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困难考验中迎来新的转机
上半年经济呈回升趋势
工业增长率提高 市场销售看好 停工待业人数减少
据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记者吴士深)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在困难的考验中迎来新的转机。工业生产下降、市场销售不畅和停工待业人数增加的三大新矛盾已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再创佳绩,对外开放重掀高潮,整个国民经济呈现令人鼓舞的回升趋势。
从3月份起,国家调整了宏观紧缩的力度,大量增拨工业流动资金贷款,5月末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00多亿元。同时,各方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清理“三角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逐月回升。3至5月工业生产增长率分别为1.4%、2%和4.2%,6月份平均日产值又比5月增长5.4%,成为今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个月。
来自消费品市场的种种迹象表明,市场销售回升趋势已初步形成。据统计,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降幅已从2月份的5.6%缩小到5月份的0.5%。城市社会商品零售额5月份增长3%。彩电、电冰箱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出现近一年来首次增长势头。
随着工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的逐步回升,企业停工半停工人数继续减少。5月末全国职工人数比上月增加30万人。
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可望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上半年外商投资项目又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投资朝着工业性、大型化发展。目前全国三资企业已超过2.3万家。已开业的三资企业上半年生产增长达40%左右。海峡对岸的台湾商人一批接着一批地前来大陆考察,投资意向浓厚。今年以来,由于汇率调整和供求矛盾缓解,外贸出口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上半年出口250多亿美元,增长幅度是近一年少有的。国家现汇结存处于增加状态。


第1版(要闻)
专栏:

  吉林辽源两市大胆改革现行企业管理体制
吉化“买”中小企业一举三得
大企业扩大了能力 中小企业得到改造 地方获得稳定财源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余瑛瑞报道:吉林、辽源两市地方政府将部分企业转让给大企业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后,一举三得:大企业没花多少投资就扩大了生产能力;市属地方中小企业迅速得到改造;地方政府不但得到转让的收入,还获得一个稳定增长的财源。
吉林市的13户石油化工企业和辽源市的12户医药化工企业,主要是依靠吉化的原料和副产品办起来的,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都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成为两市财政和税收的重要来源。
开放搞活以后,情况发生变化。吉化自己搞深加工、细加工,供给地方企业的原料日见减少,这两个市饱尝原料短缺之苦。吉化要想成为用自己生产的基础化工原料繁衍出一个精细化工基地和一个医药化工基地,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的投资新建企业。经过考察和测算,吉化发现利用吉林和辽源的化工企业建设这两个基地,是一个最经济理想的方案,便提出要“买”下这些企业。
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帮助和协调下,经吉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评估和协商,1989年辽源12家医药化工企业以固定资产净值7500万元有偿转让给吉化。吉化所在地的吉林市,除有偿转让费外,还得到一部分按年利分成的优惠。根据条约,吉化将分期付款。
市属企业归属吉化后,发生四大变化:一是原料供应有保证。二是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三是企业留利大幅度增加,技术改造明显加快。四是职工收入明显增加,生活福利待遇明显改善。
吉化没花多少投资,基本上用这些企业自身创造的利润偿付给地方政府,就获得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占地10平方公里的两个初具规模的化工基地,近4亿元的固定资产和一支拥有38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骨干队伍。
地方政府收益也十分显著。1989年大环境全面紧缩,资金严重短缺,能源紧张,生产滑坡,市场疲软,同1988年相比,吉林市市属预算内企业产值增长0.28%,利税下降23.4%,而这13户化工企业却产值增长3.6%,利税增长5.6%;市属预算内企业上交税收下降48%,这13户化工企业增长12.5%。辽源12户企业比1988年上交利润减少200万元,但税收增加400多万,正负相抵多交200万元。


