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芳草地

  我国首次人工授精孵化丹顶鹤成功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近日在天津市动物园首次采用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成功。丹顶鹤是一种珍禽,每年只产一窝两个蛋,野生自然孵化成活率低。采用人工授精,一只母鹤每年可下7至8窝蛋,产蛋14至16个。这是刚刚出生的小丹顶鹤。
新华社记者 李昌元摄(传真照片)(附图片)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湖南省花垣县两河乡12个村开办了21个扫盲学习班(点),参加学习的苗族青壮年达600多人。
图为青年妇女夜晚读书。
新华社记者 龙启云摄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我国科技工作战略布局发生深刻变化
“火炬”“星火”“863”计划全面展开
目前,80万人活跃在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10万人从事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作,10万人致力于基础研究;去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发展的拨款已达120亿元,科技贷款15亿元
本报讯 记者王友恭报道:随着各项科技计划的实施,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布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上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记者从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会上获悉,目前全国约有100万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其中80万人活跃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10万人从事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工作,10万人致力于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央财政用于科技事业发展的拨款逐年增加,1989年为120亿元,科技贷款为15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1981—1988年,全国共获国家级成果7.6281万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的项目有4932个。很多科技成果已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为国家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到1989年已有2000多项专题成果通过鉴定,并陆续用于生产建设。
按照国家工业性试验计划,全国已建立了11个工业性试验基地、84个生产示范线。
大批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已在广大农村扩散和转移,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星火计划实施5年来,农村已吸收采用2万多项实用技术,新增产值200多亿元,同时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
“七五”期间先后实施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火炬”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为保持我国高技术优势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加快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已从1981年的6.1亿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12.86亿美元。
基础性研究工作相当活跃。据统计,被国际权威学术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我国科学家的重要论文数1989年达6776篇,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已由1985年的第26位上升到第15位。
已经初步建成的几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我国科学基础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正利用这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科学前沿拚搏。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基础理论探索与养殖生产相结合
我国藻类学研究受到国际重视
本报讯 改革开放使我国藻类学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人工养殖海藻、藻类蛋白研究、细胞工程等基础理论与养殖生产的结合方面,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
过去,我国每年要进口2万吨海带。经过多年研究,我国首先取得海带家养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海带生产线。这一创举震惊了世界。改革开放的10年,我国海藻养殖又有新发展。现在世界上80%的海带由我国生产,先后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褐藻胶提成工业和世界上第二大紫菜生产工业,产品远销五大洲。我国还完成了“七五”攻关项目“藻类蛋白的开发研究”,开发出一批藻类蛋白饲料,紫菜细胞培养育苗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经几十年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青岛海洋研究所、武汉水产所、南京大学等为龙头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造就了一支上千人的科研队伍和几百万人的养殖加工生产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与东西欧、南北美洲、非洲、中东、东南亚、苏联等地区和国家的上百所大学、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藻类学术交流,合作承担课题,进一步确立我国藻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我国藻类学研究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我国藻类专家曾呈奎教授当选为国际藻类学会会长,几次有关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近年来编纂出版了大型系列丛书《孢子植物志》,其中饶钦止教授主编的《双星藻科志》、朱浩然教授主编的《兰藻志》深得国内外同行好评。(方延明)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科研生产双丰收
