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真理的召唤
——《世纪行》解说词选登
1836年,英国博物学家查理·达尔文结束了5年的航海考察,回到他宁静的庄园,准备着一场革命——19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物种起源》在学术界掀起一场风暴,理性的闪电击穿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
在这同时代,另一个大胡子博士马克思,在世界喧嚣的中心——伦敦,也准备着一场革命,他与达尔文的差别,只在于杠杆的支点是另一个——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阶级斗争。
1848年欧洲大革命,欧洲各国王朝崩溃,皇冠落地,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开始了历史舞台上的角逐。
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召唤出使各国统治者惊恐不安的“幽灵”——《共产党宣言》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字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肖像:眼睛的特写。]
这双眼睛是一个多么深邃的世界,这里有哲人的锐利、智者的灵光。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李嘉图、欧文、傅立叶、但丁、巴尔扎克……马克思正是站在这许许多多巨人的肩上,开始了他伟大思想的萌动。
伦敦大英博物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群峰。当马克思在这里畅游攀登的时候,一位管理员曾惊讶地问他:“博士先生,您难道可以同时研究50种科学吗?”马克思反问道:“朋友,您愿意永远在一块草地上赏花吗?”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马克思停下思索,那就是当他遇见贫苦的儿童和受欺辱的妇女。德国著名工人运动领袖李卜克内西曾经回忆说,访问贫民住宅的时候,马克思有许多次忽然离开我们,去抚摸那衣衫褴褛的孩子,并且把一个半个便士塞在他们的小手里,他还经常像骑士一样去解救被醉鬼殴打的妇女。
但就在马克思仗义行侠的时候,他自己却窘迫地交不起房租,贫困夺去他三个孩子的生命,当他的独生子死去,他甚至穷得没钱为孩子安葬。
那天夜里,马克思的头发一下子灰白了。
马克思虽然深切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并不仅仅是感情上的因素。他耗费了几乎毕生的精力,悉心剖析着资本主义的奥秘,就在这个制度日上中天的时候,他终于发现了资本剥削的罪恶渊源:
[字幕: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或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马克思不是个表情阴郁的革命家,恰恰相反,他是孩子们最理想的朋友。有一次,一个男孩拦住他的去路,建议和他交换小刀。这笔生意经过长时间的争执终于成交,不过,由于这位“国际领袖”的刀已经钝了,他便认真地按照他所研究的价值规律,补贴给孩子一个便士。
纯净的心是打开真理的大门的钥匙。正是这位童心未泯的学者,使过去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判家的暗中摸索一下子豁然开朗。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读了1500多本书,呕心沥血40年,这是怎样的工作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40年中,任何一个欧洲零工所挣工资,也要比这部鸿篇巨著的稿酬多得多。
是的,科学是难以用市场价值来估量的。资产阶级社会又怎么会给宣告它死亡的判决书,支付一笔大价钱呢?
马克思认为,各国的解放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作为革命家的他,也许再没有比革命更能牵动他的感情。在巴黎公社起义的日子里,他第一次辍笔,每天收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
公社失败后,许多悲愤的流亡者在伦敦日夜策划着“明天再起义”,同样悲愤的马克思却把他们赶进了图书馆。他像一个严厉的教师,强迫这些工人革命家坐下来,为未来的战斗准备武器。学习!学习!这就是马克思大声疾呼的无上命令。
[字幕: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马克思逝世后,能够整理他的手稿、出版他的遗作的非恩格斯莫属。《资本论》第二、三卷,是恩格斯为他天才的友人建立起来的、一座庄严华丽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之中也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刻了上去。
恩格斯有一个绰号——“将军”,这不仅是因为他热爱军事艺术,相当准确地预测过色当战役和法军的覆灭,而是因为马克思之后,他实际上已成为统领世界无产阶级的大将军。第二国际的革命家们都从年迈的恩格斯那里得到过教诲,那些机会主义者也都领教过来自恩格斯的严厉抨击。
恩格斯的才能是令人惊异的。他精通化学、植物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军事学,他有些结巴,却能说20种语言,在一生的最后几年,他还开始阅读产科书籍。但是这位天才,却具有人世间最无保留的自我牺牲精神,恩格斯曾经说过:“我只是第二提琴手——而且我想我还拉得不错,我为有马克思这样的第一提琴手而感到高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斗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恩格斯在弥留人世的最后几天,还常常忆起他的友人的那句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是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900年元旦,踌躇满志的西方政治家对资本主义的前景充满了乐观赞美。《华盛顿邮报》重申了美国海外殖民的“使命”,兴高采烈地说:“他们是我们的!”《伦敦时报》评论员则洋洋得意地宣称: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国在20世纪将成为人类事业的堡垒。