第1版(要闻)
专栏:短评

  企业联合的有益探索
现在,我国的企业分别隶属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这种“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是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经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
40多年来,我国建了一批大企业。这些大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大批人才、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工业企业的骨干。依靠这些大企业,用各种形式联合中小企业,就如虎添翼,可以大大提高生产能力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我国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以国营大企业为依托,组成若干个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度的企业集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现行的企业管理体制是多年形成的。为了生产的发展,企业管理体制必须改革,但改革又必须稳步地进行。这里涉及许多经济利益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需要解决。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用收买等办法,把吉林市、辽源市的化工医药企业变为自己的所属企业,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应该重视。


第1版(要闻)
专栏:

  上海市设立专项资助基金
出版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
首批二十种著作获资助付梓印行
本报讯 上海二十种著作首次获“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基金”的支持,付梓印行。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基金”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于去年下半年建立的,每年拨专款二百万元,专门用以资助本市科研人员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著作。
第一批申请出版资助的书稿五十八种,涉及文、史、哲、经济、法学等多种学科,经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其中二十种首次获得资助。
该基金的评审委员会由上海市理论界有关主管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专家组成。一些具有高级专业职称并确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也被邀请参加书稿审读。
经评审委员会讨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基金试行条例》及其补充说明等文件已形成。这些文件规定了该基金的资助范围是:专门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开展研究的各类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其中研究现实问题的著作优先考虑;介绍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译著和研究著作;有关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传记类著作;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各类社会科学著作。
                 (吴修艺 金潮翔 沈大勇)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总书记会见莫莫总统时说
发展中国家内政不容外来干涉
本报北京7月8日讯 记者孙毅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会见了正在中国访问的塞拉利昂总统约瑟夫·赛义杜·莫莫。
江泽民对莫莫说:“我们发展中国家,国不分大小,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所面临的任务都是要发展本国经济,因此希望有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就内部而言,则要根据本国历史、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情来制定自己的方针政策,不能受别国的干涉。”
莫莫总统同时担任塞拉利昂执政党全国人民大会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对他说:“相信总统的这次访问一定能推动我们两党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莫莫总统说,他这几天在中国的逗留是非常愉快的,他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和会见是富有成效的。他认为,塞中关系稳步发展,在今后的岁月里,两国关系将得到不断的加强。


第1版(要闻)
专栏:

  部分地区连降暴雨 长江水势居高不下
防汛抗洪形势严峻
田纪云要求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安全渡汛
据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记者蒲立业、通讯员袁建军)据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提供的消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湖南、广东、四川、江西、福建、湖北、陕西等地连降暴雨,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长江洪水涨势目前仍居高不下,并有出现更大洪水的可能,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这一形势,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总指挥田纪云近日要求各地,务必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水,不可有任何麻痹侥幸心理。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安全渡汛。
5月下旬以来,我国南方已有3次较大范围的降雨。5月29日至31日,广西东部和北部降暴雨,柳江、桂江和西江干流相继发生洪水。6月6日至8日及11日至16日,湖南省大部地区降雨,资水桃江洪峰流量达到9640立方米/每秒,沅江桃源洪峰流量206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均超过警戒水位0.7米以上。
6月28日至30日,四川大部和汉江流域普降暴雨,出现今年长江入汛以来第一场较大洪水。


第1版(要闻)
专栏:

  王震同莫莫话别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国家副主席王震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同塞拉利昂总统约瑟夫·赛义杜·莫莫话别。莫莫一行于今天下午离开北京,前往大连、上海访问。
王震和莫莫均表示这次访问获得了圆满成功,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所举行的会谈是富有成果的。
王震说,中国同塞拉利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莫莫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他的热情友好接待表示感谢。他说这次访问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
话别前,中国经贸部部长郑拓彬和塞拉利昂国家发展和经济计划部长谢卡·卡努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署了中国政府向塞拉利昂政府提供贷款的协定和关于延长中国、塞拉利昂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有效期的换文。
王震和莫莫出席了签字仪式。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70万养路大军确保公路畅通
我国70万公路养路大军,维护着祖国大地百万公里公路的畅通。
养路工们的无私奉献,改变了我国公路的面貌,一大批列不上等级的荒山野路在他们手下变成了等级路。目前,我国公路的优等路比1983年增加1.1倍。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海南省大广坝枢纽工程开工
海南大广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最近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动工。
位于海南岛昌化江中游的大广坝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总投资7亿元,由枢纽工程、送出工程和灌溉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发电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水利灌溉面积19万亩农田。工程总工期为4年。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沪数万中小学生参加夏令营
据统计,上海各区、县少科站和科技协会今年举办各类科技夏令营105个,培训班290期以及其它科普教育活动,参加的中小学生共达10万人次以上。一些研究所、气象台、科研实验室,今夏首次为青少年敞开大门。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伊金霍洛旗森林覆盖率26%
地处毛乌素沙地的治沙造林先进县伊金霍洛旗人民,坚持奋斗十余载造林、种草、治沙,使这个旗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从1979年开始,12年全旗共造林254万多亩,24%以上的盐碱滩地得到治理,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也由1973年的212万亩增加到477万亩。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佳木斯造纸厂年节水近亿吨
佳木斯造纸厂重视节约用水,每年节水近亿吨。该厂过去一次性使用,每天排放污水20万吨。从1983年开始,他们制定了水消耗指标,并落实责任制,同时进行技术改造,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3%。


