抓,更能增加食趣。这是一种熟菜杂烩,即“杂菜拌”,相当于西欧的沙拉,只是拌料不同。常用的菜有:菜豆、空心菜、马铃薯、黄瓜、豆豉、鸡蛋等。进食时,调上辣或不辣的花生酱,和刚煎好的鱼片或虾片一起下咽。一面嚼,一面听清脆的声响,是再惬意不过的。
一包用香蕉叶裹起来的“加多加多”,可作一天的三餐。若不够吃,还可吩咐小贩加些“饭团”。这种“饭团”,印尼话称之为“哥杜八”。做法是将米放进用棕榈叶或椰叶织成的菱形袋里蒸熟,然后切成片,放入“加多加多”。油、滑、辣,菜饭一把抓,别有一番情趣。
有人问:“喝汤怎么办?难道也得用手抓?”喝汤当然要用汤匙。印尼还有一种色美味香的“牛肉汤饭”。汤里放了八角、豆蔻等香料,成深褐色。肉煮得很烂,饭就混进汤中。
印尼长年皆是夏,花开花落不间断。在这热带海岛,如果一日三餐吃热饭,其苦难耐。而冷饭配辣椒,不受熨舌之苦,食趣浓,胃口开;饭后喝冷水,凉意盈怀,十分爽快。饭饱辣够,冷水沐浴,午休晚睡,躺在竹楼或地板上,舒筋活络,可却疲劳,安然入梦,于健康裨益显著。
笔者在印尼的弹丸小岛勿里八洞生活过二十余年,到过日惹和巴厘旅游,更在雅加达求学,孩提时就入乡随俗,有过手抓食的兴致,酸酸辣辣,油嘴滑手,至今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人工养殖墨鱼
沈维义
你听说过人工养殖墨鱼吗?
在美国东海岸亚热带温暖的海域,每年5月,墨鱼纷纷从海洋深处迁移到浅水处交配产卵。这时,大批科学家从美国各地赶到这里。吸引他们的,是墨鱼身上特有的巨大的神经细胞,它比人类同样的细胞大100倍。这为神经生理学家提供了研究神经生理及病理的绝好标本。但一到8月,墨鱼又返回深海,研究只好暂告终止,以待来年。为了能长年开展这项工作,科学家们萌发了人工养殖墨鱼的想法。1975年,得克萨斯州大学海洋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始了这项工作。
这所大学在室内建有人工养殖池,科学家们对水的成分、温度进行严格控制。室内有人工光源,每日24小时给予光照。为了使墨鱼迅速生长,配制了专门的饵料,每天喂食达18小时。几经周折,科学家们终于在1987年成功地培育出体大健壮、生产期短、成活率高的新品种。这种墨鱼能在135天内长到4.5磅,且死亡率很低。
“墨鱼是非常贪吃的肉食动物,爱吃活的虾、蟹和鱼,可进食占其体重35%的饵料。同时,它又是一种食物利用率很高的动物,可将所吃食物的30%—40%转化为自己的体重。为解决大规模养殖的问题,必须改变墨鱼的食性,使之能够习惯人工饵料。为此,科学家利用条件反射来诱导墨鱼。在投入活虾喂食时,伴随一种跳动光线的刺激。在不投食时,变换另一种光线。一旦墨鱼对跳动光产生条件反射,就使用冻虾代替活虾投放。科学家的最终目的是用人工合成饲料来喂养墨鱼。
人工养殖墨鱼的成功,使科学家能将季节性研究变成长年性的,大大加速了研究工作的进程,为进一步探索老年性痴呆、脊髓损伤等神经疾患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吃巧克力也会上瘾
最近,美国又出现一个新词:“巧克力迷”。密歇根大学的一份专题报告指出,如今,美国有“成千上万”吃巧克力成瘾的“失常者”,这些人每每在生活中感到紧张或压力,便伸手去抓巧克力,因而巧克力的年耗量一人可达数百磅。
据分析,大吃巧克力会产生一种与吞食海洛因类似的快感,从上瘾的“性质”来说大同小异,只是对身体的危害后者要严重得多。专家向巧克力迷们建议,服用解瘾药来克服这种“不良嗜好”,或改用低糖、低脂的甜食来减缓他们对巧克力的“畸形渴求”。         
          (唐汉)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漫游企鹅岛
孙国维
南极气候瞬息多变,活像三岁顽童,但无论阴、晴、风、雪,万变不离其冷。两天两夜狂风骤雪之后,登临长城站门梯,极目远眺,如洗的碧空下,山裹上了一层白白的棉絮,水笼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一切显得那样的清新、宁静。门前几只憨态可笑的企鹅在摇头摆尾、东张西望,似乎来向我们下请柬。