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一个矮个子的俄国人,打破了他们的自我陶醉,搅乱了他们安排好的秩序。列宁,他那经常挥动的手,使整个世界变得生动起来。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曾描述过一场战役,几十万大军在攻打卡夫丁峡谷时,全军覆没。马克思、恩格斯曾审慎地把卡夫丁峡谷比喻为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巨大障碍。列宁——20世纪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却率领着落后的俄国,第一个勇敢地跨跃了“卡夫丁峡谷”。
1917年,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正在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厮杀,他们的后院却起火了。11月7日晚9时45分,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起义的俄国红军、红海军、赤卫队员冲进了冬宫。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正如列宁预言:世界帝国主义的链条,在最薄弱的一环被砸断了。
与这场革命一样,列宁对帝国主义和时代的科学判断、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一系列问题的理论阐述,也永远写入了这个新的纪元。
行动敏捷灵活的列宁,虽然是马克思的继承者,但从不是教条的卫道士。1921年3月,战时余粮征集制引发了喀琅施塔得叛乱,列宁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叛乱还未平息,他就毫不犹豫地将战时共产主义转轨到新经济政策,不过一年,苏俄的经济就有了活力。直至如今,苏联人还在怀恋那段生机勃勃的好时光。
新经济政策,最初只是策略艺术的杰作,列宁很快将它上升为理论。这个理论,任何教科书上不见经传。马克思也未留下只言片语,那么好吧,列宁说:“我们自己去寻找!”
从领导几千人的布尔什维克党,转瞬变为领导1亿人口的苏维埃政权,列宁不敢有丝毫懈怠,那忙忙碌碌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各种场合。
列宁痛斥那些不学无术,只会日夜起草假冒革命的“提纲”、“口号”的共产党员,是妄自尊大的家伙,他们比起资产阶级出身的科学家,距离共产主义更遥远;列宁说过这样的名言:“官厅是一堆粪土,指令也是一堆粪土,物色人才,检查工作——这就是一切。”表达了他对官僚主义的厌恶。
在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为他举行的生日晚会上,列宁故意冷落前来祝寿的人,姗姗来迟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你们对我的祝贺,更感谢你们没有使我听到这些祝贺,但愿今后根本免除这种仪式,我们党千万不能陷入骄傲自大的境地。”
列宁对党执政后滋生出来的腐败作风、官僚主义做过不懈斗争。第一次遇刺后,在病榻上还恨恨地说,我要用剩下的好牙,咬掉这些毒瘤。所有这些争辩和斥责、忿懑和诅咒的后面,是列宁对新生政权的一腔激情,就如同父亲对幼子的宠爱。
列宁平生为之陶醉的是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即使在动荡不定的流亡中,他也要花去可怜的收入去听音乐会,他差不多能把纳德桑和涅克拉索夫的著作都背下来,一本残缺不全的《安娜·卡列尼娜》他读了百来遍。1918年,列宁在组织打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同时,仍没有忘记以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一项法令。命令在莫斯科、彼得格勒的街头,以最快的速度树立起车尔尼雪夫斯基、赫尔岑、贝多芬、普希金、左拉等世界名人的雕像,共140座。这绝不是列宁个人的偏好,而是他深深懂得,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武装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列宁不容置疑地指出:摆在全党面前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1924年1月21日,列宁躺在病床上还在听别人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名著《热爱生命》。在那喃喃的读书声中,在那静静燃烧的炉火旁,他停止了呼吸。
吊唁队伍像一条缓缓流淌的黑色河流,在列宁瘦削单薄的遗体旁,肃立着几个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他们代表东方民族为列宁守灵。
19世纪20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产生了第一批飞出历史大漠,冲出儒学洞窟,驰向科学、民主、革命的雄鹰。在巴黎、柏林、莫斯科、东京,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采薪烧炭,要用寻来的真理之火,托住神州落日,复燃华夏光明。
西方各种思潮涌进这块古老的土地,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众多历史过客中,有一位杜威先生的得意门生——胡适,他鼓吹多谈问题,少谈主义。然而,就是他蔑视的那个主义,却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了。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苏俄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是炽烈的追求,也是急切的企盼。但是,真理有情又无情,真理的翅膀曾振落俄罗斯上空的乌云,而在中华大地上却难以腾飞。以中心城市暴动为特点的“左”倾机会主义,被血泊吞没。稚嫩的中国共产党人陷入沉思,真理的篇章,该怎样继续写?