我国大型高通量反应堆安全运行十年
本报北京7月6日讯 核工业第一研究设计院高通量工程反应堆自1981年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21个装载炉次,完成大量科研、生产任务。
这座高通量反应堆最大热功率12.5万千瓦,总建筑面积8.19万平方米,安装设备、仪表5.09万台套。其功率与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
高通量堆的主要用途是辐照考验核燃料元件与反应堆结构材料,生产民用同位素。到目前为止,核电站用材料辐照考验、燃料元件样品考验已完成40多项,分析、检验试验样品2000多件,为我国核事业的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在同位素生产方面,已生产国内急需并替代进口的钴—60医疗源2000件、钼—锝发生器1300多件、锡—铟发生器1400多件。此外,他们还生产工业用钴—60源140万居里,无损探伤用铱—192射线照相源480多件。
高通量堆的综合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利用高通量堆能生产不同类型、不同比度同位素的独特优势,相继研制成功了铱—192γ射线探伤机、钴—60工业探伤机、铥—170系列探伤照相装置、钴—60腔内肿瘤治疗机、钴—60外照射治疗机以及一些同位素仪表,深得同位素专家及用户好评。
建造在峨眉山下的这座高通量反应堆,不仅国人瞩目,也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赏。先后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批次的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参观访问,称赞这座反应堆为“中国人的骄傲”。(王青 于东生)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国家挑选千余名中医药人员
师承五百位专家
造就新一代名医
本报上海7月5日电 记者艾笑报道:为抢救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国家采取了一项紧急措施:在全国挑选1500位较高年资、有相当科研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拜50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为师,并在政策、组织、经费等方面加强保障,争取在“八五”期间造就出新一代名医。这是今天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工作会议”上透露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朱杰在会上指出,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工作已成燃眉之急;中医院校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有着8亿农民的农村,中医药人才还没有可靠的来源。牵制我国中医药工作全局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他强调,要提高中药生产水平、产品质量、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药人才素质,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据了解,“八五”期间将通过全国性的大协作,对已确定的一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危急重症,采取医院和研究机构联合攻关的办法,使中医药的疗效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促使一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危急重症的新的中成药产品用于临床。同时围绕经络、脏腑、气血、四诊和中药药理等重大问题,在全国建立重点试验室,重点攻关。
来自全国的240多位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著名中医药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了走向未名湖
本报记者 雁冬 周庆
7月7日上午,石家庄。雨过天晴。陆军学院8万平方米的操场,宽广、坦荡、威严。北京大学参加军训的89级学生,组成6个方队,迈着坚定的脚步,展示了军人的严格和正规。
远看,一片军绿;近看,队列中时时闪现的眼镜,似乎与严肃的气氛不太和谐。但469名男生、259名女生确确实实在这里度过了300多个军训的日子,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军营生活。
“从来没有哪一年尝到了这么多,也从来没有哪一年长大了这么多!”听着他们的感慨,很难想象,最初他们曾有过种种疑虑。
奚波,这位来自古城江陵的高材生,满心喜悦赶到北大,听说要军训,扭头便走,他想转学。是父亲带着他再次北上。就这样,他成了新生中报到最晚的一个。同样是奚波,经过3个月训练,寒假返校成了第一个报到的同学。
军校的操场上,还从未出现过这样多的“女兵”。108名女生组成的方队,正步走过检阅台;110名女生组成的另一个方队,正在伴着乐曲表演刚柔相济的韵律操……望着她们齐耳的短发、晒黑的面庞,军校老师告诉记者,当初要剪掉那一头秀发时,不少女同学哭得“惊天动地”。
“我们失去的可以补回来,得到的却终身有益”。一年来,他们在严格和正规中懂得理解,在泪水和汗水中感悟集体。学员中有两名年仅14岁的少年大学生,教官专门为他们准备了两把椅子,比一般同学的方凳多了个靠背,为的是让他们坐直,不影响身体的发育。说不清是谁,半夜里把同学们露出被窝的胳膊轻轻放回去;不知有多少次,队长把可口的饭菜送到病床边。同学们观察着身边的每一位军人,在朝夕相处中逐渐理解了他们。
军校教育,是一种全身心的教育,他们在这里学习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生。
第一次,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劳动。入冬时,一棵棵地卸菜,还有挖窖、贮存。
第一次,他们冰天雪地练射击,盛夏烈日走太行。拉练中,不忘帮助农民割麦子;下矿井,与工人一起洒汗水。
第一次,他们知道了过日子的艰难,懂得了父母和社会为一名大学生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回想起上中学时回家端起饭碗不称心,一下子把饭菜扣在桌子上,好惭愧。今天,多想向妈妈说一声“我错了”。