趁天气晴朗,考察队游访了企鹅岛。大家穿上羽绒服和救生衣,外加防水雨罩,鼓鼓囊囊的都像笨企鹅了。
40马力的橡皮摩托艇,在海上风驰电掣地前进,绕过浅滩暗礁来到企鹅岛。企鹅岛又名阿德利岛,隔海与中国长城站遥遥相望。它原是个陆连岛,与菲尔德斯岛之间有沙坝相连,低潮时沙坝露出海面0.8米许,人可徒步登岛。
岛上有个巴列维站,是阿根廷科学家为研究考察岛和南极生物而设置的。我国生物学家高耀亭教授应邀在站上同智利大学教授瓦伦西亚一起研究企鹅的迁徙、回游及其数量的消长。他们在企鹅脚上或鳍足上套了环志;或在鱼鳞状的背羽上涂红漆作记号,观察它们的行踪和生理变化。
上岛后,我们不仅受到高教授和智利学者的热情接待,就连岸边的企鹅群也大摇大摆地围过来鼓翅表示欢迎。
世界各地企鹅数量极大,但种类不到20种,主要分布在以南极为中心的南半球寒冷海域。企鹅的生活习性很特别。雌企鹅下蛋后便径自去海中觅食,把孵蛋的“任务”交给公企鹅。公企鹅冒着风雪孵化,不吃不动4个月之久,直到幼企鹅出世。在动物界中,公企鹅的行为堪称“模范丈夫”。有意思的是,当“爸爸”和“妈妈”一起出外觅食时,便把幼企鹅委托给邻居照看。我们在一个避风的石堆旁,发现一只大企鹅,像托儿所阿姨似地照顾着一群乖乖听话的小企鹅,那情景可真逗人!
公企鹅在严寒中不吃不动百日孵蛋后,尚能长途跋涉回到海边;进入暖季后又脱换羽毛,大量消耗体力。其体内热量究竟如何保存和消长?这些奇异的生理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莫大兴趣,他们正在努力揭开谜底。
企鹅是靠捕食磷虾和其他海洋浮游生物为生的。在企鹅岛上行走,脚下踩着一层厚厚的墨绿色铺垫,有时松软得像地毯,这是它们的排泄物。我们登上一处插有科学考察标架的悬崖,那里栖息着成千上万只企鹅,熙熙攘攘,蔚为壮观。人一走近,它们便嘎嘎欢叫起来,煞是热闹。别看它们在陆地上动作呆板迟钝,一跳进水里便成了游泳健将,每小时30公里。
归途中,我们在一斜坡上小憩。滩头有群海狼,大的约百余公斤,翘胡须,大眼睛,靠退化了的鳍足在卵石上蠕蠕而行。它们的皮毛十分昂贵,是制革的上等原料。在另一滩头,十几头威德尔海豹张开血盆大口向我们示威。这些笨重的家伙每头都有好几吨重,行动迟缓,所以我们并不害怕。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西电影创业92周年
巴西电影业始于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九日,当时巴西人阿丰索·塞勒多拍摄了第一部巴西影片《瓜纳巴拉海湾》。
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巴西电影发展最快的时期,拍摄了许多表现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佳作,并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八十年代后,西方宣传色情和暴力的影片充斥市场,加上电视业的兴起和强有力的竞争,巴西电影业日益衰落。现在巴西影片的生产和出口以及影片的上座率均不及七十年代的一半。
最近,巴西发行了一套邮票(见左图),纪念该国电影创业九十二周年。邮票图案为黑白两色,表示早期该国只有黑白影片。这套邮票分别介绍了巴西四位杰出的电影工作者,他们是阿代马尔·贡扎加、奥斯卡里多、卡门·米兰达和卡门·桑托斯。这是巴西第二次发行以电影为主题的纪念邮票。 (吴志华)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广场上的喷水池和玻璃柱。
新华社记者 许福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