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惜时如金的老金融
朱澄潜
这是一份立于1988年秋的遗嘱,没有遗产分割的交代,也没有豪言壮语,通篇是对子女珍惜光阴的教诲:“人生干事情的机会只有一次,那就是现在……”立遗嘱的人乃是江南“老金融”、惜时如金的交通银行苏州分行总经理蔡涵刚。
老蔡1932年生于苏州。别看他戴着一副瓶底般的深度近视镜,但对年月日时分秒他一目了然;走路外八字带点摇摆状,但办事以稳健著称。1987年6月,吃了40年银行饭、时年56岁的蔡涵刚被提拔为局级干部,全权负责重建交通银行苏州分行,限时1个月。筹办组头天上班,他开始倒数计时。书案台历上写道:“离退休还有48个月。”办公室小黑板上写道:“离开业还有30天。”
倒数计时,顿生紧迫之感。1个月要开办一家银行,也着实紧迫。要“招兵买马”,要“安营扎寨”,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离开业还有5天,苏州交行营业大厅的装修才开始,老蔡和他的“元老”们连续5昼夜都在现场,谁都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到7月1日上午8时,离开业典礼还有90分钟之际,营业大厅竣工了。就在苏州交行开业的这一天,蔡涵刚又在办公室台历上写了一行字:“离退休还有47个月”。
别看老蔡只读过小学4年书,但他嗜书成癖,广博的知识面,众口皆碑。评定高级经济师职称,老蔡是全票通过。大器晚成,“祝贺”他升官的奉承话不绝于耳。他的回答是:“国家不缺少做官的人,而现在需要的是实干的人。”
他顶着“秋老虎”骑车在全城为储蓄所选址;他在新所开张日,到一家家储蓄所为首批储户鞠躬致敬;他会客先商定谈话时间;他不论上车,登机,坐船,必定抓紧睡觉。榜样的力量是实在的。交通银行苏州分行的行风以守时著名于古城金融界。
蔡涵刚有句口头禅:“各自干好各自的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就敢在大饭店门前摆小粥摊。”
1989年5月,苏州交行有18名获奖储户没有按时来银行领中奖号,而各家银行的奖券上均印着“逾期不领者作自动放弃处理”的字样。老蔡布置部下,成立个临时班子,5天“侦破”获奖者,送奖上门。其中一位名叫王秀珍,公安部门提供了市区37个王秀珍。工作班子跑派出所、居委会,走街串巷,终于按时在桃花坞小巷深处查出了难度最大的第18名中奖者。“银行送奖上门”被传为佳话。苏州交行存款额直线上升,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开办时资本金3500万元,3年后的今天,资产总规模已超过12亿元,在全国66家交行分支机构中名属前列。
苏州交行于1989年开业二周年之际,姑苏城3、6、8月三度骤起抢购风,引起银行挤提浪潮,金融形势十分严峻,有的专业银行到了“保开门”的临界状态。就在老蔡在台历上写下“离退休还有24个月”的1989年7月初,他不慎撞裂了左胸3根肋骨。金融界的非常时期他不能躺倒。领导劝阻不了他,只能商调一名医生陪同上班全程跟随,下班把劳累得额头沁汗的老蔡,交还给当医生的蔡夫人。7月4日,老蔡按日程要去昆明出差,此行他人无法取代。他悄悄定下一份嘱托,郑重其事地请证明人签证后,护住左胸缠绕的夹板绷带,举步维艰地钻进了“桑塔纳”,直奔上海虹桥机场。苏州交行利用地区差、时间差拆借来的大量资金,缓解了资金矛盾,被报界誉为“小快艇救大兵舰”。3年来,老蔡一直被群众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0年7月1日,苏州交行三周年这一天。满头汗水的蔡涵刚在台历上写道:“离退休还有12个月”。
         (作者单位:苏州日报社)


第8版(副刊)
专栏:

  刘玉山和他的画
王朝闻
近两年认识的中年美术家刘玉山,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整体充盈着青年的朝气。他那黝黑而瘦削的脸上,一双显得机智的眼睛在闪光。双眼和说话坦率而自信的特点互为表里,这一点使我间接看出他对编辑工作和美术创作的执著态度。这个经历坎坷却有了出色成就的美术家,感激新社会对他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和他接触就能引起好感的另一原因,是他对编辑工作真有“拚命三郎”即不轻易感到满足的狠劲。他白天当总编辑,夜晚把休息时间用在美术创作上,同样具有“拚命三郎”的执著态度。他在书籍装帧方面给中国出版界和他自己所赢得的荣誉,可以说是把命“豁出去”了的产物。尽管编务十分繁忙,也挤出时间产生了品种、形式多样而且数量可观的美术创作。
我看过他的一些即兴性的速写:这些速写颇有美术创作的意味。我觉得他那享有国内外普遍声誉的装帧设计的探索精神,也显示在这些属于习作的速写画里。他的绘画大多具有尝试性,不是每一作品都已经成熟了的。但同样可以看出,作者追求如何表现的方式以及表现什么的那种不重复的创造性的努力。
看了他的一些对别人和古人作品的评论文章——例如分析秦汉雕塑的《编辑断想》,以及当作通俗读物、由他编著的《中国古代花鸟画百图》所写的序言,我觉得他在从事论文写作时也像从事美术创作、编辑工作那样,在给别人提供知识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百图》的序言具有介绍中国花鸟画历史发展的性质,看来他在落墨之前,对研究对象作过一番认真的理解。
他在近期给我的信里,按我所提出的问题作了大意如下的回答:“人的真诚和艺术的美的统一;不断探索是热情和兴趣不至枯竭的主观原因。”他把荣誉归功于集体却又严格要求自己。这一切,看来正是他在编务工作和美术创作上都获得突出成绩的重要原因。因为他对工作持认真态度,所以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意义得到了自己和别人都需要的认识。
我想,这次的“近作展览”不只向观众提供了观赏对象,不只给观众提供了理解他的艺术旅程的具体依据,而且观众也可能成为一种理解自己的借鉴。这就是说,才能和兴趣是多面型的刘玉山的经验,对个性大不相同的每位观众来说,都有可能从他的成绩中发现出于己有益的东西。展品中的一些着彩的瓷版画,是近期他到洛阳调查、组稿,挤空搞出的副产品。他因连续四天四夜干工作和创作,最后几乎晕倒在作坊而被送进医院。由此可见,他对祖国文化建设的进取精神。在他那不容菲薄的收获与一贯的拚命精神之间,体现着一种不能忽视的辩证关系。
(附图片)
少女与蝶(瓷彩画) 刘玉山


第8版(副刊)
专栏:

  农民妻子
宋海泉
皱纹如条条小河
淌着带韵的歌
唱着流逝的青春
笑看生活
所有的爱情
全在河里闪烁
深处有晚霞燃烧
浅处有晨露滚落
儿女和丈夫
公公和婆婆
都在小河里
变成美丽的传说
她喜欢自己的小河
天天把种子点播
在她的诗笺上有嫩苗又有收获


第8版(副刊)
专栏:

  国际民间艺术节花絮
袁晞
父子与母女参加艺术节的各国演员中,要数印度舍利卡拉·乔舞剧团团长古隆·凯塔内斯桑霍一家来人最多,他一家来了五口,古隆先生和四个儿子都是演员。古隆先生今年六十八岁,艺龄已有六十三年,作为民间艺人,他的足迹遍及五大洲,他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我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艺人,乔舞传到我的儿子们在我们家已是第五代了”。古隆先生的儿子们都能歌善舞,而且模样酷肖,随团翻译小张常常为分不清哥哥弟弟着急。
美国落基山舞蹈团全是业余演员,演员中有律师、教授、银行职员、学生。珍妮特·西蒙斯太太带着两个漂亮的女儿布鲁克和唐一道来中国演出,问及她们的职业,两个女儿说“我们是学生”。再问西蒙斯太太,这位美国妇女笑着说:“我的职业是七个孩子的母亲,除了这俩女儿,我还有一串儿小孩子。”
“我们都上了报纸”艺术节宣传组把报道开幕式情况的中国报纸分送给各国艺术团,看到报纸后,最高兴的是菲律宾中华艺术舞蹈研究所的一群小姑娘,《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不约而同地在头版显著位置用了她们演出的大幅照片,小姑娘们拿着报纸指点着:“这是我,这是你,那是她,我们都上了报纸。”说着、笑着,乐成一团。
美国小姐凯西这几天也特别高兴,演出空闲,她跑到兆龙饭店买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打开一看,三份报纸竟然都有她的剧照,凯西高兴得又蹦又跳,每见一个认识的人,总要拿出这几张报纸“炫耀”一番。
彻夜欢歌 各国演员每天演出结束总是余兴未尽,每天夜里都在驻地京丰宾馆的大厅里欢歌起舞,美国波利尼西亚团的吉他手、苏联团的手风琴师、美国落基山团的贝司演员迅速凑成一个和谐的小乐队为大家伴奏,苏联、奥地利、美国、意大利演员们在乐声中欢快地跳着,三步、四步、迪斯科、华尔兹……
比利时演员年龄较大,就坐在一边欣赏,他们中间是堆积如山的啤酒罐,边饮边看。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可贵的追求
——电视连续剧《福兮祸兮》观后
董学文
这是一个贫瘠的老区——夏家村。改革的春风和封建迷信的旧观念交织在一起,编导者把当前棘手的计划生育问题放到了这样的背景上,从而演出了一场催人泪下、有声有色的活剧。
我知道这个题材和视角的难处,弄不好,很容易成为“小品”或“活报剧”。可是,随着情节的巧妙展开,人物矛盾和观念冲突的迭起爆发,特别是随着编导者扣人心弦的悲喜剧处理,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感动了。
在中央工作的老同志肖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忧国忧民的作风;数不清的男女跪在送子娘娘泥塑前拜佛求子的触目惊心的情景;农民夏承宗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致使妻子临产客死异乡桥洞下的惨状;由于旧习俗、旧观念作祟,闹得夏家兄弟矛盾重重……这一切,编导者都摆脱了平铺直叙,而是把它们化作艺术表现的生动内容,从而在历史和现实、文化与习俗、贫困和致富等相当深广的社会环境中,把一曲悲喜交织深情的歌献给了观众。
我很欣赏编导者和演员们的艺术追求。剧中的肖征(王夫棠饰)、夏承宗(雷恪生饰)、秀莲(郭怡饰)、夏振山(张雁饰),都是较有深邃内涵的性格人物,扮演者也确乎把这些角色演活了。简洁朴实、很少修饰的手法,真情中浸透着的强烈忧患意识和警世意味,充分显示了编导者作为艺术家的勇气。
我也很赞佩该剧鲜明的思想追求。全剧散发着一股昂扬澄明的正气:从老干部肖征的身上,看到了党的优良传统的复归;从韩乡长和夏承禄夫妇这些基层干部身上,看到了农村观念的更新;从夏振山等老人身上,看到了蕴藏在基本群众中的对不正之风和恶劣行径的谴责力量。可以说,编导者和演员们的思考和憎爱、眷恋和忧伤、呼唤和期待,都大胆地袒露在这些人物身上,令人深思,耐人回味。


第8版(副刊)
专栏:

①奥地利巴赫尔合唱团演唱“伐木工人”。
②美国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舞蹈团表演“击节舞”。
③苏联“青春”民间舞蹈团表演“西伯利亚的冬天”。
④古巴“塔伊古巴”三重奏。 徐建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