秋收暴动的队伍拉上井冈山。手执梭标,肩扛鸟铳的庄稼汉中,有一位留着长发,挽起长衫的青年,人们称他毛委员。这位清癯文雅、与众不同的教书先生,却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在罗霄山上布下了三破“围剿”的阵图,毛泽东率数万之众,歼数十万之敌,纵使古代大军事家孙子再生也自叹弗如,但那自命为半布尔什维克化了的王明却不屑一顾,他关心的仅仅是所谓理论的“纯度”。
1932年,毛泽东意外得到列宁所著《“左派”幼稚病》,读罢爱不释手,后来在长征路上都舍不得丢弃,他初读、二读、三读,掩卷长思,感慨万端。茅坪河水日日流,八角楼灯光夜夜明,毛泽东为了回击当时中央的“左派”们,笔走龙蛇,欲罢不能。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的特写。]
三篇文章3年写就,依靠工人阶级最广大的同盟军——农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实行武装割据。这三篇“自辩状”,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石,写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续篇——“中国篇”。
“中国篇”,开篇在井冈,转折在遵义,泪洒长征路,高潮在延安。“中国篇”,你飘扬在征战的军旗上,印刻在跋涉的足迹旁,你珍藏在烈士的心窝里,激荡在胜利的锣鼓声中。
基石终于垒起大厦,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合乎中国国情的理论性的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作为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后,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中国成了世界被压迫民族最可信赖的朋友,中国人民的胜利,鼓舞着他们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即便是住进中南海,他仍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儿子。田家英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耳濡目染,曾写下名句:“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有一年,淮河发大水,受灾的百姓爬到树上,衣食无着,以至于失足坠水而亡,遭毒蛇争咬而毙命。毛泽东在电报上用红笔勾出这些不忍卒读的文字,丢开笔,潸然泪下。
[采访田家英夫人董边。]
(董边同期声:“主席批电报的时候很难过,流了眼泪,心情很郁闷:解放了,老百姓受这么大的罪……。”)
毛泽东召来田家英,用颤抖的声音念给他听,一个主席,一个秘书,相对落泪。毛泽东顿足道: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从此,淮河流域就响彻了毛泽东的誓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毛泽东对人民爱之深,令人感动不已,对恶势力恨之切,又令人难以置信。一次他看完《白蛇传》,竟执拗地不和扮演法海的演员握手。
毛泽东日夜操劳,淡泊一生,只为人民谋幸福。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他听到农民进了食堂,便以为是创举;当他听说人民公社,便连连称好。但当他满面春风,轻快地走过田野,真理却与他擦肩而过……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在井冈山,他曾专门派一股部队下山搜罗书籍报纸,到手后,他称快道:“这真是拨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他最珍贵的家产是两个书箱,不论是长征路上,还是转战陕北,都不忘带上。他开的长长的书单上,与马列著作在一起的竟还有《简爱》、《茶花女》;60高龄的时候,毛泽东又捡起初中英语。
[采访毛泽东英文秘书林克。]
(林克同期声:“在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英译本)以后,毛主席想学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本。第一本选的就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文字比较艰深,而且生字比较多,学起来当然有不少困难,但是他的毅力非常坚强。我发现他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全部都密密麻麻地用蝇头小字注得很整齐,很仔细,他的这种精神,很感人,他经常对我说,我要坚持学习,至死方休。”)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丰富多采,轶事珍闻不胜枚举,但到了晚年,他却忽略了曾推崇备至的无字天书,那就是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
1970年,毛泽东再一次见到老朋友斯诺,30多年前在陕北窑洞前,他就是戴上斯诺递过来的红军帽,才拍了一张最好的照片。30多年后北京天安门上,毛泽东已被人们尊崇为“神”,就在千百万人流着泪,淌着汗向他山呼万岁的时候,毛泽东忽然对斯诺说: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社会主义要改革,但路子怎么走?地动山摇的欢呼却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艰难、孤独和不安。当年,从他面前走过的你、我、他啊,有谁曾体察过这位伟人的心境。
[特写:《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真理有情又无情,毛泽东犯严重错误时……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间,毛泽东同志居于首位。每一个中国人都懂得,如果没有毛泽东多次从危机中挽救革命,我们可能还要在暗中摸索。
毛泽东走了,他带着深深的眷恋,带着过多的遗憾,留下未尽的中国篇……
10年过去了,是恶梦过去了,还是美好的梦想被打断了10年?