一年前,700多人来军校时,几乎没带来一本马列著作;而寒假返校时,有半数以上的同学从家里带来了马列和毛泽东著作,每个队都成立了理论学习小组。
“我们的目光依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却已不是单纯的热情和冲动,开始学会了思考和鉴别。”
是啊!他们终于迈着坚实的步伐,从军营走向未名湖畔。未名湖正以她的胸怀,迎接这批“北大人”。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议

  美的追求 美的创造
  任仲
山东潍坊市农村中小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开发“校园经济”,景象喜人。
他们开发“校园经济”,实际上是在劳动中追求美的境界,创造美的心灵。
种瓜得到了瓜,种豆得到了豆,种花得到了花。劳动的收获是美好的,其中的乐趣,其中包含的美的感受,不去耕作而只是享用、观赏的人是难以体味到的。
他们勤工俭学的经济收入也很可观,已超过了政府教育拨款的一半。这些收入又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更加美好。这也是他们创造的美——美的教育环境。
勤工俭学使他们感受到知识的有用和运用知识去创造美好事物的乐趣,培养了对知识的热爱,使他们好学、上进。在这里,困扰人们的“厌学风”没有了。
创造美好事物要付出辛勤劳动,需要不间断的努力。种瓜不仅得瓜,种豆不仅得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和坚持不懈的意志,这比空谈所谓素质培养有效得多。
创造美的人更懂得爱护美,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勤工俭学养成了学生爱护环境、爱护公物的美德,这又远远胜过对年轻人道德修养的空洞呼唤。
这些学校的学生,不少人毕业后回到农村,又把美好的情操和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到更广大的天地里,同父兄们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很多人在谈“创造教育”,发表了不少议论。潍坊市农村中小学不就在开展创造教育吗?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北京迎接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据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记者卓培荣、姜在忠)前来参加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各国领队和选手,今天开始陆续到达北京。规模空前的本届数学奥林匹克活动,将于7月11日如期在这里开幕。
到今天为止,正式报名参加本届数学奥林匹克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55个,参加活动的人数超过500人。他们来自世界五大洲。北京人热情迎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史上的这一盛会。活动组织委员会负责人说,今年的数学奥林匹克是同亚运会并称的北京两大喜事之一,这项活动首次在亚洲举办就出现如此盛况使我们非常高兴。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教科文简讯

  教科文简讯
△《中学生品德修养故事丛书》首发式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等到会祝贺。这套丛书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的内容编写的。
 (王娜梅)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6日签署发布令,发布实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科委同时还颁布了这个法规的配套文件《技术合同认定规则》及技术合同示范文本。这是加强技术市场管理、规范技术市场行为的重要措施。
                       (据新华社)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学生今年在第14届“建筑学大学生国际竞赛”中荣获最高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这是我国大学生首次在这一国际竞赛中获最高奖。
 (景险峰)
△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对外开放论证,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最近成为我国第一个向国内外沙漠专家开放的科学试验站。沙坡头研究站是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野外观测研究基地。
 (据新华社)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芳草地

  数学奥林匹克小史
数学奥林匹克就是数学解题竞赛。最早在古希腊时,就有求解几何难题的竞赛活动。到十六、十七世纪,数学竞赛在欧洲一些国家盛行,但大都只在个人或小团体间进行。
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近代数学竞赛开始于匈牙利。而第一个把体能比赛与智能比赛联系起来,采用“数学奥林匹克”名称的却是苏联。一九三四年苏联在首届全国数学竞赛中采用了这一名称,此后“数学奥林匹克”逐渐成了各国通用的名词。
最初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只在东欧国家间进行,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四年共进行了六届。一九六五年第七届时,与苏联毗邻的西方国家芬兰加入,从此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向整个世界打开了大门。法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越南、蒙古等国相继加入进来。目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已举办了三十届,有五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过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竞赛试题是由东道国向所有参赛国征集的,经东道国初选,再由各国领队共同研究确定。
虽然领队、副领队赛前已经知道了试题,但在三十多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将试题泄露给队员。大家都珍惜这圣洁的赛场。
                      (据新华社)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芳草地

  郁郁青松间 纷纷彩蝶飞
苍山蝴蝶泉景观重现