第1版(要闻)
专栏:要闻简报

  幸福镇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
去冬以来,烟台市芝罘区幸福镇医院抽调各科主治医师、医师和检验师组成“农民健康查体小分队”,先后为9个村的2300多位农民免费义务检查身体,同时建立了农民健康档案。(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呼唤焦裕禄
新华社记者 穆青 冯健 周原
进入九十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
在这声声呼唤中,我们三个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专程到焦裕禄墓前敬献花圈。花圈的挽带上写着“焦裕禄精神永存”七个字,表达了我们对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的好儿子的崇敬和思念。
焦裕禄去世已经26年了。兰考人民在明末黄河故堤的一个沙丘上,修建了焦裕禄烈士陵园。陵园里,参天的泡桐绿荫蔽日,蓊郁的松柏密密环绕。白色大理石砌筑的墓地上竖立着一面屏壁,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我们默默地站在墓前,望着那高大的墓碑,环顾兰考大地,思前想后,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一)
24年前,当我们第一次踏上兰考这块苦难的土地,兰考的“三害”——内涝、风沙、盐碱还在猖獗地为害人民。一年365天,多一半漫天黄沙飞扬。我们住在县委招待所,清晨起床,被裤总是蒙着一层黄尘。白色的盐碱每年不仅要碱死几万几十万亩禾苗,还浸蚀着千家万户的墙脚和锅台。内涝渍死了大片庄稼,有幸捉住苗的,一亩地打下几十或上百斤粮食就是上好年景。
今天,兰考1800平方公里大地和98万亩耕地,大变样了。
“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传唱在兰考的一首新民歌。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20多年过去,兰考全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都已经长起大片大片纵横成网的泡桐林了。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下的那棵麻秆粗的幼桐,已经长成双人合抱的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全县半数以上的耕地实行了农桐间作,一亩地每年仅桐树就可以增值200到240元。我们一路所见,不仅在兰考,而且在豫东平原,在中州大地,在千里公路沿线,在雄伟的黄河大堤,到处都是亭亭的泡桐英姿,到处都是绿色的海洋。
东坝头是黄河下游一个最险要的地段,从三门峡、花园口奔泻而来的黄河激流,在这里按照人们的意志,回旋了一个马蹄形,从巍峨的石坝脚下乖乖地折向东北,奔向大海。滔滔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给这一带留下了271个大大小小的沙堆。每当刮起5级以上大风,黄沙蔽日,天昏地暗,一夜之间沙丘就能搬家。24年前,我们来这里采访,举目黄沙茫茫,不见树木。这次,我们再访东坝头一带,茫茫黄沙已经不见踪影,眼底尽是一望无际的麦海。农民开着汽车、拖拉机,赶着牛车,正忙着收割麦子。微风起处,漾起层层金色的麦浪,一个个旧日的沙堆,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刺槐林,极目望去,宛如飘浮在金色麦海里的一个个绿岛。
我们沿着曲径登上名叫“九米九”的大沙丘。头上绿叶盖顶,脚下青草铺地,林子里阵阵凉风宜人。盛夏的阳光从华盖般的槐叶缝里流泄下来,像撒下一条条金色丝线。24年前,我们曾吃力地爬上这个沙丘,流沙灌满了我们的鞋袜。那时,沙丘顶上刚刚种上稀疏的刺槐苗,迎着寒风有气无力地摇曳着。
邻近“九米九”的下马台,原是临大路的一个村庄。因为沙丘移动,村舍、水井被淹没,村民弃家外逃,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方圆50亩的大沙丘。焦裕禄从1963年春天开始,组织农民在这里挖泥封沙,栽种刺槐,如今也早已成林了。
72岁的护林老人王心茂告诉我们:“下马台大沙丘今天变成了‘元宝垛’,全靠老焦当年领着大伙种树治沙。”王心茂一家人就住在林中小屋里,年年月月守护着这片焦书记留下的林子。他爱树如命,说:“谁要砍死一棵树,就是砍我一条腿;谁要撅折一根树枝,就是断我一个指头,我决不答应!”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党、对他心目中的焦书记多么深沉的感情呵!
当年受到焦裕禄称赞的“四杆旗”之一的韩村,也许是兰考农村今昔变迁的一个缩影。
韩村周围是洼地,常年渍水,土地碱化。24年前我们来这个村访问时,饥寒交迫的农民含着泪告诉我们:1962年全村27户人家,每人只分得老秤12两高粱穗。贫穷像蛇一样缠着这个村庄。在那许多人感到沮丧的年代,他们人穷志不短,硬是不要国家的救济粮和救济款,自力更生,到老洼窝里割草卖草,换来三头毛驴和农具,忍饥挨饿,坚持生产。就在这个时刻,焦裕禄来到韩村,他从韩村人身上看到了千斤重担不弯腰的志气,深深地感动了。他把韩村的代表请上表彰大会的主席台,号召全县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次我们又到韩村,看到人们引来的黄河水把洼地淤高了,低洼的荒草窝长出了一坡好麦子、好花生,昔日的盐碱地也种上了棉花。当年的茅屋都换成了一色的砖瓦房。全村51户,有22户买了拖拉机。
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兰考火车站。20多年前,这里的一切令人触目心酸。那时冬春季节,有多少兰考的灾民在这里啼哭饮泣,有多少家庭在这里骨肉离散。站台上堆着从全国各地运来的救灾粮,站内站外,货运列车的棚顶上,都坐着衣衫褴褛的灾民。这一切,仿佛是我们昨日所见,依稀历历在目。而眼前,车站的一切完全变了。整洁的站台修了花坛,东来西去的客货列车井然运行。75000平方米新建的货场可以同时装卸100多个车皮。最近5年,兰考火车站每年平均装车外运的粮食、棉花、桐材、油料等有1亿多公斤。焦裕禄深夜到火车站含泪看望农民弟兄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凄苦场景,已经作为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