当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的争论,在中国大地掀起轩然大波,我们才发现:过去的年代,竟给真理的道路覆盖了那么厚重的尘土。
麻木,使一些人不敢去光顾“上帝”的禁区和“奴隶”的禁区;
失望,又使另一些人把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看得轻如飞灰。
一位参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老共产党员说过:就个人来讲,我们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那样的天才和禀赋,我们依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才能。是的,正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使我们又一次推开了眼前的混沌之门,使我们又一次与真理相遇。
1979年,一个外籍华人意外地发现,在父亲留下的相册里有一张“邓希贤”的照片,邓希贤就是邓小平。这位当年16岁的翩翩少年和今天年逾八旬的老人,这中间有过多少风雨、多少沉浮。
这条路被工人称为“邓小平小道”。“文革”中在流放江西3年多的日子里,他每天穿着一身蓝布衣服从这条路去工厂上班,一些天真的孩子问这位新到的“老师傅”是从哪来的,他只是笑笑,沉默不语。
他从哪里来?他从百色龙州起义的炮火中走来;从对“罗明路线”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下走来;从挺进大别山的千里跃进中走来;从“打倒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的叫嚣中走来……
1971年,在江西流放地,他听到林彪摔死的消息,只说了八个字:“林彪不亡,天理难容”。尔后,他怀着悲怆的心情,重访了井冈山及中央苏区故地。
他凭吊了广昌战场。当年,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就在这里拿着一张比例不准的地图,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从前线怒冲冲赶回来的彭德怀进门就骂:“你这个李德作孽太多,中国革命要被你葬送了!”
他追忆了瑞金的恶梦。30多年前他因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而遭贬斥,被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八个字便始之于此。
早已荒芜冷落的南昌步校,邓小平在这里度过了3年监禁劳动生涯,每到黄昏,他就默默地绕着小院子一圈圈地走;入夜,只有小丘顶上他居住的那幢小楼灯光闪烁,他在想,想些什么?我们无从知晓。
但是,我们却知道:在伟人、导师、战友、同志纷纷去世之后,邓小平,这个被外国人称为“打不倒的小个子”,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总设计师。
告别了贫瘠,生长出神奇。当8亿庄稼汉重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一度荒芜了的土地,就变成绿野平畴,香飘四季。
告别了萎靡,生长出神奇。当中国人民把时间、效率、竞争融进了勤奋的天性,这里就不再是荒草荆榛遍地。
告别了落后,生长出神奇。当一向重谋略的中国军队用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重新武装铁马金戈时,正义捍卫的和平就不再是百年之梦。
告别了愚昧,生长出神奇。当科学的春天,带着科技革命的涛声重又拍打中国海岸的时候,曾经昂首古文明前列的中华民族子孙,又一次走上了创造的坦途。
邓小平把中国人民带入了世界,世界也向中国人民伸出手臂。国际评论家说:一个未来的太平洋世纪,将以中国的崛起而载入史册。
1985年,一个由各国青年组成的“国际村”,破例接纳80高龄的邓小平为“名誉村民”。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将他收入当代名人录。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深圳的十四行诗
雁翼
非风非雨
比雨滴小比雾粒大的南国雨
温柔而爱美
用多彩的伞装饰自己
比电扇风大比台风小的北国风
强悍而好名
用龙旋风亲近上帝
也许,北国风是太阳派遣的军队
由于精力过剩
就把石块揉搓成沙
也许,南国雨是月亮的女儿
由于多情
就在石头上栽草种花
北国的风到了南国也质变
但不是男人变女人
    古董商店
模仿风之力雨之力阳光之力月亮
 之力
模仿时间的一切手法
在新出炉的铜上铁上陶器上
涂抹旧的岁月的色调
好奇的游客,只想
从今买到古
却只买到假的美丽
真的虚荣
倘若古人也能复制
从外形到内心
会把今人吓跑
跑到古代藏起来
好玩古董的今人,有一天
自己也变成古董被人玩
    深圳的女人
从男性世界挣扎、奔逃出来
披挂各种色彩,上阵
在深圳男性世界里冲刺
用浅笑用眼泪用艳丽的外表,和
庄重的内心
训练自己
一种很古老很古老的力的觉醒
在每一个角落
清扫偏见
匡正男人的同时
匡正自己,向历史证实
思维神经的发达
女人不仅仅是女人的时候
男人才知道怎样做男人
    咖啡馆里
没有什么目的,大家都来
我也就来了,
同人们一样,食指和拇指
优美地捏起银匙
在小小的杯子里
搅动大的心事,虽然知道
瓷制的杯子里不会有
命运的港湾
浑的咖啡汁里也找不到
人生不败的妙计
人们都在搅,我也得随俗
直搅得杯里杯外一片清冷
才把苦苦的咖啡灌进喉咙,去
寻找苦源
               1990年3月
             于广州、深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