本报讯 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近20多年来云南大理蝴蝶泉已见不到聚会的蝴蝶。但最近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西南麓的“吃松林”里发现大量的蝴蝶聚会交尾。
6月上旬,一株7米多高的树上垂吊着一串串彩蝶,每串有数千只,仅一株松树上竟有上万只蝴蝶聚集交尾,可算奇观。一位经常到松林放牧的上坪坡村的农民说,蝴蝶相聚于一树的奇事,他前几年就在这里见过好多次。(李洪文)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校园生活

  育人兴学开发校园经济
  ——潍坊市农村学校勤工俭学见闻
本报记者 王娜梅
正值芒种时节,记者应邀走访了山东潍坊市所辖几个县的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近千里行程,印象最深的是这里中小学开发校园经济、育人兴学的景象。
黄土不露天 芳草满校园
一条条平坦洁净的小路,一排排窗明几净的教室,一簇簇鲜艳美丽的花卉,一棵棵葱郁挺拔的树木,一块块生机盎然的实验园地……这就是潍坊市农村中小学校园普遍的景象。房前的月季、屋后的花生、道旁的黄杨、路边的松柏,园地里的小麦、薏米、大葱、韭菜……,山楂树、苹果树、桃树……这是老师与学生们亲手建设的属于自己的美的世界。校园里一切能利用的空地全被师生种上了各种经济作物。有的学校还挖了藕塘、鱼池。“黄土不露天,芳草满校园”,学校成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花园。难怪人说:在山东“环境最美的是学校。”
班班有园地 人人有事做
1986年底潍坊市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绿化、美化校园和开发校园经济兴学育人的活动同时蓬勃兴起。师生们大田大干、小田小干、没有田在校园里巧干,亲手开辟劳动基地。诸城市贾悦镇中心初中的师生把高低相差3米多的低洼地推平建立了劳动基地,桃林乡中心初中师生把几尺厚的沙滩砂石挖掉,换上从3里外运来的5000多方沃土建立了劳动基地。“校校有基地,班班有园地,人人有事做。”学生们每周利用两节课外活动时间,每天利用课前饭后的余暇主动管理自己的果树、菜园,从中体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乐趣。诸城市已开发校园3000亩,广泛开展种植活动,实现了校校有基地、班班有收入,1989年全市校园经济收入151万元。昌乐县包庄乡初级中学一所学校就开发种植22.5亩,1989年收入达3.3万元。潍坊市6000多所中小学共开发利用土地2万余亩,校园经济及小农场收入达990万元。用这些钱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开发校园经济——这为农村勤工俭学打开了一条新路,一条洒满阳光的路。
“现在这茬学生比以前管用多了”
在农村,仍有不少地方办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毛病。学生一旦考不上大学回到农村明显地有三不适应:一是思想不适应,不安心农业生产;二是知识不适应,要用的没学,学了的用不上;三是体力不适应,缺乏劳动锻炼。学生生在农村却不爱农村,不愿种田,不懂种田。农民埋怨说:“孩子上学上瞎了!”事实上,在农村70%以上的学生要回乡务农。因此农村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这种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之后,劳动技术课受到潍坊市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开发校园经济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和场地。学生们在自己开辟的实验园地里,向自己的老师或学校聘请的农业院校、县科委、农技站、兽医站的同志学习花卉栽培、蔬菜栽培、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果树栽培、养鱼等知识技能。他们边听老师讲理论,边实际操作,学得积极主动,记得扎实牢靠,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学生又把在校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带回家中教给父母、兄弟姐妹,使县科委、农技站难于推广的一些最新技术和优良品种通过学生迅速得到推广,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校内开花,校外结果”,一举多得,科技人员高兴,农民欢迎。诸城市曹家泊初中学生丁志伟家养了12只貂,一次7只貂出现口吐泡沫、浑身痉挛症状,全家人急得团团转。丁志伟回家后运用学校所学知识,细心查看,断定是药物中毒,给貂注射了阿托品。7只貂很快恢复了正常,避免了千余元的经济损失。丁志伟的父亲高兴得逢人便说:“现在这茬学生比以前管用多了。”1987年毕业后的丁志伟承担了养貂任务,一年生产仔貂86只,收入1.2万余元。东霞岗村有30亩果园,没人愿意承包。学生赵金成、赵金顺1986年毕业后即跟村委签订了承包合同,运用在校学到的知识,对果园进行科学管理,两年时间就收入3.8万余元……昌乐县包庄乡初级中学1986年到1989年共毕业926名学生,其中530名直接回到农村,有138人成了各种类型的致富能手和农技开发的小能人。学校附近40%的专业户、个体户的主要承包者都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回到农村,带回了知识,带回了新的科学技术,也带回了文明。农民都愿意把孩子送去上学,也支持自己的子女积极参加学校的劳动技术教育了。
不劳动永远得不到的体会
学生在自己亲手美化的校园中学习,对一草一木都十分关心和爱护。树上的果、路边的花不会有人去采摘。东流口小学42间校舍3年里没有坏过一块玻璃,100余张桌凳没有一张被刀刻。学生们通过劳动,知道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也尊重别人的劳动了,校园里没人乱扔纸屑杂物。昌乐中心初中王丽丽在作文中写道:“收获着自己亲自种的粒大饱满的花生,想起我们付出的血汗,深切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要不是亲身实践,是永远体会不到的。同学们都为以前乱扔馒头等浪费粮食的行为后悔。”
劳动还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王海军同学没劳动前以为小麦管理只要出力气就行,一劳动才发现自己想错了。他说:“我可尝到了学习不好的苦头。比方配制农药吧!别人配得好,自己配不好,就是因为自己没好好学习。因此加入小麦管理小组以来,我学会了如何管理小麦的知识,各科学习成绩也都有了明显提高。”
许多孩子从厌恶劳动到热爱劳动,感到参加劳动其乐无穷。李宪雷同学说:“在劳动过程中,有苦,也有甜,但最终都是欢乐,因为我们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技术。”诸城市吕标乡中心初中季志芳同学表达了同学们共同的心声:“我们是土地的女儿,农民的儿子。只有努力学好劳动本领,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