焦裕禄临终前曾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多年来,兰考的党和政府抱定“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决心,领导人民改天换地。焦裕禄用生命绘制的那张蓝图,今天已经成为兰考大地的现实。
兰考人深情地说:“咱焦书记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二)
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民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
今年以来,已经有30多万人来到焦裕禄墓前凭吊。
当年那个大雪封门的日子,焦裕禄去梁孙庄推开柴门访问过的那位老人梁俊才已经去世,双目失明的张晴老大娘还健在,已经89岁了。她还记得,那天她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去年,张晴大娘家里收获1000公斤小麦,750公斤花生。今年清明节,她要人拉着架子车专程送她到焦裕禄坟前,按照农村古老的习俗烧了一堆“纸钱”,她说:“如今俺富了,老焦有钱花吗?”
一个又一个农村妇女,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哭着喊着,要他们的焦书记走出墓来尝尝味道。他们永远忘不了,焦裕禄和他们一起吃糠咽菜的艰难日子;永远忘不了焦裕禄端起大家凑来的“百家饭”,眼泪簌簌滚下来的情景。如今家家过上了好日子,焦书记却不回来了。
堌阳乡刁楼村70多岁的老农马全修,身患关节炎,走路靠双拐。今年清明节,他披着老羊皮,艰难地走了十几公里路,来到墓前,恭恭敬敬行了三鞠躬礼。他对陵园工作人员说:“老焦是万里挑一的好人呀!我怕活不久了,趁还能走动,赶来看看他。说不定啥时候死了,想来也来不了啦!”
从葡萄架村来的一位60来岁的妇女,在墓前哭得很伤心。工作人员问她:“有什么为难事?”她说:“我只有一个儿子,自从娶了媳妇,再也不肯管我了。我生他时,生活多么艰难啊!焦书记关心我,救济过我,还送我一块喜庆的红布。那时候,吃不上,喝不上。如今吃喝都有了,儿大心变了。一生孩子的气,我便想起老焦,想起那块红布。唉,要是老焦在,这种事他能不管吗?”
陵园工作人员还对我们谈了一件事:清明节前,陵园松林里一位来自民权县的老农踽踽独行。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来看看。问他的姓名,他不肯说。工作人员又问:“你心里有什么事?”老农哭了。他说:“我心里有话,没有地方诉呀,来跟老焦说说……”
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思念焦裕禄;群众有了困难,想起焦裕禄;群众心里感到有了委屈,也要到焦裕禄墓前来哭诉。
兰考人心目中,焦裕禄没有死。在村头、田间,在农舍、牛屋,在农村饭场,在夜半梦乡,他们似乎还在跟焦书记倾诉自己的心里话。
广大群众呼唤焦裕禄,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他们是在呼唤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呼唤党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
(三)
焦裕禄去世26年了。其间,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走过洒满阳光的坦途,也经历过阴云满天的坎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伟大的里程碑,开始了共和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北京到河南的千里农村,我们看到处处绿树成荫,一派生机勃勃。昔日低矮的茅屋,很少见了,少数富裕的农民又拆去刚住了几年的砖瓦房,盖起了独家独院的小楼。强大的电流给广大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生产插上了翅膀,乡镇企业有如雨后春笋,家用电器飞进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固守传统的耕作习惯,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要产量要效益的呼唤。前几年,他们是从城里“抢财神”下乡;近年来,那些先进的农民在庭院在承包田里试验深层开发,自己开始走向农业科学殿堂了。20多年前连捉苗都很困难的黄河故道农村,现在已有成片农田三种三熟、四种四熟了。
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干部,相继走上了县委书记、县长的领导岗位。他们同千百万农村基层干部一起,常年累月,勤勤恳恳,为党为人民默默地工作着。祖国大地山河巨变,无不凝聚着他们的辛劳和汗水。这些80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有从农村基层提拔上来的,更多的是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党的哺育下,他们有较高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经过实践的磨练,身上也闪现着60年代县委书记焦裕禄的精神风貌。
他们是新时代大潮中的中流砥柱!
但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也有少数干部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他们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了九霄云外,背离人民,违法乱纪,成为大潮奔泻中的泥沙。
当前,值得严重注意的是,在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干部作风不正,官僚主义严重,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甚至滋长了腐败现象。
有的人随意侵犯群众利益,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一切向钱看。群众气愤地把这“三乱”比做新的“三害”。
有的人挥霍公款大吃海喝,群众指着他们的脊梁骨说:“你们把酒杯捏扁了,把筷子吃短了,把椅子坐散了。”
有的人不为群众办事,只顾自己“窝里斗”,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有的人弄虚作假,文过饰非,还向上邀功请赏,争名争利。
有的人贪赃枉法,胡作非为,不止自己侵吞公款公物盖私房,还为亲朋故旧、七姑八姨谋私利、捞便宜……
有一个老贫困县,十年九灾,被称为“洪水招待所”。全县128万亩耕地,有123万亩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人均收入200元以下,温饱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农民形容自己的苦日子是:“泥巴房子泥巴床,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样一个长期贫困的老灾区,那里的干部本该发扬焦裕禄精神,咬紧牙关,艰苦奋斗它几年,领导群众摆脱贫困。但令人痛心的是,1988和1989两年,这个县一面吃着国家救济粮,用着国家救济款,一面竟然作出决定,让下级机关给领导干部“送红包”;而全县得“红包”金额最多的是原县委书记。
这些腐败现象,使广大群众心不平,气不顺,在干群之间、党群之间无形中筑起一道高墙,它隔断了党与群众的联系,玷污了党的形象,造成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60年代初,我国外有压力,内有经济困难。焦裕禄那种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情怀,不啻是黑云压顶时一道耀眼的闪电。正是这种气概和情怀,我们的党克服了历史上的一个个危难而一往无前。现在,我们国家也面临着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形势,依然需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需要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风。这就是成千上万人一往情深地怀念焦裕禄、呼唤焦裕禄的真正原因。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的决定郑重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决定谆谆告诫全党:“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共产党员更加需要自觉保持清正廉洁,坚决反对腐败行为。如果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党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
这历史性的决定,像警钟长鸣!
(四)
我们在河南农村访问,同地委、县委的许多干部交谈。他们在学习焦裕禄的活动中,有深切的感受,有各自的经验体会,内心也有些隐忧。
许多干部尖锐地指出,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学习焦裕禄,重点是领导干部学,不能只领导别人学、自己不学。人民怀念焦裕禄,表现了群众对党的干部的殷切期望。绝不能辜负群众的期望!当“班长”,要事事、处处与焦裕禄相比,在自己身上找差距;要像焦裕禄那样善于团结“一班人”。搞“窝里斗”的,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学不了焦裕禄。
60年代,焦裕禄领导群众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让兰考群众吃饱穿暖。今天,新的任务、新的困难正考验着我们的干部,学习焦裕禄不仅要领导群众同自然作斗争,还要同侵入自己肌体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进行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斗争比起同自然灾害的斗争还要艰苦得多。县委书记们谈到这一点时,强调说,学习焦裕禄,一定要从世界观上学,要付出代价,作出某种牺牲,经历思想上痛苦的磨练。不能摆花架子,不能搞形式主义。
书记们谈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时,都很动情。他们举出许多事例说,只要与群众心连心,处处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群众就信任你、拥护你,工作就会一呼百应;国家有什么困难,群众也会支持国家度过难关,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如果你心里没有群众,和群众离心离德,违背群众利益,再大的好事,就是干部喊破嗓子,群众也是百呼不应。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
“千金易求,人心难得。”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箴言,也是关系我们党盛衰兴亡的一个大问题。
从兰考到开封,我们瞻仰了曾任开封府府尹,近千年来一直活在人民心中,为人们敬仰传诵的包拯的塑像。这座新建的包公祠里,有一块古石碑,上面铭刻着开封府历届府尹的名字。人们纪念包拯,崇敬包拯,前来参观的人都要站在石碑前抚摸一下他的名字。年深日久,石碑上“包拯”二字被摸出了一片很深的亮光光的凹痕。
我们从包拯又想起了焦裕禄。焦裕禄不是封建社会的“包大人”,他自称是“人民的儿子”。包拯在开封府为官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这位妇孺皆知的“包青天”,留给后人的是几天也讲不完的清正廉明的传奇故事。焦裕禄在兰考实际上也只是工作了一年零几个月,而他却给人民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和许多无价的精神财富。
“我是你的儿子。”焦裕禄的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这是一个震撼历史的声音。他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全部忠诚。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人民的儿子的英名。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武警北京总队军乐队今年3月被亚运会组委会聘请为各国代表队演奏国歌,经过四个月艰苦严格训练,取得了好成绩,日前在由亚运会组委会组织的审定会上受到了各国参加审定代表的好评。时新德摄


返回顶部